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第02章-会计及会计理论发展概说.ppt.Convertor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7
Accounting principle基础会计学作為會計我們必須: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原則不做假賬课程的性质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基础的,基础的含意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反映了人们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数量方面进行记录的情况,可以说是会计最早的萌芽。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由生产者凭头脑的记忆、结绳记事、刻字记事等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期等等记载下来。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二、会计的发展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设“司会”主管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核算。
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会计”二字连用,除了有计算和记录的含义外.还有管理和考核之意。
秦汉时期出现的“簿书”、南北朝出现的“账簿”等会计账册、唐宋两代出现的“流水账”和“誊清账”组成的账务体系,均为现代会计账簿的雏形。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唐宋时期,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空前的繁荣,会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突出成就是发明了“四柱清册”的结账与报账方法。
“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其间存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达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我国商人进一步设计了“龙门账”,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其相互关系为“进-缴=存-该”,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双轨计算盈亏,并在办理结算时验证两方差额是否相等,这种检查账目平衡的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也由此而来。
第2章会计及会计理论发展概说第1节经济发展与会计演变1.1 会计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创造出尽可能丰富的劳动成果,这是已被公认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人们要管理好各种经济活动,就必须掌握好经济活动的信息。
尽管会计产生的动因是缘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一有经济就有会计。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2 会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一)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与会计方法发展当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为了正常地进行生产、分配和核算剩余物的储备,单凭头脑记事已经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迫使管理者在头脑之外寻找一种记事方法和计量记录方法,导致了“简单刻记”和“结绳记事”等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出现。
(二)中世纪前后簿记技术与向会计方法过渡12~15世纪后:东西方海上贸易额的扩大,使得以地中海沿岸城市威尼斯、热亚那和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商业贸易中心逐渐形成。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产业革命促进了会计职业社会化的进程。
(三)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会计规范发展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整个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从欧洲大陆向美洲转移,由此而形成了会计、审计理论与实践主导地位的变化。
美国会计实务发展与会计理论研究开始逐渐步入先进行列,从而成为全球会计的主导力量。
20世纪20年代末期:全球经济大危机引进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与会计职业前所未有关注。
美国1933年通过的《证券法》。
美国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
(四)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会计职能扩展电子计算技术被推广到会计领域,相继引起了会计工艺的彻底变革传统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的提供层次与对象形成了基本分工。
(五)20世纪70年代后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对不同国家会计信息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提高。
如何协调和统一不同国家会计信息处理程式就成为新的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加快了会计信息国际化的进程;使会计这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20世纪90年代前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国际趋同会计国际化和会计全球化等一部分新的观念逐渐演变形成;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问题开始成会计理论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七)世纪之交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引发会计发展途径的反思2001年前后:美国资本市场上先后惊爆出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丑闻,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2002年度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1.3会计发展的阶段及主要特点(一)古代会计从会计产生到15世纪形成复式簿记出现条件: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是因剩余产品出现并成为核算的基本对象范围:以官厅会计为主体,民间会计占次要地位记录特点:古代官厅会计是同其它计算活动、财政收支活动和财产保管活动工作混为一体,尚未确立自己独特的职责与对象记录方式:较为广泛地采用文字式叙述式的记录方法,会计主体:会计记录的主体不够清晰和明确,报告目的:协调经济利益和分配关系,以及协调财产保管责任(二)近代会计15世纪末复式簿记的全面运用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财务会计方法体系的基本成熟借贷复式簿记的正式诞生会计服务职业化正式形成(三)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会计工艺上:逐步实现了会计操作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上: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而分化两个子系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在会计领域的扩展上:人力资源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现值会计、资本成本会计、国际会计、税务会计、衍生金融会计、环境会计和资源会计等许多新的会计领域。
第2节西方会计理论演进的基本历程2.1早期的会计行为与原始会计思想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文字、记数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开始在计量和记录经济信息中运用13世纪复式簿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佛罗伦萨诞生尚无形成会计理论的社会经济基础会计理论的发展还局限于有助于单式簿记核算方法形成的时代2.2中世纪形成的借贷复式簿记理论13~15世纪几百年间的意大利复式簿记,总体上是处于簿记方法与探索、形成与总结时期15世纪末的1494年11月10日。
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问世,成为具有特别内涵的会计理论发展上的重大事件基本特征:主要目标是向业主本人提供经营管理信息;还没有严格的会计期间或企业连续经营的概念;没有一个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2.3中世纪后簿记理论的缓慢发展(一)意大利簿记理论在大陆国家的传播初步完成了将借贷复式簿记理论从“拟人说”向物的理论推进,揭示了复式簿记所固有的平衡机制以及与此相符的财务报表观念,在理论上初步确立了财务报表体系结构的基础,即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16~18世纪簿记理论的主要成果欧洲大陆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传播、解释与细化帕乔利为代表的意大利复式簿记原理展开,在其发源地及其它大陆国家,先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簿记理论著作。
2.4近代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一)近代会计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新需求;公司组织形式迅速推广带来新的会计理论问题;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管理成本会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空间扩大;所得税制的发展使会计实务与理论发展相辅相成。
(二)近代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簿记发展成为会计的阶段,主要标志:会计循环实务的形成和会计循环理论的出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庭抗礼;审计实务的规范化与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为从簿记理论向会计理论的过渡尤以英美为主要代表。
2.5 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一)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加剧;会计信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加深;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适时更新。
(二)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上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
(三)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阶段现代会计理论内容的初步探索时期: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现代会计理论范围的全面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会计核算理论的创新性成果;规范研究范式的代表性成果;实证研究范式的开创性成果。
第3节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3.1 20世纪初期的会计理论研究(一)清朝末年的会计发展环境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各种强加于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海关、邮政、矿业、贸易及交通,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对此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作用。
(二)清朝末年的会计事件与会计理论的传播大清银行进行会计制度改良的初步尝试,中国的会计教育拉开设课讲习的历史序幕,预算制度改革与《光绪会计表》的出版,三本具有奠基意义的会计著作相继面世。
3.2 20世纪20~4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一)围绕记账方法取舍的会计学术论争会计学术界开始了是否以西式会计来代替传统中式簿记的论争。
焦点涉及,中式簿记的存废问题,也就是是全盘西化还是改良中式簿记。
作用,将会计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纳入了学术争论的范畴,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学术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向会计学术界直接地提出了一个中国会计理论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为会计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要会计学术文献及其影响编译出版系列会计教材与论著,出版会计理论学术专著,创办会计专业研究的杂志3.3 20世纪50~6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初步形成了一支阵营可观的会计理论研究队伍;全面提供了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和争鸣的阵地;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开始体现于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之中。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面临不同的热点问题,并具有不同的学术倾向性: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记账方法的再次讨论,对会计阶级性的不同认识和对会计对象的不同理解。
20世纪60年代,对经济核算问题的讨论,对记账方法的第三次讨论,关于会计学科发展的讨论。
3.4 20世纪70末~8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会计理论研究的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机构系统建立;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披露窗口大大拓宽;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宽;全方位地对西方会计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地引进与消化吸收。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历了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根本就谈不上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学术探讨。
20世纪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重新关注经济核算问题,第四次讨论记账方法问题。
20世纪8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如何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有关会计属性的第二次讨论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关于会计职能、任务与作用的深入认识;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系统工程、会计准则建设、会计理论体系构建;重置成本和人力资源会计等问题。
3.5 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的协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适时更新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的特征,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不同流派学术著作争奇斗妍。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会计改革问题的深入研究,重新认识部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拓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3.6 世纪之交的会计理论研究(一)世纪之交前五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特点会计理论、方法研究的目标、方向、重点进一步明确;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和关注;从分散的、主要依靠教授、学者个人进行研究,逐步转向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优势进行研究;会计研究方法多样化;会计研究更加贴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更加紧密联系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二)世纪之交前五年的会计理论主要内容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关系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与提高会计质量问题;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与加强会计监督管问题;资本市场中的会计、审计与财务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协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变革问题;会计制度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完善问题;会计研究及其方法的评价问题、会计规范体系结构建设问题;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思想变革、会计系统变革、会计职业的未来演变问题等。
(三)新世纪前六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特点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的研究异常活跃;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与深入;对会计监管、会计诚信、公司治理与信息透明、平衡记分卡等热点问题的讨论进入一个新高潮;对“安然”等会计事件进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形成了系列新观点,并取得了若干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