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交通线网运输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87
教案2015 - 2016 学年第二学期系、教研室管理系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组织学专业、年级物流管理 2013级主讲教师教案编写说明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可以按每章设计编写。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每章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3、教学课题:指与该课程相联系的研究方向,是体现大学教育特色的一个依据。
4、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5、课时分配:要注明本章的总课时,并具体注明其中每节的授课课时。
6、教学目的:要能体现大纲和本章节两个层次的教学目的。
7、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8、教学方式、手段、媒价:教学方式、手段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9、板书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内容,自行设计。
10、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11、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并具体标明,参考书目的哪个章节和页码。
12、日期的填写系指本章授课的起讫时间。
13、教学后记:指心得与体会,可课后填写入本表格。
14、教案必须严格按本表格格式填写清楚,若出现哪个模块不够填写,可在该模块下进行延伸。
备注:1、每位教师做完每门课程的教案后,即在每学期当门课程考试前两周,必须把该教案的电子版本上交到各系(部),系(部)将每学期结束前三周进行汇总,同时上交至教务处师资科存档。
交教案的方式为直接把电子版教案用U盘拷贝或通过邮箱发到各系(部)教学秘书处。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属于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要专业特色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交通运输组织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对运输组织原理及其发展的总体认识,掌握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目的与组织原理、基本组织方法、组织优化方式等主要内容,为其专业选择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了二、与教材关联的课程知识架构及学习内容(一)运输组织概述(6学时)1.重点掌握内容:现代交通系统概念和特征、运输组织基本框架、对客货运输运输生产过程的描述、运输流程再造的概念和方法、运输市场结构、运输产业公益性企业性的双重特性、运输管制的概念、目的和方法。
2.建议补充学习内容:运输流程再造的应用案例、国内外运输管制和运输补贴的实例、运输组织现代化的前沿知识等。
(二)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4课时)1.重点掌握的内容:运输需求概念与特征、运输需求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2.建议补充学习内容:不同要求条件下的某城市需求管理采取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三)交通运输组织的总体规划(6课时)1.重点掌握的内容:交通运输组织总体规划理论,通道和运输线路规划的一般方法,运输场站与枢纽规划的原则,载运工具运用方式及其配置原则,交通运输产品的层次结构及其规划过程,交通运输时刻表的表现形式。
2.建议补充学习内容:我国路网、港站的规划和建设情况,我国主要载运工具运用和检修制度,我国主要交通方式运输产品,各交通方式客运时刻表。
(四)交通运输能力(8课时)1.重点掌握的内容:交通运输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运输能力计算的特点,间断流、连续流、港站交通运输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公路交叉口通过能力、不同道路服务水平下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铁路车站通过、解编能力计算思路,客货运站、港口、机场能力计算思路。
2.建议补充学习内容:各环节具体的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09.11.23•【文号】交公路发[2009]713号•【施行日期】2009.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7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为建立健全公路网运行监测、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保障国家高速公路、重点干线公路以及重要站点的稳定运行,提高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以及应急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现将部制定的《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〇〇九年十一月目录1. 总则2. 指导思想3. 基本原则4. 建设目标5. 平台体系6. 主要建设任务7. 功能总体要求8. 保障措施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1. 总则1.1 编制目的目前,我国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主体、县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加快建立健全公路网运行监测、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保障国家高速公路和重点干线公路以及重要站点的稳定运行,提高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以及应急处置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是当前以及今后各级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
为指导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公路管理部门加快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建设,为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特制定本意见。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规和文件,并参考《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制定本指导意见。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的概念及其组成。
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不同类型及其作用。
3.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4.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选择。
5.了解铁路的重要性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6.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交通工具共同组成的一个网络,叫交通运输网。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交通运输线,即: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已于2018年5月14日经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小鹏2018年5月21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保障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舒适的原则。
第四条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所在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运营基础要求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应当综合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线网布局和规模、换乘枢纽规划、建设时序、资源共享、线网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线路功能定位、线路制式、系统规模、交通接驳等提出意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审批征求意见阶段,应当对客流预测、系统设计运输能力、行车组织、运营管理、运营服务、运营安全等提出意见。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设置运营服务专篇,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一)车站开通运营的出入口数量、站台面积、通道宽度、换乘条件、站厅容纳能力等设施、设备能力与服务需求和安全要求的符合情况;(二)车辆、通信、信号、供电、自动售检票等设施设备选型与线网中其他线路设施设备的兼容情况;(三)安全应急设施规划布局、规模等与运营安全的适应性,与主体工程的同步规划和设计情况;(四)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力衔接配套情况;(五)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套衔接情况;(六)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第七章交通线网运输组织第一节交通运输流概述一、交通运输流的概念在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运各种交通方式中连续运行的交通工具,往往表现出某些类似流体的特征,称为交通运输流。
——流体理论交通运输流的要素一般包括流量、流向、流程、流时、流距。
道路交通流的特性参数包括:流率、速度和集中度,且均为统计分布值。
1、流量(单位时间通过的车辆数)流率可以由点测量直接获得流率q=N/T2、速度(单位时间走行距离)表示交通流流动的快慢3、密集度(Concentration)——表示交通流的疏密程度,即道路单位长度上含有车辆的数量。
密集度包括占用率和密度。
密度指单位距离的车辆数,是空间集中度的量度。
占有率一般指道路上某个地点有车辆占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百分比例,是相同车辆流在时间集中度的测量。
二、交通运输流要素间的关系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是:交通流量为交通流速度和交通流密度的乘积。
(1)道路上车辆很少时,驾驶员可选择较高速度,这时交通流速度较大,但因交通流密度小,所以交通流量也比较小。
(2)随着路上的车辆增多,交通流密度增大,车辆的行驶速度虽受到前后车辆的约束而有所下降,流速降低,但交通流量还是增加,直到某一种条件下,流速和密度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即交通流量为最大时为止。
这时的流速称为最佳速度,密度称为最佳密度。
(3)如果路上车辆再增加,密度继续增大,流速继续下降,尽管密度较大,但因流速较小,所以流量反而下降,直到密度为最大值(这时称之为拥堵密度),造成道路阻塞,车辆无法行驶,流速等于零,交通流量也等于零为止。
速度和密度的关系有人用直线表示,也有人用曲线表示。
因此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研究前提:要注意用于获取数据的测量方法和获得测量数据的位置对交通流各要素的可能影响。
下面以道路交通流为例,对交通运输流要素间的关系做一说明。
1、速度-流量图模型存在的问题:(1)首先,并非利用高速公路的数据进行研究,然而后来不少研究者却直接将其结论应用于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规划与路线设计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交通运输规划概述 (3)1.2 路线设计基本原理 (4)1.3 交通运输规划与路线设计的关系 (4)第2章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4)2.1 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 (4)2.2 交通需求分析 (5)2.3 交通供给分析 (5)第3章交通网络规划 (5)3.1 交通网络规划的基本理论 (6)3.1.1 交通网络构成 (6)3.1.2 交通网络规划目标 (6)3.1.3 交通网络规划原则 (6)3.2 交通网络规划的方法 (6)3.2.1 定性方法 (6)3.2.2 定量方法 (6)3.3 交通网络规划的实践应用 (7)3.3.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 (7)3.3.2 道路交通网络规划 (7)3.3.3 铁路网络规划 (7)3.3.4 水运网络规划 (7)3.3.5 航空网络规划 (7)第4章路线设计原理 (7)4.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7)4.1.1 合理布局 (7)4.1.2 安全优先 (7)4.1.3 经济合理 (7)4.1.4 环保节能 (7)4.1.5 适应发展 (8)4.2 路线设计的主要内容 (8)4.2.1 路线走向 (8)4.2.2 路线纵断面 (8)4.2.3 路线横断面 (8)4.2.4 交叉口设计 (8)4.2.5 辅助设施设计 (8)4.3 路线设计的技术指标 (8)4.3.1 设计速度 (8)4.3.2 设计交通量 (8)4.3.3 道路等级 (8)4.3.4 纵断面指标 (9)4.3.5 横断面指标 (9)第5章路线几何设计 (9)5.1 线形设计基本原理 (9)5.1.1 设计目标 (9)5.1.2 设计原则 (9)5.1.3 设计内容 (9)5.2 线形设计方法 (10)5.2.1 平面设计方法 (10)5.2.2 纵断面设计方法 (10)5.2.3 横断面设计方法 (10)5.3 线形设计实例分析 (10)第6章路面结构设计 (11)6.1 路面结构设计基本理论 (11)6.1.1 路面结构概述 (11)6.1.2 路面结构的组成 (11)6.1.3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 (11)6.2 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11)6.2.1 经验法 (11)6.2.2 解析法 (11)6.2.3 数值法 (11)6.2.4 综合法 (12)6.3 路面结构设计实践 (12)6.3.1 交通荷载分析 (12)6.3.2 结构层材料选择 (12)6.3.3 结构层厚度确定 (12)6.3.4 结构组合设计 (12)6.3.5 路面结构功能评价 (12)第7章交通组织与信号设计 (12)7.1 交通组织设计原理 (12)7.1.1 交通组织设计目标 (12)7.1.2 交通组织设计原则 (12)7.1.3 交通组织设计方法 (13)7.2 交通信号设计 (13)7.2.1 交通信号设计目标 (13)7.2.2 交通信号设计原则 (13)7.2.3 交通信号设计方法 (13)7.3 交通组织与信号设计的实践应用 (13)7.3.1 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设计 (13)7.3.2 城市主干道交通组织设计 (14)7.3.3 交叉口信号设计 (14)第8章交通安全与环境保护 (14)8.1 交通安全设计原理 (14)8.1.1 交通安全概述 (14)8.1.2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14)8.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14)8.2.1 道路安全设施 (14)8.2.2 交叉口安全设施 (15)8.2.3 隧道及桥梁安全设施 (15)8.3 环境保护与绿色交通 (15)8.3.1 环境保护概述 (15)8.3.2 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15)8.3.3 环境保护措施 (15)8.3.4 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 (15)第9章交通运输规划与路线设计的经济评价 (16)9.1 经济评价方法 (16)9.1.1 投资回收期法 (16)9.1.2 净现值法 (16)9.1.3 内部收益率法 (16)9.1.4 成本效益分析法 (16)9.2 投融资分析 (16)9.2.1 投资估算 (16)9.2.2 融资方案 (16)9.2.3 资金筹措 (16)9.2.4 财务分析 (17)9.3 敏感性分析与风险评价 (17)9.3.1 敏感性分析 (17)9.3.2 风险评价 (17)9.3.3 风险应对措施 (17)第10章案例分析与实践 (17)10.1 案例分析概述 (17)10.2 案例一:城市快速路规划与设计 (17)10.3 案例二:城乡公交路线优化设计 (17)10.4 案例三:物流园区交通规划与设计实践 (18)第1章绪论1.1 交通运输规划概述交通运输规划是指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策略、布局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设计,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
电商物流行业快递网络优化与提速方案第1章引言 (3)1.1 快递网络优化背景 (3)1.2 提速方案研究意义 (3)第2章电商物流现状分析 (4)2.1 我国电商物流行业概况 (4)2.2 快递网络发展现状 (4)2.3 现存问题及挑战 (4)第3章快递网络优化策略 (5)3.1 网络规划与设计 (5)3.1.1 构建多级配送网络 (5)3.1.2 优化运输路径 (5)3.1.3 提高网络节点间的协同性 (5)3.2 运输资源配置 (5)3.2.1 优化运输工具选择 (5)3.2.2 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 (5)3.2.3 引入绿色环保理念 (6)3.3 仓储布局优化 (6)3.3.1 仓储选址优化 (6)3.3.2 仓储设施优化 (6)3.3.3 仓储网络协同 (6)第4章快递网络提速技术 (6)4.1 信息化技术 (6)4.1.1 电子面单技术 (6)4.1.2 路由跟踪系统 (6)4.1.3 信息共享平台 (6)4.2 智能化技术 (6)4.2.1 自动分拣技术 (7)4.2.2 无人配送技术 (7)4.2.3 智能仓储技术 (7)4.3 绿色物流技术 (7)4.3.1 节能减排技术 (7)4.3.2 循环包装技术 (7)4.3.3 废弃物处理技术 (7)第5章末端配送网络优化 (7)5.1 末端配送模式分析 (7)5.1.1 直配模式 (8)5.1.2 共享配送模式 (8)5.1.3 社区配送模式 (8)5.2 网点布局优化 (8)5.2.1 网点选址优化 (8)5.2.2 网点规模优化 (8)5.3 配送路径优化 (8)5.3.1 路径规划算法 (8)5.3.2 实时调度策略 (9)5.3.3 多样化配送方式 (9)5.3.4 配送任务分配 (9)第6章物流仓储环节提速 (9)6.1 仓储作业流程优化 (9)6.1.1 作业流程现状分析 (9)6.1.2 优化措施 (9)6.2 仓储自动化技术应用 (9)6.2.1 自动化技术概述 (9)6.2.2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9)6.3 库存管理优化 (10)6.3.1 库存管理现状分析 (10)6.3.2 优化措施 (10)第7章运输环节优化与提速 (10)7.1 公路运输优化 (10)7.1.1 提高配送车辆利用率 (10)7.1.2 优化配送时效 (10)7.1.3 引入智能调度系统 (10)7.1.4 强化司机培训与管理 (10)7.2 铁路运输优化 (10)7.2.1 优化铁路运输组织 (11)7.2.2 提升铁路运输能力 (11)7.2.3 发展高铁快递 (11)7.2.4 创新铁路快递服务模式 (11)7.3 航空运输优化 (11)7.3.1 加强航空枢纽建设 (11)7.3.2 优化航班安排 (11)7.3.3 发展货运航空 (11)7.3.4 创新航空快递服务 (11)7.3.5 提高货物安检效率 (11)第8章电商物流协同发展 (11)8.1 产业链协同 (11)8.1.1 上下游企业联动优化 (11)8.1.2 产业集聚发展 (11)8.1.3 产业生态构建 (12)8.2 企业协同 (12)8.2.1 强化企业内部协同 (12)8.2.2 企业间合作与联盟 (12)8.2.3 跨界合作与创新 (12)8.3 政策协同 (12)8.3.1 完善政策体系 (12)8.3.3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2)第9章快递网络提速方案实施与评估 (12)9.1 实施策略与步骤 (12)9.1.1 实施策略 (13)9.1.2 实施步骤 (13)9.2 评估体系构建 (13)9.2.1 评估指标 (13)9.2.2 评估方法 (13)9.3 效果评估与分析 (14)9.3.1 时效性评估 (14)9.3.2 经济效益评估 (14)9.3.3 服务质量评估 (14)9.3.4 网络稳定性评估 (14)第10章展望与挑战 (14)10.1 电商物流发展趋势 (14)10.2 快递网络提速新技术 (14)10.3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5)第1章引言1.1 快递网络优化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线上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