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提升作业十三4.3寒潮2
- 格式:docx
- 大小:625.20 KB
- 文档页数:7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总结提升练习中图版必修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它塑造了我们的地理景观,影响了人类的活动,甚至还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高中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对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升。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对人类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限制了农业的繁荣。
此外,气候条件还会影响人类的居住习惯、交通方式和健康状况。
2、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等也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倾向于在平坦的地形上建立城市和农田,而河流和湖泊则为农业和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
同时,地形地貌还决定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活动。
3、自然资源的影响:自然资源如水、土壤、矿产等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丰富的矿产资源则可以促进工业的繁荣。
此外,自然资源的分布还会影响人类的居住地和经济发展。
三、如何应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适应自然环境:人类需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学会适应自然环境。
例如,在干旱地区,人们需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
在寒冷地区,人们需要适应低温环境,采取保暖措施。
2、改造自然环境: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造自然环境。
例如,通过水利工程来改变水资源的分布,通过农业技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但是,改造自然环境也需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的破坏。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例如,在农业方面,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在工业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基础梳理]1.自然资源概述(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2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传统阶段 转换过渡期 多样化利用阶段↓ ↓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要点突破]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考向1 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
据此完成1~3题。
1.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变质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喷出岩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3.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青藏高原D.东南丘陵1.B 2.D 3.C[第1题,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沉积岩,B正确。
第2题,可燃冰可部分替代石油;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开发成本高;页岩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清洁能源,D正确。
第3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个区域中,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
课时提升作业十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1960年以来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与同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变化图,回答1、2题。
1.由此可知,近60年来西藏气候变化趋势为( )A.温湿B.冷干C.冷湿D.温干2.由此推断,西藏地区 ( )A.年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B.冰川融水增大,湿地面积扩大C.可耕地面积增加,利于农牧业生产D.高原寒带与亚寒带界线向东、南移动【解析】1选A,2选C。
第1题,图中显示,近60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与平均年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
第2题,西藏地区气候变暖,会导致高原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地面水体蒸发加剧,湿地减少;高原寒带与亚寒带界线向西、北移动。
由于温带范围扩大,降水增多,使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增加,也将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发展。
(2018·衡阳模拟)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
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
完成3、4题。
913401183.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M、R两地及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4.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距海远近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D.纬度和地形【解析】3选A,4选D。
第3题,气温降低,则适宜小麦生长区域整体向低纬移动;雪线下降;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亚洲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全球变冷则其范围缩小,即种植范围缩小。
第4题,R 处等值线和纬线大致平行,Q处等值线基本沿青藏高原东缘延伸,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和地形。
【加固训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3题。
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A.赣州B.武汉C.广州D.大庆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第1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选项C正确。
第2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
选项D正确。
第3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答案 1.C 2.D 3.B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4~5题。
4.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A.巴西B.埃及C.南非D.俄罗斯5.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解析第4题,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其热量条件,从而增大粮食产量。
第5题,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全球变暖是整体趋势,但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小岛国家面积小,地面的海拔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大。
答案 4.D 5.C(2011·江苏地理,1~2)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第13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2018·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降水D.地形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2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1.D 2.B3.(2018·衡水中学模拟)读某半岛区域示意图,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主要是因为该处( )A.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稠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解析:选D。
在山区修路要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有些路段还可以通过修“之”字形线路来降低坡度。
图中甲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修建连续弯曲线路,是为减缓公路的坡度,D对。
(2018·衡水市冀州中学模拟)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4~5题。
4.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C.0℃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D.0℃等温线所经山地的海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B.北坡雪线降低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D.动物向南迁移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南坡、北坡温度变化的趋势是波动上升,上升幅度相当。
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寒潮" 堪础细(建议用时:31分钟}读甘肃中部地区各月冰雹发生次数和冰雹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
3月4月胡右月7月g月9月I明11月1. 冰雹灾害()A. 历时长、危害大B. 降雹常伴有雷暴天气C. 多发生在冬季D. 历时短,灾害轻2.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降雹发生集中的时段在()A. 黎明B.傍晚C.午后D.子夜【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冰雹灾害历时短、突发性强、灾害重;冰雹形成时有强对流天气出现,故常伴有雷暴天气。
第2题,午后气温高,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2018 •资阳模拟)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2012年年初由于倒春寒的影响,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
3. 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4. 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 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B. 用塑料薄膜覆盖C. 给茶树培土D. 大量施肥、施药【解析】3选C,4选B 。
第3题,根据材料,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较 低的气象灾害。
读图,图中①时段气温回升;②时段气温略下降,但基本稳定;③时段气温明显较低,属于倒 春寒影响;④时段气温回升,倒春寒结束。
第4题,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产生温 室效应保温。
增大通风条件,会加重冻害;培土不能防止茶树冻害;施肥、施药与防冻害无关。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 (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 )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完成5、6 题。
913401225. 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 年降水量少B. 夏季降水多C. 冬季降水少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6.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解析】5选B,6选C 。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2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2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2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热点事件为载体,利用各种统计图表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对策。
考查频度较低,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1。
全球气候变化读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变化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错误!②历史时期错误!③近代错误!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②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度思考】有人说,没有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就不会发生变化。
判断此观点的科学性并说出理由.提示不对。
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可见,没有人类活动,全球气候也会发生变化。
考点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6题。
图2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A对,BCD错。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右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
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A.公路运输速度快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C.公路运输量大D.公路运输价格低解析:选B。
山区的地势起伏较大,建造交通线的难度和造价较高,修建公路难度相对较小。
2.(2015·高考广东卷)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解析: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选项正确。
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选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选项错误。
(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3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性认知——试一试][理性归纳——记一记](1)甲区域主要为渭河平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世界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近年来有加快的趋势。
考点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师说考点](一)地形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但在山区、热带地区也分布着一些城市。
(二)风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中,污染大气的企业用地布局与风向有很重要的关系。
如下表所示:水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城市的分布看,有许多城市受水运的影响,沿江河湖海等交通要道发育起来。
主要有以下区位:1.地貌对聚落的布局和景观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中右下角照片),读图回答(1)~(2)题。
(1)砾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2)图中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地点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的砾石堆积物均位于河流凸岸,是由河流搬运的砾石在凸岸沉积而形成的,故选B。
第(2)题,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地距离河流源头最远,海拔较低,位于干支流交汇处,且周边地区为砂黏土堆积物,利于农业生产,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故选D。
2.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解析:选D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质量评估(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独龙江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流域内山高谷深。
图1为独龙江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图,图2为独龙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
据此,完成1、2题。
1.独龙江流域居民点主要分布于( )A.河流上游B.山脊C.河谷地带D.陡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多的是正南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只与降水有关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住在阳坡的居民点比住在阴坡居民点多【解析】1选C,2选D。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独龙江居民点多沿河谷分布。
第2题,根据图示,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多的是正东方向;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与降水、光照等有关;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有关;住在阳坡的居民点比住在阴坡的居民点多。
兰州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黄河横穿全境,城市的两侧均为山地。
下图为兰州市略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兰州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形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4.兰州市联系外部的交通线路中,东西向与南北向线路相比 ( )A.南北向线路造价高,是由于矿产分布的影响B.南北向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C.东西向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D.东西向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解析】3选D,4选B。
第3题,兰州分布在黄河河谷地带,城市空间形态沿河流延伸方向扩展,且南北受山脉阻隔,故城市呈东西方向延伸。
第4题,结合图示及上题分析可知,因河流及河谷南北两侧山地均为东西走向,因此南北线路建设工程量大。
而东西向线路沿河谷分布,沿线地势起伏小,线路造价低。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 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达标检测■■■一、选择题(2018 •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 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 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 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 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降水 D.地形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 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 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 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 量少,故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2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 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 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1. D 2. B3. (2018 •衡水中学模拟)读某半岛区域示意图, 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主要 是因为该处()•吊脚槎阳加谶试点、槪拔畑 —刑僦 ——滋路于户苗棄边界A. 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B. 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 聚落人口稠密,为增加交通流量D. 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解析:选D 。
在山区修路要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有些路段还可以通过修“之”字形线路来降 低坡度。
图中甲处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修建连续弯曲线路,是为减缓公路的坡度, D 对。
(2018 •衡水市冀州中学模拟)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 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4〜5题。
4. 50年来,秦岭1月气温( )A. 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B. 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C. 0 C 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D. 0 C 等温线所经山地的海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5. 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 ( )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 B .北坡雪线降低 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D.动物向南迁移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南坡、北坡温度变化的趋势是波动上升,上升幅度相当。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①矿产与城市②影响交通运输线路走向③近代气温波动上升,全球变暖④强冷空气入侵⑤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⑥影响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触摸高考]主题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
第(2)题,因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是该国最主要的港口,甲城市成为该国的经济中心,进而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
答案:(1)D (2)D主题升华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1.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应把眼光放到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城市的兴起。
分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则要注意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找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在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时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
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
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两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以称之为微观因素。
主题二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2.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材料一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省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7.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6~7.【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第6题,水资源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关系密切。
表中该地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总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干旱。
这反映了该地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气候干旱不属于水资源的特点。
第7题,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该地降水少,不宜建设大型人工湖。
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植被干枯。
【答案】 6.B 7.B新加坡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完成8~9题。
8.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①用水量大②降水丰富③干旱少雨④污染严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9.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②国内跨流域调水③人工降雨④循环用水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8~9.【解析】本题组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第8题,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新加坡是面积较小的岛国,说明雨水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很快汇入海洋,不易存留;“淡水供给不足”说明该国用水量大;“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说明该岛国降水较丰富;“回抽补充地面供水”说明水质较好。
第9题,该岛国面积较小,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作用不大;人工降水成本太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极易流失到海洋。
【答案】8.A 9.C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10~11题。
10.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土地资源构成看该区域宜林资源占54%,宜农资源占12%;从土地利用结构图看,林地只占18%,耕地却占40%。
课时提升作业十三寒潮
读甘肃中部地区各月冰雹发生次数和冰雹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冰雹灾害( )
A.历时长、危害大
B.降雹常伴有雷暴天气
C.多发生在冬季
D.历时短,灾害轻
2.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降雹发生集中的时段在( )
A.黎明
B.傍晚
C.午后
D.子夜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冰雹灾害历时短、突发性强、灾害重;冰雹形成时有强对流天气出现,故常伴有雷暴天气。
第2题,午后气温高,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2018·资阳模拟)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2012年年初由于倒春寒的影响,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4.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B.用塑料薄膜覆盖
C.给茶树培土
D.大量施肥、施药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根据材料,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较低的气象灾害。
读图,图中①时段气温回升;②时段气温略下降,但基本稳定;③时段气温明显较低,属于倒春寒影响;④时段气温回升,倒春寒结束。
第4题,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产生温室效应保温。
增大通风条件,会加重冻害;培土不能防止茶树冻害;施肥、施药与防冻害无关。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完成5、6题。
91340122
5.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解析】5选B,6选C。
第5题,由图体现出,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
第6题,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受其影响滑坡概率增大。
7.河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面广,尤以水旱灾害最为频繁。
按水文、气象特点把该省分为5个水旱灾害区。
读1450~1979年河南省水文、气象区水旱灾害年数图,回答问题。
(1)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2)据图可知,该省北部和南部基本上是以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部和南部分别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__________,北部比南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更易发生水旱灾害。
(3)一般来说,该省每逢大旱,就会伴有______________等次生灾害发生。
(4)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____________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____________的客体。
【解析】第(1)题,该小题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区等几个方面描述,结合图中信息可作出回答。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该线经过河南省南部,该线南北分别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降水多、雨季持续时间长。
第(3)题,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植物抗病虫能力下降,此外,气候干旱更加有利于部分虫害产卵,因此每逢大旱,往往伴随有病虫害等的发生。
第(4)题,一般而言,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答案:(1)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2)秦岭-淮河亚热带季风气候
(3)病虫害
(4)自然界异常变化承受灾害
下面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次数的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1~3题。
1.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洪涝
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台风
D.干旱、洪涝
2.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西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3.预防该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B.提前撤离
C.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D.培育耐旱作物
【解析】1选B,2选A,3选A。
第1题,由该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区及方向可知,该灾害可能为寒潮、沙尘暴。
第2题,由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因北侧有秦岭、大巴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小。
第3题,预防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重要的是通过气象卫星云图等进行监测,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
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
读图回答4、5题。
4.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5.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②退耕还牧③城市化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4选B,5选C。
第4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
第5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
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6~8题。
91340123
6.这种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寒潮
B.旱灾
C.台风
D.洪涝
7.能快速有效地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
A.建设水利工程
B.营造海防林
C.改进耕作制度
D.改进灌溉方法
8.①地与③地相比( )
A.酸雨危害更严重
B.无霜期更长
C.日照时数更多
D.水源条件更优
【解析】6选B,7选A,8选C。
第6题,该种灾害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最严重,西北内陆最轻,应为异常干旱引发的旱灾。
第7题,建设水利工程是抗旱最为快捷的措施。
第8题,①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③地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
①地比③地酸雨危害轻,水资源短缺,无霜期短,日照时数多。
【方法技巧】自然灾害多发区成因的分析思路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框图表示如下:
9.(能力挑战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1340124
材料一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二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
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
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
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
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
第(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