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情感逻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9.15 KB
- 文档页数:4
综上所述,文学逻辑的展开在孙绍振那里,通常是随着情感的逻辑、感觉的逻辑具体演进的,与此同时,无论是哲学的知识、语言学的知识、科学的知识抑或心理学的知识,随手拈来,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文学的知识或者干脆就是用来作为"错位" 理论的注脚罢了。
历史的展开孙绍振清楚,仅仅有逻辑的展开显然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在历史的语境和经验积累中展开,也即讲求逻辑与历史的不平衡和统一性的对比研究,方能更准确有效地论证文学的内在逻辑发展。
他说:" 中国古典小说到了产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时候,可以说小说艺术开始脱离诗的影响而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了。
"[45]从武松的形象,他认为对"早于《水浒传》的《三国演义》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便在于刻画出了武松平凡的心理,至于"从唐宋传奇的一见钟情,生死不渝,到《西厢记》的动摇和《红楼梦》的以折磨对方为务"[46],则更是伟大的进步了。
又如:"从文艺复兴开始算起,叙事文学不过才几百年。
在几百年时间里,它的生活表现、语言表现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陌生化手段,大大超过了抒情文学几千年的艺术成就,一个发展非常缓慢,一个发展非常迅速……为什么西方作家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不会描写一下子学会了宏大规模的描写呢?这主要是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得益于'持久耐心的观察'。
这是莫伯桑讲的,莫伯桑又是其老师福楼拜告诉他的。
这也并非福楼拜发明的,而是生物学家布丰讲的,布丰的研究就从观察开始。
他研究自然科学、植物学,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弄到文学里来,就是要观察细节,观察要全面,从而使观察的深度和丰富性大大提高了。
"[47]然而,当作家们卷入了比赛细节的潮流,小仲马连茶花女的耳环值4500法郎都标明了的时候,例外就出现了,"自然科学家在一秒钟的时间里看不到……文学家可以用想象来补充",于是,孙绍振解读了茨威格《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中"举世无双"的对赌博人的"手"的描写例子,那"手"的"表情"仍然被阅读得惊心动魄,他说:"不写人的表情,而写她的手,也激发起了读者的情感和想象,从手上看到人的内心激情。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孙绍振教授解读的一本文学作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这部作品时,着重探讨了作品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其他因素对于作品的影响。
通过阅读孙绍振教授的解读,我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得到了提升。
孙绍振教授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主观表达,更是作者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此外,孙绍振教授的解读还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历、价值观等都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就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启发。
通过阅读孙绍振教授的解读,我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程度得到了提升。
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会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感受,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红楼梦》试题汇编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
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
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
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
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
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材料二: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
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
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绍振 转二元转化错位! 孙绍振的解构学术论衡&&& 二 二论孙元 化 错 位 !吴励生 叶 勤) 孙 绍 振 的 !内容摘要" 本系列论文则是对孙绍振先生丰硕的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着重剖析 解 构其理论体系中的形式主义因素和解构主义精神! 前者表现为对于研究范式的自觉 铸造与贯彻到底! 后者则表现为对僵化的正统马列文论与横移的西方文论的颠覆 与拆解"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文论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所欠缺而又亟需的研究范 式提供一枚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本"!关 键 词" 二元转化错位#孙绍振#解构!作者简介" 吴励生!$东南批评理论%主编!冰心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叶 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编者按!从$文学创作论%到最新著作$文学性演讲录%!孙绍振教授’福 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 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世纪"#年代中期投入中学语文教学 改革!现担任教育部初中实验语文课本主编*迄今公开发表文艺理论专著$%余部!从论证+真善美三维错位,说到提出幽默逻辑乃错位逻辑的学说!既有宏观的理论体系!又长于微观的艺术分析方法的操作!影响甚巨!成 就斐然!堪称新时期以来最为重要的文论家之一)本刊在第&-’两期陆续 发表吴励生(叶勤撰写的.二元转化错位/孙绍振的解构%.幽默/错位范畴 的拓展与延伸%研究论文)通过对孙绍振的理论话语的 基 本 梳理和研究!我们现在已 经清楚!孙绍 振的解构精神在理论上是通过正统"还 多少带有古典意义的#哲学上 $本质对 现象的压迫%普遍对特殊的压迫%统一 对矛盾的压迫% 共性对个性的压迫&的二元转化错位的改造来实现的’接受过后现代理论洗礼的我们!已 经非常清楚这种$二元压迫&与$二元颠 倒&的关系(然而!要知道!孙绍振是从 来拒绝后现代文化哲学与精神的!他在 大多数的时候!基本就是出于本土立场它至少需要时间!甚至 要付出 我们之所以把形 式看得这样渺 被动!这样不起作用!是因为没 个事实!那就是内容与形式从分之百的统一过!它们之间的学术论衡与 此 时 此 地 的 现 实 语 境 和 文 化 语 境 ! 把自身的问题集中起 来进行梳理并深二元 入分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仅仅是出 转 化 于 个 人 的 自 觉 以 及 相 应 的 素 养 和 学 错 位 + 养! 当然更有相当长时 间的知识准备 孙 绍 和思想准备! 孙绍振的理论活力和生 振 的 解 命力! 经年不衰! 乃至过了许多年 之 构后 ! 即 便 是 那 些 专 门 学 习 并 # 研 究 $ 了 颇长时间的后现代理 论的相对年轻的 学人们! 也仍然有着他们所不能企及 的那种批判力度和解构力度%我们以为! 在许多时候! 我们的 &后现代理论家$们基本缺失了 批判精 神!更是丢失了最基本的解构目标%因 为后现代理论本来就是舶来的! 也就 同时把人家理论的解构目标一 同舶来 了! 在人家那里的真 问题在我们这里 自然就成了虚假的东西了% 孙绍振则 完全不同! 从上述我们的研究和 分析 中! 我们已分明看清是本 土的文化专 制与压迫和哲学的变相高压与规戒给 了孙绍振以一种深刻的怀疑! 是 这种 怀 疑 让 孙 绍 振 一 直 考 虑 着 消 解 的 策 略! 也是这种怀疑给了孙绍振思想的 勇气和改造的力量! 并给了孙绍振 以 最起码的逻辑认知! 比如’&我 们把内 容 决 定 形 式 这 个 命 题 看 成 是 绝 对 的 ! 无条件的!其实无条件的(绝对的决定 作用是不存在的! 内容只能有条 件地 决定形式! 内容并不能直 接地转化为形式!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并不能无条件 地转化! 代价% 小!这样 有看到一 来没有百矛盾是永恒的%其次内容并不能决定形 式的一切!它只能决定主要性 能!不能 决定具体形态%$&通常我们所说的没有 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指 的就是这种原生的(粗糙的天 然形式! 不是美的形式%就艺术形式的高级形态 而言! 光有原生的形式可以说 是无形 式!甚至是反形式%一切原始素材 的杂 多(紊乱(缺乏统一性!对于高度多样而 又统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阻力!主 观与客观向艺术的统一形态升华时!原 生 形 式 与 内 容 的 矛 盾 就 变 为 主 要 方 面%$!从上述两段话!我们就可以很 清 晰地看到孙绍振的基本理路的’内容压 迫形式!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 以压迫 的!也不是无条件可以压迫的*)*在有 相应条件的情形下!才是可以 转化的! 而且还要经过时间(需要充分的实践等 等%即便如此也不是能全部转 化!因为 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才是根本的!只能 在它们之间的某个侧面(某个 部分(某 个时机发生转化!而且是在具体形态上 的转化!而且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 转化!而是在一个新的层次上 的转化!(# 社会科学论坛把自己显现在其创造物中的神也即神的主体被置换成为人的们的哲学的源头恰恰是以"无如"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也在建国后的-.年当中尤其是新错学术论衡甚至是完全深化了的!" 这种形式的审美规范! 对于作家和对于读者一样!由于长期的历史事件已经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约定的心理定势$在这种社会心理定势的作用下!规范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不同于内容与原生的天然形式的关系了$它不再完全是被动的!相反它对内容有了某种主动性$艺术形式的审美规范一旦成熟!它就渗透到作家和读者的潜意识中去!成为皮亚杰所说的%图式&’!"#$%$(!这时生活信息如果不能被它同化’&’’(%()&*(+,(!就必然被它排斥!就愈善于通过形式的审美规范帮助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作审美的超越和回归)!*这么一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化和错位+不是被动的!甚至倒有相当程度上的主动性了*如前所述! 在孙绍振具体论证"真善美三维错位结构)的时候!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是通过设计"第三维)的策略来达到他的理论目标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传统毕竟不同于西方的逻各斯传统!即便是德里达要解构的是形而上学传统! 也毕竟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西方的语言是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形而上学的消解!只能包含在它自己的领域内对形而上学提出挑战*我们的语言传统是东方的诗性思维的语言!因此我们既不存在哲学的神学也不存在哲学的人类学!也就不必担心主体会模仿上帝!出现二学概念’元转主体(!我化位我)’比.孙就难怪绍振的时期文学之始!"大我)与"小我)之争会解构形成那样的剑拔弩张的局面的*也就是说!恰恰相反!我们根本用不着害怕那个能"意识的自我),,,出场!而需千呼万唤的反而是它迟迟不肯出场*因此!孙绍振的论证就不是像德里达那样!时刻提防着"在场)与"出场)*然后!在说话与写作之间做顺序颠倒!然后发明铰合字!以打破习惯思维中的诸如"真理/谬误-理性/感性# 精神/物质# 自然/文化#所指/能指# 声音/文字# 出场/描写#本质/现象)等等的那些对立*在解构精神上孙绍振却又与德里达们确确实实形成了形而上学内部#内在意义上的深刻交叉!那就是如德里达所说的那样+在古典的哲学对立中!我们并未发现对立双方和平共处!而只有一种粗暴的等级制!两个名词中的一个统治着另一个!并在价值论上#逻辑上等等占据较高的地位*为了消解这种对立!人们首先必须在特定的时刻颠倒这种等级制*当然!由于立场的完全不同!所面对的问题情境也完全相异!在观点与方法上孙绍振自然一开始就跟他们的距离甚说生活是形象的土壤的话"那 自我的就是形象的种子"如果 父亲是生活的主要特征的话" 家的自我个性&主要感 情特征( 的母亲,从反映论来说".形象学术论衡大!在二元对立的关系当中"孙 绍振并 没有把它们做刻意的颠倒"而仅仅是做二元 出适度的转化"然后让压迫的一方和被 转 化 压迫的另一方发生有限度的位移 错 位 0 具体说" 与德里达的众所周知 的 孙 绍 $差异%$延异%&’撒播%(’踪迹%’游戏% 振 的 解 等等改变方法不同" 孙绍振的 从特殊 构对一般的位移) 现象对本质的位移"通 过的是这么几个具体步骤来完成改变 的!本质的多层次*错位* 变异* 自由 & 作 家 的 自 由 (+ 也 因 此 " 跟 德 里 达 所 强 调 的 !’ 存 在 着 历 史 与 游 戏 的 紧 张 " 也 存 在 着 在 场 与 游 戏 的紧张, 因为游 戏乃是在场的断裂, 某种组成部分的 在场永远是在某种差异系统和 某种链 条 运 动 中 被 记 录 下 来 的 一 种 有 意 义 的)替换性的参照物,游戏总是不在场 与在场间的游戏"不过"如果想要 对游 戏作极端的思考的话" 就 必须将它放 到 有 在 场 和 不 在 场 的 选 择 之 前 去 思 考- 就必须从游戏的可能性出发将 存 在当作在场或不在场进行 思考" 而不 是从存在出发去思考游戏,% !在理论 旨趣上更是南辕北辙"对游戏"对在场 或不在场&或者叫做’出场或不出 场%( 以及它们之间的游戏" 孙 绍振毫无兴 趣 , 当 然 " 这 至 少 是 一 种 生 硬 的 比 较 " 孙绍振跟后现代主义者们在当时 &哪 怕是当下( 是处在完全不同的思 想轨 道上的" 无论是问题情 境还是问题背景以及思想背景"均是如此,孙 绍振强 调!’如果 么作家的 说形象的 那么作 就是形象是生活的反映/"并没有穷尽全部真理# 从形象的本体论来看"说形象是生活和 自我发生关系的产物#形象的要素是生 活和自我双重特征的化合#%"就非常明 白地传达出了各自所不同的解构对象" 或者毋宁说是各自所面对的 文化传统 和思想传统不同罢了&正统马列文论差 不多也成了我们半个世纪以 来的新的 传统了("或者干脆便 是各自要解构的 对象均是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传统罢#面对我们自身的教条与传统"孙绍 振指出!’长期以来我们满足于 把反映 论作为研究形象与其 本源之间统一性 的科学# 殊不知形象与其本源的关系 并不是唯一的思路" 二者也并 不是一 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并不一定是生活越 丰富"形象就越精彩"经历越丰 富的作 家也不一定必有卓越的形象创造#%#于 是"作家主体的重要性"不能不 被提到 了特别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他说!’作 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就是独 特的自由 的情感"有了自由的情感"哪怕是陈旧 的生活特征都会因为被它同化而升华 为不可重复的崭新形象#正是情感的独(! 社会科学论坛#然的事了%因此不管其外部或 他均是把它们当作本体 来研究 扩而大之$他本来也便是 把他 构出来的)三维结构"当作了本 了%这样$本来便属于内部结构 $学术论衡特和自由的程度决定了作家 形象创造 力的大小!"#情感的色 调有多丰富$形 象的色彩就多么丰富$情感的天地有多 广阔$形象的天地就有多么广 阔$情感 有多少因子$形象就有 多少因子$情感 因子越多$作家的自由就越大%"!毋庸 讳言$作家的自由甚至被孙绍振始终视 为他的最高理论目标$这一点几乎跟后 现 代 哲 学 理 论 的 代 表 人 物 德 里 达 & 福柯&德勒兹&罗 兰’巴 特&利奥塔等的 反 人本主义$几乎一样彻底!情感和自由$ 始终就是孙绍振文论中的两个关键词! 而对自由的追求$也一样是在对其大前 提的反复论证来实现的()内容 永远在 冲击形式%在这种冲击 面前$作家要获 得内在自由$在最低的层次上是感受的 自由$理解的自由*在中间的层 次上是 想象的自由$ 驾驭形式规范的自由*而 在最高的层次上则是突破形式的自由$ 创造新的规范$开拓新风格&新流派&新 的艺术方法的自由%形象的三维结构是 在三个层次上从胚胎走向成熟的%""这 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又如何 把作家 的智能结构与非智能结构&作家的观察 结构和作家的感受结构等$也一样当作)结构"来研究,+,而实际上$这些本来 应该属于外部结构的内容$显然孙绍振 是不太同意新批评对外部结 构与内部 结构的区分的$用他的说法是( 既然文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人自己的感情世界$那么把感受的主体当作再现的客体 就是很自二内部$ 元 转 的 或者 化 错 位 自己建 1 孙 体本身 绍 振 的 的)诗的想象"以及诗歌&小说的形式研 解 构究作为本体结构$ 就更加顺理成章了%孙绍振的用意和目的$自然是通过对这些)本体结构"进行透彻的研究$以便能 够较为彻底地揭示其诸多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他坚信$作家 们只要充分地认识了它们$就离创作的自由不太远了%孙绍振之所以真正出色&之所以具 有真正的理论原创性$是因为他从不学 舌$ 思自己之所能思$ 说自己之 所能 说,,,从我们的本土现实出发$从我们 的理论现实出发$在解构的过程中逐渐 完成自己的建构$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努 力进行自己的综合%在自己渐次展开的 - 本 质 的 多 层 次,错 位,变 异,自 由 . 的若干重要理论范畴当中$ 自由驰骋$ 挥洒自如$深入浅出$自成体系(派生出 诸多的系统和子系统$比如由主体性派 生出的情感的逻辑系统研究 和感觉系 统的科学研究*与此相关$变异范畴他 甚至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并 写成了专著/论变异0*至于由错位范畴 发展出的#三维结构"和之后的 幽默基 础理论研究$更是洋洋洒洒$作为系列社会科学论坛 !!强调与论证当中!一层层地细 一层层深化!&在输入生 活信息 !作家的心理机制不同于常人 在于他心灵中有关的库存被激 某种生活信息刺激 了他的心学术论衡讲座引起过众所周知的爆棚效应!作为 学术演进!更有着一个思想者极为难得二 元 的卓越创造能力!以及时时体现出的一 转 化 代理论大家的坚守着的精神自由 错 位 1 孙绍振的出色! 除了有效地解 构 孙 绍 了笼罩我们半个多世纪的 正统教条和 振 的 解 日常意识形态传统! 而且更表现在其 构具体论证的细部深化的功夫"比如 #文 心雕 龙$物 色%篇刘勰的&目既往环!心 亦吐纳’等是他最爱引用的话!皮亚杰 的同化( 顺应的动态结构模式也是他 最常引用的例子! 这便是他抓住 的审 美活动的最为特殊处! 是 需要他在理 论细部上反复加以深化的)&作家感情 的活跃!作家个性的强大!使感觉和 知 觉发生了变异! 这样的感觉 和知觉就 超 越 了 原 始 的 生 理 和 物 理 的 层 次 ! 以 及纯客观的观察层次进入了审美的 层 次*’&从心理素质来说!作家最 可贵的 是感情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实现!主 要通过直觉! 如果直觉仅仅等于生活 的原始感觉!没有任何+变异,!生活 不 能在作家的个性面前分化! 艺术家不 能获得创造的自 由-- 感受是生活和 自我两个要素在结构层次上的升 华*’ &同样是一滴冰凉的秋雨!他 不能满足 于冰凉的感觉! 他的任务是要超越这 冰 凉 的 感 觉 去 判 别 一 系 列 + 变 异 ,! 这 冰凉的感觉是悲哀的!还是忧郁 的!是 兴奋的!还是疲乏的*’!作家 的感情与感觉和作家的心理与变异能力等等!在 他的反复 分而又的一刹那 之处!就活了-- 灵!毕生的情绪记忆.生活经历就被调 动起来!好像是发生了世界大战* 作家 的 心 理 素 质 的 特 点 ! 就 是 敏 于 反 应 * /文心雕龙%说的+心亦吐纳,很重要*作 家不但要敏于+纳,!也就是善于观察!而 且要敏于+吐,!也就是善于感受!如果不 善于+吐,!也就不善于+纳,--内心在 外物的刺激下! 没有惊心动魄的震颤! 就不能放出感情的能量与生活的特征 化合*生活只要不与心灵发生火一样的 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形象的胚胎’"*沿着他的&三维结构’的学术演 进 的 理 路 和 脉 络 !/ 美 的 结 构 % 不 仅 是 对 /文学创作论%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是超 越!准确地说!是从一个文学教 练向文 学理论家的超越*因此!后者较多的时 候关注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前者则在 更系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情 境之中对 理论的细部深化尤 其倾注了大量的心 力和心血*比如!他把作家研究也纳入 本体研究之后!进一步提出0&对于一个 作家来说!要提高自己的感受 力!就不 能光满足于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也不 能光满足于丰富自我的感情世界!因为() 社会科学论坛"学的内容吧,或者准确说!*论企图在一种更加纯粹的状态中进行研究的)一开始他仍然采伪的办法!说明%误差$是一切合理代价’这一点尽管在*美的错学术论衡感情世界中有非艺术的成分!甚至也不能满足于提高自我对于艺术形式的审美规范的普遍性的把握和理解!他终生不懈追求的应该还包括提高对于特殊艺术形式的特殊审美规范的驾驭能力! 甚至是突破某种规范!发展某种规范" 创造某种风格的能力#$!这样!对审美规范的本体结构的研究!便不能不被他重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变异$作为一个特殊的理论范畴!也就同时进入了他的学术演进的里程!或者毋宁说有关于%变异$这个重要课题的展开!可以说他是蓄谋已久!有着太多的深思熟虑以及学术积累!要不就很难想象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孙绍振居然好几个课题交替进行!好几本书如此集中写作’均在!"#$年前后(并出版)当然跟课题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关系!但跟问题意识和问题情境的扩大与推进显然关系更大)变异范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关乎作家与形式的两极!关乎主观与客观的两极!更是关乎艺术本身的品质和规律!就如同假定是一切艺术的总前提!变异也一样是一切艺术所由展开的总前提)*论变异+的逻辑起点与解构对象跟*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等基本相同!即针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权威独断!但其话语构成显然有些调整!或许是孙绍振老有着一种科学情结吧,或者是内中有着更多更集中的心理学科二变异+是元转对%变异$ 化位用的是证0孙思维的绍振的结构+中就已有过较为系统的认识和阐解构述(!从科学的-心理的"语言的等等诸方面对%反映论$的%等同$说的证伪!之后从文学史上追求静态全面再现的教训到中外赋体的必然沦落再到自然主义的客观再现论的失误!也即&前者从逻辑的角度后者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地颠覆了机械教条)接着他很不客气地指出&%许多号称唯物主义的美学家!在艺术美的假定性"幻觉性这一方面!还不如唯心主义者唯物)这是由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单层次的平面结构!因而不能向美的多层次真实与假定的转化过程顺应!他们单层次的认知结构歪曲地.同化/了美的结构!结果只能看到美与真的平面的同一性!把美与真通过矛盾在另一层次上的立体的统一也强制性地压成了平面)$"#$实际上!在反对%同一性$的语言暴力方面!孙绍振的立场跟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太多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跟后现代主义者抓住的是差异不同!孙绍振一直死死抓住的是矛盾)他论证说&%同一对象在艺术家看来!其主要特征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社会科学论坛!"后者的功用是把内向和外向两 元加以联结 0)因而向内 传达的 向外传达的情 绪有了联络的通 的传入"可以引起情感"感情的以引起感觉+!$#&孙绍振便是这"学术论衡变异的!如果不同艺术家看待同一个对 象"像科学家那样看到的主要特征是一二 元 元化的"就是艺术的毁灭了!如果面前 转 化 横着一条大江 在李后主看来其主要特 错 位 1 征是溢满了忧愁的" 而在苏东坡面前" 孙 绍 其主要特征则是时间永恒地淘汰着 英 振 的 解 雄"浪涛中有豪迈的壮志和生命苦短的 构心灵搏斗!可以设想"同样是这条江"横 在辛弃疾面前则应有辛弃疾式恢 复中 原的慷慨"如果横在柳永面前则应该有 柔情似水的特征!如果所有这四位诗人 都像地理学家那样用一副标 准的面孔 观照这条大江"可以想象"必然是艺术形象转化为概念!#!"#如前所述"特别精彩的还是$论 变 异%中理论细部的深化"尤其 是在情感 逻辑的系统研究以及感觉科学的细心 考察与探索上&情感是什么’是(黑暗的感觉#"是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说 来就来" 说 去 却 不 是 那 么 容 易 就 去 & ) 没 有 色 彩*没有线条*没有体积"没有声音"没 有准确位置" 没有确定性质的综合体 验+"用语言意向符号对精神 的形象再 现"本质上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 ,情感很难直接表达自己"情感是黑暗 的"但是它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 与感 觉紧密相连&这种联系是可逆的&这种 可逆性并不是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中运 行 的 +& 人 的 神 经 元 有 三 种 - 内 向 . 中枢/神经元*外向.运动/神经元和 联络 神经元" 种神经 感觉和 道&感觉 传出"可 样给$文心雕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的说法提供了科学的根据和解释&在$论变异%中"对感情与感觉知觉 的关系"感觉知觉又是如何在感情的冲 击下发生变异"孙绍振的进一步考察堪 称细致&那么感觉*知觉又是什么呢’他 仍然借助了心理学科学的分 析-)感觉 和知觉就其本身而言 是由三个方面的 因素构成的&首先是外来信息"其次感 觉神经的内向神经元把感受 器的冲动 传入中枢神经"再次是内部机体的综合 体验"通过外向神经元把冲动传导于肌 肉或腺体"例如视觉感受器.椎 状和柱 状细胞/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嗅觉感受 器通过分析器的选择把冲动导入大脑 神经中枢"在相应的皮层部位 .分管颜 色*形状和气味的部位/形成兴奋和冲 动"外向神经元.亦即运动神经元/就把 这种中枢神经的冲动传导到 人的肌肉 和腺体"使人产生笑容"把鼻子凑到花蕊 上 去 等 等 &+!%# 然 后 分 析 邓 刚 的 小 说$迷人的海%" 其所表述的冷的中心 感 觉是怎样派生出一系列的感觉变体"如 烫*刺痛*辣*烧*没有感觉的舒服 的麻(& 社会科学论坛。
“情感错位”“不合逻辑”作者:王辉来源:《青春期健康·上半月》2022年第09期很多同学读小说,首先是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
往往是一边读一边想: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人物最终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一直牵引着人读下去,让人欲罢不能。
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当我们了解了故事情节,知道了人物最终结局之后,还应该想些什么呢?今天老师就跟你们说一说,如何关注情节设计,并通过关注情节,理解人物和作品主题。
1.关注情节设计中“情感错位”,理解作品主题。
《西游记》里有许多打死妖怪的情节,这些情节之多,以至于有些同学在读完之后可能会产生混淆,记不清什么样的妖怪在什么样的情节中,又是为什么被打死的,甚至可能会张冠李戴。
但是“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同学们一定不会记错,一想起这个情节,里面的妖怪和师徒4人的形象一下子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脑海中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者在这一情节中,有意识地拉大了人物的心理距离。
孙绍振教授对此分析说:人物心理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是小说艺术的根本特点。
什么是拉大人物心理距离呢?什么是人物心理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呢?简单地说,就是制造人物的“情感错位”。
在一定限度内,使人物之间存在“情感错位”,人物心理(感知、感情、语言、动机、行为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就越强。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中,作者不断制造师徒4人之间、师徒4人和妖怪之间的情感错位:白骨精目的很明确,它多次变化,想尽办法要吃唐僧肉。
为了增加师徒矛盾,主要是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矛盾,它先变成美丽的少女,再变成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和寻找老伴、女儿的老公公,一会儿来送饭,一会儿又来寻人。
孙悟空目的也很明确,他就是要打死妖怪,保护师傅。
不管妖怪怎样变化,白骨精在孙悟空眼中就是不折不扣要吃掉师傅的妖精,必须要打死。
但在猪八戒眼中妖怪却是貌美无比、让人心动的美女,讨好还来不及呢,而且大师兄的存在又遮挡了他的光芒。
在唐僧眼中白骨精是端庄温柔的女施主,要以礼相待。
考点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情感逻辑 孙绍振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甚至智性导向;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上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
正是因为 “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几句诗说的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
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
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
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
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
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
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
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文本分析从“还原”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的摘要与体会摘要与体会简述如下。
作品精髓:该书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只凭经验的顽症和无效分析甚至错误分析的现象,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指出要去除宏大概念带来的形而上学遮蔽。
孙教授阐述,分析之所以为分析,就是要打破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分化出不同的成分。
不分化,分析就没有对象,只能沉迷于统一的表面。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应用到文本解读实践层面,孙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比较法,矛盾法,三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相辅穿插,还原法是其中的核心方法。
这是孙教授解读作品的核心思想。
作者阐述,所谓“还原”,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
还原了,有了矛盾,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分析,阅读才有效。
该书让我们一见倾心的是作者结合大量的文本案例,从操作的层面展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路径和具体运用,让我们惊叹于还原法的透析力度,惊叹于作者对文本原生态的揭示深度。
这是该书的精髓之二。
原著导读:该书主要是针对初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逐篇解读,除《自序》外,分为八个部分,包含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共115篇文本的解读,其中“古代诗词”27首,“现代诗歌散文诗”11首,“小说”10篇,“古代散文”11篇,“现代散文”33篇,“童话寓言”5篇,“纪实作品”4篇,“议论文小品文”14篇;在相关章节后有“附”15篇。
其中涉及到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有30余篇,这些解读或是纠正了我们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片面性的理解,或是对常规的经验解读有了更深入更透彻更独到的分析,而且看似各篇独立,却有一种理念贯穿始终,有一个方法指导其中,对我们日常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阅读该书必须先花时间研读序言,读懂了,内化了,再读下面的篇目解读。
把情感逻辑原则贯彻到底r——从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谈起吴励生【摘要】Just as his other books, SUN Shao-zhen's new book Moon Lost in a Ferry: The Case Study of Micro Analysis of ClassicalPoetry is full of specific emotional logic principle and aesthetic principle. SUN Shao-zhen link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ancient,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by using emotional logic principle, which makes the turning of modern literature commentspractic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ories possible.%孙绍振新著《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与其《文学创作论》等著作一样,其中贯穿着作者特有的情感逻辑原则和美学原则.孙绍振以情感逻辑变异原则打通古今中外的审美经验和相关理论范畴,具有中国现代文论转机和生成的现实性,也更具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的可行性.【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6(031)001【总页数】9页(P7-15)【关键词】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古典诗词研究;中国现代文论【作者】吴励生【作者单位】冰心文学馆,福建福州 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全球化视野中关注和推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与创新,文论界一些学人的主张和努力值得关注。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教学》读书笔记之⼆⼗⼆:情感逻辑和审美价值的“还原”和⽐较情感逻辑的“还原”和⽐较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艺术讲究的是情感逻辑。
它与理性逻辑不同。
绝对化是情感逻辑的特点之⼀,不经过逻辑还原,是不能揭⽰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的⽭盾的。
现代派诗歌提出⼀条著名的原理,叫做“扭断逻辑的脖⼦”。
不懂得这⼀点,就不可能读懂现代派诗歌。
审美价值的”还原”和⽐较作者认为,⼩说家的基本训练就该从这⾥开始,⾸先学会把实⽤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区别开来,再求超越⽇常实⽤审美价值的优势。
在处理素材时要善于与实⽤观念拉开⼀点距离,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它适当错开,⽽不让⼆者混同起来。
鲁迅的⼩说《药》是这样。
本来⾰命烈⼠的鲜⾎的全部价值在于唤醒群众的觉悟,激发他们的⾰命感情,然⽽却被⽤来当做医治肺病的药物。
正是由于这种实⽤价值和感情的价值拉开了距离,构成了对⽐,发⽣了错位,⼩说才有那么震撼⼈⼼的⼒量和引⼈深思的启发性。
都德的⼩说《最后⼀课》。
从实⽤意义来说,最后⼀堂法语课就是⼀堂,不可能等于两堂,也不可能少于⼀堂,可从⼩弗朗⼠的情感世界来说,这⼀堂课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堂课。
正是因为它是最后⼀堂了,他才发现学习祖国语⾔的权利是多么珍贵。
他的⼼灵深处对祖国语⾔的热爱⼀下⼦被调动起来,本来⾮常讨厌法语的他,变得⾮常热爱法语了。
对于青少年来说,全⾯发展的弱项是情感的训练,⽽把情感放在与实⽤价值的差距中是最好的训练⽅法。
作者幽默地引⽤了⼀个作家的话:“⽂学修养的⼀个重要部分是作者对创作能⼒的保护。
⽂学是感受的艺术,感受能⼒即创作能⼒。
⼀个⼈处于遭受拳打脚踢或闹市中忙乱之际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定不如深夜独处,异常清醒时知道得多。
”这是因为在遭受拳打脚踢时,⽣存和安全的实⽤需求太紧迫了,⽽在闹市中注意⼒也常常集中在实⽤的⾐⾷住⾏上,反之,在夜晚独处时则⽐较容易从其中解放出来,让情感得到充分的⾃由。
孙绍振诗歌鉴赏:情感、语言、意象与主题的综合
分析
孙绍振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情感表达:孙绍振的诗歌情感丰富,善于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2.语言艺术:孙绍振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常常以形象生动、意象丰富的
表现手法,展现出他卓越的语言艺术天赋。
他的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意象构造:孙绍振的诗歌常常通过丰富的意象构造,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画面。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主题思想:孙绍振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人性等多
个领域。
他的诗歌主题深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探索,展现出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总之,孙绍振的诗歌鉴赏需要从情感表达、语言艺术、意象构造和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可以分为两大方面:1.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艺术感觉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从艺术感觉到情感再到价值还原,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深刻2.从文本产生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历史、流派、风格的“还原”和比较,这三点从文本所归属的大环境这个宏观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
●历史语境包括流派和风格。
不同历史环境中包含了流派的不同,而风格的比较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比较同属一个流派但由于不同作者而产生的不同。
(并不是每一篇作品的分析都包含七个方面,每部作品有侧重点)第二个问题:用别的例子进行分析(主要是用《故都的秋》)1.艺术感觉的“还原”《故都的秋》一点悲凉的意思都没有,全文都是在感叹故都的秋的好,赞美故都的秋,一开始的清净悲凉啥的,和后文并不统一,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文章最后一段,愿意用生命来换取秋季。
2.多种形式的比较(1)《故都的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散文和小说《沉沦》,情感表达就很不一样,作者本人的风格是比较低沉,忧郁的,小说更像是自传,更符合他的气质,所以大家觉得《故都》悲凉,也是情有可原,先入为主了。
(2)其他例子多种形式的比较可以从李白这个人来看:诗人李白和散文家李白(也可能是因为创作背景不同,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李白在诗歌中通常表现的是不畏权贵清高自傲,豁达潇洒的心态;但是在散文中很迫切地表达了他想要被权贵提拔升官。
陶渊明在散文中就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但是在诗歌中却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语。
3.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总结一句话就是"无理而妙",越和现实生活逻辑相悖越能够表达情感,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愿意用生命的2/3来换取1/3”,不可能实现也不值得,但是作家偏偏用这种说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4.价值的“还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作品。
掀起文体解读的盖头来——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刚开始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时,会觉得挺新鲜,因为他的解读视野是高屋建瓴,给人带来观念、思想和精神上的冲击,能让人不自觉地将阅读行为向批判式的方向靠拢。
读了几篇后会觉得很单调,因为他总是以在序言中所阐述的一些分析方法来解读各个作品,手法大同小异。
这书看上去更像是工具类的书籍——为你解释每一个作品。
但把这548页的书给囫囵吞了下来,却忽然发现能意外地收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且将这“规律性的东西”概括为不同的作者运用语言进行个体创作时的一些共性特征。
研究这种各类文体的共性特征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古代诗词。
这类文本解读的落脚点,一般教学时都放在了意境的体悟,因为课标上是这么要求的,书后习题是这么布置的,往往以为学生能把一首高度浓缩的古典文言文用规范的白话文进行诗意地表达——释句、续写、改写、扩写,只要学生能实现古今语言的对接,就算是教学到位了。
这样的教学仅是做好了表面功夫,语言文字此刻只能体现出工具性的特征,并不能让学生领悟语言人文性的魅力。
孙绍振在解读这类文体时,始终关注了两点:情感与形式。
这一点和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谈的诗的“实质与形式”是一致的。
孙绍振对情感的解读很侧重于科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区分,在他看来用实用价值去解读诗这样的艺术是一种错误。
只有站在艺术审美价值的角度,才能从诗词的语言中深刻领悟——情感有浓淡,想象有高下,诗人的气质有差异,而这一切都左右着诗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建构读者自己的想象,努力还原诗人的想象,才能抵达诗人情感的核心。
想象过程中的同类比较,异类比较,这是一般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深刻体会古人所谓的“立象以尽意”。
对诗词语义的理解仅是想象的序幕。
深入实质的想象才能深入理解诗人用语的“不合情理”和“情理之趣”。
解读这类文体的形式,应看重诗词的结构,如绝句的三、四句结构,如律诗的对仗结构等等。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
但是,事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
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
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
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
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
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
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