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岩石与地貌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45.00 KB
- 文档页数:38
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
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
(3)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
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变式图的判读3.掌握地质构造的成因、判断及其应用。
4.理解主要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典型地貌 【重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变式图的判读2、地质构造的成因、判断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分为: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见规律总结】地球内部圈层分为: 、 。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2.地质作用⎩⎪⎨⎪⎧⑲外力作用⑳○213.循环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22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24______________和○25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课中案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材料】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1.材料中的地震波可分为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区别?2.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几个圈层?3.我们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是否就是地壳?为什么?探究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探究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
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
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
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高二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1.下图为尼罗河河床纵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A.地势起伏较大B.降水变率大C.湖泊调节明显D.植被覆盖广【答案】C【解析】读图,白尼罗河沿线有多个湖泊,调节作用强。
青尼罗河沿线只有一个湖泊,调节能力差,所以白尼罗河比青尼罗河的水位季节变化小,原因是湖泊调节明显,C对。
地势不影响季节变化,A错。
降水变率差异小,B错。
植被覆盖状况差异小,D错。
【2】A.上游地区多断层地貌B.中游地区多褶皱地貌C.下游冲积层形成较晚D.中上游地区多火山喷发【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岩层没有弯曲、错动,不能判断上游地区多断层地貌,中游地区多褶皱地貌,A、B错。
下游冲积层的泥沙是在上游侵蚀的岩石碎屑,所以形成较晚,C对。
不能判断中上游地区多火山喷发,D错。
【3】A.降低枯水期水流速度B.加大枯水期河床侧蚀C.库区的泥沙淤积严重D.促进了陆地水内循环【答案】B【解析】阿斯旺大坝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有增加枯水期水流速度,A错。
水量增大,加大枯水期河床侧蚀,B对。
库区的泥沙淤积严重,促进了陆地水内循环,不是对下游的影响,C、D错。
【考点】河流水文特征差异的原因,地质地貌特征,水库修建的影响。
2.下图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的是。
(2)图中所示的构造主要是由于造成的。
(3)简述图中c处成为山地的原因是。
(4)在C处能找到的资源是。
【答案】(1)D C E(2)地壳运动(3)向斜槽部岩层受挤压变的紧实不易受到侵蚀常形成山地(4)地下水【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有明显的断裂位移,属于断层。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3)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变的紧实不易受到侵蚀常形成山地。
(4)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能找到地下水资源。
(1)图中四处,D处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C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图中E处有明显的断裂位移,属于断层。
第一部分:基础回顾和夯实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1·常州模拟)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C.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D.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读某地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2~3题。
2.对于图中各岩石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A.②属于沉积岩B.③属于沉积岩C.④属于变质岩D.⑤属于岩浆岩3.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③⑤①②④C.③①⑤②④D.⑤①②③④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材料,回答4~5题。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4.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5.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A.太湖石→昆石B.雨花石→砾石C.雨花石→昆石D.砾岩→昆石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6~7题。
6.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7.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A.①B.②C.③D.④8.读四幅地貌景观图片,关于构成①~④地景观的岩石及其岩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景观中的岩石为喷出岩,在陆地表面广泛分布②景观中岩石属于沉积岩,岩层结构清晰③景观中岩石的岩性可能上硬下软④景观中的岩石为大理岩,易受酸性雨水侵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08年8月2日-17日,中国科学考察队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学考察,此次中国科学考察队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东非大裂谷,由北向南考察了东非大裂谷。
本次科考旨在揭开“地球上最大疤痕”的秘密。
据此回答1-3题9.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10.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张裂作用B.挤压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11.东部非洲与中部非洲都地处低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海陆位置B.太阳辐射C.地形特征D.人为破坏地貌是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地貌构成了不同的地理环境。
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一)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二)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三大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大气层。
(2)生物圈: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结构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高温重熔。
[特别提醒]1.内、外力作用比较(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张裂区—裂谷或大洋中脊碰撞区—褶皱山系3.内力作用的“足迹” (1)褶皱①形成: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②两种基本形态①形成: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②地貌:谷地或陡崖。
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5.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形成地表岩石的物质都来源于地壳。
(×) 2.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导致的。
(√) 3.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是向斜构造。
(×)4.山区公路选线时多沿山脊延伸。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外力作用相关示意图乙丙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图乙所示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主要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图丙所示地貌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考点归纳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1)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岩石转化示意图)(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概括: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地表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表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表知识点常常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从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三个方面介绍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一、陆地地表知识点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地壳构造单元,通常指的是大陆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壳和最外部的上地幔岩石部分。
大陆板块的移动会导致地壳变动,形成山脉、高原、丘陵等地貌。
2. 山脉山脉是地表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是由构造力和侵蚀力作用下被抬升的地表岩石形成的高大隆起。
山脉常常由多个山岭组成,形成山脉带。
3. 高原高原是地表的另一种重要地貌类型,是由于地壳抬升而形成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貌。
高原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海拔较高。
4. 平原平原是地表上广阔而平坦的区域,通常由沉积物构成。
平原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盆地平原等。
平原地区常常适宜农业发展。
二、水域地表知识点1.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包括五大洋和海峡、海湾、海海峡等。
海洋对地球气候和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2. 湖泊湖泊是地表上蓄水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沉积物、断层构造或火山活动形成。
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有的湖泊还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3.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降水和地下水带回海洋。
河流对区域的水资源、交通和农田灌溉等起着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体,是积雪在高山地区长时间积累、压实形成的。
冰川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融化和退缩,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三、人类活动区域地表知识点1. 都市地表都市地表是人类活动区域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等。
都市地表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2. 农田和农业活动农田是农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耕地、田地、农作物等。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专题四地质、地貌和陆地环境[知识梳理]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2)板块构造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注意: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 ;河流中下游形成 和 。
冲积扇 三角洲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第四单元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初步了解陆地环境中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三者的关系。
2.了解岩石的主要类型以及它们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3.了解地壳的演化、发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地理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及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2.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难点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三)解决办法1.提供直观教具:如矿物、岩石标本等。
2.画图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课时安排2.5 课时。
四、教具准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示意图;岩浆岩生成示意图,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示意图。
[ 实物标本] 准备岩石、矿物的标本。
五、学生活动设计1.读地壳中主要元素百分比图,认识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2.观察矿物、岩石标本。
3.讨论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
4.读第102页一第103页阅读材料,第138页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地壳的演化史。
六、教学步骤[ 一] 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精神。
2.使学生掌握地壳中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矿产的初步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知道矿物、岩石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3.使学生了解岩石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的循环。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壳的演化史。
5.培训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6.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发思考1 地球内部的结构,目前无法直接观察,对人类来说绐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讨论]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岩石圈与地貌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之下,隐藏着一个神秘而又重要的领域——岩石圈。
岩石圈就像是地球的坚固外壳,不仅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陆地和海洋的基底,还与各种奇妙的地貌形成息息相关。
岩石圈主要由岩石组成,这些岩石根据其形成方式和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想象一下,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像一锅煮沸的浓汤,当它们冲破地壳的束缚,来到地表或者在地下较浅的地方冷却,就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如果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就会形成颗粒细小、有着玻璃质结构的喷出岩,比如玄武岩。
而如果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就会形成颗粒较大、结晶良好的侵入岩,像是花岗岩。
沉积岩则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
河流、海洋、风等力量会搬运各种物质,比如沙子、泥土、生物残骸等。
当这些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就会变成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砂岩通常由沙粒组成,页岩则比较细腻,而石灰岩往往是由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形成的。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下,原有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
比如说,石灰岩在高温和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可能会成为板岩。
岩石圈的物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
这个循环过程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接力赛。
首先,岩浆在地下深处形成后,会沿着地壳的薄弱部位上升,喷出地表或者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而变质岩如果再次回到高温的岩浆环境中,就会重新熔融,成为岩浆,从而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与地貌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脉是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地貌之一。
它们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运动和岩石的性质有关。
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会发生褶皱和断裂,岩浆也可能会沿着断裂上升,形成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