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22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中国武侠电影特别是在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神圣化、暴力的喜剧化、暴力的舞蹈化、暴力的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⑥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侠文学为原型,其武术打斗具有高度艺术化、表演化的特征,被称为“武舞”。
B.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和情节中,隐含着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D. 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方面内容。
B. 文章①②段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后着重对“武舞”进行了阐述。
C. 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层次清晰。
D. 文中第②段运用因果论证,着重阐述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其实就是武舞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
B.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C. 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及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且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答案】(1)D
(2)C
(3)B
【解析】【分析】(1)D项,“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故选D。
(2)C项,“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错误。
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故选C。
(3)A项,“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错误。
根据原文“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可知,“都是”判断错误。
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现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C;⑶B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首先整体把握全文,逐段概括段意,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炼出关键句进行信息整合。
本试题是分段分析各段论证的思路,因而要整体把握全文,整体感知论证中心,然后理清论证思路,概括各段中心,和选项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
概括时,要始终关注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考古学具备更好发展的条件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或用文字记载,或以神话和传说等方式口头传承。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数千年来,历代史家为记述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了不懈努力,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其中也包括推动我国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研究历史。
考古学研究人类过去的生活,探讨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点与规律,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考古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只有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资料才能不断深入。
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考古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和解释的多样性,决定了考古学更加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加需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风与学术精神;考古学的研究区域和内容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往往具有国际性,适于开展国际交流;考古学的研究年代虽然非常久远,但与当今时代又密切相关,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手段都有用武之地,往往能产生更多成果;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许多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肌体之中,民众对考古学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等。
新时代推动我国考古学更好发展,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但这些实物资料除了诸如甲骨文、金文的文字资料,通常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大都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
不同的人对同一资料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阐释。
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考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
学术无国界,学者有立场。
考古学研究要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在一系列涉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坚守底线,与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在考古学上的表现作坚决斗争。
三是坚持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推进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使考古研究手段更加科学化。
推进国际化,就要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交流互动,并加大考古“走出去”的力度。
推进大众化,就要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开展考古研究成果的普及宣传等手段,让考古走进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我国考古学要发挥优势,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在
国际上掌握更多学术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
B.历史学发展离不开考古学,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解释会出现多样性,这就需要严谨的学术精神。
D.推进考古学的科学化就要大力发展科技考古以及在考古研究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研究入手引出考古学的概念,然后阐述考古学的价值、特点等,文末又展望考古学的未来。
B.历史学的发展需要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共同推动,但文中主要论述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价值。
C.在论述考古学的特点时,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以此得出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
D.文章从指导思想、服务对象、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考古学要坚持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史家坚持不懈的记述和研究,也离不开考古学对人类过去生活的研究。
B.考古学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研究特别重要,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规律与特点也有启示意义。
C.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
D.我国要建成世界考古研究强国,就要发挥优势,建立具有自身特色、风格、气派的体系,掌握更多国际学术话语权。
【答案】(1)D
(2)C
(3)C
【解析】【分析】(1)A项,“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所以世界各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分析错误,前后句在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B项,“没有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可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史学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知,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项说法太绝对。
C项,“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不能直接反映历史事实的出土实物”分析错误,扩大了范围。
原文为“通常不能直接反映”。
故选D。
(2)C项,“在论述考古学的特点时,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以此得出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分析错误。
二者不是论证和结论的关系。
考古学的特点和我国考古学的优越条件是对考古学的不同方面的介绍,两者应该是并列关系。
故选C。
(3)C项,“考古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分析错误。
根据原文“考古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可知,考古学是哲学
社会科学。
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C;⑶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
”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
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
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
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
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
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
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
精品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
当今,在出版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敬仰和效仿。
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在那份手写的总计78页的审读意见中,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学习。
(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口碑的图书,才能称得上品牌图书。
B.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C. 许多人在购买字典时往往优先选购《新华字典》,这其实是一种“睹书思社”的行为。
D. 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学者型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出版优秀图书才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否则就会被淘汰的观点。
B. “书比人长寿”是说一本好书可以长久流传,意在阐明一个好编辑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观点。
C. 文章用“一字千金”的典故,论证了要打造精品图书就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 文章多次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商务印书馆曾因出版“万有文库”而闻名,如今又被称作“工具书王国”,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
B. 目前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图书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
C. 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有不同体现,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
D. 《吕氏春秋》因采用了“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的方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B项,“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说法错误,结合“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分析,原文的意思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故选B。
(2)D项,“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说法错误,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是为了论证重视“塑造品牌”才能成为优秀的出版社。
故选D。
(3)B项,“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于文无据,属于过度分析。
C项,“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错误。
结合“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分析,“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以偏概全。
D项,“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无法推断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一结论。
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整合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指代有误”“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推测有误”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首先整体把握全文,逐段概括段意,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炼出关键句进行信息整合。
本试题是分段分析各段论证的思路,因而要整体把握全文,整体感知论证中心,然后理清论证思路,概括各段中心,和选项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
概括时,要始终关注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别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患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