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汉字教育研究的国际桥梁——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 格式:pdf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1
汉语国际教育在线互动教学平台现状分析与完善方案摘要:随着世界上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与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众多汉语国际教育在线互动教学平台应运而生。
基于对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在线互动教学平台的整体分析,本文提出构建新型汉语国际教育在线互动教学平台——Touring-Chinese Sky(汉游天下)的创新构想,力图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网络学习、新型教育平台、虚拟社区Abstract: With the great in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Chinese learners and the huge improve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piles of online Chinese learning platforms have came out to meet the demand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nline Chinese learning platform at home and abroad, we propose an innovative notion of a brand new online Chinese learning&interaction platform——Touting-Chinese Sky,for the sake of setting a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teaching.Key words:Online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Network Teaching、New platform for study、Virtual Community1.引言本世纪初,张和生、李斌、张丹等学者即已开启基于互联网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学界也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汉语教学网站设计。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汉字的传承与文化意义探究1. 引言1.1 概述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瑰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旨在探究汉字的传承与文化意义,揭示其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对汉字起源与发展、传承方式和过程以及在文化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汉字所传递的价值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将回顾汉字起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并探讨其简化与演变过程。
随后,我们将介绍汉字对世界的影响,展示其作为国际交流桥梁和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汉字传承方式包括口传、书写技艺以及儿童教育,并讨论数码时代下汉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紧密联系以及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进而说明汉字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并展望汉字未来发展的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汉字传承与文化意义,突显其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传承方式和过程,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蕴含的价值,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汉字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分析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评估并思考如何推动汉字的继续发展与创新。
2.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1 古代象形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约五千年前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贵族为进行祭祀活动而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一种象形文字。
这些文字通过绘制实物的外形来表达事物本身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复杂和抽象的形式。
在后来的金文和篆书时期,汉字已经发展成为结构复杂、纹理繁密且美观动人的艺术品。
同时,由于实际应用需要,汉字也开始进行简化和规范化,从而产生了秦简、隶书等不同风格的书写形式。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优势与前景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砚等工具及材料,通过汉字书写来完成并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被不断地传承并发展着。
随着人们书写手段的变换,书法艺术的传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展开论述,阐述书法艺术传播发展可以提升全民素质、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达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书法艺术传播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保护书法文化将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播发展,进而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作品只有通过传播,让接受对象欣赏,创作者的意图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书法艺术传播面临的环境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构造和谐的书法生态环境,促进而不是代替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前景仍然光明。
书法艺术传播发展的优势1.书法艺术传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梯次完备的体系为了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目前我国已形成政府为主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力推进的局面。
国家加大书法艺术传播的力度,成立于1981年初的全国最大的书法专业性人民团体——中国书法家协会,至今已拥有会员8000余人,2004年国家又成立了国家级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同时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书法专业,并形成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的梯次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教育部通过开展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广与普及书法艺术;各地也都有由书法家组成的协会和社团从事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
2.书法艺术传播媒介多元化当今书法艺术传播的发展,除了学校教育和传统传播方式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崭新的艺术现象,如“另类书法”、“翻转书法”、“火星文”等。
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
如:在教《小小的船》时有这样一个片断:老师:“在这美丽的蓝天上,还有什么呢?我们随着丁丁摇着月亮船去看一看吧!”老师话音一落,伴随着美妙和谐的乐曲,多媒体呈现出美丽的画面:丁丁摇着月亮船驶入了太空。
顿时,太空上可热闹啦,各种卫星、飞行器在飞动,“宇宙人”在太空里遨游着,月亮婆婆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这时,老师让同学们看着这幅美景,说说自己看到天上有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可高了。
如:看到了我们的地球,看到了火箭,看到了气象卫星,看到了月亮在对我笑,有的小朋友,干脆微微闭着眼,张开飞翔的姿势,用动作来回答我……。
学生越说越有劲,越想越离奇,让我耳目新,我一次次的点头微笑,一次次的鼓掌,在课堂上我似乎看到了美好未来。
二、开展自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渗透着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对不同的文本、同一个文本,都有不同理解和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当然应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让学生多直接接触课文,让他们自己去与“文本客体”发生碰撞,往返反复,互相交流,从中去找感觉,去推断揣摩,去领会意旨。
德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经常这样提示学生:作品中谁在说话?对谁说话?怎样说话?用自己的话把对作品的初步理解表达出来。
阅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对文本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才能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
如果教师越俎代庖,凭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各类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或者把课文四分五裂,割得支离破碎,然后硬塞给学生,就会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甚至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阅读时思想与思想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也将一闪即逝。
2022年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从汉字所记录的对象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______。
2、“yonɡ”这个音节中的声母是______,韵腹是______。
3、语言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叫略语,分别为简称和______两大类。
4、“学者”原指求学的人,现指学术有一定成就的人。
这种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______。
5、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汉语、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______。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是2000年10月制定的《______》。
7、汉字形体演变主要是朝着______的方向发展。
8、在汉字标准化工作中,“四定”指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从表达功能来看,“冷、热、自由、浪漫”是______形容词,“雪白、漆黑、碧绿、飞快”是______形容词。
10、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组合的能力和______的能力。
二、判断题11、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12、“怪可怜的”和“别怪他”,前后两个“怪”是多义词。
()13、“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 )14、独体字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15、定语是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
()16、“爷爷吩咐我每周回家一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17、蒙古语属于印欧语系()18、“写这种稿子用不了多少心血,只是蚊子多,用了不少身血”运用了借代修辞格。
( )19、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0、某些儿化韵母发音时主要元音带有鼻化色彩。
()三、选择题21、古汉语的上声全浊声母字在现代汉语里是()。
A.阴平和阳平B.上声C.去声D.四声的都有22、下列各组字中韵腹相同的是()。
A.问、军、肯、坤B.料、到、当、雅C.依、市、吉、迎D.桂、非、文、言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背景摘要:为切实加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深度与广度,更好的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彰显国家软实力,从而不断的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本文将基于对外汉语教育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首先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对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原则进行解析,再次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现状与问题进行简析,最后对汉语国际教学背景下的中华文化传播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途径;现状问题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往来与碰撞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往来变得更为紧密,文化传播已然成为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与世界进行联结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汉语国际教育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以语言教育等诸多教育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传播与弘扬。
但是在其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因此,需要对其现存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切实拓展中华文化传播路径,全面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重要性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驱动下,我国的历史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前往我国进行旅游与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也使得汉语学习成为了外国人的一种必然需求。
最为明显的体现便是一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在随之不断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往来变得极为密切,汉语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极深的语言,在此过程中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汉语文化的有效传播亦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文化自身具有极强的多元化特性,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语言教学正是我国优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经过早期汉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汉语教材逐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元,同时,通过在全球各国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教授汉语,帮助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海外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听说读写技巧。
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回顾了孔子学院的历史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展望了孔子学院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材;海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中曾提到“通译”一词,意思是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翻译成他国的语言文字。
《礼》中也有关于双语人才的记载,《孟子》一书中也有有关汉语教学的论述。
汉代时匈奴等外族派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隋唐时日本派遣了一大批遣唐使到中原学习汉语,隋唐时期是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鼎盛时期。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衰落。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掀起了新的热潮,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重新起步。
现当代的对外汉语教育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发展,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软件和载体,承担着传播华夏文明的重要责任。
随着祖国的不断强盛,对外汉语教育也逐渐显现出新的辉煌和成就,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追溯汉语国际教育的初期发展、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历史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历史发展,总结和回顾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发展,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1.1 新中国第一批汉语留学生195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捷、波、匈、保、罗等五国留学生交换意见,1955年,罗马尼亚五名留学生、保加利亚的5名和匈牙利的4名留学生相继抵达清华大学开始学习汉语及其他专业课程,各国留学生共33人。
专修班制订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流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两年教学计划(草案)》,在管理方面制订并实施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暂行规程》。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14篇)一、“汉字典故探究”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汉字的典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发掘出了许多未曾被注意的细节。
例如,“车”的字形由来,与原始交通工具——独轮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汉字的理解,也为我们了解人类交通史提供了新视角。
专家观点:“汉字典故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于汉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王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二、“汉字在文化中的地位”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承担着传递文字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从先秦到现代,汉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得到中国人的强烈认同,也深入到了国际社会。
专家观点:“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无论是传承经典,还是记录日常生活,汉字都扮演着核心角色。
”——徐家新,中国汉字学会秘书长三、“汉字与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汉字作为中文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仍然是我们重要的交流工具。
但随着表情包和网络语言的普及,一些年轻人的汉字运用能力日益弱化,这也加大了汉字教育的迫切性。
专家观点:“网络时代的汉字教育,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年轻人,扬长避短,提高汉字认知与运用能力。
”——罗振宇,嗨客时代创始人四、“汉字与身心健康”在近年的研究中,汉字被发现具有某种程度的身心健康效益,如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等。
这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也为我们更好地发掘汉字学科的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专家观点:“汉字、身体与大脑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深入探究汉字如何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顾立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五、“汉字在海外的传播与魅力”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全球瞩目的话题。
从夏商时期至今,汉字在日本、韩国、越南等许多亚洲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汉字也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是两个与汉语相关的重要学科领域。
它们不仅互相联系紧密,而且在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传授给非汉语族群的人士的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汉语国际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一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为中外人士的学术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为此,教学内容要兼顾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至关重要。
一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教学感知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而汉语言文学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学科领域。
面对悠久的汉字文化和丰富的文学遗产,汉语言文学学者既是保护者,也是传承者。
他们通过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一步拓宽了对汉语的认识。
同时,他们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内涵。
这不仅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来说,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和掌握汉语。
而对于专业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深刻认识,还能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同时,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还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在推动汉语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和汉语言文学研究人才。
汉语基础和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汉语基础包括汉字、发音和语法三个方面。
首先,汉字是汉语基础的核心,因为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
学习汉字需要从常用的几百个简体字开始,了解每个字的笔划、结构和读音。
通过识别和记忆不同的汉字,可以逐步提高汉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其次,发音是汉语基础的另一重要要素。
汉语的声调是许多外国人和部分本地人经常犯错的地方。
因此,学习汉语需要正确掌握发音,准确地读出每个汉字所对应的音调。
最后,语法是汉语基础的最后一个方面。
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法语等相比较复杂,但了解每个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是指在国际范围内推广汉语教育的基础知识。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加深,汉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课程之一。
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华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中外交流。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掌握汉字和拼音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也非常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汉语诗歌、小说和电影等文化艺术形式来了解汉语文化的内涵。
此外,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地位。
在全球化时代,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汉语基础和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不仅是提高汉语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汉语教育和推广,使汉语成为全球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字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核心。
汉字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石。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字系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都以汉字的形式留存下来。
无论是古代的碑刻、石刻,还是传世的古籍、经典,都离不开汉字的存在。
汉字作为文字的载体,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并且能够传承给后代。
汉字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内涵,使得这些文化遗产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其次,汉字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汉字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象形意义,还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神。
此外,汉字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字输入和交流方式多样化,但汉字作为中文的基础,仍然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汉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也能够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然而,汉字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汉字的使用和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汉字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好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汉字的教育和研究。
教育·前沿汉字“桥式学习”视域下的甲骨文综合课程———以“人、大”教学为例文|张明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系统工程之一,它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汉字大多是机械拆解汉字为单独的笔画或者偏旁,采用死记硬背、重复抄写的方式识记,学生学习非常枯燥且十分吃力。
有部分电脑实验班直接把汉字教学拼音化,学生只是学习拼音识读,能通过电脑打出字形词组,具体字源意思不清楚,汉字有拼音化的倾向。
还有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随意拆解,是非无正、巧说邪辞的现象。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要符合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从基础教育教学开始普及。
应用甲骨文一脉相承的文字初始特征、文化融合特征和艺术创造特征,在小学教育中找到一个适合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契合点,创设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整合多学科内容,探索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一直探索的方向。
王鹏伟教授提出的“基于汉字的桥式学习”主张为我指明了方向。
所谓“桥式学习”,是指从一个已知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出发,向未知目标领域探索,建立通向未知领域的桥梁。
桥式学习有如下特点:首先,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展开,形成一个开放系统。
其次,在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探究。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新问题,从而导向更加广泛的未知领域。
其基本思路是以汉字构形为桥,解读汉字;以汉字为桥,解读古代文化。
甲骨文具有字体的形象性、文字的延展性、图形的识别性和人文的精神性等特征。
其本身就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体的属性,以此为桥式学习的内容,通过水墨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心目中构建通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让学生认识汉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历史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我设计的甲骨文综合课程“人、大”一课为例,谈甲骨文综合课程“桥式学习”的实践运用。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4年第06期核心考点“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加深考生对汉字、汉语的理解认识。
考生可以结合汉字、汉语论著的阅读,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
能力检测一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
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
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旨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
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構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
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
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
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
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
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
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
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
[最复杂的汉字的拼音]复杂的拼音(1) [复杂的拼音]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体系所采用的字母符号与汉语具有异质性,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符号体系,注音字母则仍然是汉字,既从内在属性上解决了现代性问题,又坚守了文化的民族性。
一从拟订到公布:经过拉丁化和民族化之争,展现于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
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
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
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人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湖南省浏阳市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讲讲我怎样研究中国的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我开始研究汉语是在1945年,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校。
研究中国的学问,我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精神,而不是文学,也不是文献学。
我的方法是通过中国文字开展研究。
我想知道,中国文化怎样从甲骨文开始,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道路。
下面我使用“卦”和“王”两个汉字说明我的研究方法。
怎样研究汉字的本意?用我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说文解字》有所不同。
比方说,汉字中的“卦”字,它的意思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字的笔画中有个“卜”字,是占卜的“卜”,在这里是部首,在右半部分。
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是声符,是圭(龟)的声音,所以按许慎的说法,“卦”是个形声字。
但我不赞成这种讲法。
我认为,“卦”字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系统中,《易经》十分重要,“卦”字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它应该有特别的讲法,不可能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声字。
我的看法是,“卦”本来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会意字。
会意字是最有力量的表意文字。
你们看,“卦”如果是形声字,就会很奇怪。
为什么?因为它的部首“卜”在这个字的结构的右边。
按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一般都在字的左边或上边,那里是汉字起笔的地方。
字的右边是汉字运笔的最后一部分,人们不会从最后的部分去倒写一个字。
这么看,《说文解字》对“卦”的解释就显得不合常理了。
再看这个字的结构,一方面有占卜的“卜”;另一方面有声符的“圭”。
按《说文解字》的逻辑,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
但“圭”在这里怎么表意呢?我认为这个声符的意义是从数学来。
你们用古代的写法就可以明白,“卦”的声符,是由“七一七一”的数字构成的。
那么为什么用数字可以代表“卦”?我们知道,在《易经》的“卦”之前,中国已有数字卦,这是张政烺先生最早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