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国外经验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29.7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国外农村金融模式的经验与给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一些农村金融模式的研究,得出可以给我国提供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在我们城镇化日益加快的发展中,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农村金融模式;启示一、国外农村金融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一)美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府创建了农村信贷体系,这是以互助合作的金融为基础美国的农村信用体系主要是为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和服务供应有关的活动,并通过信贷政策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度,农业政策的实施,发展美国农村经济。
美国农村信贷金融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体系。
农业信贷机构系统下设12个农业信贷区,在每个信贷区设置一个土地联邦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
二是由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村电气化管理机构三个机构构成的农业信贷机构。
其中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为农业发展提供长短期贷款,为农业活动融资;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业务,用于改善农民的消费水平,补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为农村基础性建设提供贷款。
美国政府承认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任何经济的正常运转都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证。
美国政府为农村信贷体系的建立是制定了一系列农村信贷法律,发布了各种相关的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地方性法律法规,使美国的农村金融有法可依,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农村金融发展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为美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日本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国内经济高度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高,但日本的农业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和社会。
日本在二战过后,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在这一时期,建立了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了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在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合作金融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特征,它的金融组织依附于农协,在农协中具有独立融资的作用。
更多资料请访问.(.....)本栏编辑黄瑞峰理论探讨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及借鉴世界各国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因各国发展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实现农业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日本模式;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的孟加拉国模式。
本文将分别介绍各国模式及特点,并总结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20世纪20~30 年代,在联邦政府的资助支持下,美国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建立了具有政策性的农村信贷体系,在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
(一)美国的政策性农村信贷体系。
美国在农村信贷发展初期,为了促进信贷事业发展,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了大量的拨款。
根据《联邦农业信贷法》,美国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它由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业信贷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等构成,各有特定的服务对象。
1.农民家计局。
农民家计局是美国政府办理农业信贷的主要政策性机构,该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的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农村电气化管理局。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隶属于美国农业部,主要职责是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贷款用于架设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置发电设备、发展通讯设施,从而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
3.商业信贷公司。
商业信贷公司主要功能是管理实施价格和收入支持计划,进行价格支持,控制农业生产,避免农业的生产波动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影响,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其资金运用形式主要为提供贷款和支付补贴,其中主要包括农产□吴晓俊谢金楼品抵押贷款、仓储干燥和其他处理设备贷款、灾害补贴和差价补贴等。
4.小企业管理局。
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正常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的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二)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受益于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金融体系,美国农村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合作金融体系,主要由联邦土地银行及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生产信用合作社及合作银行三大系统组成,由农业信用管理局领导,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模式属于典型的多元复合式体制模式,三大系统都有一套自主经营的体制,有明确的职责范围。
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对农村金融发展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建设;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机遇1.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1)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
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系统,如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农村信用社等,均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中国农业银行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多存少贷,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邮政储蓄机构是农村金融一个典型的“抽水机”,其只存不贷,存款完全流出农村,成为庞大的资金“漏斗”;农村信用社存贷差连年增大,也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
(2)农村金融支持服务功能不完善。
农村金融网点设置不合理,网点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及城郊,边远乡镇的农民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单一,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上。
新兴的业务,如保险、理财咨询等在农村未得到普及。
(3)信贷配给严重,导致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功能错位。
造成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总量不足,导致农村贷款主体获得贷款比较困难。
(4)农村利率管制严格。
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制定标准基础上按照20%的浮动范围执行,而存款利率严格按照计划利率执行。
利率管制加剧了农村的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变化的经济信号功能,最终影响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5)农村信用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发展收到体制上的制约。
农村信用社产权从开始就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产权由国家控制,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政府的依赖。
且有关部门规定,财政性存款、建筑业存款等不能存于农村信用社,使其难以吸收低成本存款,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少,制约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发挥。
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摘要:非正规金融一直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
如何正确看待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并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发展正规金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入手, 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阐述了两种金融的几种合作模式以及效果。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竞争;合作一、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由于正规金融无法全面地覆盖农村市场,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方面因无合格抵押物等原因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
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广泛存在,对正规金融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多样,主要以民间借贷、合会、典当行、私人钱庄、钱背、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99年后取消)、民间票据等形式在民间进行各种融资活动。
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规模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
多项实地调查也表明,无论从笔数还是从金额上看,来自民间渠道的贷款已然占很大比重。
全国农户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约占借款总额的26%,而来自私人和其他途径的借款却达到71%。
东部地区的农户贷款约81%来自民间,这个比重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
其中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非正规金融极为活跃的地区。
下面以浙江省为例作以分析。
据调查,在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单个钱庄的借贷规模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制度和资金规模,对浙江省不计其数的个体经济起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浙江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当高。
以温州周林村为例,农户借款来源调查结果(表1)可说明这一点。
浙江的民间融资非常发达。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统计,2004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其民间借贷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
南北国家农村金融体系比较与借鉴前言农村金融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农村和农民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能够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将会促进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南北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各自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着重从南北国家的角度,比较和分析两种不同的农村金融体系,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启示。
南国之农村金融体系1. 概述“南国”通常指地处热带地区或亚热带地区的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气候多样性高、自然资源丰富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多元性等。
南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农村信用社在南国,农村信用社是非常普及的一种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民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储蓄等服务。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通常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三位一体,并且一般都是由当地政府充当管理主体。
由于农村信用社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市场,所以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更加符合农民的需求。
3. 以农户为主的金融服务南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以农户为主的金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这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络金融、移动金融、农产品交易和风险保险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金融需求。
北国之农村金融体系1. 概述“北国”通常指地处寒带或亚寒带地区的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气温较低、资源较为稀缺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成熟。
北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农村商业银行在北国,农村商业银行是非常普及的一种金融机构,其主要的业务为为农民提供贷款和金融储蓄服务,同时还能够为农民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农产品收储、风险保险等。
3. 以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在北国,以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这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企业贷款、投资理财和融资债券等,目的是为了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地发展和经营,并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更好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南北国家农村金融体系比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南国和北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国外经验借鉴一、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信贷补贴论到农村金融市场论,再到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演进。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要内容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
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可知,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主要有两点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
其次,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新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借款人组织化这两方面,美国和孟加拉两国分别有着各自的成功之处,下文将分别针对两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差别进行探讨。
二、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一(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旧的在于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可见,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式是通过信贷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相比较中国的农村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主要业务为粮棉油收购封闭运行资金管理一项,业务比较单一,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的投放侧重点的不同而起到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作用。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职能定位及补贴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基本观点进行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为我国正确处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与政府干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政府干预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国外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研究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以及政府作用和职能的分析中。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讨论集中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金融发展三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述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政策一直徘徊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之间,并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这两种经济思想的反复交锋和更迭纠缠在一起(刘明康,2008)。
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中,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政府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居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该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该理论据此提出了以低利率和政策性资金供给为特征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模式:一是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二是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的利率要低;三是考虑到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高利贷消亡,需要通过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村注入大量低利的政策性资金。
一、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信贷补贴论到农村金融市场论,再到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演进。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要内容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
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可知,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主要有两点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
其次,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新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借款人组织化这两方面,美国和孟加拉两国分别有着各自的成功之处,下文将分别针对两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差别进行探讨。
二、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一(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旧的在于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可见,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式是通过信贷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相比较中国的农村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主要业务为粮棉油收购封闭运行资金管理一项,业务比较单一,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的投放侧重点的不同而起到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作用。
扩大业务范围,真正发挥出政策性引导作用,应是农业发展银行的重点发展方向。
对于农业银行,应按其商业银行的性质,剥离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将农业银行承担的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附营业务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剥离出来,避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混营,以消除农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中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两者的业务混淆,分工不明导致了内部运行的无效率。
让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引导作用,让农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国外经验借鉴王元’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市#"##)%(摘要: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问题。
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是两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针对美国在建设金融机构和孟加拉国在借款人组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金融机构;借款人组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农村金融!"华北金融!##$年第%%期的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确保各自有效运行并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服务。
&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资金问题解决———合并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
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在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退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
可见其最初解决资金的办法是先由政府出资,最终到股权私有多元化。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应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问题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身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缺乏动力,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而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蓄,在农村虽有很在存款上的竞争力,但它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方面,而是走了别的上存渠道,只存不贷,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两者一个资本来源不足,一个缺乏有效的发放渠道,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互补效应,一方面,可以将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切断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渠道)另一方面,又缓解了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克服其以往由于资产原因而难以有效服务农村金融的问题。
&三’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早期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帮助农民对付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美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农作物保险计划。
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理,当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时,会受到政府提供的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有力支持。
可见对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来讲,政府的参与与主导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和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导致农村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体制,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市场。
但是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按照纯商业化模式运作,农业保险服务具有准公共品属性。
我国应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政府引导下引进保险公司对农业市场的参与。
三、贷款组织化的孟加拉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由于农村多数贷款是小额贷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此项问题有重要作用,孟加拉在这方面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因经营小额扶贫贷款而成功获得!##"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自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于%*+,年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当地穷人的热烈欢迎,近"#-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己经脱离了贫穷线。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
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
这个模式确保了小额贷款的高还款率,被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
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孟加拉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一’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的专门机构中国没有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专门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而现有的金融机构不愿经营这种业务。
因为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风险大、规模小、质量差、成本高、收益低,银行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孟加拉经营小额贷款的机构都是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在经营中都给予一定的补贴。
中国缺乏这样的机构,导致贷款人的缺位。
要想实现借款人组织化,先得建立类似的机构,同时,起初政府对其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再经营中逐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最终,让借款人参与进来成为其股东,形成一系列的约束激励机制。
&二’贷款对象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要求农民以小组为基础,形成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贷款小组,从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
中国没有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
这样就无法解决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监督信息费用太高的农村金融!"华北金融!##$年第%%期问题。
我们可借鉴孟加拉国的经验,对于我国以乡村为单位的行政划分进行有效组织,构成类似的贷款小组。
由于同一乡村内部彼此更加了解,并能很好的互相监督,这样就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及道德风险问题。
&三’选择项目孟加拉国的农民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
贷款小组的成员如果想获得贷款,必须先选好项目(如果没有项目,则申请不到贷款。
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不要求农民先有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农民在得到贷款后很可能会用于非生产方面,如看病、为小孩交学费或家庭其他支出等,这样还贷就没有保障,难以保障专款专用。
可见,贷款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选择对象发放款项就行,而应该在贷款之前,就考虑贷款质量的问题。
让贷款成为获取利润的资本,而不是救济款只能解一时之急。
&四’贷款抵押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要求农民有抵押品,但贫困农民连维持生计都比较困难,没有财产给银行抵押,他们自然难以获得小额扶贫贷款。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
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
确保贷款人与借款人利益一致,促进还款积极性。
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到还款上而不是贷款上,确保贷款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单一的抵押只能压缩贷款,帮助不了切实需要贷款的农民。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上来,通过金融机构这个中介来支持农村的发展。
国家直接参与并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只是一时的扶助。
只有机构自身能够保持良好运行之后,才能和农村发展形成互动作用,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应尝试贷款组织化,支持协助建立相关机构,并把重点放到引导贷款应用于好的项目,变为能够盈利的资本,这样才有助于贷款的健康运转与归还,也确保了贷款组织化的持续性经营。
参考文献)*%+朱文,王芳,《农村金融理论的政策主张评述及对我国的指导作用》*-+,《乡镇经济》,!##./&%#’。
*!+肖雪,《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
*1+姚耀军,《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金融教学与研究》,!##./&#.’。
*2+康菲菲,王芳,《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西南金融》,!##"/&#!’。
&责任编辑刘洋’&上接第34页’识,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四是优化用卡环境,开展持卡消费促销活动,刺激持卡人刷卡消费。
(四)加强沟通与协调,发挥政府对银行卡产业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现实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制定出台支持和保护银行卡受理环境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