痹证针灸治疗学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21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脑穴常规针刺。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瘀止痛。
针灸治疗痹症痹症是因风邪、寒邪、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
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各种关节炎、纤维织炎及神经痛等。
痹症可以分为痛痹、行痹、著痹和热痹等。
【辩证治疗】痛痹病因:痛痹为寒邪盛。
临床表现: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阳陵泉。
功用:培补肾阳,驱散寒邪。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肾俞以调补肾气;·针腰阳关以补肾壮腰;·针关元俞以调补元阳,壮腰脊;·针委中以疏利腰膝经气;·针阳陵泉以舒筋利节。
·肾俞加温针灸以增强补肾助阳,温通气血的作用。
行痹病因:为风邪盛。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兼有寒热,舌苔白腻,脉浮滑。
处方: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血海、膈俞。
功用:疏风散邪,养血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
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针用泻法;血海、膈俞,平补平泻。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外关以疏散腕部邪气;·针阳池以疏散腕部外邪气;·针阳溪以疏散腕部内邪气。
·针丘墟以疏散踝部邪气;·针昆仑以疏散踝部外邪气;·针膈俞以活血养血祛风;·针血海以活血祛风。
着痹病因:为湿邪盛。
临床表现: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每遇阴雨风冷天气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处方:梁丘、犊鼻、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功用:健脾化湿。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梁丘以疏调膝部经气;·针犊鼻以疏利膝部气血;·针足三里以健脾胃化湿;·针阴陵泉以健脾利湿;·针商丘以健脾利湿。
·配合温和灸足三里、商丘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七节痹病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姚某,男,39岁。
主诉:两膝关节疼痛肿胀近1余,加重2天。
患者自述两膝关节疼痛肿胀,不断加重已近月余,坐卧均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夜不能寐,甚则不敢站立。
近2日阴雨天,自觉膝关节肿胀疼痛加重,伴两手腕关节及腰部均有痛感。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痹病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痹病的发生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西医范围西医学中,痹病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中。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关节肌肉疼痛。
证型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痹证的针灸治疗应当如何进行一、痹证1、概念通俗来讲,“痹”有闭阻不通的意思,主要是由于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到人的体内,导致经络出现闭塞,气血不可畅行,使得筋骨、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麻木、酸痛、重着、伸屈不利、关节肿大等症状。
临床上根据病邪症状的特点,可将痹证的类型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与热痹。
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织炎以及神经痛等疾病,都属中医“痹证”这一疾病的范畴。
痹证应该与骨肿瘤、骨结核等相鉴别,以避免延误病情的治疗。
针灸对于痹症的治疗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比较容易复发,因此并非短时间就能够产生疗效。
2、病因机制痹证大部分都是由于受风、寒、湿、热以及正气不足而导致的。
风寒湿痹的病因机制主要如下:过度劳累,出汗过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体内;久居潮湿,涉水冒寒;机体虚弱,腠理疏松,导致外邪乘虚而入。
部分病人在患有风寒湿痹之后,虽然有关节酸痛的症状,但是局部并不会出现红肿灼热现象。
热痹的病因机制主要如下:留注关节,感受热邪,进而导致特征性的关节红肿与热痛现象发生;阴虚有热,素体阳盛,复感风寒湿邪。
3、临床表现所有痹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皆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
行痹患者的体内通常风邪偏盛,关节屈伸不利,肢体关节疼痛并无定处,见恶风即发热,脉象薄弱,苔薄且偏白。
痛痹。
痛痹患者的体内通常寒邪偏盛,关节不可屈伸,痛有定处,肢体关节的疼痛感较为剧烈,遇寒即痛增,受热痛感则减,局部皮肤颜色不红,苔薄且白,脉弦较紧。
着痹。
着痹患者的体内通常湿邪偏盛,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疼痛感较强,偶有肿胀或酸痛,寒冷的阴雨天气病症容易发作,苔白较腻,脉象平缓。
热痹。
热痹患者的体内通常热邪壅滞经络关节,其症状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关节活动失利,口渴烦闷,苔色过于黄燥,脉象急促。
4、诊断临床对于痹症的诊断通常以活动障碍、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为主要的症状表现。
痹症的发病通常都较为缓慢,部分患者在开始发病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出汗、咽痛等症状,而后则会出现严重的关节症状。
针灸治疗痹症
“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痹论篇》
【分类】
1.行痹~风邪甚者,病变部位游走不定为行痹
2.痛痹~寒邪甚者,疼痛剧烈,遇寒痛增为痛痹
3.着痹~湿邪甚者,关节酸痛重着不移,阴雨天加重或发作为着痹
4.热痹~热邪甚者,灼热红肿为热痹
【治法】:通痹止痛
①行痹~带风的穴位都可以,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选膈俞,血海以活血。
②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③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祛湿。
④热痹~取大椎,曲池,尺泽,合谷可泻风热,清热消肿。
【刺灸方法】
1.行痹,热痹~浅刺泻法,皮肤针扣刺
2.痛痹~深刺留针加灸
3.着痹~针后加灸,温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