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6
商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以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林晋 陈楷雁
化石新知
博物之窗博物馆是一个非正式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是非强制性的,主张学习者依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公共博物馆的诞生还是得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1683年,收藏家埃利亚斯•阿什莫尔将他的藏品赠送给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这个当代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开放。
在该博物馆的网站上,还写着当年捐赠者阿什莫尔的话,“自然知识对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可见,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7年,国家文物局指出“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肯定了非国有博物馆这一强大的社会力量。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创新探索,填补了广东省自然科学主题博物馆的空白,而开在城
市中心的商场里,又被赋予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观众流量。
作为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身的公共教育机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通过开发“自然探索教育体系”项目,积极发挥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商场博物馆在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策导向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这释放出各方对优质博物馆教育的巨大需求信号。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学校则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科学、
优秀、系统的非正式教育项目。
非国有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源和实物情境,还有整套学习体系和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
把科普基地如博物馆等场馆的科普资源有效最大化,这对博物馆与学校现实双向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双减”政策为博物馆公共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
科普教育
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并实施的20周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Z].国发〔2021〕9号)。
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发展,还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在3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里,面对每年5000万的客流,发挥着重要的科普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自展陈设计以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寓学于游,寓教于乐”为理念,在展览上通过展品趣味描述、互动体验装置、高科技声光电辅助、真实场景复原以及故事性线索链接等创新形式,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开展素质拓展、科学实践、专题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商场博物馆公共教育具有可瞻可期的发展前景。
商场转型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型综合性商业的建设也在加速,文商旅学融合的项目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人们走进商场不再仅限于购物,而是更看重精神享受和休闲娱乐。
然而,在电商平台的巨大冲击下,大量顾客流失,这促使众多大型商场探索战略转型。
广州正佳广场是一个集零售、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社交、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商场是景区的概念和定位,与人们的固有认知不同,也与传统商场的定位有所区别。
正佳广场目前已建成了海洋馆、博物馆、雨林馆、大剧院等丰富的文旅和研学项目,未来还将开放科学馆、天文馆、蜡像馆,打造文商旅教融合的“正佳星球”,构建多元发展的泛博物馆集群。
实际上,商场转型不仅可以将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相交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极大地满足消费者对公共教育公益性和便捷性的需求。
商场博物馆的特点
展示区域:馆内与馆外互补
现代博物馆重视“以展带教”,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只局限于单个、单一的展陈,并不足以满足观众需求。
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并非综合性场馆,其基本陈列主要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陈述,如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是以玻璃为艺术主题创办。
在商场中的博物馆不仅可以围绕主题设计展览动线,还可以充分利用商场场地拓展展览空间和辐射范围,深化展览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和延续,给观众构建一个沉浸式、多样化的观展环境。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以自然科学为主题,通过清晰流畅的展陈逻辑设计线索、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和场景还原,充分吸引和调动观众观展兴趣,同时保持展览活力。
在八千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以“时间轴的叙说”规划参观动线,通过进化大鲸奇、炽热的火球、生命的形成、宏进化、发掘与探寻、石中奥秘、创造侏罗纪和飞向太空八大单元,讲述46亿年地球脉动和生命历程。
博物馆内以古生物化石为主,而在博物馆外的商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则构建起了“自然星球”,不仅将非洲动物大迁徙“搬”进商场,还有北美洛基山动物群展示。
在正佳广场四楼环形走廊上开放的《野性城市——非洲动物标
本展》(见题图),40余只在非洲生活的“原住民”,按照身高体型大小顺序,浩浩荡荡地重现了非洲动物迁徙阵列,讲述着生命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
在“野性城市”这个概念中,博物馆通过公路、信号灯、标识牌、道路规划等城市元素与动物生存空间的产生“对立矛盾”,进而引发观众对“当人和动物共享生存空间时,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思考,如何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
陈展手法:静态与动态结合
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提升、设计理念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展示方式中,观众和展品是分隔的、孤立的、无趣的,而现在的展览则更加多样开放,它不再囿于三维空间,而是让藏品和观众发生关联,塑造展陈的空间效果。
博物馆的藏品不应只是简单的被展示、被叙述和被重构,而是采用多种互动设计,通过多媒体互动、机械互动、感官体验、情感联动等形式,满足展览公共教育功能的要求。
作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创新探索,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将人与展的距离最小化。
在博物馆内,展出了众多国内外罕见的藏品,包括目前国内唯一一具梅杜莎角龙化石、异特龙骨架化石、棕榈叶化石、剑射鱼骨架化石等近千件珍稀化石、矿石、标本。
除了视觉力量外,在展览设计中,博物馆鼓励观众动手触摸、观察、操作和探索,注重科学兴趣的启蒙,并将科学内容与新技术有机结合:专设6大科普互动空间,利用多达40余项的科学互动设备、20多项多媒体装置,让观众可以沉浸在珍稀藏品、逼真还原场景、互动道具、多媒体声光电、高科技互动体验的环境中探索自然科学,构建起藏品与自己的关联,进而实现公共教育目的。
观众客群:共性与个性并存
家庭观众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最主要的受众,如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约70%为家庭观众,在国内自然主题博物馆亦是如此。
家庭观众来到博物馆,主要需求包括学习知识、文化熏陶、艺术享受、社交休闲、亲子关系建设等。
相关研究一直把儿童视作单独的个体,但对于家庭观众而言,父母和儿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他们可以一起安排参观行程、确定行程目的,但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和性格特征,这些又会导致他们在博物馆内不同的行为模式,如庙会式或研学式的参观。
因此,博物馆需要根据家庭观众的个性,利用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
新博物馆学提出“自由选择学习”(Free-choice learning)理论,这也是博物馆在陈展和公共教育时应考虑家庭观众的个性化,积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商场内,观众客群主要来自商场客流,临时决定或者休闲娱乐的情况较多,教育活动以迅速激发好奇和兴趣为主。
当家庭观众抱着学习探索的目的参观,他们可以选择持续性更强的教育活动。
这也是博物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的“催化剂”。
社教活动:自然与艺术交融
在自然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矿石等珍稀藏品,它们承载着上亿年的地球和古生物信息,通过展览场景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讲述着自身的科学故事。
虽然这些藏品以承载科学内容为主要目的,但它们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之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将自然与艺术的双重之美呈现出来,商场博物馆有自己的优势。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恐龙厅展示了来自美洲大陆的梅杜莎角龙、埃德蒙顿龙、异特龙等恐龙骨架,利用变幻的灯光和音效营造展览氛围,这也为博物馆在夜间举办恐龙主题的烛光音乐会提供了完美场景。
观众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更对神秘遥远的恐龙时代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针对幼儿和青少年群体,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还做出了更多的跨界社教活动,如与美术结合的古生物写生、与语文结合的恐龙作文课、与非遗结合的恐龙皮影戏等等,充分展示了商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灵活性和创新
性、观赏性与趣味性。
实际上,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吸引观众,还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印象。
自然探索教育体系的构建
作为开在商场里的博物馆,将每年千万级的游客纳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范畴,是一项巨大而必要的工作。
自2018年开馆起,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作为宗旨,将“人”、“自然”、“科学”、“社会”和“宇宙”的关联贯穿在教育体系的构建当中。
经过四年多不断地打磨和升级,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发了一套“自然探索科普体系”,包括六大板块:展览解说、自然探索中心课程、知识分享会、儿童科普剧、科普穿梭机和线上云科普。
2020年,该体系摘得“广州科普创新奖科普成果奖一等奖”;针对视障儿童开发的《换个角度“看”世界——博物馆非视觉社教项目》,荣获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颁发的“2022年广东省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项目十佳项目”,商场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的目标初见成效。
同时,笔者也希望借此探讨商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可行性和复制性。
展览教育:角色式解说
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则更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
相比传统的讲解模式,即从开篇到结语的介绍,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解读更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提供学习情境,也能更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和展览意义。
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在2017年的《泰坦尼克号文物精品展》,邀请志愿者扮演船长、贵族、三等舱乘客等多种角色,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展品与自己的关系,述说自己的故事。
在观众反馈中,角色式解说让观众更能够共情,更愿意主动搜集资料,探究更多展览内容,博物馆的整体评价也会随之增高。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商场博物馆里的博物馆,很大一部分观众是游玩休闲的亲子家庭,要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了解庞大的生命演化史和宇宙的发展史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博物馆积极借助角色式解说的形式,带动观众的感情和体验、激发观众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恐龙饲养员”角色式解说,集中在恐龙厅的5只恐龙身上,借助恐龙牙齿化石、恐龙宝宝模型、苏铁植物等道具和场景依托,通过设问、反问、重复等方式,与观众进行解说互动,引导观众进入“恐龙饲养员”的故事情境中,看看恐龙饲养员是如何驯服肉食性恐龙和喂养植食性恐龙的。
研学教育:自然探索主题课
赋予静态藏品生命力的,不仅仅单纯依靠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更重要的是研学教育的支撑。
它能够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触达藏品的内核与价值,增加展览新鲜度和活力值。
孩子的探究兴趣、探究过程是发展自身探究能力的基础。
因左图:博物馆烛光音乐会现场;右图:音乐会茶歇,小朋友在绘制博物馆的恐龙
此,自然类博物馆开设研学需要考虑三个层面,包括“亲近自然,激发兴趣”、“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认识关联”,也更加注重情景探究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方法。
目前,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自然探索主题课”已较为成熟,包括恐龙系列、地质系列、古海洋系列、哺乳动物系列、太空系列、节假日系列,共六大主题80余门课程。
以恐龙主题为例,全系列12门课程,研学内容从恐龙“头”到“尾”,通过互动、竞赛、游戏、寻宝、体验、观察、触摸、手工等方式,全方位解析恐龙的相关知识,如从恐龙的头部可以从直观可见的化石骨骼特点讲起,延伸至恐龙的视觉、嗅觉、大脑、发声、咬合力等内容,继而向生存环境、生命演化、人类发展等更大范畴进行探究延伸,所有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
除了博物馆自身丰富的展品资源和故事、多样的展览场地和主题,商场周边还有近百所学校,馆校合作的可能性与便利性较强,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的科普基地与学校结对的项目也已启动和签约,将“自然探索主题课”与校本课程、校方的专业建议相结合,服务更多学生群体,发挥公共教育功能,未来可期。
拓展教育:知识分享会
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其年龄层次、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参观需求等不尽相同,通过博物馆主题类型和观众画像分析,可以看出场馆的主要参观人群,为他们举办展览相关的拓展教育,参与度和活动黏性自然较高。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观众来源既有原本已经养成博物馆参观习惯的观众,也有商场自身的客群流量。
根据商场客流人群分析,游客集中在亲子家庭,并以幼儿、青少年及新生代父母为主。
“Hey,地球探秘者”系列分享会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青少年及青年群体全力打造的品牌活动。
区别于传统科普讲座,分享会根据观众特点,设计有大咖场、专业场及趣味场三大类,形式多样且不拘泥于单向输出。
博物馆邀请的科普大咖涉及领域包括恐龙、太空、植物等方向,利用商场500人场的剧院,充分满足公共教育普惠性的要求。
专业人士有来自科普基地的研究人员、资深科普老师、各大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等,他们在互动上更有经验,也更为亲切,注重启蒙和兴趣。
趣味分享则选择幼儿群体为主,从食物、音乐、绘画、手工、游戏等方面设计活动。
商场博物馆的优势,不仅在于有巨大的传播体量,还有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也有助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
艺术教育:儿童科普剧
科普剧是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实验通过戏剧的情节以舞台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语言、表演、音乐等形式,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自然主题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化石、标本、矿石藏品资源,在清晰的展览逻辑指导下,让藏品得以自己述说自己的故事,但对观众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有一定要求的。
相对于历史文化类主题博物馆,自然主题博物馆,对观众的逻辑思维和解读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自然主题博物馆可以借助科普剧的形式,将晦涩的古生物知识、地质地貌、宇宙太空通过戏剧人物和戏剧冲突,潜移默化地装进观众的心里,进而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自2021年起,邀请专业剧团和学生剧团共同开发了两部展教结合的儿童科普剧——《恐龙寻亲记》和《一只恐龙的飞天梦》,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这两部剧依托博物馆藏品资源和展览动线创作,将科学知识由平面文字“转码”为立体互动,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嵌入”戏剧故事当中。
演出地点突破了博物馆的区域界限,首次尝试将科普剧的精彩片段在商场内做科普快闪。
在商场里的客人虽然没有进入博物馆,但他们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博物馆的资源和公共教育,这也是儿童剧最快速的实施成效和成果。
在《恐龙寻亲记》儿童科普剧的观众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90.63%的观众对没有舞台隔阂的、开放式的儿童科普剧演出形式更有参与感,这也让展览更加亲切和延展。
流动教育:科普小推车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精神栖息地,展览不再是观众进入场馆的唯一目的和需求,他们可以只是进来休闲、只参加一场活动,或是查阅图书,不一而足。
对商场博物馆而言,有一部分观众是看到广场宣传引流而来,其目的更倾向于休闲娱乐和社交,对博物馆概念的认知相对较低。
从专业博物馆的角度出发,如何激活他们的感官和学习动机,是科普活动需要考虑和探索的。
游走在展览动线,拥有丰富的教具的科普小
推车,或许是打开好奇心的一把关键钥匙。
展示、互动、触摸、实验、对话是激活观众感官体系和内驱力,实现自由探索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
科普小推车就是一台移动的科普小展台,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基于实物的多感官学习,看懂、读懂一件藏品或一个故事,让他们更立体直观,充满趣味。
以“太空5分钟”科普小推车项目为例。
该项目的展示区域是博物馆的第八主题“飞向太空”,通过逼真的8大行星轨道模型、真实的太空食品、行星趣味贴纸等教具,科教人员可以快速抓住观众眼球,介绍展览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线上教育:博物馆云科普
环境的改变催生教育模式的加速调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商场博物馆受到巨大冲击,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丰富的线上平台和多样的传播手段,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泛在学习环境让观众只需要借助移动科技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他们想要的内容,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观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学习。
微博、B站、抖音、腾讯视频号、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博物馆头条等媒体平台,每家博物馆都已经开始涉足,直播联动、科普视频、线上课堂、图文与声音科普等形式,也逐渐成为博物馆在虚拟空间实现公共教育的重要方式。
商场博物馆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较大,它的传播渠道不仅限于自媒体平台,还可以借力商场的新媒体矩阵,扩大教育空间和覆盖人群。
此外,能够建立和管理微信科普社群,每周定时定量发布科普咨询,深度维护观众,也是商场博物馆的一大优势。
在与社群成员的长期良性互动中,科普社群的规模和人数也在不断增大。
社群成员之间及其与社群管理者的线上互动、知识分享,实现了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对博物馆云科普的需求,不仅是社群成员对博物馆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佐证,还是进一步延伸博物馆社会服务和教育功能的手段。
展望
我国博物馆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时代,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的涌现,不仅是文商旅学融合背景下的新突破,更是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重要阵地。
商场开办博物馆有政策的支持、转型压力,也有大众对公共教育的迫切需求。
只要真正践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将馆藏资源惠及公众,一定能够在增强商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成为文博行业内的创新代表、典型做法和推广案例,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作者单位:正佳自
然科学博物馆
正佳广场进行科普快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