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49
第8章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8.1 复习笔记一、博弈论1.博弈论与传统经济学博弈论本质上也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主体的最大化行为,但比传统经济学更进一步,认为自己的效用(以及利润或收入)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决策,也依赖于他人的决策。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均难满足:(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局中人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一方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方反应,而这一扩张恰恰是博弈论主题。
(2)现实市场中,局中人间信息通常是不充分的。
2.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
在策略性环境中,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每个人在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时,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包括:(1)局中人:参与博弈(对策)并承担后果的利益主体,有时也称参与人。
(2)策略集合:指所有局中人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的总和。
(3)收益:指在每种策略组合情况下局中人采取特定策略得到的结果。
3.上策均衡和纳什均衡(1)上策: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某一局中人都采取自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均衡指博弈中所有局中人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上策均衡是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局中人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2)纳什均衡:指参与博弈的每一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3)二者关系:纳什均衡不一定是上策均衡,但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如表8-1所示,该博弈没有上策均衡,(策略A,策略A),(策略B,策略B)都是纳什均衡,但不是上策均衡。
表8-1 纳什均衡4.重复博弈和序列博弈(1)静态博弈指局中人同时决策或虽非同时决策,但后决策者不知道先决策者采取什么策略的博弈。
动态博弈指局中人决策有先有后,后决策者能观察到先决策者决策情况下的博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冯剑亮尹伯成编习题一1.简释下列概念:稀缺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习题一第 1 页共 143 页《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计划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第14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14.1 复习笔记一、货币和货币供给 1.货币职能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一般而言,货币有三种职能:(1)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物品,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和工资等;(2)货币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用来表明各种物品价值多少,也可以用于会计核算;(3)货币可以作为价值贮存的手段。
价值贮存是指在相当时间内能使资产保存其价值,使其用于将来购物。
2.货币计量口径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程度,可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1):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最有流动性,随时可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投入流通,这些现钞货币就是通货。
(2):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或者说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狭义的货币,用表示。
用表示银行系统以外的通货的数量,表示活期存款,则。
(3):指社会上流通的现金与银行体系内各种存款的总和,由加上商业银行的0M 0M 1M 1M u C D 1u M C D =+2M 1M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构成。
用公式表示是,其中表示储蓄存款,表示定期存款。
(4):由再加上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用表示,如个人及厂商所持有的债券等),则有更广义的货币:。
3.银行体系现代西方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组成。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等。
商业银行是惟一能接受、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的银行。
(2)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是:①发行的银行,发行纸币,管理国家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②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开户,吸收它们的存款; ③政府的银行,代办政府预算收支。
(3)其他金融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还有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
4.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为准备随时支付存款提取而必须经常保持的货币数额。
第6章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6.1 复习笔记一、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1.市场及其类型市场可以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经济学家通常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将市场和市场中的厂商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这四种类型的市场和厂商的特点如表6-1所示。
表6-1 四种市场和厂商的基本特征比较2.厂商与行业厂商(firm)是指根据一定目标(一般是追求利润极大化)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
行业或产业(industry)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如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
厂商与行业是成员与集体的关系,在经济分析中必须区分厂商与行业。
行业与市场这两个概念也要弄清楚。
行业是生产或供给方面的概念,而市场则包括供求双方的关系。
3.厂商收益 厂商收益是指厂商销售其产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1)总收益(total revenue ,以表示),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产品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可用公式表示为:(2)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以表示),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平均收益可用公式表示为:在任何市场条件下均成立。
(3)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以MR 表示),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可用公式表示为:,或4.利润及其最大化(1)利润函数设利润为,则有:(2)利润最大化条件厂商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求得经济利润极大,因此,厂商在决定产量时,一方面要考虑增加产量能增加多少收益,即边际收益(),另一方面要考虑增加产量会增加多少成本,即边际成本()。
当厂商的产量确定在的产量点上,就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它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厂商行为。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企业和生产理论4.1复习笔记一、企业及其目标1.企业及其组织形式企业又可称作厂商,是指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
对于企业产生的原因,通常有分工合作、专业化优势,规模经济,市场替代等解释。
企业按法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2.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性组织,以盈利为目标,追求利润极大化。
此外,企业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
二、生产函数1.生产和生产函数生产,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
生产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等。
(1)产品产出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如用1x 、2x 、…、n x 表示第1、第2、……第n 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用Q 表示产品的产出量,则该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12n Q f x x x =⋯,,,。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一种齐次生产函数,其形式是:Q AK L αβ=,这里A 代表技术水平,K 、L 分别代表资本与劳动,α、β是系数。
在柯布—道格拉斯的研究结果中,1αβ+=,即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2.短期和长期生产理论中的“短期”、“长期”,是指能否使厂商来得及调整生产规模(固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长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使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短期”则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而只能在原有厂房、机器、设备条件下依靠多用或少用一些人工和原材料等来调整产量。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1.简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产品价格乘以产量得到;②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③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④国内生产总值指的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⑤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⑥除少数例外,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净增加值。
它是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同期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本消耗)之后的净额。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例如,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06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2011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11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在2011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率。
(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2006年的价格作为基期来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意味着在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时,用现期的物质产量乘以2006年的价格,便可得到以2006年价格出售的现期产出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习题答案习题十二58. 简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答: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答: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答: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答: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答: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习题一第78 页共143 页《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国民生产总值答: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最终产品答: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的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答: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总投资答:是一定时期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包括净投资与重置投资。
净投资答: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的投资。
重臵投资答:是用来重置资本设备或用于补偿资本消耗的投资。
存货投资答: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答: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
而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习题一第79 页共143 页《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净出口答:是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后的余值。
间接税答: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国民生产净值答: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国民收入答: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习题十五1.什么是IS曲线?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倾斜?答: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IS曲线向右下倾斜是由于假定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而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
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于是,当坐标图形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IS曲线就必然向右下倾斜。
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
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水平状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
再如,如果储蓄不随收入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则IS曲线也成为水平状。
由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认为IS曲线为向右下倾斜的。
2.什么是LM曲线?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倾斜?答: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LM 曲线向右上倾斜是假定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少需要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
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
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即认为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再不愿去买债券),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 曲线呈水平状。
习题十四1.简释下列概念:货币答: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基础货币答: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是存款扩张的基础。
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法定准备金答: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而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储备答:指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货币乘数答:一单位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乘数。
名义与实际货币答: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而实际货币供给是指按货币能买到的货物数量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或者说是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把名义的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
债券的市场价格答:指债券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它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债券的市场价格越高,它意味着利息率越低;反之,债券的市场价格越低,它意味着利息率越高。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答: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央行可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答: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均衡利率答:指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即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投资需求函数答:又称投资边际效率函数,指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流动性陷阱答: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此时人们不管手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即为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
金融市场答:指为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2.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货币有哪几种职能?答: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7.1 复习笔记一、总需求函数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总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四方面构成。
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总支出或均衡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定的价格总水平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均衡总支出或总收入量。
描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就是总需求曲线。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物价变动的几种效应:①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②实际余额效应物价总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并导致总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人们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消费水平下降。
③汇率效应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
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上升,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净出口减少,总需求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上升,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此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合算,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相应地减少,总需求下降。
2.总需求曲线斜率和移动(1)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①如果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一定量变化对均衡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有较大影响,那么,曲线将是比较平缓的。
反之,曲线将是比较陡峭的。
②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收入和支出水平的作用大,曲线将是比较平缓的。
反之曲线将是比较陡峭的。
(2)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曲线的位置。
这样,财政政策通过对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减少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第14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1.简释下列概念:货币、基础货币、法定准备率、超额储备、货币乘数、名义与实际货币、债券的市场价格、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均衡利率、投资需求函数、金融市场。
答:(1)货币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货币有三种职能:首先,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物品,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和工资等。
第二,货币可充当价值尺度,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用来表明各种物品价值多少,也可以用于会计核算。
第三,货币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即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处”。
价值贮藏指在相当时间内能使资产保存其价值,使其用于将来购物。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基础货币有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③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④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参考答案目录习题一 (2)习题二 (3)习题三 (6)习题四 (8)习题五 (10)习题六 (12)习题七—八 (14)习题九 (15)习题十 (17)习题十一 (18)习题十二 (20)习题十三 (24)习题十四 (26)习题十五 (28)习题十六 (29)补充习题 (31)习题一1.简释下列概念: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冯剑亮伯成编习题一1. 简释下列概念:稀缺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答: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经济学答: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生变量答:是指由经济模型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答: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答: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答:是一定时期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答: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答: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 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
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 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答:D4. 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答:B5.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的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答:B6. 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答:C7. 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答:B8. 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性的?答:经济理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是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是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提供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极大。
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
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
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
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
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是这样的人。
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当是自私自利及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已包含着认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不好的”、“不应当的”、“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了。
习题二1. 简释下列概念:需求答: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答: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答: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供给答: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规律答: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的变动答: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答: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答: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需求的交叉弹性答: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供给弹性答: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均衡价格答: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供求规律答:指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2. 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⑴ 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⑵ 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⑶ 消费者收入增加了;⑷ 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3. 假设一个坐标图上有两条形状为直线但斜率不同的需求曲线,在这两条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的弹性是否相等?假定这两条相交的需求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交点上弹性是否相等?答: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性需求曲线在相交之点各自的弹性是不相等的,斜率绝对值小(坡度较平缓)的那条需求曲线在交点处的弹性大一些。
PCAED2D1O F D B Q如上图,D1、D2分别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它们与横轴分别相交于点B、D,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A、C,两条需求线相交于点E。
这里,DOA OC 1之斜率绝对值K1OB,D2之斜率绝对值K2OD,显然,K2OCODOA ACOB DBOA AC ACOB DB DBOAOB1斜率绝对值较大。
EB由几何表述法可知在交点E处,D1d1EA,D2之弹性系数= K,即D之弹性系数EE d2EDEC。
因EF∥OC,故EBEAFBFO,EDECFDFO,则E d1FBFO,Ed2FDFO,显然FBFOFDFO,故E d1E d2。
这表明在两条需求曲线交点处斜率绝对值较小(坡度较缓)的需求曲线D1的弹性系数值E E d2。
d1大于斜率绝对值较大(坡度较陡)的需求曲线D2的弹性系数两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在它们相交处的各自弹性也是不相等的。
PCAEe2D D12e1O F D B Q如上图,D1、D2分别为两曲线型需求曲线,两者相交于点E。
在E点D1的切线为e1、D2的切线为e2。
显然,D1切线e1的斜率小于D2切线e2的斜率。
而需求的点价格弹性系数公式为E d dQdPPQ1dPdQ,在D1、D2交点E,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坐标位置,即有相同P与Q的数值,但由于D1切线e1的斜率小于D2切线e2的斜率,因此D1的弹性大于D2的弹性,即在交点处它们具有不同的弹性。
4. 下图中有三条为直线的需求曲线。
PFedJ ab cO I K G HQ⑴试比较a 、b 和c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⑵试比较a 、d 和 e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