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二
- 格式:doc
- 大小:28.64 KB
- 文档页数:16
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名称:《二等分》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平分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1.《二等分》的故事书籍。
2.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3.画板、彩色粉笔。
活动过程:引入:(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们展示一盘水果,例如苹果,然后问幼儿们如何将水果平分给大家。
引出平分的概念,并强调平分是公平的结果。
教师给幼儿们讲述《二等分》的故事,故事内容如下:《二等分》故事讲述了一只蓝色的鱼想要平分一块蛋糕给它的朋友们。
它遇到了红色的鱼、黄色的鱼和绿色的鱼,它们每一个都希望获得一部分。
但是,蓝色鱼觉得自己只应该有一半的部分,所以它们一直在尝试将蛋糕平分成两半,但每次都无法完全平分。
最后,聪明的绿色鱼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建议,将蛋糕分成四个部分,这样每个鱼都能得到一部分。
教师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们思考如何平分一块蛋糕,激发幼儿们的创造力和思维。
情景游戏:(2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4名成员。
2.教师将彩纸剪成几块等分的蛋糕形状,发给每个小组一份。
3.每个小组要想办法将蛋糕平分给每个成员。
4.幼儿们可以使用剪刀、胶水等材料将蛋糕进行切割、粘贴等操作。
5.教师在一边观察和引导幼儿们的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展示交流:(15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平分蛋糕的方法和结果。
2.教师请幼儿们讨论和比较不同小组的方法,找出最合理的分法。
3.教师引导幼儿们总结如何将蛋糕平分成四份,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份。
画板练习:(10分钟)1.教师在画板上绘制一个鱼,然后画出一块蛋糕。
2.教师请幼儿们模仿故事中的鱼,将画板上的蛋糕平分成四份。
3.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讨论并画出他们的平分方法。
结束总结:(10分钟)教师与幼儿们一起回顾活动内容,强调学到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并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平分的问题,并将公平的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延伸和评估:-延伸:幼儿们可以继续探索平分的问题,如平分食物、玩具等,并进行更复杂的分割操作。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二等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理解二等分的概念,掌握二等分的方法,能够运用二等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将一个物品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
难点:让幼儿能够将二等分的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二等分演示板、水果图片、剪刀、胶带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彩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准备一个苹果,提出问题:“这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 新课讲解(1)教师通过演示板,展示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
(2)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现场演示如何将圆形纸片二等分,让幼儿观察并理解。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图片,如香蕉、橘子等,提出问题:“这些水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幼儿运用二等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幼儿用书,让幼儿独立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2)教师邀请部分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5. 小组活动(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水果图片,要求幼儿用剪刀和胶带将水果图片二等分。
(2)小组合作完成二等分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二等分的概念2. 二等分的方法3. 水果图片二等分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二等分现象,并用画纸和彩笔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幼儿掌握了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
但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二等分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五篇一、通过游戏学习认识数字和数量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与理解的重要环节。
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中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是一节适用于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教案,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认识数字和数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计数材料(如糖果、小球等)活动过程:1. 游戏一:数一数- 将数字卡片整齐摆放在地板上,让孩子们围坐在数字卡片旁边。
- 教师从一开始发出声音,示范数出第一个数字,例如“一”。
- 孩子们模仿教师的动作,用手指指向对应的数字。
- 教师再次发出声音,示范数下一个数字。
孩子们按照示范的顺序数数。
- 逐渐增加数字的数量,直到达到孩子们的认知范围上限。
2. 游戏二:数字配对- 将数字卡片随机打乱,分发给每个孩子一张卡片。
- 教师大声说出一个数字,孩子们要迅速找到手上持有的相同数字卡片。
- 找到配对的孩子站起来,向大家展示自己手上的数字,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3. 游戏三:数字消失- 将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列在墙壁上,让孩子们仔细观察。
- 教师要求孩子们合作,数着数字的名称,然后教师随机拿下一张卡片。
- 孩子们需要迅速发现缺少的数字,并说出它的名称。
- 游戏继续,直到所有的数字都被拿走。
4. 游戏四:数字排序- 将数字卡片打乱,堆放在桌子上。
- 孩子们需要合作,将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
-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比较大小、数数等。
- 孩子们分工合作,逐个将数字卡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5. 游戏五:数量对应- 教师准备一些计数材料,如糖果、小球等,放在桌子上。
-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计数材料,然后通过数出对应数量的数字卡片。
- 孩子们可以用手指点数,也可以用嘴数出声音。
- 孩子们尝试使用数字卡片与计数材料建立数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以上五个游戏,大班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学习、体验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够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的分解和组成》含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2的分解和组成。
2.能够将数字2拆分成两个单元格,理解意义。
3.能够将两个单元格合并为数字2,理解意义。
4.培养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数字2的拆分与组合2.数字2的分解与组成的意义教学准备1.数字2的大型图片2.2个单元格、1个数字2、小型计算器等教学用具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用一个问题开场:“你们知道数字2怎么拆分成两个单元格吗?”引导幼儿思考,并让他们一起试着把数字2拆分成两个单元格。
第二步:呈现数字2或两个单元格在黑板上画出数字2,或者将两个单元格拼起来得到数字2。
引导幼儿复习数字2的概念。
第三步:拆分数字2将数字2拆分成两个单元格,初始化幼儿对数字2拆分的认识。
接着提问:“两个单元格中,每个单元格代表数字几?”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单元格代表数字1。
第四步:组合两个单元格将两个单元格拼起来,组成数字2。
引导幼儿理解单元格组成数字2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数字2的认识。
第五步:数字2的分解和组成让幼儿自己创造数字2的分解和组成形式并记录在小组内,然后展示给其他小组,共同探讨如何将数字2拆分成两个单元格或如何将两个单元格组合成数字2。
第六步:练习出示一些数字2的分解形式,让幼儿通过组合单元格将其合成数字2;或者出示一些单元格,让幼儿通过拼接单元格计算出相应的数字。
第七步:巩固出示数字5或其他数字,让幼儿试着从拆分单元格和组合单元格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字。
反思1.教案设计得太简单,可能对一些幼儿来说过于简单,导致他们可能会感到无聊或没有学习到东西。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引导。
有时候,一些幼儿对拆分和组合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老师应该耐心引导。
3.教学准备可能不够充分。
例如,老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形状不同的单元格,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数字2的分解和组成。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概念,即一个物体或图形可以被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二等分的含义。
3.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内容:本次数学活动主要围绕“二等分”这一主题展开,包括理解二等分的定义,学习如何对实物和图形进行二等分,以及理解和应用二等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纸片、积木、水果等实物。
2. 彩色笔和剪刀。
3. 有关二等分的图片或者动画视频。
4. 教学辅助工具如白板、磁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故事或者展示实物的方式引入二等分的概念,例如,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的部分就是蛋糕的二等分。
2. 讲解: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二等分的含义,强调“平均分”和“两份相等”的关键点。
3. 实践操作: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对各种实物(如纸片、积木、水果等)进行二等分,教师在一旁指导并解答疑问。
4. 观察比较:让幼儿比较他们的二等分结果,确认是否每一部分都相等。
5. 图形二等分:进一步引导幼儿对图形进行二等分,如矩形、圆形、三角形等,并用彩色笔画出分割线。
6. 总结回顾:通过问答的形式,回顾和巩固二等分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二等分的例子,如切面包、分苹果等,让幼儿意识到二等分的实际应用。
2. 设计一些二等分的游戏或活动,如制作二等分拼图、玩二等分配对游戏等,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
教学总结:本次数学活动成功地帮助幼儿理解了二等分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们能够正确地对实物和图形进行二等分,并能在生活中找到二等分的应用实例。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进行二等分。
2.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二等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3. 设计一些简单的二等分题目,测试幼儿的掌握情况。
4.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二等分例子,以此评估他们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二等分》含反思活动目标1.认识二等分的概念。
2.掌握二等分的方法。
3.发展幼儿图形思维能力。
4.设计并实现简单的二等分任务。
活动准备1.活动所需的教具:形状卡片、画板、彩色绘画纸、剪刀、黏土模型等。
2.活动所需的材料:细线、铅笔、彩笔、计数器等。
活动过程第一步:认识二等分1.通过示例,向幼儿阐述二等分的概念:将一个整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观察并讨论带有二等分的图案,指导幼儿根据图案进行分类。
第二步:掌握二等分的方法1.引导幼儿通过物品的对称来探究二等分的方法,如两个相等的蛋糕。
2.利用线条对形状进行二等分,并观察线条的对称性,带领幼儿进行练习。
第三步:发展幼儿图形思维能力1.让幼儿通过黏土模型等媒介进行二等分的创作,观察幼儿的设计和思路。
2.团体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小组在30分钟内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二等分任务,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
第四步:总结反思1.通过贴画、填空等方式,巩固幼儿对二等分的认知,并对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活动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园大班幼儿对二等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学会了通过物品的对称来探究二等分的方法,还掌握了基本的二等分线条,进一步发展了幼儿图形思维能力。
在团体活动环节中,幼儿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二等分任务,不仅提高了幼儿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还加深了幼儿对二等分的理解。
总之,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求,还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多地设计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能够更融洽地与学习互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多样化学习兴趣和能力。
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二等分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重难点:1. 重点: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用多种方法对图形进行二等分。
2. 难点:探索不同的二等分方法。
三、活动准备:1.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剪刀。
2. 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剪刀。
四、活动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圆形纸片,提出问题:如果要把这个圆形分成两份,该怎么分?- 邀请一名幼儿上台尝试将圆形进行二等分。
2. 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发放圆形纸片和剪刀,让幼儿自己尝试二等分。
- 展示幼儿的作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方法。
3. 认识二等分:- 教师用圆形纸片演示二等分的过程,讲解二等分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叫做二等分。
- 引导幼儿观察二等分后的圆形,理解其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 扩展到其他图形:- 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提问幼儿如何将它们二等分。
- 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方法二等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5. 游戏:二等分大比拼-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的图形纸片和剪刀。
- 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二等分操作。
- 评选出完成最多、方法最独特的小组。
6. 总结与评价:- 与幼儿一起回顾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
-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力。
五、活动延伸:1. 在益智区提供更多的图形纸片,让幼儿继续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二等分的现象。
六、活动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和思考,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来理解二等分的概念。
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二等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分数》第三节《二等分》。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二等分的概念,掌握二等分的方法,运用二等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二等分的含义,能够正确进行二等分操作。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二等分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二等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二等分的方法,进行正确的二等分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二等分教具模型、水果、饼干等。
学具:白纸、彩笔、剪刀、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水果和饼干,邀请幼儿帮助老师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班上的每个小朋友。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感受到二等分的意义。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二等分教具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个图形被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是否相等?”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个图形是如何进行二等分的?”(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二等分的方法,让幼儿跟随操作。
4. 随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发放白纸、彩笔、剪刀、尺子等学具,让幼儿自己尝试进行二等分。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二等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等分2. 板书内容:(1)二等分的概念(2)二等分的方法(3)二等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白纸、彩笔、剪刀、尺子进行二等分创作,要求至少进行三次二等分。
(2)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二等分,与家长一起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二等分的概念和方法,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二等分比赛,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二等分》含
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发觉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比较直线对称以及点对称的不同点。
2.能够正确使用橡皮筋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折叠,理解“对折”这一概念。
3.能够对对称图形进行分析,判定图形是否可以等分。
4.能够运用“等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引入:
向同学们呈现一个有趣味味的图形,让同学们发觉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们发觉这个图形是对称的。
例如:将一张纸对折,轻轻压平后,在折痕及折痕两侧用颜料涂上相同的颜色,然后将纸再打开,使同色的墨迹重合,这时就得到一个对称的图形。
2.对称的类型及概念:
引导同学们发觉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比较直线对称以及点对称的不同点。
3.折纸:
通过折纸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对称图形,学习如何将对称图形进行折叠等操作。
4.实际问题:
通过多而杂的图形,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应用“等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资料及器材
黑板、彩色粉笔、图形卡片、折纸纸张、橡皮筋等工具。
四、教学反思
1.教学中使用的图形适合大班幼儿,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喜好。
2.教学过程中,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接受生动有趣味味的方式,加添互动环节,让幼儿们在自动参加中学习。
3.教学内容的难易度需要注意。
幼儿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本领较弱,需要选择平易近人的授课方式,让幼儿更简单理解。
4.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料和器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要确保同学有充分的机会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实践,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5.教学反思能够帮忙老师发觉问题,适时改进课程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二等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分数》第二节《二等分》。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二等分的概念,学会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掌握二等分的表示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并掌握二等分的概念,学会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二等分的概念,学会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二等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果图片、蛋糕模型、二等分教具、卡片、磁性黑板。
2. 学具:彩泥、剪刀、彩纸、画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黑板展示水果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如何将水果平均分给两个好朋友。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蛋糕为例,讲解二等分的概念,演示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3. 动手操作(15分钟)1. 幼儿分组,每组发一个二等分教具,让幼儿动手实践,将教具平均分成两份。
2. 用彩泥、彩纸等学具,让幼儿自己尝试制作二等分物品,并分享成果。
4. 随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卡片,让幼儿独立完成二等分练习题。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2. 提问幼儿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二等分,引导幼儿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黑板上画出蛋糕模型,标注二等分线。
2. 写出二等分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找一件物品,将其平均分成两份,并拍照记录。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物品被平均分成两份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二等分的概念。
课后反思发现,部分幼儿在动手操作环节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的分合》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的分合教学目的:1、探索10的分合,理解10的不同组成、分解关系,进一步感知数分合的有序性,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2、用10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3、乐意与同伴合作并交流经验。
教学重点: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掌握10的分合。
教学准备:雪花片若干、白纸6张、笔6支,磁铁若干,10的分合、教学过程:一、复习8、9的分合,请幼儿上台自己写出8、9的分合式1、碰球游戏2、填空8、9的分合式3、观察师:左右两边的部分数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左边按顺数规律排列,右边按倒数规律排列)二、探究10的分合(一)猜想和验证师:今天我们要研究10的分合,请小朋友猜一猜10可能分成几组?老师还准备了很多材料,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验证。
每组发放雪花片和一张白纸和一支笔,一些小朋友操作,一些小朋友记录(二)评价和交流1、请一组代表展示合作得到的10的分合式。
2、请不一样的那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分合式。
3、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得出结论:分合式排列顺序不同,分合结果相同。
(三)记忆,填空1、出示课件,请幼儿回忆10的分合,有哪些,填空(四)学习儿歌,自由游戏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
(五)巩固游戏碰球教师示范,然后请幼儿来当小老师(六)延伸活动:扑克牌游戏扑克牌找朋友,拿出扑克牌,两个幼儿一组1到10,一人先出一个数字,然后请另外一个人选出与第一个小朋友抽出的数字能组成10的扑克牌三、小结师:小朋友们今天玩儿得很开心,数字宝宝10的分合我们也学会了一些,我们益智区里面有许多扑克牌平时宝贝们也可以进区角去用扑克牌玩数字分合的游戏,好吗?还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的分合》(二)教案名称:《10以内数的分合》适用年龄: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分合概念,通过分解和合并的方式初步认识加法和减法;2.培养幼儿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二等分》活动教案:让孩子们动手实践二等分操作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知道如何进行二等分运算。
2.能准确地进行二等分操作,将图形、物品等二等分,实现对数学运算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幼儿的计算思维水平。
二、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彩球、彩带、彩花、饼干、橙子等。
2.教具:白板、黑板、毛毯、故事书等。
3.教材:大班数学教材。
三、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可以讲一则短小有趣的故事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入主题。
比如说:“今天叔叔在宫里碰到了一位给皇上数学课的老师,他讲了一个叫做‘二等分’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这个问题是什么吧!”2.讲解(1)介绍二等分的概念,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二等分。
(2)引导孩子们分析二等分的方法,以认真听讲的方式获得知识。
(3)利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操作性问题,引导孩子们掌握二等分的方法。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深入浅出地讲解示范,以及活泼生动的游戏操作等,使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等分的方法。
3.实践(1)活动1:彩球二等分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彩球,找到球的重心,将球二等分。
老师要耐心指导孩子们进行操作,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2)活动2:彩带二等分将彩带平铺在地上,引导孩子们找到中点,将彩带二等分。
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们理解二等分的概念,例如将两个幼儿同时拉一条彩带,看看是否能将彩带正确地二等分。
(3)活动3:可爱的小动物二等分用毛毯、纸板等材料制作出不同可爱的小动物,引导孩子们将小动物二等分。
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喜好,制作出不同形状的小动物,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4.总结引导孩子们总结二等分的方法和意义,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二等分的技巧,以提高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是为孩子们提高计算思维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优秀教案2的加减法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让幼儿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知道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结果。
3. 培养幼儿运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运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提高幼儿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加减法操作板、磁性小白板。
2. 学具:幼儿用加减法操作板、数字卡片、画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小白板展示一幅画面,画中有5个苹果,再画上3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并回答:“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幼儿理解加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讲解加法运算,如1+2=3,通过图片和数字卡片进行直观演示,使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加减法操作板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数一数的方法教学(10分钟):教会幼儿使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如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可以从5开始数3个数,得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加减法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加法的概念: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减法的概念: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数一数的方法:从已知数开始数,得出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明有5个糖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糖果,小明现在有多少个糖果?(2)小华有8个球,他给了朋友2个球,小华现在还剩多少个球?2. 答案:(1)5+3=8,小明现在有8个糖果。
(2)82=6,小华现在还剩6个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幼儿在加减法学习中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加减法的应用,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优秀优质教案2加减法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活动我们将使用教材第四章“趣味数学”中内容,具体涉及到大班幼儿加减法运算。
详细内容包括复习和巩固10以内加减运算,并初步引入20以内加减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图片展示和趣味故事等形式,使幼儿在直观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基本加减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地完成10以内加减运算。
2. 引导幼儿初步认识20以内加减运算,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幼儿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激发幼儿对数学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20以内加减运算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10以内加减运算巩固,以及通过直观教学手段让幼儿感知和理解加减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加减符号卡片、磁性小白板、计数小棒、水果和动物图片等。
2. 学具:学生用计数棒、画有动物和水果作业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小猴子和水果篮子小故事,故事中包含着10以内加减法实际问题,通过故事引起孩子们兴趣,并自然导入到今天数学活动中。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故事中问题为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如何用加减法来解决。
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和加减符号卡片,讲解10以内加减法运算规则,并用磁性小白板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让孩子们用计数小棒实际操作,完成几道10以内加减题目,我在旁边指导并给予鼓励。
4. 互动游戏(10分钟)设计“水果和动物加减”游戏,每组幼儿根据出示卡片,用计数棒进行快速加减运算,增强幼儿对加减概念理解。
5. 20以内加减法初步体验(10分钟)逐步引入20以内加减法,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并在我指导下尝试解决一些简单20以内加减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左边列出10以内加减法算式,右边列出20以内加减法算式。
每个算式旁配以相应图片,如苹果、小猴子等,以增强视觉效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2的减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二章《减法》,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减法的概念,学会运用减法计算10以内的数字,掌握减法运算符号“”,并能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减法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减法运算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计算10以内数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概念,运用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符号“”,学会10以内的减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减法卡片、数字卡片、挂图、磁性黑板、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减法练习册、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分食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减法卡片,讲解减法运算的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减法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用学具进行减法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减法运算的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减法运算2. 内容:减法概念10以内减法计算减法运算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减法练习册第3页、第4页。
(2)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5个不同数量的物品,然后进行减法运算。
2. 答案:(1)见练习册答案。
(2)答案不唯一,正确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减法的应用,如购物、分食物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更复杂的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运用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3. 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应确保故事情节简单易懂,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2的组成》
一、活动目的
通过《2的组成》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了解2的组成方式、理解加法的概念,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
幼儿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
二、活动流程
1、导入环节:师生们一起唱一首数字歌谣,让幼儿们迅速进入
数学的氛围。
2、展示环节:老师前往讲台,拿着一些具有不同颜色的小球,
让幼儿们从颜色入手,观察小球数量的不同,发掘其中的规律。
3、理解加法概念:在幼儿已经对小球数量的规律有了初步认识
的情况下,老师让幼儿们亲身操作。
将两个不同颜色的小球组合在
一起,让幼儿们数数,发现小球数量的变化,并且用笔记录下来。
4、执行操作:拿出一个由数字2组成的卡片,让幼儿一个一个
拆开,然后根据拆开后的数字把相应数量的小球组合在一起,使相
加后数量等于2。
让幼儿们自己动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幼儿们的耐心和细心。
5、反思总结:让幼儿自己回忆整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让
幼儿们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用成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活动重点
1、幼儿对加法的理解。
2、幼儿能够灵活运用数字,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幼儿们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
四、活动延伸
1、在课堂上给幼儿出如下问题:
(1)2能通过哪些数字相加得到?(例如:1+1=2、0+2=2等等)(2)把2分成两份,你有哪些方法?
2、教师引导,让幼儿通过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强
化对加法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2的组成和分解》一、教育目的通过《2的组成和分解》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数字2的基本概念、认识2的组成及分解,掌握2的简单运算、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智力开发。
二、教育过程设计1.引导幼儿的思考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小朋友们,你们知道2有几个呢?”“有哪些数字可以用来组成2呢?”2.游戏环节(1)大班的幼儿群体协作游戏老师首先把一堆玩具人排队依次排成了数学游戏需要的数字表达,接着将数字2游戏玩具人取下来,并告诉孩子:“这里有一个数字2,请问由几个小人组成的呢?”幼儿可以自由合作分组,来组成一个条件为数字2个体。
(2)小班分组游戏老师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套数字拼图,拼图由数字1和数字2组成。
幼儿用拼图完成数字2的组成和分解。
3.汇报和总结老师让幼儿互相汇报对数字2的认识和分组结果,并对幼儿的错误部分进行纠正,同时激励幼儿正确解决问题的努力。
三、评价方式评价幼儿的表现方式:1.幼儿是否能发现数字2的组成和分解方法。
2.幼儿是否能正确运用数字2的组成和分解方法。
3.幼儿是否能够合理解释数字2的组成和分解方法并灵活使用。
四、教育建议1.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幼儿在进行数字2的组成和分解时,老师应该让幼儿自己思考,只给予必要的指导。
3.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他们的潜在问题,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纠正。
4.教育过程应该注重团体合作和个人表现的平衡,以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 / 14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设计思路: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2 / 14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4、教师小结: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2、分组操作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xx大班数学教案:各种各样的尺3 / 14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在他们的笔盒里有铅笔、橡皮、尺等文具,其中铅笔、橡皮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文具,尺却使用的较少。
尺有什么用?怎样使尺子?小学生为什么要用尺?是幼儿感兴趣而又疑惑的问题。
设计此活动目的在于扩展幼儿对尺的认识,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寻求,解决疑问,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满足幼儿渴求学习的愿望。
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现其区别,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尺,并了解尺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如: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幼儿每人直尺一把。
(含三种长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3、操场上画一条宽为120厘米的“小河”。
过程建议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分组讨论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尺在小组介绍。
要求说出是谁帮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请小组推荐,介绍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4 / 142、找找尺的不同点。
(1)分组讨论。
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2)集中讨论。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3)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3、找出尺的共同点。
(1)提问引发思考: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2)引导幼儿归纳提升: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4、测量活动。
(1)学习测量xx的方法。
①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
)②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③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时尺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测量操场上“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宽)。
①幼儿用自己的尺测量,老师将幼儿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可让幼儿反复测量,确认后再记录。
)②集中观察记录表,看看小河有多宽,让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③集中讨论:为什么小河的宽度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5 / 14④引导幼儿小结:尺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⑤分别请量出三种不同结果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尺上刻度最大的数字(表示尺的长度),教师帮助测算出小河的宽度(120厘米)。
延伸提示1、在活动中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2、举办“各种各样的尺”博览会。
认识时钟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xx。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6 / 14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二、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建立正确概念7 / 14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
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
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
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
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延伸活动8 / 14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秋天】幼儿主题教案:xxxx 设计意图:我们班幼儿在“春夏秋冬”的主题活动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四季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过四季的特征。
因此组织本次集体交流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对万物在四季轮换中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大致了解。
另外,在本次活动前我们班级通过“四季词语”区角创设,通过家园合作,已让幼儿在低结构活动中收集、分享了各自了解、绘画表现出的四季词语,但是在日常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只是对自己带来的词语有所感知,对他人的词语并不了解,有的孩子对自己的词语调查表也说不上来,也有的孩子对四季的特征不是很清晰,从中我看到了本次高结构集体活动的必要性,因此在低结构经验基础上,我预设本次活动,让他们来分享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词语,让幼儿之间通过生生互动来互相学习,梳理幼儿的经验,加深他们的经验认知。
根据经验来进行分组,并比赛说出自己关于自己四季的经验,感受有集体荣誉感感受竞赛的乐趣。
对孩子们来言,既可以进行已有经验的交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活动目标:1、在交流介绍不同词语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四季特征,增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2、在竞赛游戏中感受体积荣誉感和乐趣。
活动准备:xx季节的生词卡若干竞赛的小棋黑板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四季中不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感受季节特征的不同。
9 / 14难点:连词成句,并列举各季节不同的特点。
活动过程:一根据词语分组:1、认识xx四个组别师:单老师这里有四个字,看看认识吗?2、根据词语分别归属组别师:我们的黑板上有许多的词语,请大家看一看,拿一个你认识的。
你觉得他们是属于比较适合哪个季节的就做到哪个组的位子上。
春:暖和春风化雨xx小蝌蚪xx:xx炎热荷花汗流浃背秋:凉爽硕果累累菊花大雁冬:冰天雪地冬至xx火锅二介绍自己的词语,分辨四季的不同特征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你把它分到春天的原因。
例如:春天到了,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好像是告诉大家:“春天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