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355.18 KB
- 文档页数:1
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办法一、马铃薯黑痣病(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幼芽染病时,易造成缺苗。
出土后染病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溃疡斑。
病斑上或茎基部常有灰色菌丝层,2有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
严峻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易产生小薯,表面散生很多黑褐色菌核。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噻呋酰胺或氟啶胺·异菌脲,对水进行叶面喷雾。
二、马铃薯黑胫病(一)发病症状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黑胫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特点是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病,进展较快,假如防治不准时,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严峻影响产量。
特殊是早春马铃薯播种后若低温、高湿持续时间长,出苗后在气温快速上升的状况下,极易发生马铃薯黑胫病。
薯块:马铃薯感染黑胫病始于脐部,横切脐部可见放射状向髓部扩展褐色或黑点状条斑,横切薯块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干燥时变硬、紧缩;在高湿度环境时,从脐部向内腐烂,发臭、变黑褐色。
植株: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30厘米时消失症状。
初期部分叶片表现萎蔫,之后整株呈受旱萎蔫状态,叶缘焦枯;植3株生长缓慢矮化,节间短缩,植株僵硬变直萎蔫,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缺乏柔性,之后渐渐枯死;横切感病植株,维管束变成褐色,之后从地下茎基部向上渐渐变黑(所以称为黑胫病),基部茎皮层及髓部发黑,表皮裂开,腐烂、有臭味;植株后期也可染病,但表现较轻,植株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结薯块较小。
(二)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准时排涝,发觉病株准时挖除。
2.药剂防治。
用噻霉酮、王铜、辛菌胺醋酸盐、噻唑锌、噻菌铜、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等喷雾或用中生菌素灌根。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l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
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
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现将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做一分析,以便更好的开展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1 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研究1.1症状研究据目前的文献来看,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
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往往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这样就出现了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地下茎上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薯苗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的植株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绿。
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
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是正常的。
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
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
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也就是真菌休眠体,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
如何区别马铃薯黑痣病与黑胫病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 disease)和黑胫病(Potato blackleg)是两种常见的马铃薯疾病,它们在病状、病原菌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病害的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分它们。
一、马铃薯黑痣病特征:1.病害症状:马铃薯黑痣病主要病害部位为马铃薯块茎,病状表现为块茎表面出现黑褐色或黑色的小圆点状病斑,病斑直径一般约为1-4毫米。
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斑表面通常会出现黑色孢子囊。
病斑数量和大小会增加,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外观质量。
2.病原菌: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属真菌。
黑痣病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
3.传播方式:土壤是主要的病原菌储存库,病原菌主要通过残留在土壤中的病斑菌丝或菌核传播。
病原菌还可以通过种薯传播,一些种薯可能携带有病原菌。
4.防治措施:-做好病害的病原菌检疫,使用经过检疫合格的种薯。
-在土壤中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采用轮作制度,减少耕作间隔,尽量避免重复种植马铃薯。
二、黑胫病特征:1.病害症状:黑胫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上部分,表现出叶片发黄、枯萎,茎部出现软腐状病斑,后期茎部会变黑;块茎表现为软腐,出现黑色汁液分泌。
受病害侵害的植株容易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
2.病原菌:黑胫病的主要病原菌是镰刀菌属的细菌,包括产生产牙刀酮素(DAPG)的植物染色镰刀菌(DAPG-producing 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
3.传播方式:黑胫病菌主要通过种薯传播,也可以通过土壤传播。
病原菌通过伤口进入植株,引起感染。
4.防治措施:-选用无病株和经过病原菌检疫的种薯。
-加强管理,保持马铃薯田地通风,控制湿度和温度。
-温湿度适宜时,精心控制饮水和施肥,避免过度湿润和过度肥料供应。
三、区别马铃薯黑痣病与黑胫病:1.病害部位不同:马铃薯黑痣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块茎,而黑胫病则主要侵害地上部分,包括叶子和茎部。
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最新版4篇)《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篇1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 马铃薯晚疫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块茎,导致叶片枯死和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2. 马铃薯环腐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块茎,使其变得粗糙、裂开,并产生黑色病斑。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3. 马铃薯病毒病:该病害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重花叶病毒、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马铃薯副皱缩花叶病毒和马铃纺锤块茎类病毒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4. 马铃薯真菌病:该病害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5. 马铃薯细菌病:该病害包括软腐病、黑腐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喷洒农药等。
总之,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关键在于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和喷洒农药等措施。
《马铃薯病害防治方法》篇2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 马铃薯晚疫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块茎,导致叶片枯死和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汰除病薯、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等。
2. 马铃薯环腐病:该病害主要侵染块茎,导致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等。
3. 马铃薯病毒病:该病害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重花叶病毒、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马铃薯轻花叶病毒、马铃薯副皱缩花叶病毒和马铃纺锤块茎类病毒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避免连作、使用化学农药和抗病毒剂等。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大面积种植,一些土传病也呈高发态势,常见的马铃薯土传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黑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猝倒病、细菌性萎蔫病及线虫等。
加强马铃薯田间管理,积极防治土传病,坚持选用抗病品种,采用以轮作倒茬、微生物菌剂调节防治及化学药剂防治的方法,做好马铃薯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控。
一、马铃薯土传病的成因带病土壤能产生大量的菌体,只要条件适宜土壤中的病菌就会大量的繁殖并侵染马铃薯。
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和连作病菌大量繁殖和扩散。
如果适应病菌生长的养分被消耗尽或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不利于病菌繁殖时,这些病菌就在土壤中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时再度发病。
重茬连作、施肥不当和土壤线虫侵害等是诱发马铃薯土传病的主要原因。
1、重茬连作。
主要是人为的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侵害该类作物的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并连年繁殖,形成病土,重茬连作造成年年发病,枯萎病、疮痂病等病害发病严重。
2、施肥不当。
黑痣病、枯萎病连年病发,与马铃薯生产田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减少有关。
过度的施用氮肥类的化肥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的生长,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3、线虫侵害。
土壤中的线虫侵害马铃薯的根系,根系的伤口有利于土壤中的病菌趁虚而入,造成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二、几种土传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土传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根和茎。
如果马铃薯生长前期发生病害,就会导致幼茎腐烂并猝倒,幼苗死亡,严重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生长后期如果发生病害,马铃薯的品质和卖相会遭受影响,产量也会减少三分之一,严重的减产一半以上,甚至绝收,给菜农造成严重的损失。
土传病一旦发生,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病菌能够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种植马铃薯的话,病菌继续侵害,循环连作越来越严重。
1、黑痣病。
又名马铃薯粗皮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和块茎。
出土前马铃薯幼芽染病后就腐烂成芽腐,造成马铃薯田地大面积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期,主要表现在植株下半部分的叶片发黄枯萎,根茎基部形成1-6cm大小的褐色凹陷斑块,并覆有灰色的菌丝层,严重的,茎节腋芽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没有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黑褐色菌核,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种植科学农业与技术2020,Vo.40,No.1787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李倩(乌兰察布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为试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施用效果,本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观察试验田黑痣病防治效果。
通过对产量结构、发病情况的调查表明,药剂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有一定田间药效。
其中,阿米西达处理在防治效果及增产上效果表现最好,病害发生率较对照减少了42.87%,产量提高了10.16%,商品薯率提高了3.43%。
在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中可以考虑通过药剂拌种来进行田间防治。
另外,在生产中要积极引导种植户执行轮作制度、适度加大轮作年限,降低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率,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痣病;药剂拌种;马铃薯;阿米西达;抗病增产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15031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病薯表面和土壤中越冬,抗逆性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a,低温高湿有利于马铃薯发病[心。
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重茬和迎茬现象频现,造成马铃薯土传病害逐年加重,马铃薯黑痣病为近几年在当地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
黑痣病多发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感病较重的植株顶部会出现萎蔫现象,甚至出现立枯、死亡,地下茎结小薯或是不结薯,发病严重时会造成马铃薯减产50%,黑痣病发生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3,4]。
结合试验研究结果与市场应用实际,发现关于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毗唑醚菌酯、咯菌腈、噻咲酰胺、嘧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的马铃薯黑痣病病菌室内毒力较强[3-5],故选用健达(毗唑醚菌酯加氟唑菌酰胺)、适乐时(咯菌腈)、阿米西达(嘧菌酯)作为本试验供试药剂,试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防治效果。
本试验将试验田设置在乌兰察布市的重茬地块,开展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试验,观察药剂拌种防治效果,为当地示范推广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技术提供田间试验研究基础。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方案概述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是由真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病害。
它主要侵害马铃薯块茎,造成块茎表面出现黑褐色斑点和黑色痣,严重影响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控制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下面将介绍一套综合的防治方案。
预防措施块茎来源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种薯作为块茎来源是预防马铃薯黑痣病的关键。
购买种薯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种薯无病害。
同时,种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如浸泡在含氯消毒剂中,可以有效杀灭潜伏在种薯表面的真菌。
土壤处理黑痣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因此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处理也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病菌的存活和扩散: - 轮作:将马铃薯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数量和种类。
- 清除感染源: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病害作物,避免病害的扩散。
- 增施有机肥:适量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能力。
控制湿度马铃薯黑痣病发生和发展与湿度密切相关。
要防止病害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增加土壤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
- 控制田间通风:合理调整作物间距,增强通风,降低湿度。
- 选择合适的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降低湿度和温度对病菌的影响。
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择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同时,种植抗病品种也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或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 - 三唑醇类农药:如三唑醇、咪鲜胺等,可通过抑制真菌菌丝的伸长来控制病菌的生长繁殖。
- 复合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茚虫唑等,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菌生长,提高防治效果。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连续使用同一农药。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害防治方式。
Vol.372No.12DEC.2020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机械化作业势头迅猛,规模化种植趋势明显,重茬问题越来越突出,马铃薯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黑痣病成为当前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个别年份可达全田毁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种薯带菌是马铃薯黑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药剂拌种成为防治黑痣病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的研究很多,筛选出有效的生防菌及咯菌腈、嘧菌酯、噻呋酰胺等一大批化学药剂[1-6]。
为有效指导当地生产,2018年选择7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登记药剂,开展拌种防治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经济有效药剂。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品种:2018年为晋薯16号,种薯带黑痣病。
供试药剂:质量分数为2.5%咯菌腈FS (适乐时)、质量分数8%氟环·咯菌腈FS (锐根士)、质量分数25%嘧菌酯SC (阿米西达),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质量分数22%氟唑菌苯胺FS (阿马士),德国拜耳公司;质量分数24%噻呋酰胺SC (满穗),陶氏益农公司;质量分数42.4%唑醚·氟酰胺SC (健达),巴斯夫植物保护有限公司;质量分数80%克菌丹WG(美得乐),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怀仁县毛皂原种场,为盐碱改良地块,肥力偏低。
试验设8个处理,以不拌种作对照。
按比例称取药剂,加水0.5L 配制成药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晾干。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30m 2,每小区种植120株。
试验设计和药剂用量见表1。
表1试验设计Tab.1The experimental design处理试验药剂每100kg 种薯用药量1 2.5%咯菌腈FS 100mL 222%氟唑菌苯胺FS 12mL 38%氟环·咯菌腈FS 40mL 424%噻呋酰胺SC 25g 525%嘧菌酯SC 40mL 642.4%唑醚·氟酰胺SC 40mL 780%克菌丹WG 75g 8不拌种(CK )—1.3调查方法播种30d 后调查每个处理组马铃薯的出苗率。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控徐福祥【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2页(P32-33)【作者】徐福祥【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748200【正文语种】中文马铃薯黑痣病发生特点:老品种、混杂品种比新品种发病重,4~9月降水量多则发病重,土质为中壤的地块和地势低洼积水的地段发病重,收获越晚,薯块发病越重。
徐福祥,高级农艺师,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西市渭源县上北219号,748200,E-mail:**************************甘肃省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高寒阴湿区,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6666 hm2(40万亩)左右。
但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马铃薯丝核菌溃疡病)的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和产量。
据2002~2003年调查,马铃薯黑痣病平均病株率13.2%~18.6%,重病田块茎带菌率38.6%~52.3%,严重地块植株死亡率达90%。
据2004~2005年多点调查,重病区减产51.1%~60.3%。
为此,笔者从2006年开始对该病进行了重点研究和防控,初步掌握了该病发生的特点和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病原菌对马铃薯芽、茎、匍匐茎、根和块茎均可侵染,但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薯块,病菌通过带病种薯或土壤侵害幼芽。
在种薯发芽时以菌核或菌丝产生的芽管直接入侵芽的幼嫩组织,受害严重的幼芽,出土前腐烂死亡,形成芽腐造成田间缺苗;受害较轻微的幼芽,出土延迟。
特别是在高寒阴湿区域的土壤里,造成植株弱小、稀少、参差不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幼苗出土后近地面上下的茎基部产生褐色溃疡或一至数个红褐色椭圆形大小不同的凹陷斑,以后色泽变深,扩大并包围茎部,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着生一层淡淡的白霉,病菌侵染到输导组织时植株变黄,叶片卷曲,匍匐茎缩短,块茎少而小,并产生气生块茎。
马铃薯植株地上茎也容易被侵染,并经常引起环剥和地上茎死亡;根部受害时,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根系死亡。
不同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李彩霞【摘要】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介于74.83%~86.15%。
20%甲基立枯磷乳油、甲基硫菌灵+硫酸链霉素(5:1)复合粉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分别为86.15%、84.55%、81.68%,均在80%以上,20%甲基立枯磷防效最好,是防治黑痣病较理想的药剂,且有利于马铃薯安全生长,增产效果明显,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68-69,144)【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杀菌剂;药效试验【作者】李彩霞【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商丘47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3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1]。
目前我国栽培面积500万hm2,年产量约7 000万t,居世界第一位,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1-2]。
虽然二季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只占15%左右,但收获期正处于市场淡季,销路广、效益好,种植面积逐年加大[1-3]。
二作区马铃薯种薯基本上是外省调运,种传病害增多,加上种植区土地面积有限,无法倒茬,土壤病菌数量逐年增加,从而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4]。
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4]。
立枯丝核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及块茎,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整株死亡,收获后薯块商品性大大降低[4-6]。
经调查全国各个马铃薯主产区黑痣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季作区重病田块病株率在80%以上,二作区重病田块在5%~10%[5-7]。
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黑痣病的药剂较少,为此通过对5种杀菌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黑痣病的最佳药剂,为马铃薯黑痣病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几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张建平;哈斯;程玉臣【摘要】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在内蒙古发生普遍而又严重。
2013年通过田间小区方法进行了4种杀菌剂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24%满穗悬浮剂90 mL/667 m2、50%BAS70301F悬浮剂33.3 mL/667 m2、30%BAS7004F 悬浮剂40 mL/667 m2和25%阿米西达悬浮剂60 mL/667 m2处理,防效分别为93.0%、90.4%、89.3%和86.6%,增产分别为17.5%、15.3%、13.1%和11.9%,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Potato black scurf (Rhizoctonia solaniKühn) is widespread and serious in Inner Mongolia. Four fungicides were tested in field plot experiments in 2013 for control of potato black scurf.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24%Pulsor SC 90 mL/667 m2, 50%BAS70301F SC 33.3 mL/667m2, 30%BAS7004F SC 40 mL/667 m2 and 25%Amistar SC 60 mL/667 m2 was 93.0%, 90.4%, 89.3%and 86.6%, and yield increase was 17.5%, 15.3%, 13.1%and 11.9%, respectively. Al the treatments had excellent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potato black scurf.【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杀菌剂;防效【作者】张建平;哈斯;程玉臣【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S482.2马铃薯黑痣病,又称茎基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立枯丝核菌引致的、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广泛分布世界许多国家[1,2]。
马铃薯黑痣病的特点及防治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我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和青瓜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马铃薯黑痣病,幼芽患病,有的出土前腐朽构成芽腐,造成缺苗。
出土后患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构成褐色洼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构树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弯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呈现。
严重时,茎节腋芽发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发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外表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发病规律以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
带病种薯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首要载体。
马铃薯生长期间病菌从土壤中根系或茎基部创伤侵入,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薯,培养无病壮苗,树立无病留种田。
2、发病重的区域,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耕种,防止早播。
3、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以上就是青瓜我整理的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措施,让对大家有所助力,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多农药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到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