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专题:气象物候3
- 格式:ppt
- 大小:606.01 KB
- 文档页数:21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能力目标: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3、情感目标: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的天气特征;体会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教学难点:赏析古诗,并从古代文献中发现物候现象。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前准备:收集有关天气的农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激趣导入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的阴晴雨雪。
二、阅读《看云识天气》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说明内容,说出课文说明结构讨论后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三部分①(第1节)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②(第2—6节)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③(第7节)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再读课文,与同学讨论:文章抓住云的特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结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填表比较各种形态的云的特征、位置及与之相应的情况。
云的种类云的形状、特点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鳞波很高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2000米左右马上就会下暴雨3、你认为看云识天气有没有科学价值,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呢。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事件和天气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气象物候是指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气象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季节、气象现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物候是指气候条件在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物候表现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反应,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反应的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确认,气象物候是植物生长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气象季节气象季节是指不同的气候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象差异,如日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大气湿度等。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气象物候春季是气象物候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气象的变化对于很多特定种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比如樱花。
通常情况下,预测樱花的开花时间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场霜冻发生的日期和春季暖和的程度。
夏季气象物候夏季的气象变化会影响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如玉米和其他谷物。
夏季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最繁荣的季节之一,比如草地和森林。
夏季的气象特点是高温多雨。
秋季气象物候在秋季,许多植物进入其成熟期、落叶期或进入冬眠状态。
秋季的气象特点是温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冬季气象物候冬季的气象变化对于很多植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需要经历极端的低温和降水量较少的环境。
在很多地方,气象变化通常是指降雪量的增加。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大气中发生的现象,如雨、雾、霜、露、雹、雷电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也有影响。
霜霜的发生是指在夜间,因为地表降温超过了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冷凝水。
这种现象通常会损害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
露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分对植物表面的沉淀。
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露便会形成。
露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春秋季节的寒潮来袭的时候,也可能造成霜冻和严重的萎缩。
气象物候专题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是关于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研究。
它研究大气中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其他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也研究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气象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研究的常见内容包括:
1. 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是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或其他类型的天气系统,它们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象水平。
2. 气象变化。
气象变化是指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3. 季节性气候变化。
这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个季节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4. 长期气候趋势。
这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5. 灾害性天气。
这些可能包括龙卷风、暴风雪、洪水、干旱等天气灾害,它们会对人类和自然界都造成巨大破坏。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第一章:气象与物候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气象与物候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气象的定义与特点。
物候的定义与特点。
气象与物候的关系。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与物候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1.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象与物候的理解。
1.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与物候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
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性。
2.3.2 讲解: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实践活动。
2.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原因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2 讲解:讲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对气象物候的利用。
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物候: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气象物候:就是看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例如:“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
这种云孤立地出现,一般说明高空比较稳定;如果云不是系统地增多变厚,一般预示天气继续晴朗。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即气象上的钩卷云。
钩卷云出现后往往有低气压或明显的低压槽移来,要下雨了。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
这种云也是下雨或刮风的征兆。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
故一般短期内天气仍晴好。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往往出现在低压槽的前部,表示空气不稳定,要下雨。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指太阳下山时,西边天空的乌云接住太阳,并且乌云自西向东移动,预示当天夜里要下雨。
“西北开天锁,明朝太阳大”:在下雨或阴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有一块蓝天出现,称“开天锁”。
它预示很快就要雨止云消。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出现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霞,预示天气晴朗。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两层云或者几层云移动方向不一致,说明这几层风向不一致,它通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故预兆要下雨。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
这通常是对流日变化所造成的暂时现象,阴雨天气仍将继续维持。
类似的谚语还有“太阳笑,淋破庙”、“太阳现,三天不见面”、“亮一亮,下一丈”等。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乱云”指天空云多,上下有几层。
“绞”指云系又不稳定,扰动性大,上下对流旺盛。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一、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气象与季节的变化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4. 气象物候记录和分析5. 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意义和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气象物候的概念,让学生对气象物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气象物候?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二、气象物候的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三、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4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四、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的气象物候观测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
五、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气象物候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进行评价。
六、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物候现象的周期性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理解物候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气象物候专题(共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气象物候专题一、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二、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关于气象物候的谚语:(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东虹轰隆西虹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棉花云,雨快临。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6)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7)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四、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1.纬度 2.经度 3.高下(海拔) 4.古今五、主要题型的答题要点和步骤:1.描述物候现象:时间、地点、气温、诗句中的景象2.分析物候现象的成因:判断决定因素-概括规律-结合句子分析六、描述有关物候现象。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塞下曲六首(其一)》)示例: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
(原因在于高下差异)2.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示例: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专题气象物候ppt《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1、形象导入、重点突破法。
本专题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理解较有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做铺垫,教师可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悉的四季变化引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定本文重点,既学习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这点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