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描绘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凯旋而归的动人故事。
本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木兰的爱国精神、英勇意志和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诗歌意境、学习诗歌表现手法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木兰诗》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英勇意志和美好品质。
5.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木兰精神的传承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奥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木兰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介绍《木兰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清故事情节练习复述课文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情感和价值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说到“巾帼英雄”我们脑海中便不禁想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在古代还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这位英雄的飒爽英姿。
2.板书课题3.解题→明确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复习新课一文本疏通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
教师课件展示正音(PowerPoint课件)生齐读字词二遍。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pâi)头溅溅(jiān) 燕(yān)山胡骑(jì) 啾啾(jiū) 戎(rïng)机朔(shuî)气金柝(tuî) 红妆(zhuāng) 霍(huî) 著(zhuï) 云鬓 (bìn) 傍(bàng)2.生齐读全诗教师课件展示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识记文中“市、朔、转、强、帖、傍”等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朗读,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3.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花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山东济宁被人称为“运河之都”“孔孟之乡”,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
古时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雄,据说也是山东济宁人。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但是,除了山东济宁,河南、河北、湖北、甘肃、内蒙等地也纷纷强调自己是木兰的故乡。
目前,关于木兰家乡的说法尚无定论,但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各地人们都争着认木兰做老乡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木兰是英雄,并且她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从古到今各地人民都崇敬热爱着她。
今天我们就到《木兰诗》中认识这位勇敢而亲切的女英雄。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字音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ān jiān)..(kè hán)鞍鞯辔.(pèi)头溅.溅(jiān)燕.(yān)山胡骑.(jì)戎.(rónɡ)机金柝.(tuò)著.(zhuó)我旧时裳云鬓.(bìn)(2)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
帖花黄:“帖”通“贴”。
3.注音并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并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明确这篇文章记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三、局部探究1.学生齐读1、2小节,思考问题。
(1)木兰是在对着窗户织布吗?(2)木兰为何叹息(3)写木兰代父从军,却从“叹息”写起,这不是贬低了木兰吗?(4)有人为木兰假想出三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举家逃避;二是老父应征;三是代父从军。
木兰最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5)在木兰心里,什么更重要?交流明确(1)“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单扇的门。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理清故事情节;2、掌握民歌特色,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赏析人物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读一读,找回一点民歌的“味”。
1.巧加“衬字”读民歌。
我国民歌多有衬字的习惯,比如:“一道道地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等,句中的“那个”、“呀”等就是衬字,它起到了丰富语气、增强节奏感的作用。
《木兰诗》山北朝的一首民歌,在当时是可以唱的,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无法欣赏到那美妙的原生态乐曲,但我们可以借鉴民歌的一些做法,在朗读中嵌入衬字,找回一点民歌的味。
示例:东市(那个)买骏马,西市(那个)买鞍鞯……旦辞(哟)爷娘去,暮至(哟)黄河边……万里(呀)赴戎机,关山(呀)度若飞……请同学们仿照示例自由朗读全诗。
2.结合刚才的朗读,请用“我发现民歌的特点,表现在”这一句式进行表述。
明确:(1)运用口语,明白如话,琅琅上口。
表现如“唧唧复唧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不知木兰是女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简直就是地地道道、原滋原味的口头语言。
其中“磨刀霍霍”从此凝固味一个成语流传开来。
(2)气势豪迈,粗犷雄浑。
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大刀阔斧地表现北方民歌的豪迈气概。
通过排比和夸张,我们能感受到:军情之急、征战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赏赐之重、团聚之欢(3)描摹声音如临其境。
如有:织布的唧唧声流水的溅溅声战马的啾啾声磨刀的霍霍声(4)运用诙谐俏皮的比喻,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扑朔迷离”从此凝固为一个成语流传开来。
【第二板块】品一品,感受一点民歌的“美”请用“‘’这组句子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示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8木兰诗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悟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感悟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围绕“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故事。
诗中多以人物问答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人物的行为情态;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无穷。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人们世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渴望过安宁劳作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设计意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由学生来讲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轻松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1.作品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一部较为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歌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十年,凯旋而归,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诗歌以“木兰是女郎”这一戏剧性因素构成情节上的悬念,以“木兰恢复女儿身”这一戏剧性因素构成情节上的突变,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中,表现了木兰的勇敢、智慧、坚强、机智、善良、纯朴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木兰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勇敢、智慧、坚强、机智、善良、纯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木兰的优秀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氛围,感受诗歌的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标注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木兰诗》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8.木兰诗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重点)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知文章理脉络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以巾帼英雄形象而家喻户晓,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溅溅(jiān)胡骑(jì)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十二转(zhuǎn)百千强(qiánɡ)姊(zǐ)霍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地(bànɡ)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①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
不是确指)②旦辞爷娘去(早晨)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水流声)④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⑤万里赴戎机(战争)⑥策勋十二转(记功)⑦赏赐百千强(有余)⑧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⑨雄兔脚扑朔(动弹)⑩双兔傍地走(并排跑)惟闻女叹息(只)问女何所忆(思念)愿为市鞍马(为此;买)关山度若飞(过)朔气传金柝(北方)出郭相扶将(外城)著我旧时裳(穿)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3.通假字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4.一词多义①市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②将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③贴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贴)④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战争)⑤朔朔气传金柝(北方)雄兔脚扑朔(动弹)5.古今异义①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今义: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转折连词④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6.词类活用①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②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7.作品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木兰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弄懂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感受朗朗上口的语言风格。
3、感受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总要的文言字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历史上的女英雄有哪些吗?(生答)师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巾帼女英雄“花木兰”,《木兰诗》这篇课文会向我们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前前后后。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策勋扶将霍霍云鬓2、文学常识填空《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部诗集中的民歌分和两大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乐府双璧”是指()和()。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3、美读课文(概括木兰的人物形象)4、概括木兰的人物形象。
5、情节在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师总结:详略得当。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推崇她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四、品析语言1、关于“互文”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如:(1)、“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意思是“主人、客人都下马、上船。
”(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2、顶针——又称“联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领悟《木兰诗》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2. 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和节奏感。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 掌握《木兰诗》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木兰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和课外资料。
2. 录音机或者CD。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问好。
2. 引入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木兰诗》是一首描写花木兰的军旅事迹的古代诗歌,要求学生先自己读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阅读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表达,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2. 向学生提问诗歌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理解诗歌(15分钟)1. 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2. 师生讨论诗歌中花木兰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学习诗歌欣赏(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互相朗读诗歌,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 向学生介绍其他与《木兰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巩固反馈(10分钟)1. 随堂练习:出示诗歌中的部分句子,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汇总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邀请学生表演《木兰诗》的情景剧,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和小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不过,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的表达时间较短,下次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和展示。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8木兰诗【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象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朗朗上口,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①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 ( 起因、经过、结果 ) ;③熟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或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家喻户晓。
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 爱国) 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为何如此安排材料的详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音频、《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播放关于木兰代父从军的影视节目片段。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闻名全球的迪士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位奇女子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会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以及她的智略和才能。
3.懂得和体会文章中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勇敢乐观和爱国忠心的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难点:体会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勇敢乐观、爱国忠心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进行导入,向同学展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图片,并进行阐释:同学们,请问大家知道大屏幕上展示的是谁吗?对,是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保卫家乡。
请问同学们,想不想继续了解一下这位女英雄呢?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又与别的大英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花木兰》这篇文章。
(书写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思考“本文讲了关于木兰的哪几件事?”明确:①本文围绕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前、中、后不同的表现,刻画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其勇敢乐观、爱国忠心的精神。
学生前后四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给文章进行分层概括。
②本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讲了:从军缘由:“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从军过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辞军归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有什么用意?通过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诵读,为其明确:①通过写木兰在替父出征前的准备活动,体现出花木兰办事果断干脆,前面许诺替父从军就已经下定决心,不会犹犹豫豫。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木兰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
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
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美读诗歌,读准音韵(一)听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识记字音。
2.预设个别字音来不及记录3.反馈指导:(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粗字的读音:注音:(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朗读,读出节奏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听读的同时在书本上试着用单斜线标出节奏。
理解体会,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预设学生停顿标注不准确,例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3.反馈指导(PPT显示):(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4.反复朗读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师生联读,读出韵律1.导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
让我们师生合作,读出诗歌的韵律。
2.反馈指导:(1) 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 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习,读出韵味。
三、细读诗歌,疏通文意(一)独立思考,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文意思。
(二)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1.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整理好不会的问题,全班交流。
当堂检测:重点词语意思,古今异义词,尝试韵译诗句。
2.反馈指导:预设:(1)重点字词积累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叹息声)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织布机只)C.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中的文告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了买)E.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晚上)F.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越过)G.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打更的器具铠甲)H.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有余)I.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外城扶持) J.磨刀霍霍向猪羊(磨刀的声音)K.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穿) L.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像云那样的鬓发同“贴”)M.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动弹迷离靠近、临近怎能)(2)古今异义A.军书十二卷(古义:多为虚数今义:数词,十二)B. 愿为市鞍马(古义:买今义:市场)C.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D.但闻黄河流水(古义:只今义:却)E.赏赐百千强(古义:跑今义:行走)F.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G.愿驰千里足(古义:希望今义:愿意) H.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姓氏)(3)诗句韵译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战士的打更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铁甲战衣。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的名册有很多的卷宗,每卷的上面有父亲的名字。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卡高山巧渡如飞。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十二级最高,赏赐百千金有余。
(三)概括诗歌,体会详略安排1. 仿照教师范例,用四字词语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批注在每段诗的空白处。
(个人发言)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小组讨论)2.预设:学生归纳: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团聚改装、设喻回答小组讨论:停机叹息——略写;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准备——略写;征途思亲——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团聚改装——详写;设喻回答——略写。
归纳好处(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反馈指导:总结: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有关中心——略写;无关中心——不写。
本文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家园、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品读诗歌,感受人物(一)品读诗歌,说说木兰是一个的形象,从文中看出。
(结合诗文内容,勾画具体句段,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二)预设: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俏皮活泼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三)反馈指导: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来分析,脱离文本的分析没有说服力。
(四)小结:木兰既是普通人、平民少女、娇美的女儿,又是奇女子、巾帼英雄、矫健的勇士。
她既勤劳孝顺又勇敢坚毅,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五、精读诗文,体会民歌情味(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
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请从“拟问作答”“铺陈排比”“风趣比喻”三个角度找出体现民歌特色的诗句,进行品读赏析,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二)预设拟问作答: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用口语化的问答来引出下文“所思”“所忆”为何?强调后文的花木兰是为了军书中让父亲从军的命令而担心、忧虑。
)铺陈排比: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运用排比,渲染了全家团聚、欢乐的气氛;)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风趣比喻: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运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三)反馈指导:1.补充其他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A.复沓: 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举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引出下文“所思”“所忆”为何?强调后文的花木兰是为了军书中让父亲从军的命令而担心、忧虑。
)B.顶针(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举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征兵文书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名。
不仅突出了征兵名册上父亲名字反复出现、出征已成定局的事实,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明堂论功行赏。
突出木兰凯旋而归的接受天子封赏的无上荣耀,让人为之一振。
)C.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2.理解“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准确翻译诗句。
互文: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简洁,上文中省去下文中将出现的词语,下文中省去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读者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使之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这种上下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修辞上叫“互文”。
翻译句子: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翻译:到集市上四处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