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_和谐创业_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6
谈温州发展模式与苏南经营模式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模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发展模式,曾经风光无限的苏南模式却趋于沉寂。
然而时至今日,苏南与温州的不同境况又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
19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江苏“苏锡常”等地的发展使得苏南模式风光无限,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温州模式又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发展模式。
2000年左右,苏南模式沉寂,一度被舆论认为,“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而时至今日,苏南的发展仍然富有生命力,且其创新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而温州因产业外移和民间借贷危机等问题,正在“卧薪尝胆”,力图二次创业。
两种模式的起落背后在传递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没有放之全国而皆准的标杆和模式?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抑或其他?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是对两种模式的成因,以及中国发展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学者。
一、基层政权强弱形成了苏南、温州不同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与温州个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两个不同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它们各自依赖什么样的资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与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早晚有关系。
搞得越晚,集体经济基础和精神保留得就越多,越容易依靠集体的力量形成乡镇企业,所以说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跟人民公社的传统和社队的早期成就分不开。
因为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也解散了农民。
温州在全国是个特例,没有什么资源,百姓原来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都是游街串巷的小商贩。
分田分地在“文革”的时候都有,人民公社就没有好好形成过。
我在《农民与市场》中详细分析过这两个模式,我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基层政权对两种模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苏南模式包括了苏南和浙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方基层政权实力很强,温州和浙南的基层政权力量就很弱。
我当时认为温州浙南会比较乱和差,没料到后来温州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温州和整个浙南也有组织资源,他们的发展可能跟家族的纽带比较强大,跟政府的土地财政也有一定关系。
一、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珠三角模式:以“广东”“深圳”为中心的,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引进外资,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工业快速发展模式。
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
中西部:1.结合自身的地方特色发展符合地方情况的经济发展模式2在东南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期间,抓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与地方城市特点,引进从沿海流转出来的工厂,使其逐步成为东南沿海经济的代工厂。
但是与此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避免因经济牺牲环境3努力改善内部的基础设施,营造加速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业建设的氛围,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建立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
以小产品占领大市场。
4.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加开放力度与引进力度,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与地方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当地市场。
5.从第三产业入手,特别是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
6.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和时间对中国的城市规划的启示:背景:大城市恶性膨胀,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论点: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已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实践:(1)卧城——例如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设规划,在中心城市外围一定范围内建立居住城市,这些城市处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需到中心城市解决。
(2)半独立的卫星城镇——如阿伯克隆比主持的大伦敦固化,通过在外围建设为形成中的方式将轮动中心区人口减少60%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具名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其本上可以就地解决,这类卫星城镇是基本独立的。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苏南地区与温州地区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各自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经济模式的共性与特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正文:一、概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都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模式,两者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南京等城市,而温州则是指浙江温州地区。
二、共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共性在于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
两者都是基于乡村企业发展起来的,乡村企业在两地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此外,两者也都强调了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家族企业是两地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特点1.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建立在针织、机电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主要发展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此外,苏南经济还强调大型企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苏南模式也重视政企合作,建立了一批有业绩、有实力的地方企业集团。
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模式主要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以小型、多品种生产为主要特征。
温州经济的发展还强调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强调学习和开放,鼓励企业家家族成员寻求教育和培训。
此外,温州经济还注重创新,建立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四、比较分析1.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强调家族企业的重要性,但温州模式更加突出;2.苏南模式更为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而温州模式则注重小型企业发展;3.两者都发展了相对独特的服务业,但苏南模式更为系统化;4.温州模式更为注重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五、启示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取长补短,吸收两地经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何应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苏南和温州发展模式及社会政治后果对比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的密切关系是大多数人拥有的信仰。
现在这种信仰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实验场。
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会最终导致民主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连接二者的变量是什么?前者导致后者的机制又是什么?新产生的企业家阶层会像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推动民主化的中坚力量吗?政府又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虽然现在对中国的政治前景给出肯定的回答还为时太早,但通过观察、分析改革在不同地区由于发展道路所导致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后果,比较这些地区目前的具有指标性的政治实践,我们还是能够做出基本的预测。
我国各地区之间巨大的差异和丰富多样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去从事这项研究。
众所周知,从八十年代早期开始的市场化和权力下放的改革给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这些不同的模式和他们的社会政治结果而做出基本的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正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政治后果,分析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此,这项研究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区发展模式作为比较案例。
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苏南地区)。
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政府在这个地区早期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企业家角色,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是它的主要所有权形式;而在第二阶段,则经历了政府主导下的不公平的私有化。
另一个模式是企业家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人民或者说企业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私有的企业产权和相对完全的市场化导向是它的主要特点。
让我首先简单地概述一下我的调查发现。
在参考大量关于这两个地区的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的研究简要地探讨了两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这两个地区政府不同的政府能力如何决定了两地的发展道路。
而不同的发展道路直接导致了两地人民同政府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和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权力的集中(或至少维持原来的权力关系),而温州地区民影企业的发展则迅速导致权力的分散。
Comment_∥*瀛掰渊黪蒸冀拳瓤S褰~。
2001年第7期近20年来,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大约不下10种之多。
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有人又区分为晋江模式、泉州模式)、沪郊模式、湛江模式、浦东模式等等。
而苏南模式、温州1模式和珠江模式几乎是人所共知三大区域经济模式,也是始终相提并论,争论最多,流传甚广的三大模式。
三种模式所涵盖的区域均已大大超出当初的命名地。
如苏南模式实际上包括苏中的扬州、南通以及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温州模式则扩展到台州、金华、宁波等地,乃至一些学者主张用“浙江模式”取而代之;珠江模式,从经济发展的类型、特征上判断,现在也应当把福建包括在内。
三大模式区域拓展的同时,其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演进。
苏南、温州、珠江分别代表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从改革发展的情况看,苏南、温州、珠江还有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三大模式,或者也可说是非公有经济的三大模式。
未来的三大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近几年各自的成败得失如何?模式将会继续存在抑或淡化?消失?趋同?分化?我们试以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为取向进行初步的评判和预测。
“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
尽管后来人们为苏南模式总结出了许多条条框框,甚至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雏形”的高度,但作为经济学家,包括费孝通先生在内,却更着重于其内在发展的机理和传统。
经济学家万解秋对苏南模式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政府推动。
应当说这一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但问题是,即使经济学家也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夸大,而这一条作为经验推广则更成问题。
苏南历史上就是“副业大省”,草根工业、市场网络、能工巧匠、务工o/新望刘奇洪经商都有良好基础。
苏南是洋务运动的重镇,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不是偶然的。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就有历史必然性在里面。
当然,也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如靠近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国有工业基地,“星期天工程师”、“下放工人”、回城知青、同乡、战友、同学等地缘、亲缘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都是作为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规则在起作用。
苏南、温州模式之比较!蔡吉跃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曾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讨论和模仿,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时至今日,温习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严格地说,苏南模式萌芽于!(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江苏南部地区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这些“社队企业”就是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苏南模式”的主角———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前身和基础。
因此,“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集体办工业、发展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
而在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中,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这种模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利用江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基层政府的直接参与下,遍地开花,出现粗放式的快速增长态势。
各乡村都办起了“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社区独资乡镇企业。
到")*+年,这些乡镇企业在江苏农业总产值中占近半壁江山,达,-.。
")*,/")**年,乡企受到政策鼓励,进入快速增长期,至")*)年,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到0(.。
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大成功带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使许多饱受贫困落后之苦的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希望,苏南的发展道路被看作一种成功模式在许多地区进行推广。
然而,")*)/"))!年间,许多“官办”乡镇企业陷入管理混乱、流通无序的局面之中,普遍进入徘徊不前的困难时期,治理整顿和关停并转的收缩政策,更给那些管理和技术都非常粗放的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
"))!/"))-年底,宏观经济形势看好,苏南乡企重整旗鼓,大企业呈现出集团化趋势,农村社区公共建设大为改观。
正当人们要给“苏南模式”赋予更多政治色彩的时候,苏南乡企却再次步入增长乏力、效益下降、亏损扩大的经营困境中。
"))0年始的经济“软着陆”和经济形态转型,给困境中的乡企再次敲响了警钟。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xa0\xa0\xa0\xa0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
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
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
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
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
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工业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r\n\xa0\xa0\xa0\xa0 \r\n\r\n\xa0\xa0\xa0\xa0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
变化比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r\n\xa0\xa0\xa0\xa0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1992年第一届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
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
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
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
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
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
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
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
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
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
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
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
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本文欲对其作一番比较。
一、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特点的比较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五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这五种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模式形成的时间的不同从五种模式的形成时间看,苏南模式的形成时间最早,苏南模式的雏形产生在计划经济时代,从1953年-1978年,苏南农村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温州农民在缺乏国家投资、没有城市辐射、集体经济薄弱的条件下,以农村家庭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一举打破了“政府本位”的经济格局,率先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了以个私经济为基础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珠江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策,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U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
中关村模式则是在80年代中期以电子一条街出现为特征的,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就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
随着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关村已经形成了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笫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在这五种模式中,三城模式的形成可谓最晚,三城模式是山东的诸城模式、辽宇的海城模式和兴城模式的总称,是我国90年代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三城模式中最早出现的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特征的诸城模式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到来的1992年至1994年中形成的,而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海城模式和以私营合伙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兴城模式则相继形成于1993-1996年间和1996-1997年间。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一、引言二、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三、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四、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五、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六、结论引言: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省份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模式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是以区域为单位,以经济为主导,由地方政府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开发区域内的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尽相同。
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苏南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江苏南部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政策导向性强,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联动。
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温州模式是指浙江温州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家主导性强,小微企业极多,趋利避害能力强。
在发展过程中,温州企业家具备较高的创新和风险承受能力,他们不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差异化经营。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1)政策导向性:苏南模式下,政府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企业规模:苏南模式下,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现代化,而温州模式下则是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
(3)产业结构:苏南模式下,经济结构多元化,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工制造业和文化产业。
概念对比1.苏南模式,也称“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本质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自发自生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
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2. 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而”温州模式”则是一种以非集体(个体、私营或联户)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市场分工与专业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一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3.苏州模式是以强势政府和高效率政府为基础,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以FDI带动出口加业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温州模式是以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形成背景一.主要差异1.经济地理环境的差别。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该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巾,水陆交通便利,接受经济、技术的辐射能力较强。
并且,苏南地区位于沪宁铁路和长江航道一侧,交通便利,信息发达。
而温州地区,只有温州一个中等商业轻工业城市,没有铁路,公路建设也很差,距最近的大城市上海有四百多公里之远,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
温州虽然濒临大海,也有口岸,但海运业长期没有得到发展,主要靠公路维持与内陆联系,因而受城市工业的影响很小。
2.经济基础的差别。
苏南农业发达,农业积累较多,国家对该地区的发展也给予较多的投资和贷款,但这也使得苏南地区受到较强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相对来说比较牢固和稳定。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模式有什么不一样吧。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论文篇1:《浅谈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摘要:中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实现了长期的快速成长,但最近三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虽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农民的收入却存在下降趋势(长虹针对农村的市场策略的失败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曾经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对经济成长起最重要推动作用的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本文想从实证的角度,通过比较乡镇企业的两种发展模式,探讨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中国经济一、背景和方法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1984年前叫乡村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
80年代初进行的农村改革使乡镇企业逐步突破了“三就地”原则和“国民经济补充”地位的桎梏。
虽然政策上的突破在1992年之后才真正实现,但政策上对乡镇企业的许多限制在80年代中期就不起作用(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上乡镇企业最辉煌的时代正是80年代,因为那时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不到3%上升到超过30%,而在发达地区则接近或超过50%。
这一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江苏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的“温州模式”。
因为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历史渊源、典型性和先进性,在当时是乡镇企业成功的代表,同时又受到两地政府和理论界的大力推崇,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对这两种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就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对温州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已持续了20余年,国内各地区的水平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并且在一些区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区域正是国内经济最为活跃、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一些经济发展较早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国的化一般在几个地区发端,并于这些区域突破,从而扩散至全国,显然中国也不会打破这具有一定性的发展过程。
因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乃至对全国工业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90年代中期来,在我国东部沿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术界人士的关注。
即“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同前两种发展模式相比,温州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形成了以发展产权主体相对清晰化的民营,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专业市场,开展区际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温州较其它经济发展模式,在交易制度创新、产权明晰等方面是有其优势的,故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专业化与分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结合温州模式发展的实践及其特点,做一番简要地。
一、温州模式之特点分析1、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本文将以1978年至1999年为考察期来分析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此20余年间,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为从家庭作坊到个体工商户联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制,到已发展为集团企业、公司制,而实际上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温州地区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的企业制度,但投资者对其财产的权属是很清晰的。
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是这些企业制度的共性,也是经济史上不同企业制度的一般内核。
首先我们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绝对数量来看,据统计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形式的经营户在1981年时为1.32万户,产值近1亿元,而至1999年户数上升到21.04万户,增长近20倍,产值为109.64亿元,增长近100倍,可见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质量在提高。
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詹 真 荣 内容提要 杭州“和谐创业”模式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后产生的又一典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认为:“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两者兼备,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迅速崛起的动因;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兴盛的动力;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和政府主导相结合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的重要特征等。
关键词 杭州模式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苏浙地区先后涌现出了三种不同的工业化成功模式———这就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杭州“和谐创业”模式①。
苏南模式初创时期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苏南模式超越了传统苏南模式,主要以外向型经济带动,以股份所有制为主,民营和三资企业唱主角,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技术升级,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温州模式②是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供销员为发动骨干,以农村集镇为依托,以专业化市场为纽带的市场主导运行模式。
2000年,杭州提出了“对外开放学苏州,个私经济学温州”的口号。
但是,杭州没有照搬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而是依托杭州独特的区位特色和环境资源优势,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凭借其独特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兼容了苏南和温州两大模式的优势,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谐创业”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人性化创业、协调创业、可持续创业和知识创业,就是“天堂硅谷”与“休闲之都”的有机统一。
③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工业化的典范。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来论述杭州“和谐创业”模式的特点。
11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总是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人文特色紧密联系的。
著名学者钱穆说,各地文化精神不同的根源起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进而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古建筑研究专家彭守仁也指出:城市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城市是各代历史的展现,有过去、现在而且相互包容的对比。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该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水陆交通便利,接受经济、技术的辐射能力较强。
苏南以兼容并蓄的吴文化著称,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特别是作为中国近代的传统工业基地和商品经济发生地,苏南培育和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人的整体素质较高;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其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使苏州一直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苏州是昆剧的诞生之地,苏绣和湘、蜀、粤绣同被世人称为“四大名绣”;姑苏文坛贤才辈出,苏州的吴文化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千百年来,旖旎温情的太湖、洪泽湖在滋润江苏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守土恋家的习性。
有人说:江苏立足本地办实业者多,而四海奔走的经商者则少见,纵令商贾也是贾多商少。
④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经济基础差。
但这种艰苦的环境却使温州人养成了坚强、自信、自主、务实的品格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传统。
人791多地少难以养家糊口(浙江农村人均耕地比江苏少016亩,仅0186亩,温州则只有0141亩),农民不得不外出经商闯荡,温州人历来以“通商惠工”的精神而闻名。
南宋时期,在温州形成了与传统儒家文化大相径庭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讲实际、重事功”,主张“以利致义”,这与温州人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悠久的经商传统和发达的手工业历史,造就了温州大批的经商人才和能工巧匠,当改革开放大潮涌起时,温州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在优势,成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企业和购销大军,他们不断捕捉商机,迅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了以农村工业化进程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杭州的自然景观以精致和谐为特点,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江河湖山交融,互相映衬;春夏秋冬各有景色,阴晴雨雪别有情致。
经过数百年的不断经营,杭州已基本形成“一湖、二峰、三泉、四寺、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的格局。
群山的天际曲线与西湖的波光水色,给人以和谐的感悟。
西湖的柔和秀丽与钱塘江的波澜壮阔在反差中构成和谐的空间。
雷峰塔与保椒塔南呼北应,跨湖相对,在对称中呈现和谐的完美。
奔腾的钱塘江畔侧立着巍峨的六和塔,在动与静的对立中追逐和谐的统一。
山水与城市互为一体,山水在城市之中,城市在山水之间,每一处山水景观,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每一处人文景观,又都坐落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精致和谐的文化景观。
已经完成的西湖南线、西湖西线和新湖滨景区建设三大工程,又进一步展现了精致而大气的西湖新形象,构建了一幅山水相依、山抱水环的自然美景。
杭州地处浙北平原,处于吴、越两大文化发源地之间,是良渚文化发祥地、京杭运河南终端、吴越文化中心地、南宋古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杭州的地域文化是在吴文化与越文化的交融中、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北方的文化因此融合到杭州文化之中。
杭州也因此成为中原文化的复兴基地和宋学各派交往的平台,民族精神冶炼的熔炉。
明清时期,杭州又成为浙东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精神和浙西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交融之地。
杭州地域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既能吸收外来文化,又能坚持本地文化特性,坚持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
这些都是杭州精神的文化底气和学术底蕴。
杭州本来就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布局,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如此和谐交融的人居环境,成为打造“生态休闲之都”的良好条件,这样的“生态休闲之都”正好与“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相适应。
21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路径不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苏南地区是靠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传统苏南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历史上的积累(如20世纪70年代的社队企业)和接受上海等地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90年代以前,苏南地区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但由于非农产业和人口过多地集中于农村地区,不能有效利用范围经济,服务业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渐打破,苏南地区分散的乡镇企业有向小城镇甚至大城市集中的趋势。
与此同时,苏南各市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进一步增强了对内资和外资的吸引力。
⑤苏南乃至整个江苏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城镇建设不合算,决定整个都市圈的设置和城市定位都要考虑到配合和接轨上海。
于是,在1999年到2001年间,有115万个村庄和几百个镇从江苏省的版图上消失———传统意义上的村民已不复存在,农民由此变成了市民,农村、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近郊区。
由此看来,苏南又要走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了,即在城市大量兴建工业企业(通过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与民间力量的推动联系在一起的。
温州是通过加快以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
过去,温州地区因缺乏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走的是私人资本经营的发展道路,采取走出去闯市场的办法,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温州私营经济的创业模式是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形成的,被人们称为“草根经济”。
这个特点反映在温州城市化模式上,表现为城市化走的是发展小城镇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聚集,随着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首先向小城镇聚集,最终形成了对旧城乡体制的巨大冲击,由务工经商农民自发地兴起了一场民间造城进城运动,在温州出现了龙港、柳市、桥头等一批农民工商城镇。
例如,龙港汇聚了一大群民营化纤织造企业,柳市汇聚了一大群民营电器制造企业,桥头汇聚了一大群民营纽扣制造企业。
这些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商城镇,成为不同专业类型的民营企业群落的聚集中心。
⑥由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聚集在小城镇的民营企业就业,于是温州地区的城镇化模式既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力量,也不主要依靠社区集体力量,而主要由民营企业或个人承担。
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民间力量,即主要依靠民间和市场力量来发展城镇化。
其他地方城891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社会学研究市化通常遇到的户籍问题和建设资金问题,在温州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小城镇建设资金7914%来自于企业、个人投资,财政拨款、集体投入分别只占到8185%和1116%。
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较多,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及环境与农村较为贴近,比较适宜农村人口的生活。
雄厚的民间资本,为温州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促进了温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到2000年,温州市的建制镇达到130个,人口达488124万人,人口超过5万的建制镇21个,其中以柳市、龙港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其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16%,但其经济总量却占全市农村的8216%。
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兴盛的动力。
杭州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完成工业化、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杭州市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必须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⑦杭州通过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在实践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产业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2002年中共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新一轮发展目标时,提出“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在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兴市”发展战略⑧,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于杭州工业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
2004年5月,旨在扎实推进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杭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获得浙江省政府批准。
“工业兴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是:以建设开放性区域先进制造系统的态势,融入全球先进制造体系,参与先进制造业国际分工,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研发、转移、生产与配套的主要基地之一;充分发挥对全省制造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