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思路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山东省济南市250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越来越多,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也越来也受到重视。
为保证园林的整体设计效果,在设计过程中,要分析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认知、感知等各项需求,按照环境心理学相关知识科学展开设计规划。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环境心理学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要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感觉理论;景观环境
引言
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边缘性科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可提升园林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为人们提供缓解压力的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美学及舒适度的追求。
1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必要性
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艺术以及美学的展现。
园林设计师应具有较高艺术设计能力和深入理解大自然的能力。
园林设计师的设计可以通过各种花草树木,实现美学上的平衡以及生态上的和谐,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对缓解当今城市中人们的压力有着重要作用。
为此,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在园林设计中,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于美学以及舒适度的追求。
2环境心理学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为保证园林设计能更符合受众的认知及各方面需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心理学开始在园林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与重视。
根据学者研究发现,民众对环境的空间感知,和周围建筑环境以及自身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确保民众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环境,对周围事物位置进行有效认知,能更加方便民众生活。
同时,空间感知也会对民众释放身心产生积极影响,园林的科学建设,为优化民众的生活环境提供可靠支持,对环境与人之间关系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强调园林设计需要按照以人为本原则,要分析民众的日常生理及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愿景的环境,高质量完成园林设计任务。
3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园林设计要点
3.1安全感设计
(1)确保行走安全。
在该园林安全感设计中,应考虑到人员的安全心理,确保行走过程的安全性。
在具体设计中,园林道路需满足自然流畅性要求,主路的纵坡坡度最大值不宜超过8%,而横坡坡度最大值不宜超过3%,以满足行动不便人群的行走需求。
支路和小路的设计坡度最大值不超过18%,并且园区内纵坡超过15%的路段会提前进行防滑处理,同时在道路边缘设置防滑设施,满足冬季天气较冷时的散步需求。
此外,在该园区的入口位置,也会布设残疾人安全通道,坡度最大值不超过6%,满足特殊人群的行走需求。
(2)提供防卫空间。
根据人们的习惯可了解到,在园林游玩中,人们更倾向于坐在场地的边缘位置。
因此,在设计时会在这些边缘位置布设遮挡,在满足人们观看其他人活动的同时,也满足人们不暴露在他人视线下的要求,提升设计空间的安全性。
从实际设计情况来看,该园区周围按要求布设了休息廊道,同时结合南昌市气候条件,搭配了不同高度的植物品种,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并搭配一些休息座凳、可入座花坛等建筑小品,从而在园区内搭设安全性较高的庇护空间,满足游园人们的休息需求。
(3)减少消极空间。
结合该园林的基础情况来看,需减少消极空间,即人们不愿意使用的空间。
该公园每年接待的人员数量较多,因此需在实际应用中设置一些象征性障碍物,如高墙、铁栅栏、铁门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园环境,提高公园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考虑到该公园在晚上也会有许多人散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对照明系统进行全面覆盖,从而提升游客在游览中视线的通透性,进一步提高空间的流动性,同时使分散的空间可顺利连接成片,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
3.2领域性
个体都具有领域性空间,这些空间往往处于固定状态,在使用园林景观时,部分空间会被部分人群反复使用,久而久之会使民众对此部分空间产生占领意识,将其视作领域性空间。
当有其他人需要使用该空间时,便会产生一定的防御心理。
从某一角度而言,人的领域性直接反映出了人的群体性,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空间需求,按照领域性特点做出区分以及规划,确保人们认识到本区域的具体范围,遵守区域活动的规范性,以免对其他人的空间使用造成干扰。
3.3做好人性化标识设计工作
风景园林内部会设计较多的人性化标识,给参观者带来一定的引导,丰富参观者的游园体验。
而鉴于当前大部分风景园林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后续的设计环节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
因此,在后续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加强人性化标识的优化布设,使这项设计活动可以较好地体现出人性化理念,比如:在河边等危险区域,应将“远离危险”等标志语布设在明显的位置,同时还要使用合适的色彩对比方式,使得标志语变得更加突出。
在具体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保证人性化标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使得设计活动在全面融入人性化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可以积极融入一些趣味性和创意性的文化元素,避免标识内容变成冷冰冰的命令,与人性化理念存在冲突。
3.4休闲娱乐设计
在该园林的设计中,参考环境心理学内容,也需按要求做好休闲娱乐设计工作。
在具体应用中,会提前预留出露天剧场、音乐厅、大型广场、室内展览厅及室内游乐场等设施,为人们提供娱乐、游戏场所,从而满足不同情况下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提高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娱乐需求。
3.5安全感
民众在交往过程中,存在对自身进行一定隐蔽的特点,以便保证自身的安全。
所以,当人们处于较为开阔的空间,四周没有护栏等设施时,即便是平台的空间面积相对较大,也容易感到不安。
可以确定,民众在空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恐惧
感,会更加倾向于面积较小而安全的空间,因此会尽量选择有树木或墙边、拐角等地点,而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存在依托。
按照这一特点,在空间整体布局方面,要考虑到民众对空间的依赖性以及安全性需求,尽量在这些地点摆放长椅,以供民众休息。
3.6环境利用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
在传统的园林设计工作当中,设计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主观判断,从自身的角度上进行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缺乏对于景观园林当中环境的利用,从而导致了环境与实际的园林设计不相符,影响了景观园林的整体舒适性,背离了景观园林设计的初衷。
园林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符合群众的心理需求,结合实际的环境推出高质量的景观园林工程。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现代园林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要按照环境心理学的特点及内容,将其科学融入到植物布置以及意境营造等各项设置之中,保证整体园林空间布局设计更加符合园林主题以及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受众带来更加优质的参观体验。
在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将环境心理学理论渗透到园林设计中,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要求,进一步加深规划深度,并且注重竖向设计,将环保理论、造景理论等融入园林设计,从而丰富园林设计内容,提高设计结果的吸引力。
此外,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入,使其具备更好的指导价值,满足园林设计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学梅.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13):157-159.
[2]王晓.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中国农业
文摘 - 农业工程,2018,30(06):61-63.
[3]李乐,赖云峰.环境艺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索[J].房地产世界,2021(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