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学辅导(一)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辅导1第一章“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本章学习目标与要求(一)“概述”部分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文学革命的基本内涵,识记《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与“八事”,《文学革命论》与“三大主义”。
2、“学衡派”和“甲寅派”识记“学衡派”和“甲寅派”的主要人物和共同特点。
3、鲁迅小说理解鲁迅现代白话小说的开拓性和典范性。
4、文学研究会和“人生派”问题小说识记文学研究会,理解“人生派”问题小说的特征。
5、叶圣陶的小说理解叶圣陶小说的特点。
6、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识记创造社,理解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的特征。
7、郁达夫的小说理解郁达夫小说的特色8、“乡土文学派”小说理解“乡土文学派”小说的特征。
9、《尝试集》理解胡适对白话新诗的尝试。
10、《女神》理解郭沫若对现代新诗的奠基作用。
理解“小诗派”的特点。
12、湖畔诗人理解“湖畔诗人”及其特点。
13、新月社与“新月诗派”理解新月社与“新月诗派”的特点。
14、闻一多的诗歌理解闻一多诗歌的特色。
15、徐志摩的诗歌理解徐志摩诗歌的特色。
16鲁迅的杂文理解鲁迅对现代杂文的开拓和“语丝文体”的特点。
17、《野草》理解鲁迅的《野草》对我国散文诗的贡献。
18、周作人的小品文理解周作人小品文的特点。
19、朱自清的散文理解朱自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20、冰心的散文理解冰心散文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21、早期话剧理解早期话剧运动和“爱美剧”运动的意义、社会问题剧的特点以及初期历史剧的特点。
(二)“精读作品”部分1、《狂人日记》识记《狂人日记》发表时的情况以及作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意义、最后一则日记的含义;举例分析《狂人日记》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意义手法有机交融的特色。
2、《孔乙己》理解《孔乙己》的喜剧色彩和悲剧主题;举例分析《孔乙己》是如何通过喜剧手法来表现悲3、《阿Q正传》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主要目的;简要概括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鲁迅的创作的意图,分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学辅导(四)曹禺的话剧创作曹禺一生共创作了14个话剧剧本(包括合著):《雷雨》(四幕剧)、《日出》(四幕剧)、《原野》(三幕剧)、《全民总动员》(四幕剧,与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蜕变》(四幕剧)、《正在想》(独幕剧,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菲纳·尼格里的《红色丝绒外套》改编)、《北京人》(五幕剧)、《镀金》(独幕剧,根据法国作家腊皮虚的剧本《迷人的沙子》改编)、《家》(四幕剧,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改编)、《柔密欧与幽丽叶》(根据莎士比亚同名话剧改编)、《桥》(四幕剧)、《明朗的天》(三幕剧)、《胆剑篇》(五幕剧,与于是之等合著)、《王昭君》(五幕剧)。
其中,《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
这三部作品再加上《原野》又称曹禺的“四大杰作”。
也有人将这四部作品再加上《家》称为曹禺的“五大杰作”。
从《雷雨》到《原野》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阶段。
其总的特点是“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善于构思,但不墨守成规”。
三部作品都是悲剧,但结构方式和风格特点各不相同,《雷雨》以情节结构的曲折复杂取胜;《日出》以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刻展现见长;《原野》以象征手法和传奇色彩的运用别开生面。
三部作品也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揭露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和黑暗性。
从《全民总动员》到《桥》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阶段。
与上一阶段相比,现实性明显加强,《全民总动员》、《蜕变》和《桥》都直接以抗战的现实为题材,并塑造了具有高尚品质的正面人物形象(作家自己后来说,《蜕变》中的梁专员和丁大夫是根据共产党人的事迹和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写成的)。
《北京人》在题材上又回到了从前,曾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又“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但实际上正是作家关注民族命运的结果,它不仅保持了作家创作思想和艺术个性的内在一致性,而且还代表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当时,巴金和老舍等作家都有类似的作品问世(如巴金的“生活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任务一复习资料
注: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故里三陈》是汪曾褀回忆故乡的小说,所说的“故里”是指江苏省的高密。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陈小手常常骑着一匹黑马去给人接生,所以,人们也叫他是“黑马陈小手”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汪曾祺故乡的赛城隍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瓦匠们在冬天没有什么活,大都以糊纸灯为副业,到了灯节前,摆摊售卖。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岳之峰因为父亲是地主,在1956年回过一次家,虽然只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自由市场。
百货公司。
香港电子石英表。
豫剧片《卷席筒》。
羊肉泡馍。
醪糟蛋花。
三接头皮鞋。
三片瓦帽子。
包产到组。
收购大葱。
……”这些描写是王一生在火车上听到的。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陈小手》中写道:联军团长的太太难产,陈小手顺利为她接生,母子平安,得到了团长的重谢。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有个绰号叫“棋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网上作业(100%)作业1单选:1、“棋王”王一生的身份是什么?“知青”2、面对废墟,作者既不绝望,也不超脱,这是哪一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北岛《古寺》3、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展示了普通人对温情生活的渴望以及()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心情。
承担历史责任4、昌耀《凶年逸稿》的“凶年”指的是精神饥馑的动乱年代5、史铁生《我与地坛》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6、()展现了对“女性”角色的疏离与认同的纠葛。
翟永明《母亲》7、北岛《古寺》充满复杂的象征,诗歌中的“古寺”给人的感觉是()。
废墟8、老舍《茶馆》的老板是()。
王利发9、《李有才板话》中,“打虎”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选村长10、《棋王》通过“棋道”寄寓了什么思想?道家思想判断题1、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虚构了自己的家族历史。
对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写作特色之一是采用倾诉的语气对3、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谈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和意图对4、曹禺《茶馆》中,“茶馆”的墙上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对5、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编的快板歌谣却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对6、汪曾祺《故里三陈》中,陈四因为演出受辱,被迫从事泥瓦匠的工作。
错7、“棋王”王一生解释“吃”和“馋”的关系,认为“吃”就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馋”则是一种贪欲。
对8、昌耀《凶年逸稿》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代精神危机的控诉。
错9、汪曾祺《午门忆旧》的“旧”是指故交,故人。
错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就是李有才。
错多选题1、下面哪些话语出自《我与地坛》?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2、下面哪些句子出自北岛《古寺》?乌龟在泥土中复活/托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荒草一年一度/生长,那么漠然3、老舍《茶馆》(选场)涉及众多的人物,按照事件,可以分为那几组?秦仲义为首的一组,宣扬实业报国黄胖子为首的调停组刘麻子为首的一组,核心事件是买卖人口4、下面哪些句子出自海子《麦地与诗人》?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5、《陈四》在写作上体现了汪曾祺什么风格特征?追求文化底蕴情节淡化气氛即人物6、下面的描述,哪些符合刘亮程《寒风吹彻》的内容?借寒风和冬天,写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感悟全文以回忆事件来结构全文双关使用“雪”、“寒冷”、“冬天”等词语7、贾平凹《商州又录》有什么特色?通过视点转换或者无主体句式营造不同的透视效果片段式的意境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8、汪曾祺《午门忆旧》写了哪些“旧”事物?对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及其传说的介绍午门的作用五凤楼改为历史博物馆9、下面哪些能概括陈小手的人生?是一名接生大夫活人无数被团长打死了10、《纪实和虚构》的“元小说”特征有哪些?时刻提醒读者自己正在虚构一个作品是关于小说“叙述的叙述”大量介绍自己创作小说的手法、构思过程老舍《茶馆》(选场)主要写了哪些事件?全选主观题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使用歌谣(快板)的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赵树理曾将一些新文学作品读给他的父亲和农民朋友们听但却遭受冷落,他从中悟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传统的文艺形式和通俗的语言文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_C_。
A、吊死鬼B、河童C、河水鬼D、女吊2、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_B_。
A、游历新地的兴奋B、旧地闲游的“惘惘然”C、对故乡的热切向往D、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3、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_A_。
A、比较清朗B、比较冷-放C、潇洒D、浓郁4、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_A_。
A、《死火》B、《过客》C、《影的告别》D、《腊叶》5、《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_B_。
A、可恕的一种,可憎的两种B、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C、可恕的两种,可憎的一种D、可恕和可憎的各一种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题1、《双桅船》 :舒婷2、《废都》:贾平凹3、《怀念胡风》:巴金4、《半棵树》:牛汉5、《活着》:余华6、《汉园集》:何其芳7、《向太阳》:艾青8、《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9、《桃园》:冯文炳10、《流言》:张爱玲三、名词解释1.隐身衣: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
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午门: 《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风格和功能特点等方面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
作者首先从建筑学、从宫廷气势的角度介绍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故宫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
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
3.《野草》 是鲁迅的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08年秋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复习指导2008年9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考核学生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程度,考核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开卷、笔试、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钱理群主编,北大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所选文学作品的的理解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分析鉴赏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2%);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作家(10%);指出下列诗句或人物所属作家及作品(8%);简答题(30%);论述题(4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一、小说部分一、重点掌握1.《故里三陈》及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分析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掌握《许三观买血记》的叙述风格。
二、一般掌握1.《春之声》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种“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2.《棋王》的写作的背景。
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3.《透明的红萝卜》,联系“金色的红萝卜”这一意象掌握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
4.《纪实与虚构》这篇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理解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5.《许三观买血记》的故事梗概,简析“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孕妇与牛》这篇小说所传达的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体会小说的整体氛围。
7.《春之声》题目“春之声”寓意,二、散文部分一、重点掌握1.《十年一梦》主题思想。
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基本态度和立足点,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一作业资料答案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题目】【单选】周作人的《苦雨》表现的是a. 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b. 四十年代作者任伪职时的苦闷。
c. 三十年代京海之争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d. 二十年代作者的休闲雅趣。
[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题目】【单选】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a. 爱、自由、善b. 真、善、美c. 爱、自由、美d. 爱、美、真[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爱、自由、美【题目】【单选】《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a. 可恕和可憎的各一种b. 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c. 可恕的两种,可憎的一种d. 可恕的一种,可憎的两种[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题目】【单选】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a. 鹦鹉b. 叭儿狗c. 金鱼d. 猫[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叭儿狗【题目】【单选】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a. 对故乡的热切向往b. 旧地闲游的“惘惘然”c. 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d. 游历新地的兴奋[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旧地闲游的“惘惘然”【题目】【单选】关于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较正确的分析是a. 《放猖》结尾借景抒情,《三竿两竿》结尾似结非结。
b. 《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意而成。
c. 《放猖》基本是虚写,《三竿两竿》是实写。
d. 《放猖》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文字也相类。
[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参考答案:《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意而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二)必读作品阅读指导(1)“样板戏”三部1.《红灯记》《红灯记》最早的戏剧演出出现在沪剧舞台上, 改编自电影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由凌大可、夏剑青改,1962年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出。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京举行,中国京剧院和哈尔滨京剧院同时选取了这一题材进行移植,后者仍延用原名,由梁一鸣、赵鸣华、云燕铭主演;前者则更名为《红灯记》,剧本由阿甲、翁偶虹据沪剧改编,李少春、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主演,“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钱浩梁(浩亮)替代李少春成为该剧主演,其余角色的饰演者保持原班人马。
剧情讲述日本统治下的东北,铁路工人李玉和作为地下交通员,以红灯为信号和标志来接应战友并传递情报。
不料,王连举卖友求荣、叛变革命,导致李玉和被捕,李玉和的母亲李奶奶、女儿李铁梅也先后入狱。
最后,李玉和及李奶奶英勇牺牲,李铁梅继承遗志前赴后继,把密电码送交游击队。
“赴宴斗鸠山”是样板戏的一个经典段落,它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与文艺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政治特点”,惟其如此,在这场戏中,“戏剧冲突”就变成了“政治冲突”。
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戏剧中的“政治冲突”艺术内涵呢?从这场戏中,我们可发现,这种冲突有三个层次的“政治含义”:一是“政治斗争”是戏剧的永恒主题,这是一种“革命斗争的绝对化”艺术表现手法,它简单地将戏剧冲突理解为“革命集团”和“反动集团”两大集团的利益冲突。
其中,前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正义的化身;而后者代表了剥削阶级的利益,是罪恶的渊薮。
二是“政治人物”是戏剧的永恒形象,这是一种“人物形象的绝对化”艺术表现手法,它片面性地将戏剧人物塑造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两种形象类型。
其中前者形象光辉,频频出台亮相;而后者行为永远卑琐,走不到舞台中央。
一般来说,样板戏中,没有“圆形人物”或“中间人物”立足之地。
三是“政治话语”是戏剧的永恒语言,这是一种“台词对白的绝对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将人物戏剧台词简单地界定“英雄语言”和“坏蛋语言”两种类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案辅导(一)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汪曾祺是“文化大革命”后文学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家之一。
虽然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完全没有分歧,但对他的美学气质的概括、对他的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肯定、对他的文学影响和文学史意义的重视,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在这些意义上,汪曾祺成了文学研究中最具有共识、最没有异议的作家。
将那些评论文章的标题集在一起,即可感到一种独特的氛围。
《豪华落尽见真淳》(季红真)、《旧梦重温中寻求美的真谛》(李复威)、《笔下浸透了水意》(法国学者居里安)、《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许宗华)、《说“淡化”》(吴方)、《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施叔青对话)、《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邓嗣明)、《汪曾祺作品的意境美》(柳易江)、《汪曾祺:中和之美》(杨剑龙)、《野凫眠岸有闲意》(李庆西),《末世的温馨》(摩罗)、《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石杰),再加上孙郁的《汪曾祺的魅力》,胡河清的《汪曾祺论》,这些文字所形成的氛围中,蕴有这样一个共识;汪曾祺的作品平淡恬静、和谐温馨,充满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天国仙境的梦幻情调。
边种共识规范着文学界对汪曾祺的文学财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规范着对他的新的作品和成就的期待。
也就是说对于汪曾祺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批语模式,整个文学界都已习惯于用这种批语模式理解汪曾祺、期待汪曾祺。
这种批评模式曾经拥有足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它在肯定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文学个性、文学史意义上,在将中国文学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一切非文学因素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过程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形成,即具有封闭性,它将在封闭中自我生长直至走向僵死。
而且,对对象的概括必定妨碍着人们对对象的丰富性的认识与感知。
我们对于汪曾祺作品的古籍模式的形成,使得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对与模式不合的异质因素中采取省略的、排斥的态度,对其文学创作美学风格的新发展也会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四、教学建议(一)主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
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⑴复习指导(供参考)小说部分:一,重点阅读篇目⒈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孔一己》要求:把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体会"鲁迅气氛"及鲁迅创作的基调.⒉茅盾小说:《子夜》要求:⑴全面理解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⑵熟知相关的人物.⑶体会"社会剖析小说"的内涵.⒊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要求:把握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⒋沈从文小说:《边城》要求:主题,故事风貌,人物.⒌王安忆小说:《纪实与虚构》要求:体会"虚构自己小说"的含义.⒍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要求:⑴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⑵体会"回忆体小说"的含义;⑶关于"东北作家群"的情况.二,一般阅读篇目:⒈鲁迅:《铸剑》:了解《故事新编》的基本情况.⒉老舍:《正红旗下》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关人物.⒊阿城:《棋王》的艺术风格及其相关人物.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⒌赵树理:熟悉《小二黑结婚》等扩展读物的基本情况.⒍汪曾祺:《故里三陈》的基本情况.⒎王猛:《春之声》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点.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基本故事情况和相关人物.⒐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学习要点:1.学员要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3.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4.仔细阅读作品.5.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要点.一,在酒楼上鲁迅相关知识:1.《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第一篇小说为《狂人日记》,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另外,比较典型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精神胜利法)以及《孔一己》等.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入1924——1925的11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伤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一)时代背景:《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二)人物形象分析: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开风气之先. 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强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之下,他们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几乎成为社会矛盾的孤独者和异类.吕纬甫和先前判若两人,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坚定性的充分暴露.作者对他(们)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过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作了深刻的剖析.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三)艺术风格:1.忧愤沉郁.(见文中)2.朴素自然: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都力求如实描写,不假虚饰.结构上采用散记的形式,开头虽无惊人之处,却极其自然,信笔写来.结构单纯("我"和吕纬甫),以对话连接故事情节.3.语言凝练简洁.(尤其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通过将几处的写景抒情结合在简短的几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心灵体验和感情的渲染,而且使读者得到了丰富而深切的感受.二,铸剑鲁迅一关于文学常识:《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补天》写于1922年,原题《不周山》,曾收于《呐喊》;《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名《眉间尺》.其他5篇写于1934至1935年,分别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二《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的形象,表现了"予及汝亵亡"的复仇反抗精神."铸剑开炉"一段文字诡奇而绚丽,金鼎沸水中,"三头相搏"激越悲壮,惊心动魄,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虽死而战斗不息的复仇精神,表现得极其充分突出,生动而形象,有感情有气势,足以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语言风格.《铸剑》着重于性格刻画,如眉间尺的说不清是杀老鼠还是救老鼠的行为,他听到父亲被楚王残杀后复仇怒火的燃烧,他去复仇却缺乏办法,他的头和楚王的头在金鼎沸水中殊死搏斗,则都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的复仇者形象.精心安排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由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作者由前面情节叙述的义愤,慷慨到最后的讽刺嘲弄的语调,增强了现实感,作品妙趣横生,充满了喜剧色彩,更突出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和内心的矛盾痛苦.三,《子夜》选读⒈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出身于世香门第之家,自幼受到比较开明的家教.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是最早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1927年秋——1928春,他很快用近距离的素材完成了连续性的三部曲《蚀》,原稿用笔名"矛盾",看见作者当时的心境,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 .1928.他东渡日本.长篇《虹》是茅盾1929.4——6月在日所撰.1932——1937,抗战爆发,是其创作鼎盛时期,长篇《子夜》问世,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另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及短篇代表作《林家铺子》……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重庆写下饱满热情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1939——1944,问世长篇《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⒉《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其创作的高峰,标志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被瞿秋白誉为"抗鼎之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完成.此作是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代表了他的创作个性.作为"真能代表现时代"的"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其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内容和艺术成就可参见《专题研究》)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个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⒊本文选自《子夜》第一章,重点写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作用很重要.正是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吴老太爷仓皇出逃,而目的地正是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大上海.试想,二十多年来,吴老太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现在他所"看见的,听到的,嗅到的,哪一样不带有强烈的太强烈的刺激性"茅盾正是通过吴老太爷初进大上海的各种心理感受,写出了大上海的特征.这一节内容中,作者并未对吴老太爷进行肖像描写,而且他的语言描写也不是太多.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吴老太爷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更突出了人物痛苦的感受能力.⒋这部小说,作者对心理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已不仅仅是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手法或隐或现地几乎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始终.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窥见这个封建僵尸丰富的内心世界: ⑴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神奇的功效;⑵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巨大的恐惧感)⑶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时的恐惧……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巨大反差.这一切作者并未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了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其实,此类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更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有力地突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经济衰败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四,边城⒈沈从文(1902——1988),出身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家庭.15岁参加土著部队.1927年赴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参加新月社.1930年,曾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京,主编《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期间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和《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曾引发了文坛上关于"京派"和"海派"之争. 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以来发现并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艺术追求,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他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如:《柏子》《龙朱》《边城》等代表作,其间的三三,翠翠,夭夭等形象更是他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致.正是在理想化了的古朴环境下生活的善良纯厚的人们身上,体现了作者所确认和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⒉《边城》是沈从文的优秀的中篇小说,用人性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的人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角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看原著).作者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仅仅是留恋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作者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⒊《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展现出来的.(读原文)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读原文).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示性格的复杂性,而是从之于他人,从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的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首先,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次,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作品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再次,作品还具有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自然和谐,归真反璞的理想境界.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的并非绝望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不忍心让翠翠彻底绝望,而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与磨难,等待恋人的归来.也给读者留下希望,期待与遐想,使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五,《骆驼祥子》选读⒈老舍:(1899——1966),北京满族人.其长篇小说与巴金,茅盾齐名,中篇短篇和话剧也蜚声文坛.1923年,在天津南开《南开季刊》上发表处女作《小铃儿》.1924年至1929年,赴英讲学.期间完成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6年,许地山介绍他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离开英国回国至新加坡,创作了《小坡的生日》.回国后至抗战爆发前,在山东济南,青岛执教,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大明湖》(原稿被焚毁)等.⒉《骆驼祥子》:长篇《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宇宙风》杂志,1939年首版单行本,是作者"做职业写作家的第一炮".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在北平以拉洋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责任感和同情心,好强上进.他追求的生活理想就是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车夫.经历了买车——被抢走——买车——被敲诈——受虎妞诱惑,被逼结婚——买车——虎妞难产死而买车.自此,祥子失去了往日的精进与顽强,自暴自弃,日渐堕落,吃喝嫖赌,谋财害命,几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人.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遭遇是一个渗透了血泪的悲剧.⒊老舍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大师,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⑴小说开头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介绍,对车夫"跑法"的介绍等,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是非常了解的,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了自己的"陶醉"之情,是那么亲切,熟稔,使我们在这熟悉而细致的话语中读到作者小说中的那种诗意.⑵在小说中,作者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⑶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极细致而有层次感.作者准确而传神地刻画出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加之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俗白的北京口语显示了魅力和光彩,更增添了老舍先生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不朽价值.六,《正红旗下》选读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的后裔,在《正红旗下》讲述了一个北平满族市民家族衰败的故事.通过这几段故事可以看出此作的基本主题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和创新的特色.他的作品各有特色,如早期长篇,老张的哲学》(被金钱锈蚀了灵魂的老张),《二马》(包残守缺的马守仁),《赵子曰》(浑浑噩噩的赵子曰),因被放在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加以表现,更显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 中国人的国民性在不同的市民阶层中表现的相当充分和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所以老舍先生的作品多是表现北京的市民生活和市民文化.如《正红旗下》,大姐的婆婆口口声声说"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大姐的公公,大姐夫"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放炮的技巧九城第一".他们四体不勤,不自食其力,享用着皇家的俸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社会变革来临时,他们着急过,但终究未能付诸实施,依旧养鸟逗乐子.在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看似用轻松的语气叙述故事,其实我们不难读出那幽默后面的苦涩的笑所给人带来的深重思考.七,《呼兰河传》——萧红⒈萧红(1911——1942),东北作家群中成绩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出生于松花江畔呼兰河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尝尽了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处女作《王阿嫂的死》.出版于1935年的中篇《生死场》是其成名作,和萧军《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作为一个来自乡野而又秉性宽厚的作家,萧红关注的是质朴,可爱而又受难的普通农夫村妇.她对于人生的冷静的谛视与发自内心的对于乡野人物的挚爱相交融,是形成乡土文学独特风格的最主要原因.《生死场》出版后不久,萧红重又体验了人世的辛酸,孤独地东渡日本,北上北平."八·一三"之后,更经历的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她从未终止过创作,最重要的是她在香港居留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⒉关于《呼兰河传》: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回忆体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家,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童难忘的记忆.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写法,而以呼兰河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为中心,显示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中更值得留恋的是幼年时的记忆,本文所内容突出了儿童视角下的世界(请看原文).在艺术上,萧红的创作力求写真(本文也是),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道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景写人,抒情写性,既美丽鲜活又质朴无华.她是我国现代一位出色的"本色派"作家.茅盾曾评价她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附:"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关内.他们带着故土沦陷,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组成一幅苍凉沉郁的关外地域史诗.他们的作品一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其作者也边成为一个文坛瞩目的新的创作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等.八,《倾城之恋》(节选)⒈关于张爱玲:1920年,出身于一个具有贵族血统的官宦家庭.这个家庭曾地位显赫,与中国近代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她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其父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恶习;其母漂亮而又留过洋,终归夫妻不和,在张爱玲十几岁时离婚.她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由鸦片烟和西洋古典音乐交织的特殊环境里,便培养了她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独特性格.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受其影响,十四岁便写作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曾考入伦敦大学,因为战事,改入香港大学.1943年的上海文坛,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一夜红遍上海.她创作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花凋》及《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等小说结集《传奇》出版,与1945年初的散文集《流言》曾成为上海四十年代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她由红变紫,实现了要成为名人的夙愿.她不但文奇,人亦奇.喜欢奇装异服,常穿自己设计的宽袖大袍式清代服装出席社交场合,时间观念极强,较少与外界联系.在其走红时期,一位读者因喜爱她的小说而喜欢她的人,并成就一段短暂的婚姻.1950年,受夏衍的邀请,曾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去香港定居.1954年,移居美国,不久与美剧作家赖雅结婚(年长30岁).1961年,赖雅中风而死,她孤寂生活.直至1995年90年代,她又在大陆红起……⒉关于《倾城之恋》:请读作品及"专题研究"相关内容.九,《故里三陈》⒈汪曾祺:生于1920年,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1950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艺》编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他在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邂逅集》《晚饭花集》等小说集.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的小说数量不多,且以短篇小说为本.真正引起反响的是1980年发表的《受戒》使人耳目一新.当时的文学创作尚未从"伤痕"中挣脱出来,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的风格和情趣.随着《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他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一个辍笔40年的老作家,用一个80年代中国人的眼光来回顾40多年前那些温馨的旧梦,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道德规范的.可以说,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⒉《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地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个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对陈小手高超的接生本领,作者也仅是通过白描手法很自然地写出来,并未写他的其他特征,如他的手"动作细腻,可减少产妇的痛苦""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些".作品只在小说结尾写到陈小手的不幸遭遇.结尾一句话把团长的心理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觉到作者流露出的嘲讽. 汪老先生在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的和谐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如《陈四》,直接写到陈四的部分很少,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突出了纯然而宁静的乡土风貌,反映了故乡那和谐而温馨的风俗人情.虽说对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的结尾,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影响力,恰是这种看似"很随意"地安排,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陈泥鳅》以绰号"泥鳅"来说明他水性好."他好利又好义",小说。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通过对具体作品有深度的解读,培养学生创新性、研究性的思维和眼光,增强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深度分析和解读的能力,并能够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文学名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学会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度思想和艺术分析。
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方法和思路的基本训练。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研训练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为辅,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安排上主要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讲解,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析。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前言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名著,如何界定名著,以及文学名著鉴赏的基本思路、方法与途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名著的概念、标准及名著的基本特征和美学品格。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名著鉴赏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是名著鉴赏中创新性、研究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大纲一、课程分类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将课程做如下分类:(一)民族魂魄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
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做如下分类:(一)小说类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安徽
[课程号]51194-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2019年春季终结性考试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
1.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A. 爱、自由、美
B. 爱、自由、善
C. 爱、美、真
D. 真、善、美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解析答案:爱、自由、美
2.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
A. 《腊叶》
B. 《死火》
C. 《影的告别》
D. 《过客》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解析答案:《死火》
3.“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是《野草》中()一文的主旨。
A. 《死后》
B. 《影的告别》
C. 《死火》
D. 《腊叶》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解析答案:《腊叶》
4.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一不喜欢的动物是()。
A. 叭儿狗
B. 金鱼
C. 鹦鹉
D. 猫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解析答案:叭儿狗
5.“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
A. 河童
B. 吊死鬼
C. 女吊
D. 河水鬼
[试题解析: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解析答案:河水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复习重点及模拟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复习重点及模拟题一、填空题:1、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2、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3、闻一多的《之地方色彩》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
4、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5、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后,新文学的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在《女神》之后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
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和《聂��》。
7、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8、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9、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论郭沫若和他的》。
10、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阳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12、郭沫若50年代以后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实际上是一篇为历史上的“白脸”形象曹操所作的“翻案文章”。
13、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教学辅导(一)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汪曾祺是“文化大革命”后文学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家之一。
虽然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完全没有分歧,但对他的美学气质的概括、对他的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肯定、对他的文学影响和文学史意义的重视,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在这些意义上,汪曾祺成了文学研究中最具有共识、最没有异议的作家。
将那些评论文章的标题集在一起,即可感到一种独特的氛围。
《豪华落尽见真淳》(季红真)、《旧梦重温中寻求美的真谛》(李复威)、《笔下浸透了水意》(法国学者居里安)、《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许宗华)、《说“淡化”》(吴方)、《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施叔青对话)、《弥漫着氛围气的抒情美文》(邓嗣明)、《汪曾祺作品的意境美》(柳易江)、《汪曾祺;中和之美》(杨剑龙)、《野凫眠岸有闲意》(李庆西),《末世的温馨》(摩罗)、《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石杰),再加上孙郁的《汪曾祺的魅力》,胡河清的《汪曾祺论》,这些文字所形成的氛围中,蕴有这样一个共识;汪曾祺的作品平淡恬静、和谐温馨,充满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天国仙境的梦幻情调。
边种共识规范着文学界对汪曾祺的文学财富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规范着对他的新的作品和成就的期待。
也就是说对于汪曾祺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批语模式,整个文学界都已习惯于用这种批语模式理解汪曾祺、期待汪曾祺。
这种批评模式曾经拥有足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它在肯定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文学个性、文学史意义上,在将中国文学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一切非文学因素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过程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任何模式一旦形成,即具有封闭性,它将在封闭中自我生长直至走向僵死。
而且,对对象的概括必定妨碍着人们对对象的丰富性的认识与感知。
我们对于汪曾祺作品的古籍模式的形成,使得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对与模式不合的异质因素中采取省略的、排斥的态度,对其文学创作美学风格的新发展也会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
例如,在九十年代的汪曾祺小说中,沉溺于恬静温馨、陶醉于田园牧歌的气息越来越少,直面人间之冷酷、人生之荒寒,正视苦难,悲悯天下的美学气质渐渐明显起来。
这些因素正是业已存在的汪曾祺研究模式所无法包容的,所以,至今为止,批评界和研究界对这些发展变化依然漠视而沉默。
至了这一步,我们不得不对旧的批评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形进行某一程度的质疑,不得不在新的批语实践中对这一旧的模式作某一程度的突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想换个角度打量一下汪曾祺,对那些已有共识和定论的东西避而不淡,而将眼光投向那些较少补人注意的东西,从这些东西中,我们将可以看出汪曾祺的另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面。
这一面与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那一面看似矛盾,实为互补。
两面兼顾才能阐释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汪曾祺。
而且,汪曾祺在八十年代的创作所表现出的悲凉意绪的悲剧意识,由于较为轻淡而一直不被批评界所注意。
恰是这种被漠视的因素在九十年代的创作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汪曾祺的小说升华一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缺这方面的考察,就会对汪曾祺的精神高度和文学成就估价不足。
而当我们进入这方面的考察时,既是对汪曾祺美学发展的及时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素来贫弱稀薄的悲剧精神的强调与呼唤。
平淡中的奇崛与骚动《皮凤三楦房子》中的高大头,总是坐在鞋匠铺里,悉心观察着满街各色人物。
“他那从眼框上面露出来的眼睛是彬彬有礼,含蓄的,不露声色的,但又是机警的,而且相当的锋利。
”汪曾祺这位高大头,为人为文皆然。
这段文字可说是夫子自道。
惟其不露声色,平淡。
惟其彬彬有礼,温馨。
但是这段话极为重要,它引导我们去关注汪曾祺小说的另一面,那与平淡与温馨不一样的一面,那一面是奇崛,锋利,骚动,挣扎,甚至还有一点作者直抒胸臆的嘲弄与愤恨。
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并不价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片和谐,而潜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大多数时候,汪曾祺都以息事宁人之心,化解这些矛盾,以维持他所追求的和谐与平淡。
有时实在控制不住,这些矛盾就会冲突起来,使和谐与平淡受到挑战。
那些与环境不和谐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小人物,而且是安守本分的小人物。
他们不象欧美文学中许多小说人物(如于连、毕巧林、马丁伊登等等)那样,带着强大的自由意志,主动地审视环境、批判环境、征服环境,他们不象鲁迅笔下的觉醒者那样具有伟大的强烈愿望,汪曾祺的小说人物都是卑微而且自甘卑微的人,他们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与批判。
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平平安安的生存。
然而,就是这退的不能再退的立场,低的不能再低的要求,与他们的环境构成了无法化解的矛盾,他们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所加给他们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催迫与凌辱。
高大头、朱雪桥(《皮凤三楦房子》)、陶虎臣、王瘦吾(《岁寒三友》)、沈源(《寂寞和温暖》)、高北冥、高雪(《徒》)等等人物,无论是市井平民,还是读书人,都是无野心、无恶欲的善良人。
他们全都勤劳与本行,无取于他人。
他们的愿望也十分平常,无一丝非分之想王瘦吾虽然想发财,其动因不过是让怒儿穿上雨鞋,儿子穿上雨鞋,以让他们跟上学校里的大众水准。
高北冥只不过想保住一个教职,以求集点资金为恩师印一本文集。
沈源不过是希望有权利从事他的农业科学研究,此外为父亲立一块墓碑。
然而他们这么小的愿望也得不到外界的理解与支持。
他们全部都遭到失败。
王瘦吾的生意被更有贪心的人挤垮;高北溟被恶人解职;沈源被打成右派分子,连给父亲奔丧的权利也没有;高大头的房产被剥夺,怎么也要不回来;高雪想外出求学而不得,最后抑郁而死。
在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中,人物是彻底的被动者、弱小者,环境总是主动地、蛮横地剥夺人物、蹂躏人物。
汪曾祺总是避免把人物逼上绝路。
他的息事宁人之心不但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但一个作家的现实体验会在进入本文时顽强地自我生长,最终挣脱作家的主观控制而自我生长,最终挣脱作家的主观控制而自我呈现。
高北溟、高雪父女俩双双郁闷而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陈四被乔三太爷痛打,陈小手被联军团长击毙(《故里三陈》),猫在受尽戏弄和凌辱之后、被摔下楼时慘叫不已(《虐猫》),老舍被逼得投入太平湖(《八月骄阳》)等等,都是汪曾祺所不愿表现、却又无从掩藏的奇崛峻急之笔。
人物被环境摧迫致死,冲突可谓大矣。
这些血淋淋的故事,终究是要冲破“人物与他们的社会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神话的。
如果我们细加追索还将发现,除了这些被动地随蹂躏和倾轧的人物之外,汪曾祺小说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甘于沉寂与灭绝的人物,他们出自本能地表达着他们的微弱的反抗,使得生活出现一些微弱的骚动。
这些骚动与挣扎让人感觉到他们有血有肉的存在,感觉到他们的抗议与悲叹。
《受戒》里的和尚几乎没有一个严守戒律的。
汪曾祺不但极其欣赏地这样总结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他实际上在暗示读者蔑视清规、反抗清规。
这些反抗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于许多小说中。
和尚娶妻、方丈养小老婆是一种反抗(《受戒》),仁慧尼姑在土改工作队的压力下依然拒绝还俗,宁愿四方漂泊捍卫自己的信仰是另一种反抗(《仁慧》)。
小王在极度的经济困难中发现老汪的工资比自己的高出许多,他只是意味深长地感慨了一句:“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为什么你就挣那么多?”(《七里茶坊》)这是对社会对命运的含蓄的抗议。
在这同一篇小说中,几位过路的车夫在历数了社会上种种弊端后总结说:“当官的说谎,老百姓遭罪!”与小王的感慨一样沉重而又无奈。
高大头向报社写信揭露谭凌霄的种种恶行(《皮凤三楦房子》),郭庆春把诅咒臭大兵的话编进了吆喝生意的口诀之中(《晚饭后的故事》),老舍自沉太平湖(《八月骄阳》),凡此种种都是对生命意志的表现与弘扬。
最壮美最有力的反抗当是来自天鹅。
一只天鹅被人们残酷杀害了,另一只整天不鸣不食,最后“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天鹅之死》)。
我不得不对此表示遗憾:汪曾祺小说中最有光辉的悲剧形象竟是一只动物而不是人类。
也许汪曾祺内心对人类深深悲悯也深深失望。
好在就审美活动而言,动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的美学效果是一样的。
在汪曾祺小说中,更广泛更顽强的骚动表现在男女性爱上。
也许因为中国文化中性意识特别强,给人造成的压抑感也特别强,汪曾祺几乎无需选择,自然而然地就用性爱题材表达他反抗戒律与禁忌的愿望。
他的兴趣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性爱--比如合礼仪合规矩的性爱,而在于那些越轨破戒的性爱。
那些小说人物之所以破戒求爱,乃是寄寓着对于美好人生的诗性向往。
汪曾祺特别迷恋私奔故事。
《受戒》在极力渲染仁渡和尚精美绝伦出神入化的神事表演之后,不无赞赏地写道:“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在《大淖记事》中,一群妇女将老光棍的裤子扒下来挂到树上,有一回她们当着老光棍的面脱光衣服下水洗澡。
姑娘生下私生子、少妇搞婚外恋,在这里都是平常事,只要她们愿意,爱怎样就敢于怎样。
巧云的母亲就是跟戏班子的一个小生私奔远去的。
私奔乃是她们阴暗的一生中最为光明的一次追求,是对日常生活的有限性和无聊感的逃避与反抗。
《护秋》、《尴尬》、《迟开的玫瑰或胡闹》都是写破格的性爱。
另几篇小说比这些更为破格。
《窥浴》是女老师“性”上了她的男学生。
《小孃孃》是小姑姑“性”上了自己的侄子。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中,辜家女儿同时“性”上了王家父子俩,而她真正喜欢的却是王家的另一兄弟。
在《受戒》中,众所周知,小姑娘偏偏爱上了一个小和尚。
所有这些不同寻常的性或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最精彩的篇章。
在所有这些性爱小说中,无论是正常的性爱,还是破格的性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真正敢于蔑视戒律率性而为的,全是女性。
的确全是。
那些女人总是能看准时机,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情,然后又再一次看准时机,突然剥光自己,赤裸裸地面对男方,逼得男方不得不将戒律与禁忌抛到脑后。
《窥浴》、《小孃孃》、《小姨娘》中都有很典型的例证。
更详尽的工、描写可以从另两篇小说中读到。
六十几岁的邱韵龙背着老妻与一位三十几岁的寡妇约会,有一次,”邱韵龙送她回家。
天热,女的拧了一个手巾把儿递给他:…你擦擦汗。
我到里屋擦把脸,你少坐一会‟。
过了一会,女的撩开门帘出来:一丝不挂。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这一举措大大推进了他们关系的发展。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为了给父亲治病,以卖淫的方式与王老板和他的大儿子保持着性爱关系。
可她内心想的是王老板的二儿子王厚堃。
她把王厚堃接到家里来看病,王厚堃开好方子准备离开时,“辜家女儿忽然把门闩住,一把抱住王厚堃,把舌头吐进他的蟕里,解开上衣,把王厚堃的手按在胸前,让他摸她的奶子,含含糊糊地说:…你要要我、要要人我,我喜欢你,喜欢你……‟”(《辜家豆腐店的女儿》)这些人物都是极为安守本分的人,即使给生活压得奄奄一息也无所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