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大木作构件种类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大木作2.1.1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多用于大型殿屋。
主要特点: A) 全部构架按水平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垒叠。
B) 柱网层:外柱与内柱等高,各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开间方向的),柱角以地栿联结。
C) 铺作层:各铺作以柱头枋、明乳栿等拉接,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性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
D)屋架层:由草栿、矮柱层层架立,榑缝位置和柱缝可以对齐,也可以错位。
E)平面形式:均为整齐的长方形。
定型为四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F)殿堂型层叠柱网层、铺作层,即成殿阁型。
◆殿堂型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1.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A.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B.斗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C.屋架层三、各部分构件A) 承重兼联系构件(各类柱、梁、檩)B)联系兼承重构件(垫、枋类构件)C) 斗栱3.2.1 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乳栿connecting beam :长两椽架的梁。
位置与清式建筑中的挑尖梁或抱头梁相当。
在殿堂结构中,置于内柱与檐柱柱头上,与斗拱结合成一个结构整体。
在厅堂结构中、一端插入内柱柱身,另一端与檐柱柱头斗拱结合。
尾端置于梁架上,并与梁架丁字相交的乳袱,又称丁栿。
在有平棊(平闇)的建筑中,又分为明乳袱与草乳袱,草乳袱承上部结构及屋盖的重量,明乳袱做成月梁状,只承平棊(平阊)的重量。
平梁2-rafter beam: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剳(zhá)牵short connecting beam :长仅一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3.3.2 相关构件:〃〃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替木(短枋木,唐宋托榑常用替木)〃〃襻间(长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栱组成支撑,承托于平榑或脊榑下。
主要功能是襻拉相邻梁架使之联为一体。
有两材襻间、单材襻间、捧节令栱、实拍襻间等。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和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壹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且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壹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见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壹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仍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之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壹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第四节大木作大木作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1 柱。
1)檐柱、山柱、中柱、金柱、角柱、童柱(P278);2、梁(宋称梁或栿))清式叫法梁可以按照其所承托的桁或檩的总数目称为“几架梁”。
单步梁(承担一根檩条,这种梁中包括抱头梁和挑尖梁,另外一头插在柱中),双步梁(承担两根檩条)。
三架梁(承担三根檩条),五架梁(承担五根檩条),七架梁(承担七根檩条),等等。
2)宋式叫法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搭牵(清式单步梁),乳栿(清式的双步梁),平梁(承担两根椽子,三架梁),四椽栿(承担四根椽子,五架梁),六椽栿(承担六根椽子,七架梁)等。
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椽子数目而定的。
3)4)3.枋概念: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作用:加强柱子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构架更加稳定。
额枋: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宋称阑额)。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叫做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的叫做小额枋(宋称由额)。
两者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变化: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
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4、桁(檩、宋称槫)槫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槫(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如遇出际(山面出挑),另增挑出长度。
5、椽椽为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位置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顶)。
椽子首尾钉在上下两条檩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檩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大木作是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业归属大木作。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小木作
我国古代以来按木工工艺的不同,把建造房屋木构架的叫作“大木作”;把建筑装修和木制家具的叫作“小木作”。
前者工人称“大木匠”,后者工人称“小木匠”。
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
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
外檐装修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屋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内檐装修装在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大木作工程按原状大木作样式根据实际残损情况进行更换,补配或加固处理(样式详见施工图及现状照片)材料选用:原有大木作的木构件经检测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方能继续使用,否则应按原状材料、规格、工艺做法进行更换和补配。
更换的木构件含水率要求必须<18%,严禁使用有缺陷(如死节、断裂、糟朽、虫蛀等的木材。
更换的木构件制作工艺、榫卯样式,外观及尺寸必须与原有状一致,并达到设计要求。
1、柱构件(1).柱子更换:主要是对经检测已失去承载能力、无法继续使用的柱子进行变更抽换,按原材质、原规格、原榫卯样式进行更换构件。
现场施工时在进行检查构件损坏具体情况,以上更换数量的确定是根据现场勘察时对木构件露明部分实测所得工程量,如在拆除时发现还存在有残损木柱,以实际发生工程量为准,并根据现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对其进行鉴定更换或对其进行修缮处理。
(2).新换柱子制作:柱子底无收分之制,采购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材质的原木,采购时把直径按设计要求放大30〜50MM,留有修直和修圆柱子余地,确保柱子顺直,成品后截面尺寸不小于设计尺寸。
大体成型后对其毛料进行表面加工,使柱子表面光滑、顺直、平整达到设计要求,在构件任一面任何150MM长度上所有木节尺寸的总和不大于所在面宽的1/3。
(3).原状柱子维修:主要分为裂缝、腐朽、虫蛀、墩接等维修。
A、裂缝处理:当裂缝宽度不大于3MM时,在柱的油饰或断白过程中用腻子勾抹严实,当当裂缝宽度在3〜30MM时,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剂粘牢;当裂缝宽度在30MM以上时除用木条嵌补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还须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柱子的开裂段较长时箍距为0.5M,铁箍要嵌入柱内使其外皮与柱外皮齐平;当干缩裂缝的深度超过柱径或该方向截面尺寸1/3或因构架倾斜扭转而造成柱身产生纵向裂缝时须待构架整修复位后,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还须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进行处理。
若裂缝处于柱的关键受力部位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对处于柱的关键受力部位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对柱的受力裂缝和继续开裂的斜裂缝必须进行强度验算,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
大木作整理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部分:大木作解析一、“大木作”释义:指建筑一切骨干木架总称,剩余装修部分称小木作。
二、“大木作”在中国木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建筑的主要结构。
它掌控了整个建筑的等级、规模和尺度。
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造型的基础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二、大木作结构类型:抬梁、穿斗和井干(han)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及其相互关系四、斗栱五、殿堂造与厅堂造六、举折与举架/提栈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大木作含义有三:1、建筑物主要木构架;2、做大木构架的工种;3、大木构架的营造技艺。
大木作和小木作意义相对小木作也称为装折,是除了主要木构架以外的室内分隔、装饰装修的木结构。
如天花、隔断等。
四、大木作的关键内容:1、制度和文化;2、大木作的营造技艺;一:制度和文化(可以不看,90%不考)✧官式和民间营造的相互影响官式中的民间因素明代官式与江南的渊源关系✧模数化设计施工✧贵柔的体系✧柔性的结构✧柔曲的外形✧柔糜的装修、色彩✧七、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一、材分制:✧宋——材分八等;✧清——分十一等斗口(前三等无实例)✧材分制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构件的模数化。
二、大木作结构类型:✧1、抬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三、大木作主要构件:✧柱-梁-枋-檩-椽梁:宋称梁或栿,(几椽栿按其所承的椽数而定)清称梁,(几架梁按其所承檩数而定)乳栿:长两椽架的梁。
平梁:梁架中最上一层梁栿,长二架椽。
宋木梁长宽比=3:2,出头样式有批竹梁头、蚂蚱头等角梁——翼角做法:江南做法及特点:嫩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构造简单;实例:苏州拙政园绣绮亭和怡园小沧浪亭。
水戗发戗:枋(宋称阑额):大额枋(阑额)-小额枋(由额)、由额垫板檐枋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联系屋架的檩下枋、垫板(联系梁头):金枋、脊枋;金垫板、脊垫板随梁枋:随梁下的柱间枋料穿插枋:无斗栱大木檐廊梁下的枋料檩(宋称榑,清有斗栱之大式用桁)檩的名称:◆脊桁(檩)-脊榑;◆上金桁(檩)-上平榑、中金桁(檩)-中平榑、下金桁(檩)-下平榑;◆正心桁(檐檩)-牛脊榑(承椽方)、挑檐桁-撩风榑(撩檐方)相关构件:◆生头木:宋代放置在榑背上,使屋面纵轴方向略呈曲面升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木构古建筑常见构件,你知道的有几个?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井干式及干栏式(有几种说法);小编为大家介绍这几种梁架结构以及抬梁式各构件(梁、枋、桁、椽等)、结构组成及作用。
五种梁架构架形式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又称为“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
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混合式构架当人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干栏式构架干栏式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
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
但是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井干式构架井干式构架是原木嵌接成框撞,层层叠垒,形成墙壁,上面的屋顶也用原木做成。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建造容易,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
因其形式与古代的水井的护墙与栏杆形式相同而得名。
梁“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建之一,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明清时期基本接近方形,而中国南方的很多梁则采用圆形断面,这样较好的节约了木材。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建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简述大木作的组成及各组成构件的作用大木作是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大型建筑构造物,由多个组成构件组合而成。
这些构件包括主梁、次梁、柱子、横梁和地板等。
主梁是大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建筑的顶部,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的作用。
主梁一般由较大截面的木材制成,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次梁是连接主梁和柱子的构件,起到增加建筑结构强度的作用。
次梁通常位于主梁的下方,将荷载从主梁传递到柱子上,平衡力的分布,使整个建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柱子是大木作的立柱部分,承受着整个建筑的重量。
柱子一般由较粗的木材制成,固定在地面上或地下,通过与主梁和次梁的连接,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横梁是连接柱子的水平构件,承受着横向荷载的作用。
横梁通常位于主梁和次梁之间,起到加固结构、分散荷载的作用。
横梁一般由横向排列的木材制成,连接在柱子上,使整个建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强度。
地板是大木作的基础构件,用来支撑人们行走和活动的平台。
地板一般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铺设在主梁、次梁和横梁上,形成一个平整的工作平台。
地板的厚度和材质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除了上述的主要构件之外,大木作还包括其他辅助构件,如屋顶、墙壁、窗户和门等。
屋顶是用来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构件,一般由木制的屋顶架和覆盖材料组成。
墙壁是用来分隔内外空间,并提供隔热和隔音功能的构件,可以由木板或者其他材料构成。
窗户和门是用来通风和进出的构件,可以根据建筑的需要安装不同形式和尺寸的窗户和门。
大木作的组成构件包括主梁、次梁、柱子、横梁和地板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在整个建筑结构中起到支撑、加固和分散荷载的作用。
这些构件的合理设计和组合,可以保证大木作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
【专业知识】大木作构件种类【学员问题】大木作构件种类?【解答】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①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栿(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栿。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柱脚用合(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时,在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屋架,各种格式的屋架,功能各异古代木构建筑组成之大木作(3)屋架介绍完柱、枋、斗拱(柱网和铺作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大木作的屋架。
四、屋架1.举架(宋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与进深之比约为1/6,宋代建筑为1/4~1/3,清代的某些建筑竟达1/2。
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2.推山与收山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宴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这种做法虽然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自宋、辽迄明,建筑中有用有不角的,到清代才成为定规。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山西五台唐南禅寺大殿山面收进131cm,河北正定宋隆兴寺转轮藏殿为89cm(《营造法式》规定一步架),山西永济元永乐宫纯阳殿为39.5cm,清代为一檩径(四个半斗口)。
3.梁(宋称梁或楸)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叫抱头梁,宋称剳牵)、双步梁(宋称乳楸)、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橡楸)、七架梁(六橡楸).、顺梁、扒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楸的名称是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
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
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经唐、宋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
其特征是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作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古建大木构架古建大木构架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
...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
...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一、大木结构: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
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k柱。
横的被支的部分kk梁桁椽。
两者过渡部分kk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1、柱:有五种位置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根据柱了的地位而定。
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长短及重量而定。
(1)额枋: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许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柱与枋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1)柱与枋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接下来,小编就从'柱'开始给大家讲解大木作,听好了哟~一、柱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搛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多种。
柱之外观,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
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但在某些地区,由于石器、蚌器和骨器的进步,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所发现的木构件。
到金属工具使用后,其加工就更为准确和精细了。
就已知实物而言,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
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髙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上述外来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则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形象。
【专业知识】大木作构件种类
【学员问题】大木作构件种类?
【解答】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
①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栿(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栿。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柱脚用合(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时,在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⑤替木。
与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⑥和襻间。
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襻间。
又蜀柱柱头或内柱柱身间,用枋与平行,称顺脊串。
明清只用于金柱间,名为中槛。
⑦阳马(角梁)。
用于四阿(庑殿)屋顶、厦两头(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正侧两面交点上。
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由戗)接续。
用于四阿(庑殿)的,至脊?止;用于厦两头(歇山)的,至中平止。
⑧椽,飞子(飞檐椽)。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
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