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克林霉素外渗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儿科克林霉素外渗的因素分析与护理
对策
【摘要】对克林霉素外渗引起的损伤进行分析,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护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克林霉素外渗;因素分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静脉输液中液体外渗是常见并发症,克林霉素外渗引起患儿肢体肿胀,输液处2~3cm皮肤可出现发白,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进一步组织发绀,发黑,甚至溃烂坏死,有的还可引起关节及肌腱功能损伤。
1 克林霉素外渗的因素分析
1.1 护理问题护理技术不过硬,在穿刺的过程未能做到一针见血,反复的进针与退针易损伤血管壁,在输液的过程中易外渗;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对血管质量的评估不足,选择在多次穿刺处穿刺,损伤的血管未修复好,易致液体外渗;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输液的过程未能加强巡视,未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2 患儿自身的因素
1.2.1 患儿生性好动特别是3岁以下的患儿不能按输液的要求制动,导致针头滑脱或刺伤血管,易致液体外渗。
1.2.2 肥胖我科2006―2009年以20例克林霉素外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2例,女8例,肥胖儿10例,正常体重儿10例,年龄在6个月~3岁间。
其中正常体重儿液体外渗发生肢体肿胀,疼痛,未出现水泡,无溃烂,经过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退,组织血液循环好。
3例肥胖儿组织肿胀,出现水泡,皮肤发白发绀。
肥胖儿皮下脂肪大量堆积,外渗的克林霉素易于脂肪组织发生凝集,影响组织的重吸收与分布,大量外渗的液体堆集在此,加重了组织的损伤。
1.3 药物的性质克林霉素含有甲醇,禁用于肌肉注射[1]。
而外渗的液体集聚在皮下与肌肉之间,克林霉素药效快,克林霉素正常药学动力表明:单次注射克林霉素0.6g,血药浓度立即达高峰,浓度为11.0g±
2.02mg/L,8h血药浓度为1.6g±0.35mg/L[2]。
外渗的克林霉增强活力很快在皮下与肌肉之间发生了吸收,对组织的破坏性大。
1.4 损伤与外渗的液体量成正比,外渗的液体量越多,损伤的越严重。
1.5 穿刺部位临床上以20例克林霉素患儿为研究对象,头皮5例,上肢5例,下肢10例,头皮均为肿胀型,经过对症处理后无破溃,上肢1例有水泡,无发绀,处理后无破溃,下肢3例组织发白,出现水泡,破溃,下肢位置低,加上静脉瓣,回心血量减少,组织间隙易肿胀。
2 护理对策
2.1 立即停止在此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2.2 温湿敷以往常采用硫酸镁温湿敷,目前它只用于通透性高的药物,而对于高渗药物它反而会加重组织脱水[1]。
克林霉素与硫酸镁存在着配伍禁忌,所以不用硫酸镁温湿敷。
可用新鲜马铃薯切成 0.1~0.2cm薄片敷盖患处,30~60min更换1次,因马铃薯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块茎葛素、茄碱等,有消炎活血消肿之功效[2]。
12h后肿胀减轻,疼痛缓解,血管弹性恢复。
2.3 治疗方法对于坏死性常规采用利多卡因封闭疗法,侵入性操作加重了对患儿的不良刺激[3]。
可用大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患处,用无菌的注射器抽吸泡内液体,然后涂撒磺胺嘧啶银。
它具有收敛和抗感染的作用,但用量不宜大于30g,新生儿禁用,它可引起黄疸和贫血。
每日换药1次,不宜包扎,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3日后皮肤创面干燥,泡液减少,5日后开始结痂,10日后脱痂,未影响关节的功能。
2.4 环境处理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温度控制在22℃~24℃间,病房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
2.5 心理支持摆弄患儿喜爱的玩具,或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亲人陪伴其有安全感与温暖感,鼓励家属讲出焦虑,满足其需要。
克林霉素外渗易集聚在皮下与肌肉间,外渗的克林霉素发挥药效快,对组织的破坏性大,通过正确的分析与处理,可减少医源性损伤,减轻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赵美�B,吴恩珍,孔秀琴.儿科静脉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渗漏处理和预防.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1):97-98.
2 王素梅,白艳凌.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护理学杂志,2004,19(23):25.
3 闵凡云,张忠芹.芦荟、云南白药膏外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疗效观察,护理学研究,2006,20(5):1273.
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股骨骨折暖箱内垂直悬吊牵引治疗的护理
•循证护理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预防肩痛的应用
•如意金黄散联合地塞米松外敷治疗造影剂外渗
•Z路径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
•推动医院发展的良好医护关系的探讨
•精神科护士长在晨会后护理查房中的作用
•浅议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人工气道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探讨
•地震伤患者心理反应特点及人文关怀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