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评课稿一、前言本文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评课稿。
《昆明的雨》是一篇描写昆明雨水的散文,通过对雨水的描写,使读者对昆明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初中语文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课文适用于八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群体为八年级学生。
该课文主要通过对昆明雨水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昆明这座城市独特的雨水气候。
内容生动真实,情感表达细腻,适合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2. 教学难点•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高文章的个人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本: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包括课文的分析与展示、图片、教学设计等内容;•黑板、粉笔:用于补充与讲解;•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
六、教学步骤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播放昆明城市的相关景色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对昆明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思考雨水对城市的意义,并引发对《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期待。
2. 预习导入(10分钟)请学生读课文标题,并根据自己的预习体会,提出对昆明雨水的几个描述。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于昆明雨水有更深入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15篇)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15篇)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今天聆听《三峡》。
厉老师基本功好,字正腔圆,上课从容,对教材总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常令人耳目一新。
厉益老师试图以朗读指导为突破口,通过听读、自读、小组读、朗读设计、朗读比赛,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
这是本课的创意与亮色,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实力。
如果朗读指导得当,充分激发参与朗读设计的热情,通过朗读比赛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这无疑是一节好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学生参与的热情与激情没有充分激发,在朗读设计这一环节遇到了很大障碍,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见到朗读指导的实效。
再加上作为文言文即要落实字词又要理解内容还要朗读指导,内容多,任务重,厉益老师没有做好相应的取舍。
本人认为厉益老师不妨大胆些,把正音和解释融入到朗读指导中,大胆取舍,不使环节繁多,以朗读为主线,推陈出新,使本课中心突出。
另外,学生朗读设计难度不小,在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时,教师应有充分准备,不妨示范设计一段。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2一、仪态视频中该教师穿着得体,较好的注意到仪容仪表,仪态端庄稳重,但不难看出,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仍然是有点紧张,出现了几次的口误。
有点小遗憾的是,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标志性表情—微笑(个人认为),由此就缺少了亲和力。
二、眼神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眼神往往关注的是某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关注到了这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整体,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光应该是处在扫视的过程中,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是在关注自己,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会有遗弃感。
三、说话该教师说话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但在说话上唯一的不足同时个人认为这也是最大的不足就是语速、语调没有任何的改变,整堂课都一一个语速一种语调进行课堂教学,这队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地狱,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表演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评课稿一、引言《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生长和变化,表达了对家乡和成长的赞美之情。
本篇评课稿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评析。
二、教材解读1. 教材背景《白杨礼赞》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旨在通过描述白杨树的形象变化,鼓励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教材内容散文《白杨礼赞》主要描述了从嫩黄的新叶到翠绿的老叶,再到最后飘落的枯叶,生命的轨迹和变化过程。
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不同阶段,让学生深入感受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
3. 教材价值通过阅读散文《白杨礼赞》,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家乡的感情表达,同时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学会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白杨礼赞》中的主要内容,理解白杨树生命轨迹的不同变化阶段。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专业词汇,例如“嫩黄”、“翠绿”、“蓥莨”等,丰富词汇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写,培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家乡和自然的感情。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欣赏自然中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热通过放映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家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散文《白杨礼赞》,教师可解释一些生字词的意思,借助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个人表达要求学生以《白杨礼赞》为素材,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环境的描述文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感受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9篇)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精选9篇)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篇1今天,我讲了《老王》,讲得挺好的。
因为指导学生,抓住了主问题,设计了“老王的情况小结”、“老王的苦”、“老王的善”、“杨绛一家人的善”、“这是一个不幸者对幸运者的愧怍”这几个问题来组织文章,因为前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总结,来品读文章,能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去,在引导学生来深刻理解文眼“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是让学生一一来分析“幸运者”指的是谁?“不幸者”指谁?“愧怍”又指谁?如何来理解杨绛一家人的幸运,愧怍如何理解,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真正地明白了在那样的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老王不仅物质上苦,精神上也同样凄苦。
但老王一直寻找,或者需要的是亲人般的关爱,老王是将杨绛一家人当成了亲人,需要的是平等的爱。
而杨绛对老王也关爱,也尊重,但是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复杂,经历的积淀,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遗憾,但老王已经离世了。
作者发出了一种呼唤,对弱者、不幸者,应该给予一种关爱之情,真正意义上理解他们!得出几点经验:1、设置主问题,引领全文。
2、细读文本,从文章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发动学生,课堂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这几课,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都讲得不错。
尤其是《背影》和《老王》,尤其好。
所以在探索课型上,要多下功夫才行!八年级语文《老王》评课稿篇2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
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
语文的评课稿(通用1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的评课稿(通用18篇)通过研究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精彩的总结开头的写法。
初中语文评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红楼梦》中少年宝玉的形象描写和性格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宝玉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描写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宝玉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预习内容并进行讨论,老师扩展引导。
2. 导入新课(10分钟)•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中的少年宝玉,让学生初步了解宝玉的背景和情感。
•分析文本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宝玉形象的描写和性格特点。
3. 课堂讲解(4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宝玉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
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宝玉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他的形成和塑造的影响。
–宝玉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敏感。
–宝玉的复杂情感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宝玉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通过阅读、解读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宝玉的情感和心理。
4. 案例练习(20分钟)•给学生一些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宝玉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和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向学生反馈评价,并提供必要的补充材料。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分析、案例分析教学素材•《红楼梦》相关文本原文•案例分析题五、教学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宝玉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参与度。
•学生的总结和小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初中语文评课稿一、教学目标- 掌握《红楼梦》中宝玉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运用方法分析宝玉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宝玉的形象描写和性格特点。
- 分析宝玉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发展。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2. 导入新课3. 课堂讲解4. 案例练习5. 总结和小结四、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 手段:讲授、讨论、分析、案例分析- 素材:《红楼梦》相关文本原文、案例分析题五、教学评价方法- 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宝玉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评课稿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节课,教授的内容是《背影》这篇课文。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和分析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背影》的内容。
2.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3.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行文本理解。
4.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来欣赏和评价课文。
5.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感悟背后的亲情和家庭价值观。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背影》的内容和情感。
2.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行文本理解。
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来欣赏和评价课文。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来欣赏和评价课文。
教学准备: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课文《背影》的复印件。
3.教师准备的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家庭、亲情的话题,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呈现课文通过课件或者黑板,教师将课文《背影》呈现给学生,读一遍课文的标题,并提醒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关注父子之间的亲情呈现。
Step 3: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教学兼顾语言知识和情感的培养。
可以以段落为单位,逐段进行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并引导学生思考个别情节的含义和情感。
Step 4:分析课文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父母的爱、牺牲和家庭的温暖等主题,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5: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使用的阅读策略,例如:找关键词、图像联想、归纳概括等。
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
Step 6:文学鉴赏教师以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
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初中语文优质课评课稿一. 课程概述和目标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古诗词鉴赏》。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通过参与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 古诗词的赏析和欣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和互动式教学。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例句和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并结合小组讨论、个人分享和课堂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和技巧,分析古诗词的意象、修辞和韵律,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寓意。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参与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 针对初中生的语文知识背景,如何简洁明了地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并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意义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诗歌创作和个人表演等。
评价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特点和分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赏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能力和分析水平。
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和效果,我们将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思,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同时,对于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个性特点,我们将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评课稿一、引言《雁门太守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该文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雁门太守行记》的节选。
通过讲述雁门太守杨洪与雁门关上下一心,奋勇抵抗敌人的故事,展现出情感真挚、意志坚定的主题。
在本篇评课稿中,将对《雁门太守行》这篇课文进行细化分析,包括课文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体验这篇课文。
二、课文内容1. 故事梗概《雁门太守行》讲述了雁门太守杨洪带领雁门关守军坚决抵抗敌人入侵的故事。
面对敌人的进攻,杨洪坚守关城,不畏困难,安抚守军士气,展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 文学价值这篇课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杨洪所具有的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细腻描写太守与士兵之间的互动,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和对士兵们的称赞之情。
同时,也传递了忠诚、坚韧和团结的思想,鼓舞人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三、学习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雁门太守行》这篇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重要句子的理解。
•理解课文所传递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表演、朗读等方式准确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写作和讨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忠诚、勇敢等正面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节。
2. 课文导读通过对课文进行导读,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和讨论打下基础。
3. 听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听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课文中情感和意义的表达。
4. 团队合作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团队合作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评课稿引言《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该文以新鲜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身怀绝技的老者藤野先生的生活和故事。
通过该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我将对该散文进行评课和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该篇文章的内涵。
一、整体感知1.1 情感抒发《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通过真实感人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藤野先生被描绘得非常平凡却又非常伟大,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和品格上。
读完全文后,读者会对藤野先生的生活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
1.2 文化氛围通过该篇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藤野先生对于茶道和插花艺术的热爱,使得整篇散文充满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气息。
文中融入了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让我们对茶道和插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文中所表达的尊重他人和劳动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日本人独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
二、细节分析2.1 人物形象细腻描写藤野先生是本文的主角,他的形象通过作者如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对藤野先生有了清晰而真实的印象。
藤野先生不仅尊重他人,而且十分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一颗虚怀若谷的心态。
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藤野先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茶道和插花的热爱,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2.2 细节描写的生动感人作者通过对藤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描写,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
例如,藤野先生每天早上都会为邻居们挨个描绘精美的花朵,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不禁为藤野先生的用心和耐心而动容。
再如,藤野先生每天早上的茶道表演,通过作者对于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茶道的仪式之中,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2.3 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该篇散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线性叙述的方式,使得整个文章逻辑紧密、层次分明。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五首》评课稿一、引言《诗五首》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鉴赏课文,该课文选取了五首古代经典诗歌,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美、诗歌的言简意赅以及诗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
本评课稿旨在对这五首诗歌进行评课,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并提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支持。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五首古代经典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五首古代经典诗歌的基本诗意和表达方式。
•理解五首古代经典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古代经典诗歌。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表达的感悟与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与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五首古代经典诗歌的基本诗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经典诗歌的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经典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代经典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学生所学的五首古代经典诗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配对阅读法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首古代经典诗歌,然后进行配对阅读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创作欣赏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五首古代经典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欣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提问学生对古代经典诗歌有何了解,并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初中语文评课稿(优秀3篇)初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不学习就会退步,就会痛苦,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每当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缠绕我的时候,我会痛苦不堪,急于去解决,听课是我最常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听课——这个业务上的学习,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感到头痛欲裂的难题,正是这样的方式,我得到了进步。
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她们的优点: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们备课都非常用心,对课本的。
内容了解的很透彻。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武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
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三、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
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例如刘老师《让小草生生不息》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赵主任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
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我会努力吸取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以长取短,避免在教学上的不足,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业务上的这些直观听课学习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宝贵经验,让我烦恼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烟消云散,让我在以后的职业道理上更加轻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精选8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行路难》评课稿篇1谷老师在《行路难》一课中所展示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和“重朗读,重积累”的教学理念,更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我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就谷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首先,谷老师的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下文的一个铺垫。
在《行路难》一课中,谷老师以学生的齐读导入,形成了教学预设,为下文的朗读指导提供了依据。
再如谷老师设计的微型讲座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而且为课外拓展设下了一个铺垫。
其次,“板块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
听谷老师的课很轻松,这节课气氛亲切、生动、活泼。
谷老师针对课文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句意);学习活动三(背读,吟诵)。
这三个板块的要求明了却明确,那就是以朗读来带动对整首诗的理解。
再加上谷老师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并能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轻松学习的境地。
我相信这样上语文课,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的。
再次,对诗歌朗读的指导准确而到位,通过读使学生感受诗的优美,感受诗的意境。
谷老师在讲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体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就进入了对诗歌朗读的指导,他针对学生的第一次朗读情况,对学生提出了朗读诗歌的第一个要求:注意朗读节奏,并加以示范。
当学生朗读结束后,老师马上帮他们指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读得还不到位。
在学生第三次齐读结束后,谷老师对他们提出了朗读诗歌的第二个要求:要读出诗歌中“抑扬”,并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样的感情要用“抑”来读,什么样的感情要用“扬”来读。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1一颗充满智慧的“鸭蛋”——评王曜君老师的《端午的鸭蛋》在《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讲座中,王老师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教师智慧的理解及构建规划,着实让人受益匪浅。
而王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一课,则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大到教学设计,小到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教学设计简约深刻。
让我们先来大体回顾一下王老师的这节课:开篇从玉环的端午风俗导入,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的端午风俗,继而赏玩鸭蛋的各种玩法并从中体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词句并从中解读乡情,最终在为汪曾祺填写墓碑中结束该课。
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风俗”、“童心”、“乡情”、“总结”四个环节。
但王老师的这节课却打破了各教学板块层层堆积的传统模式,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之感。
溯其根源,还得归功于王老师深远的立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有自己的定位”。
他紧紧抓住“童心”与“乡情”两个重点,课堂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小问题则围绕这两个重点展开,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难道鸭蛋也有智商吗?”“写高邮鸭蛋时哪句话写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轻松的提问背后洋溢着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插科打诨之余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了“文化”这一艰深晦涩的字眼。
整节课显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凑有序而又妙趣横生,毫无拼凑之感。
延伸拓展旁征博引。
两年前有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老王》一课,相互比较之余发现两节课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
如:在挑鸭蛋,吃鸭蛋的环节探讨之后,王老师引用了鲁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评课稿一、引言《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诗人杜牧在渡过长江时离别亲友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文通过对《渡荆门送别》的评课,旨在探讨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使学生能够: -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 理解诗人的离别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技巧; - 理解诗歌的意境及其表达方式。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 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的能力; - 培养诗歌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 培养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培养美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导读在课程开始时,通过简短的导读,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和诗人杜牧的简介。
引导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阅读理解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课堂阅读。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诗人对离别和人生的思考,并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和音韵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同时,通过导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表达与创作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和表达。
通过分组合作或个人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类似主题或意境的诗歌,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互评和分享,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4.1 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通过集体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评课稿一、引言《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苏州园林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引发学生对传统园林文化的兴趣。
本文评课稿旨在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苏州园林。
通过学习《苏州园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体验其中蕴含的人文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起源和历史价值;熟悉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设计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1. 教学内容•掌握《苏州园林》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苏州园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设计思想;•进行相关文化鉴赏和讨论。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州园林文化与当下社会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导入法:引入苏州园林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园林文化展示和讨论;•交互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展示(10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引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苏州园林》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小组合作,讨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
第三步:文化鉴赏与讨论(2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对苏州园林的文化鉴赏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州园林文化与当下社会的联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8篇)听了X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
”X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X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X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X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
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
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1、翻译句子。
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
)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性的问题。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
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三峡》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
本文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三峡》,让学生了解长江三峡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祖国风景名胜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光。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长江三峡的独特魅力,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对祖国风景名胜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光。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长江三峡的独特魅力,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对祖国风景名胜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三峡》的教材及教师备课手册。
2.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音响等。
3.学生练习册和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用一些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例如:“你们知道长江三峡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提出几个预习问题,如“你希望通过这篇课文了解什么?”“你期待在阅读中看到哪些景点和故事?”学生可以用纸张记录自己的答案,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
3. 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三峡》,重点关注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4. 集体阅读(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亮点和难点。
5. 分组合作学习(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并记录下段落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研读成果。
6. 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和讨论结果,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强调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思想内涵。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万能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一节我教授的初中语文课《小说精读》,希望能得到您们的认可与建议。
一、课堂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小说精读》课,主要通过一篇选自鲁迅先生《呐喊》之一的小说《药》进行,从人物形象及形象转换、环境描写和文学语言等方面展开教学。
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学特点和技巧。
二、课堂教学实施:1.热身: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放映了鲁迅电影《故事新编》,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好奇和兴趣,并向学生介绍了小说《药》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2.导入:介绍鲁迅《药》的写作背景及涵义,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
3.分析人物形象及行动:分析主要人物甲、丙、丁、戊的身份背景、性格特征及行动,以此向学生展示小说人物的形象。
4.化身身体描写教学:阅读《药》中关于主角发烧、出汗等身体感受描写,以此向学生展示小说环境描写的手法和技巧。
5.文学语言解析:解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如比喻的使用、对话的特色及多种叙述方式的运用。
6.总结与扩展:回顾课堂中学到的小说特点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写出优秀的小说。
三、教学效果及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对小说理解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总分层次的设计,贯彻了南京语文二轮梳理推行的要求,通过热身导入,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药》产生兴趣,进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行动、身体描写,文学语言使用等方面。
同时,及时利用思维原理和跟踪思考法让学生重点掌握文学语言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写出符合小说特点和技巧的优秀小说,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可改善之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复杂度的培养,提高教学实效,增加课堂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
同时,课堂设施和整体风貌亦是可以逐步完善的。
总之,本节课的总体思路、课堂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能实现所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自知还存在许多值得改善和探索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一文中,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位讲课到激动处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国学大师形象。
之所以任公先生那次演讲,在多年以后还永远铭记在作者心灵深处,我想,最大的原因不仅是任公先生的博学多才、语言流畅,而更在于演讲中,梁任公先生所流露出的真性情。
任公先生的演讲,表面是在向学生们解读文本,实则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经历完全倾注在其中。
前些天,有幸随胡双全老师赴桐城八中参加工作室教研活动,有机会学习聆听了八中四位老师的公开课。
其中程危宁老师、邹士兵老师上的是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汪xx和郑xx老师教授的分别是《赤壁赋》和《将进酒》。
课后各位老师就每节课都作了精彩独到的点评,因此关于每节课的优缺点这里我不再枉论。
只想谈谈我对诗歌鉴赏课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语文的教学自然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欣赏,可一直困扰我们语文老师的就是,很多时候,无论一堂课我们怎么精心准备,无论我们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而一节课结束后,我们总是还若有所失,似乎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本人也曾在2012年参加安徽省优质课大赛,当时教授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那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生成,可以说都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铃声一落,刚好完成了所有教学环节,课后大家评价也颇高。
我虽如释重负,但心里总感觉缺失点什么。
直到之后听完与我同课异构的阜阳三中一位老师的课,徐老师的课一开始就播放《晚秋》歌曲,师生互动很热烈,最后课讲到动情处,徐老师也情不自禁的演唱起来。
语文课唱歌,似乎是背离语文教学本质的。
但最后结果是,徐老师荣获一等奖,而我是二等奖。
事后再分析反思,我觉得,这两节课最大的差别就是我的课太注重设计而忽略了教师情感的强烈倾注,而徐老师的课,不论唱歌这一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却体现出了教师的激情,更好的打动了学生。
其实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到是挺随性有激情的,正是因为觉得是大规模的赛课,心中被赛课的一些规矩给约束住了,反而没有把自己的真性情展示出来,也自然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进去,更好地打动学生。
所以从那以后,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向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没有激情,而是过分的被一些教学条例所束缚,这节课就必然失败。
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无论是高三复习课还是新课,诗歌首先都是要阅读,老师先要读,读进去,方能引导学生读进去。
“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语言的根本是情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了,一切便引刃而解。
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的读进去?这就要回到我在开头所引用的梁任公先生的这段演讲了。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正在于他们对生活有着无比热爱无比真切的情感体味。
我们语文老师,唯有这般去热爱生活,有激情的面对生活,才能把深邃而有韵味的古典诗歌理解的独到透彻,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多些活力,少些乏味;多些灵动;少点束缚。
要记住,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固然是要打动学生,但也为了打动而打动,你得有自己真实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