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限时训练54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课标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水平层级D。
第一问主要从“雨雪隔榆溪”“狐迹、天寒、地暗”能够看出。
第二问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由“从军度陇西”知是士卒远征,“别路”与之对照,当指告别家乡之路。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仔细研读诗句,体会“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的意象的含义,避免错解。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D。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
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但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是生动的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题(大纲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盐城中学期初检测试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11分)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宋·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梅花魂②。
【注】①本诗于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在黄州贬所作,作此诗时苏轼贬来黄州已第四个年头。
②化用唐代诗人韩偓的“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谓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9.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5分)【答案】①交代了诗人此时的居住环境,点明环境的偏远,烘托凄凉的氛围;(3分)②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2分)10.《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读五、六二句,觉《旄丘》(《诗·邶风》篇名,旧说诗为黎臣怨卫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答案】①“新扫旧巢痕”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内心的忧愤。
“渐成终老计”表现出诗人贬谪数年回朝无望,只得终老于此的无奈。
②诗人与沙鸥相熟,来的次数多了,自己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得温暖了,流露出诗人想退隐江湖之意。
③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被贬斥后企望被朝廷重新任用的愿望。
(一点2分)扬州中学开学质量检测三、古诗词鉴赏(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6分)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古诗词鉴赏(12分)9. ①交代送别黎六郎的原因。
②点明黎六郎赴任时的季节。
③以漫山遍野开放杜鹃花这一乐景衬托黎六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2019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一、(2019年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14 C解析:诗歌内容的具体理解。
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5.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年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高三年级2019年高考诗歌真题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命题评析(一)(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二)(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4.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三)(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苏锡常镇3月调研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①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①开禧元年(1205年),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临安,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
②刀头:刀头有环,古人将其谐音为“还”。
③虿尾:笔法劲锐。
9. 请赏析上阕中“西风来劝凉云去……一一冰壶相映”两句写景的艺术手法。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概括词人“古庭空自吊孤影”的原因。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9.①“劝”“放开”将西风和夜空人格化,化静为动,写出中秋夜晚云破月来、天地澄明的景象。
②用“金镜”“冰壶”“霜”比喻空中圆月和皎洁的月光。
③把月光照耀四野想象为凝霜,由月亮倒映水面,想象月宫中的桂树被河水浸湿,生动有趣。
④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凄切。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0.①中秋佳节,身在“异国”,归日无期;②触景伤情,思念江南的亲朋故旧;③忧心国事,对时局倍感无力。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汇编52019年高考全国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14.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全国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4. D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1. 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2. 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 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周朴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 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丙寅① 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张元幹②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 。
故人何处。
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
还知否。
燕将雏去。
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幹,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2019高考真题(语文)——古代诗歌阅读(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幅画持赞美之意,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让人玩味不尽。
【白话诗歌】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云自由漂浮不愿落下去。
这幅画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怀化二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①瑶草②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黄庭坚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
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
②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④金徽:金饰的琴徽。
这里指琴。
⑤长啸:长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为春行纪游之作,桃花艳溪边、黄鹂悦枝头、美酒伴琴音,词人难掩春日出游之乐。
B.开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热情赞美了瑶草像碧玉一样可爱,将读者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C.下片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情感的方式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同,这种手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
D.词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意蕴丰厚,读之颇有一些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15.清代批评家陈廷焯曾评价黄庭坚是“倔强中见姿态”,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 2 题,9 分)14.A。
解析:本词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没有出游之乐。
15. 清代批评家陈廷焯曾评价黄庭坚是“倔强中见姿态”,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15. ⑴不满污浊现实,追求世外桃园。
⑵不愿同流合污,与谪仙为知音。
⑶不求功名利禄,超然脱俗。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合即可)郴州质检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双基限时练(十八)自主赏析《〈伶官传〉序》——欧阳修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序言安排就绪沾襟禁若寒蝉B.仇雠壮志难酬锦囊前程似绵C.仓皇诚惶诚恐盛事躬逢其胜D.受命临危授命信函敬请海涵解析A.禁—噤;B.绵—锦;C.胜—盛。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车百乘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忧劳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兴国——而犹有可以D.函.梁君臣之首——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解析A.前,订立盟约,后,准备;B.前,看,后,难道;C.前,能够,后,可以凭;D.均为“用木匣装”。
答案 D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指国家衰亡)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誓天:意为向天发誓,誓是为动用法,与“泣之三日”中的“泣”用法相同)解析C项的“盛衰”不是偏义复词,是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
答案 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安陵君其.许寡人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解析例句中的“其”语气副词表祈请语气。
译成:“可要,一定”。
A项表推测语气,译成“大概”。
B项表婉商,译成“还是”。
D项表反问语气。
答案 C二、课内赏析阅读下面节选,完成5~8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选出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而告以.成功C.裹以.帷幕D.杀之以.应陈涉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
答案 D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吾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B项与之相同。
答案 B7.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解析B项中“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
答案 B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至于割断头发,对天发誓,泪水流下沾湿衣襟,(那场面)是多么衰颓啊!(2)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同他抗争。
三、能力拓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节选)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
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
《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
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
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
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
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
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
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
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
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
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
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解析C项“间”应为“间杂”。
答案 C10.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解析D项,《离骚》被后世言情韵者尊为法。
答案 D1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解析D项中“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错。
答案 D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奚足以语文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2)但它的弊端常常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是十分之六。
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湘潭罗研生,把他撰写的《湖南文征》190卷给我看,并且嘱咐我为他写一篇序放在卷首。
我曾国藩学识浅陋得很,年老了,身体日益衰弱,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私下里听说古代的文章起初没什么法则。
《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经书,它们的样式、气势、文采,简直没有一个字是互相沿袭的,就是周朝秦朝诸子散文也是各自成一体。
拿这(些文章)去衡量那(些文章),这样划分得就像金银玉石与花卉草木那样不同类,这哪里还有什么法则呢?后代人本来没能力写文章,勉强取古人写的文章摹仿,于是有摹仿得相符合的,有摹仿得不相符合的,于是就用“法”与“不法”标明它。
如果不期待摹仿,人心各自具有自然之文,关键有两点:一是理,一是情。
这两者是人人本来就有的,把我所知的理写在书上而流传于世,要抒发我热爱、厌恶、悲伤、愉快的感情,就写文章来表达,像剖开内心而陈述在书上,这都是感情真实流露出来的自然之文。
性情敦厚的大抵能写这样的文章。
但是表达的深刻与浅薄,巧妙与笨拙,则相距或十倍或百倍或千倍或万倍,甚至没有边际。
除各种经书外,百家著作大多有凭一方面取胜的。
以理取胜的,大多阐述幽深的道理,多说出一些绝对的话,但它的弊端也许在言辞激烈中失去公正;以情取胜的,大多感情悱恻,多感动人心的话,但它的弊端常常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才写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大抵不用散句,而多用对仗句,就是议论国家大事,研究隆重的礼仪,也常是用排比句作文,间杂轻盈柔美的声韵,这种现象经历了唐代也没有改正过来。
……湖南成为一邦,北临近长江,南靠近五岭,西与贵州接壤,多个民族在这里聚集,也是比较荒凉偏僻的多山的地区。
但在周朝的末期,屈原在这里产生,《离骚》各篇,被后代写抒情诗文的人所效法。
到了宋代,周敦颐又出生在这里,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被后代说义理的人所效法。
两位贤士,都是前无师徒相传,却创作了高妙的诗文,上,与《诗经》《周易》风格相同,下,百代有过人才华的人,全没能超越他们的范围,何况被这流传下来的文风所浸润、熏陶的湖湘青年人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是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约十分之四,并且骈体文也稍有选择辑录,没讲写文章的法则,但法则却没有紊乱。
只是有关于考据的文章搜集很少,这是因为前代的贤哲人士倡导不力,后代人欣赏羡慕的也少。
罗研生的学问,考证《说文》来钻研字的透彻解释,注解《禹贡》来明白地理,本来也是深刻地懂得考据家的学说。
但是他论文只崇尚切实与简要,不崇尚繁说和广泛地引证。
取那长处却不沉湎于那偏颇的方面,难道(不是)像君子在选择学术学问的方法上采取谨慎的态度吗!四、语言表达13.某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将举行颁奖活动,活动由学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