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作者:何事忠
来源:《党建》2011年第12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并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所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
其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是与其他国家、阶级相比更具有先进性,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继承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汲取着传统文化的养料。
二是科学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宣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三是人民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四是开放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五是时代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符合人与社会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容和形式。
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一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问题;又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适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各种健康有益文化,满足人民渴望丰富多彩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和我们党领导开创的革命文化;又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是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既要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又要面向世界,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是隐性和显性的关系。
既要重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可知可感的精神形态方面的建设,即“魂”的建设;又要加强公益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建设,即“体”的建设。
五是精英与大众的关系。
既要依靠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各阶层精英人物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集中群众智慧,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一定要以《决定》为指导,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做好“加、减、乘、除”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做好加法,丰富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吸收外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所谓不忘本来,就是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都应当大力弘扬;要大力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此,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
所谓吸收外来,就是要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
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也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成果。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做好减法,强化主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体要求是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一是摈弃传统文化的糟粕。
传统文化既有优良的可传承的内容,同时又受历史的局限,其中有很多落后甚至反动的思想,是与当代价值观相背离的。
比如,人治思想、特权意识、封建迷信等等,都必须抛弃。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等级观念、封闭保守的生活习性、反自由、反民主、反人权的专制政治文化必须加以清除。
二是摒弃外来文化的糟粕。
外来文化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
我们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比如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摒弃。
三是摈弃文化领域的“三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出现了低俗、庸俗、媚俗之风。
“三俗”之风犹如地里的杂草,不出手铲除,它绝不会自己消亡。
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彻底根治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文艺创作、文化活动中的“三俗”之风,要像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一样管理文化安全。
三、做好乘法,提高效益。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其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要突出抓好价值支撑、内容建设、传播载体、大众接受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基本规定,是一种大涵盖。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整体全面推进,也要分层分类推进。
比如,军队系统提出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政法系统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最近,重庆市宣传文化战线也提出了“举旗、为民、敬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
二是统筹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
理论、新闻、文艺、网络等方面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要加强文化产品和活动的承载物建设,兴建一批覆盖城乡、便捷群众的文化公益设施和传播载体。
三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促进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
是统筹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有城市的文化繁荣,又要有农村的文化繁荣。
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保证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五是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既要抓好文化资源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又要抓好文化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只有坚持文化开放,才能有效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要素,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