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 格式:pdf
- 大小:78.10 KB
- 文档页数:1
再谈睡狮之殇:被夸大的愚昧与落后————后现代史学观马嘎尔尼访华2018030041 周加生85 1995年,《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出版,即刻引发了史学界的剧烈反响,再度掀起“世纪末之争”。
该书也成为后现代史学观著作的代表。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发笔者对本书的见解和补充。
一、本书框架及其主要内容本书首先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铺设背景,包括清帝国的制度和社会背景,大英帝国的发展状况等等。
正文则从大英帝国的计划筹备讲起,记叙了清王朝的应对工作,并详述马嘎尔尼使团自舟山北上,一路朝京,中途遇礼仪冲突,热河会面,赠礼传信,短暂逗留,参观,谈判到被遣返这一全过程。
笔者认为“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在本书中充当了论据的角色。
作者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为世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后现代史学观,并打破“现代史学观”垄断历史研究领域的局面。
笔者认为,本书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六章叙事,用两章铺设背景——详细阐述清帝国的局势,大英帝国遣使时的国情等等。
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在本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笔者认为,正因完备客观的背景铺设,史学家得以更充分地揭露某些囿于现代史观的谬误,破而后立,进而正确地分析史实。
本文受此启发,将立足于以下几方面,对本书进行解读和补充:重审史料的客观性;探究“中西礼仪冲突”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后现代史观角度解读乾隆回信;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乾隆拒绝使团请求的原因;对后现代史观的个人理解和展望。
二、重审《马嘎尔尼访华日记》的客观性历来,西方均以《马嘎尔尼访华日记》为史料依据,忽视了为他们提供信息的使团方面究竟是否客观。
现代史学观认为马嘎尔尼使团的任务以失败告终,当归咎于清王朝的自大,自闭,不合作,且认为此次访华事件,体现了清朝对贸易和科技的轻视,甚至认为该事件是1840年英帝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诱因。
笔者认为,这是对此次事件的过度解读。
对于该事件的定义,存在中西方彼此的误解。
根据何伟亚对该事件的描述,笔者尝试梳理马嘎尔尼的心路历程,并加以分析,发现其前期大致是向逐渐自信发展,至热河觐见开始,逐渐对任务丧失信心,但他最终仍然认为此行有所收获。
马戛尔尼访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望与失望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国度,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东土。
马可波罗曾来到这里,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用文字向西方的所有人描绘了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甚至在书中说中国“遍地黄金,喝了河水就能变年轻.....”。
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让西方国家无限神往,瞻仰这个神秘和富饶的国家,并且想到这个国家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这就为马戛尔尼访华对中国的失望,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失望埋下了铺垫。
由期望到失望,原因众多。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
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
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奉贤区2013~2014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历史学科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 2014.4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下列图片内容反映的文明成就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B.C.D.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A.《荷马史诗》问世B.“伯利克里时代”出现C.帕特农神庙建成D.希罗多德编著《历史》3.“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的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鼓励同态复仇B.实行有罪推定C.宽恕暴力行径D.保护公民财产4.历史上某一时期,甲乙双方举行效忠仪式:甲方向乙方保证,愿以自由人身份,终身服事乙方,绝不脱离乙方保护,如有违背,愿以金钱赔偿;乙方则保证,宣誓之后,将终身保护甲方。
这个效忠仪式最可能发生在A.古代埃及法老的宫廷B.中世纪时法国的庄园C.南北战争前的种植园D.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5.“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当始于A.城市复兴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6.某先秦思想家评论道: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据此推测,该思想家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7.“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如题所述,《论中国》第二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和1840年的鸦片战争。
马嘎尔尼算得上是一位东方通,曾作为特使出访沙俄,并与之在谈判中达成友好通商的条约,故而他对中国之行抱有同样乐观的期待。
当时的内政大臣邓达斯更交代他:“设法与一国人民,或许是地球上最杰出的一国人民,建立自由往来的关系。
”但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脑回路根本不在一条线上,马嘎尔尼的船上被挂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子,但并没有人对他带来的工业品有丝毫的兴趣。
到了觐见乾隆皇帝,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大猪蹄子”的时候,马嘎尔尼被要求按照中国的传统行叩拜之礼,马嘎尔尼则不肯妥协,坚持按照英国礼仪单膝下跪。
很明显,这是一次什么都没谈成的出访,信心满满的马嘎尔尼被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大清赤裸裸地拒绝了,此后二十年再也没有英使访华。
直到1834年的时候,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巴麦尊派了一名叫内皮尔的苏格兰军官使华,内皮尔在广州四处生事,还盯上了香港岛,不过后来他染上疟疾一命呜呼了。
虽然内皮尔死了,但英国的野心才刚刚开始,谈判不成,就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并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出兵,逼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
大清的琦善与英方的义律谈成的《穿鼻草约》承诺清政府赔款600万美元并使英国政府在香港享有特殊权利,但这一条约两方政府都不予同意。
此后在英兵进一步的武力恫吓下签订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在丧权辱国上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赔款和割让香港,同时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
大清本以此作为安抚之策,不曾想此先河一开,列强蜂拥而至,美国来了,法国也来了,都打着如意算盘来签条约捞好处。
骄傲的大清,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挨,脸很快肿得像馒头了。
作者:玟小媗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分析1.马戛尔尼使华背景18世纪末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
这时,中国不仅达到清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而且也达到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从各方面实力的比较来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之一,并不逊色于当时的英国和欧洲。
在1790年代初期,乾隆刚刚完成了国内叛乱的平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达到个人功业和权力的顶点,以天朝中心的王者气此时,中国与英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对外国商品的有限需求已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英国,同时在英国人眼中,中国的限关政策、公行制度和关税定额存在很多弊端,他们打算向中国派遣使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787年,英国国王就已派出凯斯卡特使团,不过由于凯斯卡特在途中病死,这次出访遂告夭折。
但英国政府并未放弃出使中国,尤其在国内棉纺织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压力下,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更为迫切。
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到处煽起不安和动荡,欧洲大陆的旧政权摇摇欲坠。
尽管面临大革命引起的战争危险,英国政府还是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全权特使的庞大使团,以向中国皇帝祝寿的名义出访中国,期望通过此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向中国提出增设口岸、调整税额、租借土地等要求,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
2.马戛尔尼使华过程1792年9月,英国使团驶离普利茅斯港,经过约10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7月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
由于乾隆皇帝的重视,使团自进入中国境内,就在沿途得到秉承皇帝旨意的各级官员的盛情接待。
为了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皇帝恭贺寿辰、敬献礼品,使团携带了大量足以显示英国实力的文化、科技、机械工艺和军事产品,例如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天体仪、地球仪、气候试探架、火镜、马车、毛瑟枪、连珠枪、利剑、野战炮、榴弹炮、军舰模型等,其中一些仪器、兵器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最先进的。
马嘎尔尼希望通过展示这些代表先进文明的礼品,以博得乾隆皇帝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同中国平等建交。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介绍马戛尔尼是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那么你了解马戛尔尼访华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根据记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有许多,但是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因为中英礼节问题,往大里说就是中国和英国的主权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已经到达天津港。
由钦差大臣亲自到天津接待。
此时正是夏天,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避暑,于是便让钦差大臣护送马戛尔尼等使者去避暑山庄觐见。
但是外交活动还没有开始,礼节的问题就已经发生。
清朝政府强烈要求马戛尔尼他们按照附属国的礼仪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
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歧视的行为。
关于利益的纷争从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没有妥协,乾隆皇帝听到后十分生气,对英国使者不予理睬。
这便是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是两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且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臣,是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
但是在大清国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天下万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万国仰视大清国。
天下没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国皇帝亲自来也得下跪。
乾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见,让马戛尔尼很苦恼,为了这次来到中国的协商成功,英国全国准备了很长时间。
所以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一直是中英两国之间的隔阂,触怒了乾隆皇帝,这次访华也就不欢而散。
马戛尔尼访华的影响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
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
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观后感
在看完《英使马戛尔访华》后,使我感触颇深。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
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
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以补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其主要目的是请求扩大通商事宜,包括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降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
在觐见乾隆皇帝所行理解这一关键问题上,中英双方发生了严重争执。
其实,这一争执早在天津已经开始。
中方认为,英国使节在觐见中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对此,马戛尔尼断然拒绝。
而中国官员则极力坚持,双方相持不下。
马戛尔尼表示:他愿意在符合他对本国君主所行的礼节限度内,尽其所能,在觐见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的敏意但他坚决反对作任何把英国解释为中国藩属国的事情。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中西双方的影响是长远的。
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由两国文化直接造成的,由资本主义民主文化和封建小农专制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
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为避免国家在外交上的失利,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弱国无外交。
“礼仪”与“外交”:从马嘎尔尼事件看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793年英国国王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使团访问中国,试图与清帝国建立正常的双边政治与贸易关系,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四十六年后,英国人再次造访,只是这一次,他们用坚船利炮的方式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么,马嘎尔尼事件作为鸦片战争前清帝国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究竟在对外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此次事件是否与鸦片战争有必然逻辑关系,如何理解或定义此次事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马嘎尔尼事件的爆发1792年5月2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嘎尔尼为使华全权代表,访问遥远的大清王朝。
使团此行的目的,在乔治三世至乾隆帝的信函中可以清楚知道,这次访问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由,其真实目的在于试图与中国建立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双边外交关系,以便能够建立正常的双边贸易机制,当然,其中自然也包括鸦片贸易。
1793年7月份船队抵达渤海湾,在即将入港时,马嘎尔尼特意向团队成员重申,此次来华应慎言行,并抛锚听候清廷安排,31日马嘎尔尼第一次见到了由天津地方政府派来的两位官员。
在两位中国地方官员的带领下,使团换乘小船驶向北京东郊通州码头。
8月15日,使团快要抵达通州时,觐见礼仪问题首次出现。
乾隆皇帝任命的钦差大臣长芦盐运使微瑞、直隶总督梁肯堂来到马嘎尔尼船上,向其详细说明了乾隆祝寿典礼的活动计划以及作为使节应当注意的宫廷礼仪。
其中中国传统觐见礼仪中,臣子觐见皇帝时必须施行的三跪九叩礼,让马嘎尔尼不能接受,他明确表示不愿意奉行其中的“三跪九叩”大礼,但他表示可以向中国皇帝施行其拜见英国国王时的单漆跪地礼。
马嘎尔尼的显然不可能得到中国官员的认可,双方僵持不下,作为缓冲,马嘎尔尼表示这个问题可以等使团到达北京后再行讨论。
数天后,使团在地方官员的引导下到达通州码头,此时地方官员再次向使团提出觐见礼仪问题,还表示如果使团不懂如何施行中国礼节的话,他们愿意向马嘎尔尼及其成员演示并教会他们如何施行三跪九叩礼节,直到此时,马嘎尔尼才发觉觐见礼仪问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浅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3000字左右)发生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焦点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及专著,争论也是一直不断。
本文将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与分析,并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来对其影响再进行一下浅谈。
一、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首先,回顾下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
此次马戛尔尼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
1792年9,英王乔治三氏于18世纪末(1792)为了发展其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派遣马戛尔尼勋爵(1837-1806年)为特命全权大使率领400多人的船队来华,借为乾隆帝贺70寿辰,提出在中国沿海设立贸易港口,在北京常驻使节等等要求。
但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遭遇“礼仪之争”,在是否需要磕头的问题争执不休,因此会谈就此不欢而散,其结局,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谢绝,并在结束祝寿典礼后一再被催促起程归国。
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9月6日回达两年前始发港普利茅斯港,马戛尔尼结束了他的使华之行。
这次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颇有些狼狈,正如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所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1 以上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大致事件简述。
至于它的结局,我们采取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说,对于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主要有三种范式。
其一为现代性范式。
其二,文明冲突范式。
其三,后现代主义范式。
在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这三种范式可以从关于马戛尔尼访华几本典型的著作中获得,如著作《历史之岛》([美]马歇尔?萨林斯Sahlins?M,2003,368)、《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95),以及《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美]何伟亚James L?Hevia,2002)等。
2023年《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读后感2023年《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读后感1前面部分是马戛尔尼写的,相对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大多就事论事,可以看作是写给英国王室或者其他部门的一种报告。
后半部分是巴罗写的,主观色彩稍重一些,有一种发达文明俯视落后文明的感觉,适合展示给普通民众观看,也更有可读性。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正是中国的乾隆盛世,可就是这个盛世,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贫穷落后,甚至是开化程度有限的文明罢了。
城乡建设与体制的落后暂且不谈,书中描写详尽,关键还是国人心态,下到平民百姓,对外来事物的表现是恐惧和好奇,而此种“好奇”还是一种很低端的“好奇”—没有丝毫探索精神的好奇,没有任何求知欲望的`好奇,仅仅是把它当作是看怪物或是看戏一般的好奇,只是为了充实一下田间地头的无聊时光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上到贵族大官,对外来先进事物的表现也令人吃惊,是一种鄙夷的,仿佛鄙夷这是雕虫小技般的,或者是一种不足为奇的,似乎对此早有耳闻,又似乎对此了如指掌的傲慢。
尤其是后者的表现,在今天的中国仍能看到影子。
2023年《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读后感2沉默而别扭的父母,木讷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却无力承担的老二,和习惯于在家毫无存在感的老幺。
这是不是另一种stereotype呢。
还不算太晚。
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
她将重新开始。
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
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
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
一切都不晚。
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
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双脚悬空的莉迪亚——她一直都被别人的梦想深深吸引——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
她要对杰克说对不起,告诉他,她永远不会讲出他的秘密。
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那么,也许她也能。
她会告诉他,她理解他。
马戛尔尼,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一位贤明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杰出的外交家,苏格兰人奥青雷克·马戛尔尼的后裔,曾出使中国。
200多年前英国人就看透了中国文| 马戛尔尼摘要政府官员虽然按制度是君王和百姓之间的中介,却是百姓的最大压迫者,百姓投诉无门,无法把冤情上达圣听。
中国没有中等阶层,这类人拥有财产,思想独立,在所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势力,不亚于当局。
社会状况我已有机会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因受政府法律和规章的影响几乎改变,在这个国家百姓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比在别处受到更大的扭曲,因为这里的每条古谚语都起到法律的效力。
他们天性安静、顺从、胆小,但社会状况和实施的法律,把他们变得冷漠、无情,甚至残忍,这有许多事例可以清楚证明。
我有时从一些特殊案件推测他们的品行,确定他们的道德特征。
同时,我觉得应当容许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如出现在我们本国,按统一标准得不到真正理解的特殊思想方式和风俗习惯。
少女当着年轻男子裸体舞蹈的斯巴达公众节日,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在欧洲对莱赛德蒙尼(Lacedemonian)青年起同样的作用;印度妇女的神经也不因看见灵根(Lingam)受到刺激。
因此中国人因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理应受到我们的宽容,但我把这点留给读者去考虑他们可得到怎样的评价。
传教士认为用竹板打人是纠错的轻罚,上级打下级如同父亲惩罚自己的儿子,并不是羞辱的刑罚。
尽管这些教士轻松地对待从宰臣到农民都会遭受的这种丢脸处分,但它往往是官员在生气时施行,而且是在难以保证的残酷和不公正的情况下。
此说我们有几个事例为证。
当我们返回白河,河水比我们头次在这条河上航行时要浅得多,我们的一条供应船午夜搁浅。
天气刺骨寒冷,船上可怜的水手在河里忙碌到天亮,尽力让船离开。
其余的船已经前行,监管的官员终于失去耐性,他命令士兵打船长和全体船员的板子,士兵残忍地予以执行:这是征用船只和两天劳动付给他们的唯一报酬。
马嘎尔尼第一次来到了清朝,一眼就看出了之后的中国?本文导读:公元1793年,正值清朝乾隆年间,一支浩大的外国使团来到了中国。
这支慕名而来英国使团,为了这次造访精心筹备了六百多箱礼物,同时携带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欲与他们心中强盛的中国“互通有无”。
马戛尔尼是这支700多人使团的团长,作为当时英国最顶尖的外交家,英国对他的这次出使寄予厚望。
乾隆时期,清廷全力贯彻闭关锁国政策,只开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
为了多往中国输入商品,包括英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商人不得不上下打点通商口岸的官员,以求多加“照顾”。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贸易输出大国,一个被驻地官员加以“利用”的岸口,依然不能满足其强大的输出能力,所以,英国希望借助这次乾隆寿辰的机会,通过使团来访,好让大清对其多开放几个口岸,扩大贸易。
83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
然而初次的接洽并不算愉快,因为马戛尔尼拒绝双膝下跪叩头膜拜,只对乾陵行驶了英国人所用的单膝下跪的礼节,这在当时大清统治者的眼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
虽然开场不愉快,但是英国使团准备的礼物还是相当有诚意的。
在六百件箱礼物当中,有包括蒸汽机、绵纺机、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
对于这些当时最先进的东西,在场的清朝众官员看后却一脸不懈,甚至当马戛尔尼想给福康安表演一下欧洲最先进的火器装备时,作为乾隆最器重的将军,福康安却轻蔑地回了一句:“看不看都行,没什么稀罕!”据记载,英国人带来的这些礼物,最后都被堆放在一间厕所里。
在展示完自己所带礼物后,马戛尔尼趁机表达了“希望中英两国贸易可以自由”的意愿,但乾隆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不需要!乾隆的意思很简单:朕的万里沃土,地大物博,要啥有啥,需要和你们搞贸易?我们天朝的物品,你们小国都想要,但是你们的东西,我天朝一个都不需要。
乾隆送了英国使团回家,还写了敕谕带给英国国王。
请注意,不是写信,而是敕谕。
信是两个平等的人之间写的,敕谕是天朝皇帝给你海外藩国的圣旨。
马戛尔尼六个想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马戛尔尼其人及其历史背景2.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简介3.分析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内容及影响4.对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评价5.马戛尔尼六个想法的现实意义正文马戛尔尼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曾在印度殖民地担任要职,并多次参与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马戛尔尼在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并分析这些想法的内容、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包括:1.提倡国际合作,反对战争。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
2.倡导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马戛尔尼认为民主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遏制权力的滥用。
3.强调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提倡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
马戛尔尼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应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5.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人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国家不应干预宗教事务。
6.倡导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马戛尔尼主张各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学习,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马戛尔尼的这些想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国际合作观念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对民主制度的倡导为世界各国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他的经济发展观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他的教育普及观念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为世界各国宗教事务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文明交流观念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在当今世界,马戛尔尼的六个想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应继续发扬马戛尔尼的国际合作精神,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应借鉴马戛尔尼的民主制度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学习马戛尔尼的教育普及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