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历史背景篇 黄冈中学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7
岳阳楼记详细讲解哎呀,说到这《岳阳楼记》,那可真是咱中国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亮得能晃瞎你的眼!这篇文章,是北宋年间,范仲淹大哥他老人家手笔一挥,就这么洋洋洒洒地写下来的。
说起来,这岳阳楼啊,那可是洞庭湖畔的一绝,站在楼上,那风景,啧啧,美得能让人心肝儿颤。
开头,范仲淹大哥就像是跟你聊天似的,轻描淡写地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你看,这句子多自然,就像是邻里街坊在拉家常。
滕子京兄弟,因为一些小波折,被调到了巴陵这地界当官。
不过人家心态好,不光没消沉,还修了座岳阳楼,美其名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楼一修好,范仲淹大哥就收到了邀请函,请他给新楼写个记。
接着,范大哥就开始放大招了,他不写楼怎么建,砖有多红瓦有多亮,而是直接带你上三楼,开窗见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我的天,这哪是写景啊,这简直是用文字在画画!山连着水,水连着天,早上金光闪闪,晚上暮色沉沉,那景色,绝了!范大哥也没忘了给你讲讲人的心情跟这景色是咋互动的。
他说啊,有的人看到这景,会“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开心得跟啥似的,啥烦恼都忘了;有的人呢,看到阴沉沉的天,就会“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心里头那个堵啊,就像被石头压住了似的。
范大哥这是在告诉你,人嘛,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景色一变,心情也跟着变。
但范大哥最牛的地方在于,他没停在这表面,而是往深了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话说得多有哲理啊!意思就是,别因为外头的东西高兴过头,也别因为自己的事儿难过得要死。
范大哥这是要你豁达点,活得洒脱点。
再往后,范大哥又给你上了一课,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这话一出,整个文章的气场都不一样了。
范大哥这是在说,真正的大佬,是得先想着天下人的忧愁,等大伙儿都乐了,他才乐。
这境界,高得能上天!最后,范大哥还特地提了一嘴滕子京兄弟,夸他干得漂亮,把巴陵治理得井井有条。
《岳阳楼记》解析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写作背景- 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写信请范仲淹作记。
当时北宋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范仲淹自己也正处于被贬官的状态。
他借为岳阳楼作记,一方面表达对好友的劝勉之情,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文体二、内容解析1.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叙事- 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一段简洁地叙述了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后,治理有方,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并请作者写文纪念的事情。
- 第二部分(第2 - 4段):写景抒情- 第2段:描写岳阳楼的大观- 先总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里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浩渺气势,从时间上写出了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变化多端。
- 第3段:写阴雨天气中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 描绘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阴冷、凄惨景象。
在这样的景色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迁客骚人触景生情,产生了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等悲苦情绪。
- 第4段:写晴朗天气中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描写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明媚、祥和景象。
此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又因美景而感到心旷神怡,忘却了荣辱得失,满心欢喜。
- 第三部分(第5段):议论抒情- 作者在这一段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进一步阐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中考复习知识点梳理之《岳阳楼记》1.《岳阳楼记》的背景和目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和楼下的百姓生活,旨在倡导儒家的治国思想,以此警示君主和臣子要努力改善国家命运,推动社会进步。
2.主要内容和结构:《岳阳楼记》分为五个部分:(1)开头描写楼的壮丽景色和庄严雄伟的气势。
(2)中间描写楼下百姓的生活场景,如渔夫捕鱼、荷花池的美景、游船、行驶的船只等。
(3)中间段落通过列举楼下的一些现象,指出国家命运多舛。
(4)接下来范仲淹提出了“降凡用卑”的思想。
(5)文末范仲淹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仕途的失望,并呼吁君主和臣子要有所改变。
3.重要词句解析:(1)“高而不倨,峭而不峻”:描绘岳阳楼高大雄伟的形象,同时也形容君子应该具有的高洁品质。
(3)“此亦一时之达旦也”:指出国家的命运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有警觉心,不断求变。
4.《岳阳楼记》的思想内涵:(1)倡导儒家的治国思想:范仲淹认为君主应该聆听臣民的声音,了解民生疾苦,改善国家命运。
(2)批判当时社会现象:通过列举楼下百姓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平现象,呼吁改变这种状况。
(3)呼吁与进步:范仲淹提出了“降凡用卑”的思想,主张君主和臣子要降低身份地位,亲近民众,了解民情民意,以求改变社会现状。
(4)表达对国家和官场的担忧:范仲淹在文末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同时也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望寄予压抑,呼吁君主和臣子要有所改变。
5.《岳阳楼记》的艺术特点:(1)旅游游记和抒情散文的结合:范仲淹在欣赏岳阳楼的美景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慨,形成了一篇既有游记性质又具有抒情的散文。
(2)简洁明快的语言:范仲淹使用简短而有力的词句,尽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整篇文章简洁明快,易于理解。
(3)辞章妙用: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通过对《岳阳楼记》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思想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警示作用。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引言有句话说得好,“登高望远,若有所思。
”当我们在高楼上俯瞰群山、江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也是如此,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岳阳楼记》这一著名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深入探讨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岳阳楼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最早建于三国时期的吴汉时代,后经过多次兴修和重建。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
岳阳楼之所以选择在岳阳城内建造,主要是因为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的南岸,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 1.2 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朝文学家茅盾所撰写的《岳阳楼记》发表后,岳阳楼的名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
• 1.3 岳阳楼的文化底蕴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观赏和游览功能的建筑物,更是一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岳阳楼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领略到岳阳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阳楼文化主要有岳阳楼文化、茅盾文化、辛弃疾文化、楼宇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岳阳楼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 2.1 茅盾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准确、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闻名。
《岳阳楼记》是他在1921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展示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茅盾将岳阳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将建筑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2.2 作品结构的艺术价值《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岳阳楼记讲解《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本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楼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进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社会变迁、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慨,以及他对治理深邃的心理。
《岳阳楼记》根据范仲淹赴岳阳巡抚时登临岳阳楼的实际经历,以抒发他对江南美景和人们生活的思考。
文章描写了楼的历史,特别是楼与唐朝文人杜甫的历史渊源,以及楼的地理环境和所能触及到的人民生活。
范仲淹对这些事实进行了有力的描绘和点评,既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社会变迁的担忧,同时也对人生哲理和个人奋斗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楼与当地人民的关系,他提到楼下有“排衙文武百官”,也有人们的居住区。
他描述了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景,以平凡的细节展示了百姓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
范仲淹在文章中亦指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高人身份,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社会治理、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对社会变迁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境遇和奋斗的思考。
文章的结尾,范仲淹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达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渺小与不可替代性的思考。
《岳阳楼记》的文辞雄浑,气势磅礴,表达了范仲淹对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和思考。
文章中融入了范仲淹独特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予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是一篇以岳阳楼为背景的抒发思想感慨的散文杰作。
通过对楼的描写,展示了范仲淹对社会变迁、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向人们提出了关于个人奋斗、社会治理和人生意义的重要命题,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岳阳楼记》的知识点整理一、作品背景1.作者背景: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岳州知州;2.写作动机:范仲淹在岳州任职期间,进行的一次巡视中,看到了岳阳楼毁损严重,遂写下《岳阳楼记》,以此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关切。
二、作品内容1.《岳阳楼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引入,主体描写,结尾寄托。
2.开篇引入:开始陈述岳阳楼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楼的毁损情况,引发读者兴趣;3.主体描写:描绘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后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民众歌声,以及对这一切的思考和感慨;三、文学特点1.景物描写:范仲淹通过对楼上楼下的景色描写,以及对江水、山川、岳阳楼里的民众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文景观的关注;2.感慨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3.抒写情感:范仲淹通过抒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切和劝诫,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4.修辞运用: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四、主要思想1.兴衰观念: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的毁损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认为国家的强盛和衰败都有明显的迹象,这种观念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人道关怀:范仲淹通过对楼下百姓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劝诫,认为政府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的生活,并通过诗文表达这种关怀。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影响:《岳阳楼记》是唐代散文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2.社会影响:通过对民众生活描写,范仲淹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劝诫,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提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3.价值意义:《岳阳楼记》通过对国家兴衰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感慨,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成果,关注社会痛点,关注民众福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岳阳楼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介绍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著名的建筑物和旅游景点。
在分析《岳阳楼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建造背景岳阳楼最初建于唐代,后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
它曾经是一座军事防御性质的楼台,用来监视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动态。
随着时间推移,岳阳楼渐渐成为一个文化名胜,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1.2 文化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岳阳楼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许多诗人、文人雅士都曾在此留下了千古佳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散文鼻祖,不仅描绘了岳阳楼壮丽的风景,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思考。
2.《岳阳楼记》的文本分析《岳阳楼记》是一篇以景写人、以人显景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岳阳楼记》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1 描述壮丽景色《岳阳楼记》首先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如“两阁余云烟”,“波澜万顷”,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自然美之间的完美结合。
2.2 反思社会风貌在文章中,范仲淹通过对湖南地区社会风貌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
他以比喻手法写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意味着宛如大山能够享受到美好自然环境而鸟却难以得到同等待遇,就像湖水清澈无人物质愿意放下欺压别人之心。
2.3 哲理与典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融入了许多哲理和典故,如“登高而招,安世以搏”,引用了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还以“天下至治”、“登山望远”的观念,反映了他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注。
3. 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分析《岳阳楼记》不仅在历史背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具有深远意义。
3.1 文学艺术价值《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散文作品。
范仲淹巧妙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岳阳楼记点评与欣赏摘要:一、岳阳楼记概述二、岳阳楼记赏析1.背景与历史2.文章结构与主题3.语言特点与艺术风格三、岳阳楼记的价值与影响四、结论正文:一、岳阳楼记概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岳阳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岳阳楼记赏析1.背景与历史《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 年),当时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废除新政,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任知州。
在巴陵期间,范仲淹见证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世的散文。
2.文章结构与主题《岳阳楼记》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和修建过程,以及作者范仲淹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以及对贤明政治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对岳阳楼的赞美,抒发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语言特点与艺术风格《岳阳楼记》的语言优美、简练、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范仲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此外,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岳阳楼记的价值与影响《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岳阳楼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四、结论《岳阳楼记》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名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岳阳楼记》知识点一、《岳阳楼记》的背景与意义1.背景: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背景是他被贬谪到岳阳担任知县期间的所思所想,记录下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岳阳楼记》的结构与写作特点1.结构:《岳阳楼记》分为三个部分,即乡泛湘江,登岳阳楼,望洞庭湖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以实际的景色为背景,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2.写作特点:(1)真实写景: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周边风光的描写,采用生动的细节和艺术化的语言,展现出瑰丽壮丽的景色和生动活泼的自然环境。
(3)感时咏史:《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载体,融入了历史的成就和文化的底蕴,揭示出历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和民族魂魄。
三、《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1.乡泛湘江:文章开始描写范仲淹从湖北宜昌乘船回岳阳的情景,通过对湘江两岸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并展示了湖湘之美。
2.登岳阳楼:范仲淹乘船至岳阳后,登上岳阳楼,向楼上的神龛祭拜,回顾了楼上历代忠臣和名流的事迹。
通过抒发对这些英雄事迹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家乡和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思念之情。
3.望洞庭湖: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望眼所及,看到了辽阔的洞庭湖,感慨湖水的广阔与浩淼,以及湖上的扁舟和渔民的生活。
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表达了对波澜壮阔的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岳阳楼记》的思想与艺术特点1.思想特点:(1)扬州之颂:范仲淹将岳阳楼联想到了扬州鹤游轩,融合了两种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扬州文化的赞扬和向往。
(2)忠诚之道:通过对楼上忠臣事迹的描述,范仲淹表达了对这些忠臣的景仰和对忠诚之道的追求,同时也激励了自己在困境中继续追求事业成功和品德完善。
(3)名士之风:范仲淹通过对楼上名流事迹的赞美,表达了对士人品质的敬重和对德行高尚的向往,倡导了努力追求学问和品德的人生境界。
2.艺术特点:(1)自然写景:范仲淹巧妙的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景描写,将岳阳楼的景色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之处。
岳阳楼记中考知识点汇总下面是《岳阳楼记》中的重要知识点的汇总:1.作品背景:文章写于南宋崇宁四年(1105年),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街,是一座隶属岳阳府的楼阁建筑。
范仲淹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悼念他的朋友岳阳楼赵明诚的离世。
2.建筑描写:范仲淹以雄奇壮丽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岳阳楼的建筑特点。
文章中提到楼阁高耸,形似秦汉的帝王陵墓;楼顶可以容纳几千人;楼檐上有铁环可系船只。
这些描写展现了岳阳楼作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滔滔长江:范仲淹通过描绘江水的浩渺和波涛,表达了他对国家流离失所的忧虑。
他用“黄鹤楼前”和“洞庭湖上”两个地点,对比了长江的怒涛和洞庭湖的宁静,使读者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喧嚣。
4.历史背景:范仲淹提到了历史事件,如荆轲刺秦王、“临安伯”的兴盛和衰落等等,揭示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通过回顾历史,范仲淹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5.人文景物:范仲淹对岳阳楼周边的人文景物进行了描写,如“眼花乱”的商贾、“如积善而不及桑榆之景”的风景等等,生动描述了楼下的繁华景象和夕阳西下的美景。
6.壮志豪情:范仲淹通过描写楼下的人们欢乐和繁华,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旺的向往。
他希望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人民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他将自己的壮志豪情寄托在建设岳阳楼的工程上,希望通过建设楼阁来达到国家的繁荣。
8.文学手法:范仲淹运用了辞章华丽的修辞手法,如形容词的运用,修辞疑问等等。
这些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纪实性和说服力。
以上是《岳阳楼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通过阅读和学习《岳阳楼记》,我们能够了解到范仲淹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岳阳楼记的诗意及解析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岳阳楼记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原文:《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解析《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岳阳楼上的所见所思,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范仲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楼前湖泊的浩渺,山水间的景色宛如仙境。
他还介绍了楚汉相争的历史,表达了楚汉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部分的描写,让读者对岳阳楼和其所在地的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范仲淹揭示自己游览岳阳楼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提倡辞章学。
他以悲愤的口吻,反思了南方文化的衰落和对中原文化的迷恋。
认为中原文化是最有底蕴和潜力的,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通过这一部分,范仲淹表达了对中原文化的热爱和对南方文化的担忧。
第三部分,范仲淹提出文化复兴的思想。
他认为文化复兴是国家兴盛的关键,应该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实力。
范仲淹倡导人们要有自信,战胜艰难困苦,为文化复兴而努力。
通过这一部分,范仲淹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期盼和对文化复兴的呼吁。
第四部分,范仲淹概括了他在岳阳楼上的所思所感。
他通过赞美岳阳楼独特之处和回忆自己在岳阳楼的游历,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和个人对国家的责任。
最后以警示的口吻,告诫后人要珍惜当下,努力为国家文化的繁荣努力。
通过这一部分,范仲淹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和文化的发展负责。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反映了范仲淹对岳阳楼景色的热爱,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透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自身思考的反思,范仲淹向读者表达了对文化复兴的向往和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范仲淹岳阳楼记背景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被誉为“北宋治世之冠”。
《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任滁州知州期间写成的。
当时,范仲淹在滁州主持修筑岳阳楼,他亲自参与了楼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工作。
《岳阳楼记》记录了范仲淹修建岳阳楼的经过以及他对楼的寓意和感慨。
背景范仲淹修建岳阳楼的背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北宋政和年间,范仲淹任滁州知州期间,他所在的南方地区已经成为金朝的囊中之物。
北方的河北等地也随时可能被金军攻占。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仲淹深感中国的国运已经岌岌可危,他决心为此担当起责任。
范仲淹选择修建岳阳楼,是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赤诚之心。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它是一座庞大的楼阁建筑,是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建筑物之一。
范仲淹选址岳阳楼的意义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俯瞰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可以瞭望西北方的河北等地。
因此,修建岳阳楼不仅是为了展示壮丽的建筑风貌,更是为了借助楼台之势,寄托范仲淹对国家前途的期望。
岳阳楼作为范仲淹在滁州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他在地方治理中的一种实践。
范仲淹奉命主持修筑岳阳楼,这也是他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
他借助修筑岳阳楼的机会,希望通过展示楼的壮丽和设计,来鼓励民众的建设热情,激发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希望。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修筑岳阳楼的初衷和目的。
在文中,范仲淹说:“忧患之思,捐躯于外;安乐之意,忘身于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他个人肩负的责任。
修筑岳阳楼不仅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历史,也是为了激励后人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
范仲淹希望通过修筑岳阳楼来激发人们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作出贡献。
范仲淹还将岳阳楼与历史和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岳阳楼记篇目解析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篇名篇。
本文作者以游览岳阳楼的经历为线索,融入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以及个人心情和感悟,展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本文通过描写细腻、意境深远的文笔,激发读者对于岳阳楼的好奇心和赞美之情。
以下将从篇目结构、内容要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一、篇目结构岳阳楼记整篇文章以五绝为基本组织形式。
从开篇的“壮观”、中间的“景色”、再到尾声的“感慨”,贯穿始终。
这种结构形式符合传统文人的写作习惯,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布局,达到了整篇文章情节递进、层次分明的效果。
二、内容要点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融入了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要点。
作者开始描述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色,比喻为“三楚悠悠,百里荆江七十二峡。
”接着,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典故,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历史乱象。
最后,通过对岳阳楼的游览过程,作者深入思考自身的境遇,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忧虑。
三、语言风格岳阳楼记文笔凝练、表达犀利,语言风格独特。
作者以简练明了的句子来描绘景物,如“游览矣,咸感兴。
”通过匠心独运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同时,文章中贯穿着讽刺、悲凉、思考等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感,牵动了读者的共鸣。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通过篇目解析,我们对于岳阳楼记的结构、内容要点以及语言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读者在欣赏这一经典之作时,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岳阳楼记》历史背景解读教案。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岳阳楼记》作者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女性,其作品散见于《词选》、《新唐书》、《庐山谣》等。
她的词汇优美清新,刻画细腻,表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岳阳楼记》的文化内涵《岳阳楼记》是一篇记叙文,是李清照在游览岳阳楼时所写下的游记,文中描绘了当时的河山风貌、风景名胜以及人文历史。
而其中最重要、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价值观,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而《岳阳楼记》所描绘的属于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文化氛围异常浓厚的年代。
因此,文中不仅仅是关于风景的描摹,更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南宋时期,中国处于高度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时期,而当时的政治局势则相对不稳定。
南宋士人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儒家思想的强调是当时社会文化思潮。
有很多文化艺术作品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中一些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大师更是以前人难以企及的视角和收视角度刻画了当时的社会、人生、政治。
李清照的《岳阳楼记》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她在文中展示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氛围和景观,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岳阳楼记》的历史价值《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作品,因其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被广泛传颂。
其对人性、社会秩序、人生价值等方面做出了深入冷艳的探讨,而其引用儒家思想来抒发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更表达了她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
因此,其价值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包括文化、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五、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就《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解读教案进行了相关探讨,通过了解她的背景以及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从而在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启示和启发。
岳阳楼记一、历史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长江边的岳阳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之一。
《岳阳楼记》是明代文学家茅盾所撰,描绘了岳阳楼壮丽景色、丰富历史传承以及作者自身的感悟与思考。
了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该文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
1.1 国家政治环境在明代,中国正处于思想变革、帝国衰退以及政治动荡的时期。
明朝后期,逐渐出现腐败、内部斗争等问题,导致政权动荡不稳。
1.2 文化氛围岳阳地处湖南,自古就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该地区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并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艺术精神。
二、《岳阳楼记》阐释《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所见所闻、讨论人生命运变迁以及反思历史与现实等方面来展示出作者茅盾的文学才华与思想深度。
2.1 描绘岳阳楼景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岳阳楼的宏伟壮丽展现在读者面前。
敦煌好客,等等 , 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激发了读者对古代建筑艺术的兴趣与赞叹。
2.2 人生命运变迁茅盾通过描述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人物表现了个体遭遇挫折,交游际会之感所引发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并表达了对于权力斗争、社会阶级分化以及人性善恶问题的看法。
2.3 历史与现实反思《岳阳楼记》紧密结合历史背景来进行反思。
茅盾在文中讨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问题,批判权贵统治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并呼吁改革开放以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公平等理想。
三、结语《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领略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茅盾巧妙地运用描写、反思和批判等手法,将个人的感悟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该文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作品。
通过读《岳阳楼记》,我们不仅可以欣赏茅盾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并以此来思考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之道。
语文岳阳楼记摘要:1.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及背景2.概括《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3.分析《岳阳楼记》的艺术特点4.阐述《岳阳楼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5.总结学习《岳阳楼记》的意义正文:一、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及背景《岳阳楼记》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骈文散文。
作者在任湖州知州期间,因治理湖州有功,被朝廷升任为岳州知州。
在赴任途中,范仲淹游览了岳阳楼,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概括《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壮志未酬”。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与担忧。
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句子中,范仲淹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致力于国家富强、民生幸福的崇高情怀。
三、分析《岳阳楼记》的艺术特点《岳阳楼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严谨:文章分为引子、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2.语言优美: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使得语言既典雅古朴,又富有诗意。
3.意境深远: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忧虑,寓意着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阐述《岳阳楼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岳阳楼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骈文之冠”。
文章以其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崇高的情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同时,它还对后世散文、骈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学习《岳阳楼记》的意义学习《岳阳楼记》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还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培养我们关注国家民生的责任感。
《岳阳楼记》深度解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历史背景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岳阳楼楼址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高三层,从楼上俯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景物十分壮观。
岳阳楼开始建于唐朝初年,北宋滕子京为巴陵郡守时,主持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表示纪念。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
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由于范仲淹的纪念文写的很好,成为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闻名天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端拱二年(989)生于徐州,次年因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
他“少有志操”,自叹“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故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
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
一代北宋名臣,其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
作为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始终秉承为官一任,富民一方的宗旨,进入中央枢要后又坚持锐意改革,三次遭贬而不改其忧国忧民之心;作为边关统帅,他实现了军事手段和政治手腕的完美结合,妥善处理了宋与西夏的矛盾,稳定了边境局势。
此外,他严于律己,志趣高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也为后人称颂。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范仲淹出身于封建的士大夫阶层,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正是这一阶层的济世情怀。
此文今天读来,在惊叹其文字精美之余,其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极致的济世精神,仍不能不让我们汗颜。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
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
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重修了岳阳楼。
为了记述这一盛事,滕子京便请他的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一篇岳阳楼记。
显而易见,滕子京是想让大手笔范仲淹用他的生花妙笔,记下重修后的岳阳楼空前壮观的规模形制,以显示自己的政绩。
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己“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和抱负。
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因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于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影响。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
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
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
“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文章最后
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
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
”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中心思想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