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认识生物
- 格式:pdf
- 大小:361.02 KB
- 文档页数:12
第⼀章认识⽣物
第⼀单元⽣物和⽣物圈
⼀、⽣物的特征(P3---P6):
1、⽣物的⽣活需要营养。
阳光下⽣长的果树,⾦钱豹捕获猎物
2、⽣物能进⾏呼吸。
绝⼤多数⽣物需要吸⼊氧⽓呼出⼆氧化碳
3、⽣物能排出体内产⽣的废物。
⼈可以通过出汗、呼出⽓体。
排遗等⽅式排除废物,植
物落叶也能带⾛⼀部分废物。
4、⽣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刺鲀、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5、⽣物能⽣长和繁殖。
蘑菇由⼩长⼤,种⼦萌发
6、⽣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如狗的亲代和⼦代各有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7、除病毒除外,⽣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物
2、按照⽣活环境分:陆⽣⽣物、⽔⽣⽣物等
3、按照⽤途分:作物、家禽、家畜等
三、环境中影响⽣物的⾮⽣物⽣物因素和⽣物因素
1、⽣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物的⽣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态因素。
2、⾮⽣物因素对⽣物的影响:光、温度、⽔等
【光对⿏妇⽣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3、⽣物因素---影响某种⽣物⽣活的其他⽣物:
最常见的是捕⾷关系(七星瓢⾍和蚜⾍),竞争关系(麦⽥⾥的杂草和⼩麦)、合作关系(蚂蚁之间、昆⾍之间成员之间的合作)
4、由此可见,动物植物等所有⽣物⽣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样的,都需要营养物质、
阳光、空⽓和⽔分,还有适宜的温度和⼀定的⽣存空间。
四、⽣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物对环境的适应P21的例⼦:沙漠中的骆驼、莲的根状茎有发达的⽓腔,寒冷海域
中的海豹,⼭上的旗形树树冠像旗帜、变⾊龙变⾊、葵花朵朵向太阳。
2、⽣物对环境的影响:绿⾊植物能增加⼤⽓的湿度、净化空⽓、沙地上的植物能防风固
沙,⽣长在岩⽯表⾯的地⾐,能够加速岩⽯的风化,促进⼟壤的形成,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壤肥⼒、动物粪便改良⼟壤、蚯蚓松⼟
五、⽣态系统。
1.⽣态系统的概念:在⼀定地域内,⽣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整体叫⽣态系统。
⼀⽚森
林,⼀块农⽥,⼀⽚草原,⼀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个⽣态系统。
2、⽣态系统的组成:⽣物部分:⽣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⑴在⽣态系统中,绿⾊植物能
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还为动物提供⾷物,因此,植物是⽣态系统中的⽣产者。
⑵、⽣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⑶、阳光、空⽓、⽔分等⾮⽣物因素也是⽣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物部分和⽣物部分相互影响,⽣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六.⾷物链和⾷物⽹:
①在⽣态系统中各种⽣物之间由于捕⾷关系⽽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物链。
②在⼀个⽣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物⽹。
③⽣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物链和⾷物⽹流动的。
④⾷物链中只含有⽣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物因素和分解者。
七、物质、有毒物质、能量的流动特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在⾷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物逐步消耗,也就是单向
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的最终来源:⽣态系统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固定的太阳能。
3、物质流动的特点:反复循环
4、有毒物质传递特点:随着⾷物链逐渐积累,逐级增加。
5、⽣态系统中的每⼀个环节中的所有⽣物,在⼀般情况下数量做⼤的应该是⽣产者。
营养级越⾼,⽣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有毒物质沿⾷物链积累越多。
⼋、1、⽣态系统具有⼀定的⾃动调节能⼒。
在⼀般情况下,⽣态系统中各种⽣物的数量和
所占⽐例是相对稳定的。
形成⼀种动态的平衡。
⼀般来说,⽣态系统中⽣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动调节能⼒越强;反之,⾃动调节能⼒就越弱。
2、⽣态系统的调节能⼒是有⼀定限度的,在这个限度内,⽣态系统可以抵抗外界的
⼲扰,不断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如果外界的⼲扰超过了这个限度,⽣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九、⼈类活动是影响⽣态系统的最⼤因素。
⼗、⽣态系统
1、⽣态系统的类型
⽣⼈⼯⽣态系统:农⽥⽣态系统、园林⽣态系统、城市⽣态系统
态陆地⽣态系统:森林⽣态系统、草原⽣态系统、
系⾃然⽣态系统:荒漠⽣态系统
统⽔域⽣态系统:淡⽔⽣态系统、海洋⽣态系统
湿地⽣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态系统
2. 森林⽣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在涵养⽔源、保持⽔⼟、防风固沙、
调节⽓候、净化空⽓等⽅⾯起着重要作⽤,有绿⾊⽔库之称。
(也把森林⽣态系统称为地球
之肺)
3.草原⽣态系统分布在⼲旱地区。
在⽔⼟保持、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
草原上的⼤多数⽣
物具有善于奔跑和挖洞的特点。
4.荒漠⽣态系统是在沙漠、⼽壁、两级冻⼟带和⾼⼭冻原等⼲旱、贫瘠条件下形成的⽣态系统。
⽣物稀少,⽣态环境恶劣。
5.湿地⽣态系统是在多⽔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态系统,以沼泽
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湿地具有净化⽔源、蓄洪抗旱的作⽤。
具有地球之肾之称。
6、海洋⽣态系统中的植物绝⼤部分是微⼩的浮游植物。
动物种类也很多,海洋植物每年制造的
氧⽓占地球每年产氧量的70%。
7、淡⽔⽣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池塘等淡⽔⽔域与其中的⽣物组成。
淡⽔⽣态系统不仅为⼈类
提供饮⽔、灌溉及⼯业⽤⽔,⽽且在⽓候调节⽅⾯也有重要作⽤。
8、农⽥⽣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抵抗旱涝和病⾍害的能⼒较差。
9、园林⽣态系统:以观赏植物为主体。
园林植物在城市⽣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
除了美化环境,还有遮阴降温、净化空⽓、降低噪声、提⾼空⽓湿度的作⽤
10、城市⽣态系统:在城市⽣态系统中,⼈类起重要的⽀配作⽤。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由于
⼈⼝密集、排放污⽔、废⽓等污染物,容易产⽣环境问题。
⼗⼀、⽣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物圈。
2、⽣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为标准来划分,向上可到10千⽶的⾼度,向下可深
⼊10千⽶左右的深处。
⼤⽓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细菌等
⽔圈的⼤部:到处有⽣物,但⼤多数⽣物⽣活在⽔⾯以下150⽶内的⽔层
岩⽯圈的表⾯:是⼀切陆⽣⽣物的“⽴⾜点”
3、⽣物圈是所有⽣物的共同家园。
是地球上最⼤的⽣态系统。
4、⽣物圈为⽣物的⽣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和⽔,适宜的温度和
⼀定的⽣存空间
⼗⼆、⽣态系统的关联性及⽣物圈是⼀个统⼀的整体。
1. 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2. 从⽣态系统中的⽣物来说,⽣物有时会经过不同的⽣态系统。
3. 从⾮⽣物因素来说,阳光、⼤⽓、⽔会影响地球上所有的⽣态系统。
4、⽣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变化的。
⽣物圈是⼀个统⼀的整体,是地球上最⼤的⽣态系
统。
是所有⽣物的共同家园。
⼗三、观察法、调查法、探究实验法。
1.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种基本⽅法。
可借助放⼤镜、显微镜等仪器。
利⽤照相机、
录⾳机、摄像机等⼯具。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的,观察时要全⾯、细致和实事求是,要有计划、有耐⼼。
观察到的信息要及时⽤⽂字描述或绘图形式记录下来
2、调查的⼀般⽅法步骤:
①、明确调查⽬的和调查对象。
②、制定合理的调查⽅案。
③、做好调查记录。
④、对调查结果进⾏整理。
⑤、撰写调查报告
3、探究的过程: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探究的⽅案。
④、进⾏探究。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4.对照实验:在研究⼀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也就是单⼀变量原则
第⼆单元⽣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 镜柱:⽀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标本的地⽅。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个压⽚夹,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有⼤⼩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是不同的:光强时使⽤平⾯镜,光弱时使⽤凹⾯镜。
镜筒:上端装⽬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 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
转动⽅向和升降⽅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镜物镜的特点,如何区分?粗细准焦螺旋的作⽤?
1.特点:⽬镜①装在镜筒的上端,上⾯刻有5×、10×或15×符号表⽰其放⼤倍数,其倍数越⼤,镜头越⼩,它的长度与放⼤倍数成反⽐。
②没有螺纹。
物镜①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倍镜,最长的刻
有“100×”符号的为油镜,倍数越⼤,镜头越⼤。
放⼤倍数与长度成正⽐。
②有螺纹。
2.区别⽬镜没有螺纹,物镜有螺纹,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作⽤
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较⼤,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较⼩,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如何使⽤反光镜和遮光器上的光圈调节光线?
转动遮光器,弱光下把⼀个较⼤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只眼注视⽬镜内,另⼀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的凹⾯镜,边转动边通过⽬镜观察,直⾄看到⽩亮的圆形视野。
强光下把⼀个较⼩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只眼注视⽬镜内,另⼀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的平⾯镜,边转动边通过⽬镜观察,直⾄看到⽩亮的圆形视野。
1.光较弱:⼤光圈凹⾯镜
2.要想使光变弱:⽤⼩光圈,平⾯镜
3.光较强:⼩光圈平⾯镜.
4.要想使光变强:⼤光圈,凹⾯镜
三.对光中的四个转动过程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转动遮光器,使较⼤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出⼀个⽩亮的视野
四.观察时标本的放法及下降物镜时注意的事项
1.标本的放法:①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夹夹住,②玻⽚标本要对准通光孔的中央。
2.下降物镜时注意的事项:①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
②镜筒下降时,眼睛⼀定要看着物镜。
五.物镜的成像特点,放⼤倍数,移动⽅向。
1.物镜的成像特点:成倒⽴的实像(注意:⽬镜的成像特点是正⽴的虚像)
2.放⼤倍数:⼀台显微镜的⽬镜和物镜的放⼤倍数的乘积就使该显微镜的放⼤倍数。
3.移动⽅向:物象偏左,图像要想有右移动,则载玻⽚向左移动,物象偏右,图像要想
有左移动,则载玻⽚向右移动,
物象偏上,图像要想有下移动,则载玻⽚向上移动,
物象偏下,图像要想有上移动,则载玻⽚向下移动,
也就是:物象向哪个⽅向偏,要想回到正中间位置,玻⽚就向哪个⽅向移动
六.低倍镜换⾼倍镜带来的变化及调节办法。
低倍镜换⾼倍镜带来的变化:
①视野由亮变暗②细胞由⼩变⼤(物象)③细胞数量由多变少④视野范围由⼤变⼩⑤物镜与玻⽚距离由远及近
七.如何判断污点。
1.污点在物镜上随着对焦的准确与否污点也会出现清晰或模糊;
2.污点在玻⽚上随着玻⽚的移动污点也会移动;
3.污点在⽬镜上不会随着对焦的准确与否(清晰或模糊)⽽有任何反应。
⼋.玻⽚标本的种类及概念。
1.切⽚:⽤从⽣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制成。
2.涂⽚:⽤液体的⽣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3.装⽚:⽤从⽣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九.植物细胞临时装⽚制作步骤盖盖玻⽚和染⾊的具体步骤。
1.植物细胞临时装⽚制作步骤
①⽤纱布把载玻⽚和盖玻⽚擦⼲净。
②把载玻⽚放在实验台上,⽤滴管在载玻⽚的中央滴⼀滴清⽔。
③⽤⼑⽚切取⼀块洋葱鳞⽚叶或⽤⼑⽚在洋葱鳞⽚叶上划“井”字(⼤约0.5 cm2)⽤镊⼦从洋葱鳞⽚叶内侧撕取⼀⼩块透明薄膜—内表⽪。
把撕下的内表⽪浸⼊载玻⽚上的⽔滴中,⽤镊⼦把它展平。
④⽤镊⼦夹起盖玻⽚,使它的⼀边先接触载玻⽚上的⽔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泡,影响观察。
⑤把⼀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的⼀侧。
⑥⽤吸⽔纸从盖玻⽚的另⼀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2.盖盖玻⽚的具体步骤啊;
①⽤镊⼦夹起盖玻⽚,使它的⼀边先接触载玻⽚上的⽔滴,②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泡,影响观察。
3.染⾊的具体步骤。
①把⼀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的⼀侧。
②⽤吸⽔纸从盖玻⽚的另⼀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的⼝腔上⽪细胞的临时装⽚制作过程中滴加⽣理盐⽔的⽬的。
1.制作⼝腔上⽪细胞临时装⽚时,如果滴加清⽔的话,⼝腔上⽪细胞的液体浓度⼤于清⽔的浓度,细胞就会吸⽔⽽膨⼤变形,为了使细胞不⾄因吸⽔⽽膨⼤,选⽤⽣理盐⽔,因为动物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便于观察
2.⼈的⼝腔上⽪细胞的临时装⽚制作过程。
①⽤洁净的纱布把载破⽚和盖破⽚擦拭⼲净
②.在载破⽚的中央滴⼀滴⽣理盐⽔
③.⽤消毒⽛签在⾃⼰漱净得⼝腔内侧壁上轻轻刮⼏下
④.把⽛签有碎屑的⼀端放在载破⽚上的⽣理盐⽔中涂抹⼏下
⑤夹起盖破⽚放在载破⽚上,注意避免盖破⽚下出现⽓泡
⑥在盖破⽚的⼀侧滴加稀碘液,⽤吸⽔纸从盖破⽚的另⼀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叶⽚切⽚的制作过程的切割⽅法和取材⽅法。
下⾯是徒⼿制作叶切⽚的步骤:
①⽤镊⼦取⼀⽚新鲜的植物叶⽚,平展在载玻⽚上.
②⽤⼿捏紧两个并排的双⾯⼑⽚,迅速切割载玻⽚上的叶⽚.
③将切下的薄⽚放⼊盛有清⽔的培养⽫中.
④⽤⽑笔蘸取最薄的⼀⽚,将切⽚平整展放在滴有清⽔的载玻⽚上,盖上盖玻⽚,
⽤吸⽔纸吸去多余的⽔分,制成临时玻⽚.
⼗⼆。
⽣物绘图的注意事项。
(1)图的⼤⼩要适当,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般稍偏左上⽅,以便在右侧和下⽅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的地⽅.
(2)先⽤削尖的铅笔(⼀般⽤3H的),根据观察到的物像(不能抄书),轻轻地画出轮廓,经过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形真实.
(3)图中⽐较暗的地⽅,⽤铅笔点上细点来表⽰(越暗的地⽅,细点越多.不能涂阴影表⽰暗处).
(4)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尺⼦引出⽔平的指⽰线,然后注字.
(5)在图的下⽅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三。
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两者的区别。
1.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
叶绿体、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
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2.植物细胞的功能:。
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持和保护的作⽤
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的作⽤,还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细胞质:形成新陈代谢的场所
液泡:内含细胞液叶绿体:进⾏光合作⽤
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
动物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来完成的。
细胞膜还能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的作⽤,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着⽣物的发育和遗传。
细胞质:形成新陈代谢的场所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氧化碳和⽔,同时将有机物中
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
⼗四。
构成细胞的物质有哪些?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内的物质有两⼤类:①⽆机物,如⽔、⽆机盐。
②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质、和核酸。
细胞膜有适于运输物质的结构,能够让细胞⽣活需要的有⽤物质如⽔、⽆机盐等进⼊细胞,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同时还能够把细胞内产⽣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五。
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细胞内的能量转换过程?
细胞的能量转换器:①动物细胞:线粒体②植物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过程:①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氧化碳和⽔,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
②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将光能转化
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
⼗六。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物的发育和遗传。
⼗七。
细胞是⼀个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体。
⼗⼋观察草履⾍实验(表层取草履⾍原因,放棉化纤维的⽬的,草履⾍的反应)草履⾍的基本细胞结构有什么?草履⾍的运动、营养、呼吸、排泄、⽣殖、反应是如何进⾏的?单细胞⽣物为何能称为⽣物?
1.单细胞⽣物常见的有:酵母菌、⾐藻、眼⾍、变形⾍、细菌。
2.表层取草履⾍原因:因为培养液表层含氧量多,表层草履⾍数量最多。
3.放棉化纤维的⽬的:限制草履⾍的活动,以便于观察。
4.草履⾍的反应:放置⾷盐的⼀端草履⾍越来越少,没有放置⾷盐的⼀端草履⾍越来越多。
草履⾍能躲避有害的刺激,趋向有利的刺激,这种现象叫做应激性。
5.草履⾍的基本细胞结构:纤⽑、表膜、⼝沟、⾷物泡、胞肛
收集管伸缩泡、细胞核(⼤核、⼩核)、细胞质。
6.草履⾍的运动、营养、呼吸、排泄、⽣殖、反应是如何进⾏的?
①纤⽑:草履⾍靠纤⽑的摆动在⽔中旋转前进。
(运动)
②表膜:氧的摄⼊,⼆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营养)
③⼝沟:细菌和微⼩的浮游植物等⾷物由⼝沟进⼊体内。
④⾷物泡:随细胞质流动,其中的⾷物逐渐被消化。
⑤胞肛:不能消化的⾷物残渣,从胞肛排出。
⑥收集管伸缩泡:把体内余的⽔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到体外
⑦⼤核:营养代谢。
⑧⼩核:⽣殖作⽤。
7.单细胞⽣物为何能称为⽣物?
①单细胞⽣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②可以独⽴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殖等各种复杂的⽣命活动
⼗九。
⾚潮、⽔华的原因、危害、预防。
1.⾚潮:如果⽔体中氮、磷过量,常会导致⽔体富营养化。
在⼀定条件下藻类和其他浮游⽣物⼤量繁殖,使海⽔发⽣颜⾊变化
的现象。
2.⽔华:某些藻类和蓝细菌在淡⽔中⼤量繁殖后使⽔体呈现蓝⾊或绿⾊的现象。
3.危害:⾚潮、⽔华的主要危害是与其他⽔⽣⽣物争夺游离氧,有毒的藻类和蓝细菌释
放的毒素过分聚集,会造成⽔质变坏,鱼类缺氧或中毒死亡,危害渔业⽣产。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物体
⼀、细胞⽣长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新产⽣细胞体积都很⼩,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变成⾃⾝的组成物质,体积会由⼩变⼤。
这就是细胞的⽣长。
结果:细胞的体积由⼩变⼤
⼆⼗⼀。
细胞分裂的过程,重要变化,结果。
1.细胞的分裂过程
植物细胞:(1)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进⾏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个细胞核。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1)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进⾏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个细胞核
(4)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2.重要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保持⼀致。
3.结果:通过细胞分裂,⼀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两个在分裂成四个,如此类推。
包括⼈类在内的多细胞⽣物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机体内的细胞的数量,使机体得以成长。
才能繁殖后代。
因此,细胞分裂对于⽣物个体的发育与种类繁衍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
细胞分化的概念,结果。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个或⼀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理功能上发⽣差异的变化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结果产⽣了不同的细胞群,继⽽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使不同的功能。
⼆⼗三。
植物组织、动物组织的特点、功能。
1.植物组织(1)分⽣组织a概念: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保持分裂能⼒,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分⽣组织。
b特点:分⽣组织的细胞⼩,细胞壁薄,细胞核⼤,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
c功能:能够不断分裂产⽣新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d分布:茎尖、芽尖、根尖等
(2)保护组织a概念:由暴露在空⽓中的器官(如:茎、叶、花、果实、种⼦)表⾯的表⽪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叫做保护组织。
b特点:⼀般都是由⼀层表⽪细胞构成,且这层细胞排列紧密,没有间隙。
c.功能: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d. 分布:根、茎、叶表⾯的表⽪细胞
(3)、营养组织:
a特点:细胞壁薄,液泡较⼤。
b功能: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光合作⽤
c.分布:在植物体的根、茎、叶、花、果实、种⼦中都含有⼤量的营养组织。
(4)、输导组织:
a概念:植物体内运输⽔分和各种物质的组织。
b特点: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式相互联系。
c功能:运输⽔分、⽆机盐等各种物质。
d分布: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的导管。
e分类:①导管:运输⽔分以及溶解于⽔中的矿物质。
②筛管:运输有机物。
(5)机械组织:使细胞壁增厚,对植物起到⽀持、加固和保护作⽤。
2.动物组织①上⽪组织
由许多上⽪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例如:⽪肤上⽪能保护体表,⼩肠腺上⽪能分泌消化液。
⼈的上⽪组织通常覆盖在⽪肤和⼈体内各个器管的外表⾯以及各个器官的内表⾯。
②结缔组织
是由细胞和⼤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
具有⽀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组织、⾎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管流动的⾎液属于结缔组织
③肌⾁组织
是由肌细胞构成。
具有收缩、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运动。
⼈构成⾻骼肌、⼼肌的主要组织是肌⾁组织。
④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
⼈构成⼤脑、脊髓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
⼆⼗四。
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1、经细胞分化产⽣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起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定的次序结合在⼀起⾏使⼀定的功能就构成了
器官。
3、能够共同完成⼀种或⼏种⽣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定的次序组成在⼀起构成了系统。
⼆⼗五。
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六、⼈体的⼋⼤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殖系统。
⼆⼗七、能分析植物的叶⼦、果实、茎,动物的⽪肤、⼼脏、胃的主要构成组织。
1.植物的六⼤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
萝⼘⾷⽤的是根、⽩菜⾷⽤的是叶、⽢蔗⾷⽤的是茎、⼟⾖⾷⽤的是茎、⽢薯⾷⽤的是根、黄⽠⾷⽤的是果实、花⽣仁⾷⽤的是种⼦、⽟⽶粒⾷⽤的是种⼦、葡萄⾷⽤的是果实。
2.⽪肤的构成组织有上⽪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构成,但主要是由上⽪组织构成。
⼼脏的构成组织有上⽪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构成,但主要是由肌⾁组织构成。
胃的构成组织有上⽪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构成,但主要是肌⾁组织构成。
⼆⼗⼋。
叶⽚的结构⽰意图
1.表⽪:叶⽚表⾯有上、下表⽪之分,上表⽪位于腹⾯有⾓质层,下表⽪位于背⾯,有⽓孔,两侧由保卫细胞。
.
2.叶⾁:为表⽪内的同化薄壁组织,在上下表⽪之间。
通常有下列两种。
①栅栏组织:内含丰富的叶绿体②海绵组织:内含较少的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层次不清,排列疏松,状如海绵。
3.叶脉:为贯穿于叶⾁间的维管束。
主脉部分维管束较粗⼤,侧脉及⼩脉部分维管束较细⼩,
中考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物学中⾮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则要将装⽚继续向上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左⽅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则要将装⽚继续向左⽅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光圈或改⽤反光镜的凹⾯镜来使视野变亮。
3、⽬镜越长,放⼤倍数越⼩;物镜越长,放⼤倍数越⼤。
4、物镜与载玻⽚之间的距离越⼩,放⼤倍数越⼤。
5、总放⼤倍数等于⽬镜放⼤倍数与物镜放⼤倍数的乘积;放⼤倍数是指细⼩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倍数。
6、放⼤倍数越⼤,视野中细胞越⼤、数⽬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的,液泡是浅⾊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
1.显微镜的放⼤倍数等于⽬镜的放⼤倍数与物镜的放⼤倍数的乘积。
放⼤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倍数,⽽不是⾯积和体积的放⼤倍数。
例1.⼀个细⼩物体若被放⼤50倍,这⾥“被放⼤50倍”是指该细⼩物体的()A.体积B.表⾯积 C.像的⾯积 D.长度或宽度答案:D
例2.如果使⽤10倍的⽬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了()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答案:A
2.掌握⽬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倍数之间的关系。
⽬镜是⽆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倍数的关系:⽬镜的长度与放⼤倍数成反⽐,物镜的长度与放⼤倍数成正⽐;物镜越长与装⽚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端有螺纹,⼄⽆螺纹,甲⼄分别为()
A.⽬镜、物镜 B.物镜、⽬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
甲、⼄镜头⼀端有螺纹,丙、丁皆⽆螺纹。
甲镜头长3厘⽶,⼄镜头长5厘⽶,丙镜头长3厘⽶,丁镜头长6厘⽶。
请问:使⽤上述镜头观察某装⽚,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镜头⼀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螺纹为⽬镜。
物镜越长,放⼤倍数越⼤,⼯作距离越短,即与装⽚之间的距离越近。
⽬镜越短,放⼤倍数越⼤。
在同样光源条件下,显微镜的放⼤倍数越⼤,视野中光线越暗。
答案:⼄;⼄和丙。
3.显微镜成像的特点:
(1)显微镜的物镜与装⽚的距离是在⼀倍焦距与⼆倍焦距之间,成倒⽴放⼤的实像,此实像在⽬镜的⼀倍焦距之内,成正⽴放⼤的虚象。
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