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在文学小说与文学剧本之间
- 格式:docx
- 大小:13.57 KB
- 文档页数:4
改编:在文学小说与文学剧本之间
作者:熊礼杭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熊礼杭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 425100)
摘要:剧本与小说是相近的两种叙事类文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写作的指向、内容、手段和语言等方面。
小说与剧本通过改编可以相互转化:(1)改编者要有较强的文体质感,以在改编中凸显文体特色;(2)改编者要领会原作主旨内容,努力做到变体不变质;(3)在表
现技巧和艺术上,改编者可以大显身手。
关键词:文学;小说;剧本;改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2-0168-02
剧本与小说是两种相近的文学体裁,它们都是以人物、环境等为内容要素的叙事类文体,
而且都以矛盾冲突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性格,在写作方法上都离不开具体的叙述和细致
的描写,创作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和以为人生为旨归,通过改编二者可以达成转化。
一、剧本与小说区别辨析
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其区别还是主要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写作指向方面
影视或戏剧其实是图像画面的组接和呈现,所以剧本写作的目的就是抵达生活画面图像,
即用文字去表述一幅幅的图画,以让演员和读者见到这些文字即能联想和想象到一个个活动的
画面,并投入到活动画面的情境演绎中去。
剧本中有关故事情节情境、人物形象外貌及其言行
举止的生活化展现,使得读者看后相信这些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过或者是将会发生的,而这种
具体画面效果主要是通过描摹角色的动作和言语达成的。
小说循序渐进地讲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情节过程,其间不失一些比较细腻
的心理、表情等的描写,还可以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有时还甚至加上作
者的一些议论或抒情,目的是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联想或想象。
这样,当故事结束时,读者便
能产生一种很抽象化和比较强烈的回忆感,觉得仿佛和小说中的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在梦
幻中经历了那些故事情节一样。
2.写作内容方面
剧本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和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之内,它要求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
尖锐冲突塑造较为丰满的角色形象。
所以,剧本一般篇幅不长,人物也不多,场景相对稳固。
剧本情节则越简单越好!(英国格言)为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设定了一条一个剧本只写“一件事”的规则[1],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也持同样的观点[2]。
如电影《泰坦尼克》
剧本,便只讲述了在一艘豪华客轮下沉当中男女主角产生爱情的故事。
当然,简单剧情又要包
含较为深切的人生或社会旨趣,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故事内涵的开掘生发。
小说创作不受表演舞台的限制,所以时空场景不必刻意集中和固定,作者可以放开手脚去
虚构和描述。
小说根据故事矛盾冲突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去结构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的描写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生活、社会和自然等,其写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
拿人物塑造来说吧,为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和社会意义更为深入,小说可以采
用外貌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以及其细节描写等各种描
写方法。
3.写作手段方面
剧本最忌讳大量的心理描写或静态描写,而这些对于小说而言则是必要的。
小说行文中还
可以游走着作者的影子,作者甚至可以出面议论或表态。
若是换成剧本,就要把丰富细腻的心
理刻画转化为角色的言行、表情或事件的描写,以用动态代替静态或用显性取代隐性。
而编剧
只能是剧本幕后的操作者,如设置具体场景和人物活动,捕获具体场景的具体内涵等,但是不
会走到前台来发言或者现身表演。
所以,小说家需要的是高度的文字敏感性和想像力,而剧作
家需要的则是高度的画面敏感度和精确的叙述力。
蒙太奇手法是影视表达矛盾过程、故事框架和角色形象的基本手段,而剧本角色的性格塑
造则主要依赖其自身的言行去完成。
为此,编剧就要把小说议论的内涵想办法用旁白或者角色
话语等影视的方式取代,小说的环境描写也要改为剧本中的舞台布景说明,还要把带有作者主
观感情色彩的描述改为比较客观的描述呈现出来等。
总之,小说中的大量抽象化描写要舞台化
或者影视化。
另外,小说的对话描写可以很繁杂,而优秀的剧本对话过程一般比较简练;但剧
本不能缺乏动作,否则表演起来会显得单一或呆板。
4.写作语言方面
剧本的语言是视觉性的,它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朴素,言语能转换成行为、情境或场景。
在表达
方式上,影视剧本主要运用记叙与描写,且能转换成视听觉画面。
在语言形态方面,造句多用
短句,多用生活化的口语。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对不能转换成画面与动感的修辞手法大都不用。
小说的写作语言则是象征性的,它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
语言为主;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而有情。
在表达方式上,小说可以综
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社会生活。
在语
言形态方面,造句长短皆可,口语书面语皆宜。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小说几乎可以运用所有
的修辞手段来加强表达效果。
[3]
二、小说与剧本转化例析
小说与剧本的转化,即小说与剧本之间的相互改编。
由于小说和剧本都有自己的文体个性,所以改编一要有较强的文体质感,以在改编中凸显文体特色;二要改编者理解原作主旨内容,
努力做到改编变体不变质;三是在表现技巧和艺术方面,改编者可以大显身手。
例析一:试将下面这段小说改写成剧本:
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轮盘转动起来,伽西莫多在他的绳绑中发抖,他奇丑的脸上忽
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
转动的轮盘忽然把伽西莫多高耸的驼背送到了比埃拉面前,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
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
(《巴黎圣母院》)
改编一:
各种不同身份的围观者发出各种各样的笑声。
几个孩子的笑声特别响亮,几个妇女笑得扭
曲了身体,有两个姑娘笑得喘不过气来,互相抱在一起。
刽子手熟练地用脚转动轮盘。
伽西莫多的身体瑟瑟发抖,脸上的表情僵硬、麻木、蠢笨而
又滑稽。
围观的群众又是一阵哄笑。
捆绑着伽西莫多的轮盘转动。
每当伽西莫多的驼背转到刽子手比埃拉面前时,比埃拉便挥
起鞭子猛抽过去。
一鞭接着一鞭,快而且凶狠。
鞭子在空中飞舞,发出嘶嘶的声音。
伽西莫多
驼背上一条条鞭印,血似乎就要渗出来了。
笔者评析:改编的第一句是小说节选第一段的扩充,通过加入群众演员的具体言行,使全
句的画面感增强了。
但“各种各样的笑声”仍然比较笼统,应进一步具象化。
第二句的“响亮”不太好表演,也显得有些单调,没体现孩子们应有的特点,可换用声音来表现。
同时,“扭曲
了身体”的表演向度仍然比较模糊。
第二节的“蠢笨”很难用表情来表现,“滑稽”也比较抽象,最好换成一些比较具体的动作或行为。
再说,若没有具体的“滑稽”动作表演作铺垫,下
面的“围观的群众又是一阵哄笑”场面也就没了着落。
第三节的改写没什么问题,但动作的设
计及其顺序还可以安排得更精致一些。
总之,本改编画面感还不够强,前后画面之间的衔接
(如因果关系的表现)也不够好,不少地方还是原小说的表述或略有改动,没能体现出剧本与
小说应有的区别。
上文可以作为我们改编的参考。
为抛砖引玉,笔者综合上述意见也进行了一番改编,在此
列出,可以一并作为参考:
改编二:
千百围观的人在笑。
几个年轻人笑得岔了气,在不停地咳嗽;几个妇女笑得喘不过气,在
自己拍着胸脯;几个孩子边笑、边跳、边拍手;几个姑娘笑出了泪,弯下了腰……
面无表情的刽子手用脚去踏那巨大的轮盘,轮盘慢慢地转动起来,被绑着的伽西莫多不停
地发抖,脸上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呆滞,一会儿呲牙咧嘴,一会儿又呀呀怪叫。
千百围观的人又是一阵哄笑。
(如前,表演时可略有变化)
伽西莫多的转轮在转动着,伽西莫多转到刽子手比埃拉面前时,比埃拉便拉抬起胳膊,挥
动那精致的皮鞭到半空中,鞭子发出“嘶嘶嘶”的声音,一鞭下去,又一鞭下去……落在伽西
莫多的驼背上,鞭痕,血印,纵横交错……
例析二:试将下面的剧本场面改编成小说片断: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
老师手上拿著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
取成绩单。
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
他看着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到当日早上时的情景。
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客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
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黄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
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原剧本场面)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黄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
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改编后小说片断)
笔者评析:对于文学剧本而言,对话、行为、场面和表情等的描写固然重要,但写出场景的氛围和直观的画面才是本段剧本最需要的。
尽管剧本主要通过角色的言行去完成自我角色的塑造,但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剧本,其实对话不在于多。
[4]有时对白越少,画面感反而越强,冲击力也就更大,譬如本剧本场境。
将这种剧本场面改编为小说片断,就要返朴归真,小说片断只需保留基本事实骨架就可以了。
二相比较,自然便有了它们文体关系的鉴别,比如本改编后的小说片断。
总之,剧本要在方寸之间浓缩人生世相。
剧本文学在写法上尤其强调矛盾化和情景化,重视矛盾点的设置和人物对话、动作以及神态的情景化处理,特别注意突变的营造描写,这是剧本写作的关键。
格式上,以话剧为例,有时间、地点、背景(包括舞台布置)、人物的介绍,正文一般采用对话形式,对话前或对话中有各种动作、情态、心理的提示语,结尾往往有某后果或后事的说明,并标明“剧终”(一幕结束写明“幕落”)。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3.
[2] 李渔.闲情偶寄[M].长沙:岳麓书社,2000,92.
[3]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28.
[4] 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176.
(责任编辑: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