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天体测罗经差-Read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步骤1.观测低高度太阳(h◎< 30°)罗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求观测是太阳的计算方位Ac,用《太阳方位表》法。
3.求罗经差△C = Ac —CB 。
《太阳方位表》的结构共分两册,第一册(Davis’s Tables,戴氏表)包括0°~30°。
第二册(Burdwood’s Tables柏氏表)包括纬度30°~64°,每册又分为主表和附表。
主表:分为前后两个半册,前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同名,后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异名。
查表引数为:1.表列纬度,表间距为1°,列在页角;2.表列赤纬Dec,表间距为1°,共计0°~24°,列在每页第一行;3.表列视时LAT,表间距为4m。
每页左列引数为上午视时,右列引数为下午视时(英版表中视时用罗马数字表示)。
从表中查得太阳半圆方位At,其第一名称与测者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观测位“E”,下午观测为“W”。
附表:附表主要是“太阳赤纬表”和“时差表”,每个附表又分4个小表,查表引数是观测时的年、月、日,可查得世界时12h的太阳赤纬Dec和时差ET。
附表一般不用内插。
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的步骤1.观测太阳罗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根据观测日期从“太阳赤纬表”和“时差表”中查得太阳赤纬Dec和时差ET。
3.求观测时的视时LMT:LAT = LMT + ET = ZT ±DλEW+ ET其中LAT 小于12 为上午,大于12 为下午。
ET 精确到分钟。
4.求计算方位Ac:由于实际的,Dec,LHA 不可能正好与表列T, Dec T , LAT T相一致,所以在根据查得的列表方位A 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三项比例内插才能求得Ac,即:Ac = A T+ △A Dec + △A LAT+ △Aφ= A T + [ A T(Dec+1°) -A T ]/60’(Dec-Dec T)’ + [ A T(LAT+αm) -A T ]/ (LAT-LAT T)+ [A T( φ+1°)-AT]/60’(φ-φT )’上式中:α= 4m 或2m ;Ac 为半圆方位,第一名称与测者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观测为“E”,下午观测为“W”。
利用公式计算太阳低高度方位求取罗经差公式:
其中:AC 为计算方位
dec 为太阳赤纬,与测者纬度同名取正,异名取负,航海天文历查取整小时赤纬
Ψ为测者纬度,不论南北,一律取正
LHA 为天体半圆地方时角,不论东西,一律取正,由航海天文历查取整小时格林时角,加上分秒修正,根据测者经度东加西 得出圆周地方时角,0°到180°为西,180°到360°为东,(即上午观测为东,下午观测为西)再换算成半圆地方时角。
若当tgAC 为负时,AC 为大于90°的角度,所以当用反正切求取方位角度时,显示的度数要加上180°才是所求的方位角 由于此时所求的方位角为半圆读数,需要转化为圆周方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与半圆地方时角同名。
黄色为可编辑区域圆周方位AC :106.8°
观测罗经方位:100.0°
罗经差△C
6.8°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求罗经差
tgA C =sin(LHA)
tg(dec)*COSΨ-sinΨ*cos(LHA)
分秒修正,根据测者经度东加西减,)再换算成半圆地方时角。
加上180°才是所求的方位角
称与半圆地方时角同名。
天测罗经差天测罗经差一、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地高度(h<15°)天体的罗方位,而且当天体介于出没与东西圈之间时观测较为有利。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应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对应于平均时间的罗方位。
罗方位读数准确至0。
2度,观测时间取至0。
1分钟以内。
(这是理论上,实际中罗方位准确至0。
5度,观测时间取至1分钟。
)4.观测时应对准天体中心。
二、天测罗经差的方法1.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
(时间方位法。
)2.观测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
(真出没方位法。
)3.观测北极星方位求罗经差。
(北极星方位法。
)一、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计算程序1.观测低高度太阳罗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求观测时太阳的计算方位Ac,常用方法:《太阳方位表》法;《B105表》或《NP401表》法;计算器法。
3.求罗经差ΔC= Ac – CB.(一) 、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1.主表前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同名,后半册是赤纬与纬度异名。
查表引数为:纬度;赤纬;视时。
2.表中查得方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为E, 下午为W.3.附表可查得太阳赤纬和时差。
附表一般不必进行内差。
4.程序:(1)。
根据观测日期查得太阳赤纬和时差。
(2)。
求观测视时T= T’(地方平时)时差= ZT(区时) /- 经差λ(E/W) 时差(ZT=GMT 区号)。
视时T要换算成上午或下午。
(3)。
计算方位Ac=表列方位内差(纬度;赤纬;视时)(二)、利用《B105表》求罗经差该法不但适用观测低高度太阳方位求罗经差,而且还适用于观测低高度行星方位、恒星方位和月亮方位求罗经差。
由于《B105》中没有列出高度低于5度的天体的方位角,所以在观测低高度天体方位求罗经差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利用《B105》求计算方位Ac的步骤与利用推算船位求船位线的计算方位大致相同,方位要进行三项内差,即赤纬、时角、纬度内差。
利用天体测罗经差
一、观测天体求罗经差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原理
计算公式:∆C=A C-CB
CB是天体的罗方位,TB是天体的真方位
2.注意事项
为求得较准确的罗经差∆C,应尽量减小A C和CB的误差。
(1)应观测低高度天体的罗方位,减小方位误差
①方位误差:用天体计算方代替天体真方位产生的误差,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天体高度。
②实际观测中要尽量选择低高度的天体,其高度应低于30︒,最好低于15︒。
③方位误差还与被测天体的方位和赤纬有关,被测天体的方位趋近0︒,赤纬趋近90︒时,引起的方位误差趋近零。
(2)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减小倾斜误差
①倾斜误差:由于罗经面的倾斜而引起观测天体罗方位的误差,与被测天体的高度和倾斜角有关系。
②为减小倾斜误差,应观测低高度天体的罗方位来测定罗经差,并且在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罗经面的水平。
(3)为避免粗差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一般应连续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对应于平均时间的罗方位。
罗经读数读至0︒.5,观测时间准确到1m。
二、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求罗经差
1.步骤
1)观测太阳低高度方位CB,同时记下观测时间。
2)求观测时刻太阳的计算方位A C,近似作为太阳真方位。
3)求罗经差∆C=A C—CB
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
1)结构
《太阳方位表》共分两册,第一册适用纬度为0︒~30︒(英版称Davis´s tables, 戴氏表)。
第二册适用纬度为30︒~64︒(英版称Burdwood´s tables,柏氏表)。
查表引数:纬度ϕ、赤纬δ和视时T 。
当查表引数纬度、视时、太阳赤纬与表列数据不同时应进行内插,以求得较精确的太阳方位。
半圆方位命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上午观测时为“东(E)”,下午观测时为“西(W)”,可以换算为圆周方位。
335
336
2)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的方法
(1)观测太阳罗方位CB ,并记下时间(ZT )。
(2)根据观测时的年、月、日查“太阳赤纬表”和“时差表”,得到观测时的太阳赤纬(δ)和时差(η)。
(3)求观测时的视时 (4)以纬度(ϕ)、视时(T )、太阳赤纬(δ)为引数,查得太阳方位A C 。
必要时换算为圆周方位。
(5)计算求罗经差∆C=A C —CB 。
3.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或查《B105》表求罗经差
cot A c =cos ϕc tan δcsct -sin ϕc cott
三、观测太阳真出没(true sunrises or sunsets )方位求罗经差 1.观测太阳真出没的时机
h ⊙
≈21'≈32D (太阳视直径) 太阳下边缘高度为3
2太阳视直径时,观测到的就是太阳真出没的方位。
2.观测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的方法 根据边的余弦公式得:
c
c A ϕδ
cos sin cos =
式中:ϕc 为观测时刻推算船位的纬度。
δ为观测时刻太阳赤纬,可以根据观测时间从《航海天文历》或《太阳方位表》中查取。
1)利用《太阳方位表》求罗经差
查表引数:推算纬度ϕc 和太阳赤纬δ
命名:查出的方位为半圆方位,需要命名,第一名称与纬度同名,第二名称真出时为E ,真没时为W 。
2) 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求罗经差
四、观测北极星(polaris )方位求罗经差 1.北极星
位于北天极附近,周日视运动轨迹是一个球面半径小于1°的周日平行圈,在一昼夜之内
ηD λZT T E W ⊙+±=
北极星的方位变化不超过2°,北极星是北半球中低纬度(低于35︒)测者夜间测定罗经差的优选物标。
2.步骤
(1)用罗经观测北极星的罗方位CB,并记下观测时间(精确到分钟即可)和推算船位。
(2)根据观测时间从《航海天文历》中查得春分点格林时角(t r G),计算得出春分点地方时角(tΥ)。
春分点地方时角(tΥ)=春分点格林时角(tΥG)±推算船位经度(λE W)(3)以推算船位纬度(ϕc)和春分点地方时角(tΥ)为引数查《航海天文历》中的“北极星方位角”表得北极星计算方位A c,近似作为真方位。
查得的方位需要命名,用左侧的地方时角时,方位命名为NW, 用右侧的地方时角时,方位命名为NE。
不需要内插。
(4)计算罗经差:∆C=A c-CB。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