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南宁湘教版高一下地理月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5.61 KB
- 文档页数:7
2023-2024学年广西南宁湘教版高一下地理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1小题,每题3分,共计33分)
1.(1)形成该山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2)该山区地貌()
A. 流水溶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答案】A
【解析】(1)该山区地表崎岖,多溶洞和暗河,这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故选A。
【答案】C
【解析】(2)由溶洞、暗河可知,该山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它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
故选C。
2.下列关于地震波中纵波与横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
B. 横波波速快,纵波波速慢。
C.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液体中传播。
D.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
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
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下图分别是甲、乙两地2011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
B. 性别构成不合理
C. 劳动力比重较小
D. 老年人口比重偏大
【答案】B
【解析】图甲人口以青壮年女性人口居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图乙人口男女性别比
相差不大。
故选B。
4.(1)地球南北极地地区极光出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4.(2)与夜半球极光椭圆带相比,昼半球极光椭圆带可能()
A. 空气密度较大
B. 对流运动较弱
C. 磁场作用强烈
D. 昼夜变化较大
【答案】C
【解析】(1)地球上的极光主要是指来自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场导
引带进地球大气层,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
地球南北极地区
的地球磁场作用比较强烈,使这些带电高能粒子更容易聚集在两极,并产生极光现象。
故选C。
【答案】A
【解析】(2)根据夜半球极光椭圆带的分布趋势可知,夜半球极光椭圆带分布的纬度
更低(或更靠近赤道方向),距离极点更远,南北宽度更大,而昼半球极光椭圆带因受
强烈的太阳光干扰,其可见到的极光分布的纬度更高,距离极点更近,而且南北宽度
会更小,极光亮度较暗。
故选A。
5.读下图,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区域为北极地区
B. 图中心是太平洋
C. 图示区域为南极地区
D. 图中心是陆地
【答案】A
【解析】根据形态和位置判断,图示区域包括亚洲和欧洲北部、北美洲北部和北冰洋
地区,主要属于北极地区,A正确,
图中显示,该图中心为北极点,位于北冰洋之上,属于海洋,B、D错误。
故选A.
6.(1)桌山顶部荒芜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景观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6.(2)攀登桌山,沿途可以看到()
①常绿树种郁郁葱葱
②成群羚羊在林中漫步
③岩石层理构造显著
④成片的苹果林
6.(3)开普敦半岛()
A. 热量
B. 海拔
C. 水分
D. 海陆位置
【答案】C
【解析】(1)桌山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其顶部平坦,虽受西风影响,但水汽
没有受到阻挡,没有形成降水,致使降水较少,风力侵蚀较强,蒸发旺盛,水源短缺,植被稀少,形成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桌山顶部环绕的云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山顶昼
夜温差大,夜间水汽冷凝附着在植物叶面上,汇集到洼地使得洼地水源充足,植物生
长旺盛。
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故选C。
【答案】C
【解析】(2)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桌山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山麓为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①正确;
羚羊是高山高原气候区的动物,桌山海拔较低,没有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②错误;
砂岩为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③正确;
苹果是暖温带水果,④错误。
故选C。
【答案】B
【解析】(3)据图中信息可知,开普敦半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A错误。
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流经该半岛西部,沿岸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
较多,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所以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
半岛面积较小,东西窄,南北狭长,河流少,水能资源缺乏,C错误。
半岛冬季沿海地区受西风影响,风浪较大,D错误。
故选B。
7.(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是()
7.(2)退耕后期深层土壤含水率低于表层,其原因主要是()
A. 先升高后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
C. 先降低后升高
D. 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
【答案】B
【解析】
【答案】C
8.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 昼夜更替
C. 天体的东升西落
D. 地方时
【答案】A
【解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移动所致,太阳直射点移动是地球公转运动所致,A符合题意;昼夜更替、天体的东升西落和地方
时均是地球自转运动所致,不是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排除BCD。
故选A。
9.(1)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9.(2)某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一段路是()
9.(3)假如巡查路线是公路,为保障行车安全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C
【解析】
【答案】A
【解析】
【答案】B
【解析】
10.(1)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10.(2)歌谣与其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解释对应错误的是()
A. 地形
B. 纬度
C. 夏季风
D. 人类活动
【答案】A
【解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地名信息判断,图示区域西南部地区是青藏髙原,海拔高,积温较低;东北部地区是黄土髙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较低,积温较高。
黄河河谷地区海
拔较低,积温较高,所以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故选A。
【答案】D
【解析】(2)“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了山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A正确;“一日须携四季装”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势髙,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的特点,B正确;“日愁暴雨夜愁霜”主要反映的是昼夜天气的差异,不是天气多变,C正确,D错误,
11.(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11.(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11.(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答案】D
【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2.(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12.(2)写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风带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2.(3)终年受A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1)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判断A为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B为副热带地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地区的副极地低气压
带,D为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
【答案】(2)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解析】(2)①为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东北信风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盛行西风带,③为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极地东风带。
【答案】(3)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3)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性质为湿热,受它控制的地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为热带雨林气候。
13.(1)图一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13.(2)在图二中用四个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13.(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气压较高的是
13.(4)若此时为夜晚,A.B两点中表示陆地的是________,吹________(海/陆)风。
【答案】(1)图;图;
【解析】(1)考查等压面的判读。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图中④点的气
压最大⑤地气压最小。
【答案】(2)逆时针方向运动图略
【解析】(2)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等压面
向高处凸出,说明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说明气
压较低。
如图所示:
【答案】(3)地面冷热不均;B;A
【解析】(3)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面冷热的不均,导致气体的垂直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气温高的点气流
上升,气温较低的点气流下沉运动。
受热的为B.气压较高的为A。
【答案】(4)A;陆
【解析】(4)若此时为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气流下沉,气压较高:海洋降温较慢气
流上升,气压较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表示陆地的为A。
吹
陆风。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研学小组野外考察时,徒手绘制了一幅当地的地质剖面图(下图),记录所见到的
岩层与褶皱构造,以及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图中用虚线绘制该地发生褶皱后未遭受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
判断甲处的构造地貌
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图略。
背斜谷。
理由: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
【解析】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
的形态,如背斜、向斜、断层等;构造地貌是由地
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或受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由图可知,甲处岩层新老关系表现
为中间老、两翼新,判断其为地质构造为
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产生裂隙,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因此判断甲
处为背斜谷。
15.(1)华山的形成与图中________地的成因相似(填写字母)。
15.(2)C、D两地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地,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地。
15.(3)图中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
15.(4)A、C、D三地向下打井,最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的是________地;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_地的地下。
【答案】(1)A
【解析】(1)华山是断块山,是断层处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地貌,与图中A地的成
因相似。
【解析】(2)图中D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C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3)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解析】(3)图中背斜由于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而在地貌上形成谷地。
【答案】(4)D, C, D
【解析】(4)图中D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结构,最可能找到油气资源;C 地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结构,可能找到地下水;修建隧道最好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呈良好的拱形,不易坍塌,且背斜不易储水,易保持隧道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