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44.99 KB
- 文档页数:9
幼儿园数学教学模式
一、讲解—演示的模式
1.教学目标
鼓舞幼儿从教师的模拟和传授中辨认出事物的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特征,认知较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创建初步的数学概念;指导幼儿概括、整理出来平时累积的
数学感性经验,并使幼儿零散、片段、模糊不清的经验以求明晰、系统化;推动幼儿思维
的抽象化能力和推理小说能力的发展,培育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程序和策略
程序一:引入活动。
导入活动是教学的起始环节。
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和导入语起着集中注意、引出内容、带入环节的作用,能使幼儿很快地步入智力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活动动机,全身心地投
入学习活动。
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导入活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具
导入,即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等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情感和兴趣,这是数学
教学最常用、最自然的导入方式;另一种方式是经验导入,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原有知识经
验的基础上,提供新旧知识的支点,调动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新的活动,这种
方式适用于幼儿有相关经验的教学内容。
总之,引入活动因内容而异,因幼儿而异,但必须努力做到存有针对性、趣味性、启
发性,并力求细密简约,就可以达至引入的目的。
程序二:讲解演示。
传授模拟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它就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现直观教具并协调
以口头语言的表述表明,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内容形象地呈现出在幼儿面前,协助幼
儿认知和掌控。
对于幼儿在自学一些难于认知的新内容或碰到某个内容的难点、重点时,
传授模拟就是必经环节,它能够协助幼儿克服困难,鼓励思路,单一制展开代莱积极探索。
讲解演示不是知识灌输,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必须突出重点。
讲解演示应突出知识
要点,不要使其他细节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二是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
懂和准确。
三是演示的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且是幼儿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
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程序三:练运用。
在教师的讲解演示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仅处于初步感知理解阶段,教师必须提供机
会和条件让幼儿自己练习和运用,通过幼儿自己的亲身体会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并引导
幼儿举一反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练运用必须防止幼儿对教师模拟的机械恶搞,并特别注意在练运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具体内容必须努力做到:第一,练的方式必须多样化,可以集体练、小组练、个别练
融合采用,并以操作法、游戏法居多,以提升幼儿练的积极性;第二,练的建议必须逐步
提高,从教师的适度协助至幼儿的单一制顺利完成,再至幼儿的发展技术创新,逐步培育
幼儿解决问题、辨认出问题的能力。
程序四:小结评价。
小结评价就是教学的破灭环节,就是教师和幼儿对教学活动作出的概括和总结。
不好
的小结评价对教学过程能够起著画龙点睛、稳固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并使幼儿对所赢得
的科学知识展开整理、小结,以求系统化,能够协助幼儿把握住教学的主要内容,增进记忆,易于稳固。
小结和评价必须紧贴教学内
容和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一般采用归纳法
和讨论法。
归纳法一般用于小、中班,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用语言归纳、小结,以强化重点,加深印象。
讨论法多用于中、大班,由教师根据教学的要点提出问题,引导
幼儿一起小结和评价。
另外,小结和评价除了针对教学内容,也可以针对幼儿的学习表现。
3.教学范例和评析
娃娃有几个(中班)
1.教幼儿重新认识数字6、7,晓得它们能够则表示适当数量的物体。
2.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正确感知7以内物体的数量,学习按数摆放实物。
教具实物图片,磁性小树、娃娃、皮球各一个,数字卡“6、7”,磁板1块。
学具第一组:3~7数卡6套,分类盒6个,雪花插片若干个。
第二组:印有数字的作业,皱纹纸若干张,浆糊2盒,抹布2块。
第三组:实物图片若干张,点子印章6个,
3~7的数字印章若干个,铅笔6支,印泥6盒。
第四组:依样接画图,点子印章6个,印泥2盒。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认识数字6。
出具实物图片,回答:“图上存有什么?”(一棵、娃娃、皮球)“它们各存有多少?”(6棵树、6个娃娃……)“可以用数字几来则表示?(”数字6)“6放到图片上
则表示什么?(”6棵树、6个……)“6像是什么?”“6除了则表示图片上的东西,还
可以则表示什么?”(6张桌子、6个苹果……)
(2)认识数字7。
恳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在图片上添上1棵树、1个娃娃。
恳请幼儿睁开眼睛,看一
看图上什么变小了。
回答:“现在存有几棵一棵,几个娃娃?”(7棵树……)“刚才就
是6棵树、6个娃娃,现在怎么说就是7个呢?”(又迎上1个了)“几个迎上1个就是
7个?”(6个迎上1个就是7个)“那数字6能够无法则表示7棵树、7个娃娃?”(无法)“现在6就可以则表示图上什么?”(6个皮球)“那么我们想要个什么办法使7也
可以则表示这幅图上的皮球呢?”(迎上1个皮球)“6个皮球迎上1个皮球就是几个皮球?”(7个)“现在用数字几来则表示这幅图呢?”(数字7)教师拎回去数字6,穿上数字7。
“7像是什么?除了图上的东西,7还可以则表示什么?”
2.小组活动
第一组,给数字卡片排队。
第二组,看数字贴纸球。
“在搞这两组活动时,恳请小朋友看清楚数字再搞。
”
第三组,给实物印点、画线、印数字。
“恳请看清楚存有几个实物,再送点、线、数字,搞好后说一说:几个xx画几条线,绣几个点,送来数字几。
”
第四组,依样印点。
“先念念前面就是怎样绣点子的,然后再接着印下去,看看谁绣得又慢又对。
”教师
重点指导可以变数卡的游戏,鼓励幼儿特别注意数字变小了,用什么方法使木珠的数目随
着变小,并能够讲出几个木珠添上几个就是几个。
3.活动评价
表彰在操作方式活动中能边操作方式边大声地讲诉的幼儿,恳请个别幼儿说道说道第
三活动小组的游戏就是怎么做的,集体探讨与否恰当。
1.教师在让幼儿说说6、7数字可以表示什么时,应鼓励幼儿一次能说出若干种数量
是6或7的物体,让幼儿体会到6、7可以表示任何数量是6、7的物体,体验数字6或7
的实际意义。
2.在认知数量之后,教师又迎上1棵树和1个娃娃,目的就是协助幼儿认知6迎1就
是7,因此在提问问题和“多智龙的数卡”的讲诉中要鼓励幼儿说道确切一个一个的数是
怎样通过迎上1变为另外一个数的,增进幼儿对数的构成的重新认识。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一一说出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6、7来表示。
1.活动目标就是根据中班幼儿重新认识数的特点明确提出的,彰显了对中班幼儿自学
数的基本建议,并且明确提出了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育。
2.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丰富,特别是学具方面,体现出材料的多样化和难度上的差异。
3.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模拟由浅入深,突出重点,能够协助幼儿更好地掌控数的实
际意义,并且引导幼儿一次能够讲出多种数量就是6或7的物体,既增进对数的重新认识,又培育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又注重幼儿的
动手操作方式,能够调动幼儿出席活动的积极性,协助幼儿稳固所学科学知识。
教师对各
个小组的活动明确提出相同的建议,而且重点指导难度很大的第四小组活动,彰显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
最后的活动评价不仅针对活动内容,也针对幼儿的学习态度,还使幼儿参予
评价,更能够注重幼儿的主体作用。
4.活动延伸部分把数学教育从教学活动引向日常生活,强调了数学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注:该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科学》,王志明,张慧和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
二、操作方式—抒发的模式
1.教学目标
唤起幼儿主动出席数学活动,并使幼儿讨厌把玩、操作方式数学材料,能够按老师建
议取回、放置操作方式材料;指导幼儿从自己的操作方式活动中辨认出物体的数量关系和
空间关系等,为创建初步数学概念累积感性经验;使得幼儿能够听到确切若干操作方式规则,能够按规则展开活动,并按规则检查、抒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培育幼儿恰当采用数
学操作方式材料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程序和策略
程序一:重新认识活动。
第一程序的认识活动主要是认识操作对象、操作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师需要调动幼儿
的知识经验,熟悉操作材料数、量、形等方面的主要特征,为操作活动做思维上和兴趣上
的准备。
程序二:操作活动。
操作方式活动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占到教学过程的最小比例,它直接影响
至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
教师必须当好引导者,并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并
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资金投入至操作方式活动中,教师在指导这一环节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六点。
第一,为幼儿操作方式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教师
要为幼儿准备充足各种各样的小材料、小教具(小棍、塑片、石子、瓶盖、纸制或塑
料的几何图形片、各种卡片和其他小玩具等),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操作材料。
第二,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还须做
适当示范。
第三,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操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给幼儿足够的
时间去摆弄物体,去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及其材料在学习数学及发展幼儿
初步数学概念方面的作用,切忌走过场。
第四,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
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可以向全体或个别幼儿提出启发性
问题或提醒幼儿注意的问题。
第五,操作过程中允许幼儿之间的个别讨论和交流。
在操作中,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互相协商、互为补充,
提高探索活动的水平。
第六,操作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体现出年龄差异和水平
差异,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程序三:抒发交流。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在幼儿操作之后,教师应该围绕操作所要完成的教学
活动的具体目标,让幼儿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并和幼儿一起讨论,帮助幼儿将他们在
操作中获得的感知经验予以整理、归纳,明确概念,促使他们思维的外部物体活动的升华,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
教师在指导这一程序时应注意:第一,要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尽量
让更多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体会;第二,指导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述,并学会参
与评价。
程序四:评价活动。
评价活动主要针对幼儿的操作方式和抒发情况,并对教学内容搞重点小结。
3.教学范例与评析
分后水果(大班)
1.学习将数量为“5”的各种水果分成两份,并探索不同的答案。
2.自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分后再分水果的过程和结果,自学分后合式的记录方法。
教具绒板上拉有四条横线,条状水果卡12张,贴绒数字1~5及分合号若干。
学具人
手一块磁性板,磁性玩具水果(苹果、梨子、桃子),铅笔、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1.小组活动
(1)观察活动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恳请小朋友看看,你们的盘子里都有些什么?”(苹果、桃子、梨子)“它们存有
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什么呢?”(水果)“那我们就去玩玩一个分后水果的游戏吧。
”
(2)交代活动规则要求。
每次拎5个水果在磁板上排成一排,然后把5个水果分为两份;每边的5个水果分为
两份的答案都必须不一样;福兰县后说一说:5个水果让给谁几个?让给谁几个?几个和
几个再分出来就是5个?
(3)幼儿操作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告诫幼儿每次挑5个苹果放到横线上数一数,然后再分为两份。
教师重点观测幼儿每
次取回的是不是5个,再分为2份的答案有没有重复和遗漏,引导幼儿分好M30i语言表达。
2.集体活动
(1)整理记录,自学“5”的共同组成。
“谁愿意把自己怎样分水果的事讲给大家听,老师把它记在绒板上。
”
(2)集体按指令检查5的分合结果。
“大家看看每排是不是5个水果?每次分成两份的答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
(3)自学分后合式的记录。
“谁能动脑筋想一想:可不可以用数学和符号来表示分水果的事?5个苹果用几来表示?(”5)“分用什么符号?”(分合号)“爷爷分得的1个苹果用几来表示?”(1)“奶奶分得的4个苹果呢?”(用4来表示)教师边引导边记录分合结果,请一名幼儿继
续往下记录(对照自己分苹果的事),强调记的要和分的一样。
(4)幼儿记录自己的操作方式结果。
教师不断地提醒幼儿每一次记的都要和分的一样。
在自学共同组成的活动中,教具贴绒数字做为总量与部分量的符号同时发生时,其颜
色应当相同,例如在记录幼儿分后5个水果活动时,贴绒数字“5”可以就是黑色,其余
均就是红色,这样从数字色彩上可以协助幼儿区分总量与部分量。
1.活动目标是根据大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的,符合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它对幼儿
的操作活动(分水果)和语言表达(讲述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突出幼儿的
探索精神,体现了操作—表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色。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先使幼儿重新认识操作方式材料,并以幼儿熟识的材料调动他
们的操作方式兴趣。
在幼儿动手前,教师根据操作方式的步骤明确提出具体内容的建议。
幼儿操作方式活动时,教师存有重点地观测、指导,并使操作方式活动达至目的。
在集体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讲诉自己操作方式的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幼儿自学用分后合式展开
记录和概括,协助幼儿同时实现由外部动作至内部动作、由具体内容至抽象化的过渡阶段,有助于幼儿掌控数概念,也推动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
注:该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科学》,王志明,张慧和主编,南京: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
三、积极探索—辨认出的模式
1.教学目标
鼓舞幼儿运用尚无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化解新问题,自学崭新科学知识,单一制地回去积极探索、辨认出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时、觑等特征;唤起幼儿积极主动、主动地出席数学问题的积极探索、探讨,并在老师的协助下概括、归纳有关的数学经验;指导幼儿学会从相同角度、相同方面观测和思考问题,推动幼儿初步的推理小说能力和搬迁能力的发展。
2.程序与策略
程序一:创设情境。
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一般来说,教师要提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或符合幼儿认识水平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开启幼儿思维,引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程序二:鼓励积极探索。
幼儿探索的过程是指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操作或观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础。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
在具体指导时要做到:第一,教师要善于提问。
提问要问到点子上,才能启发在关键处,使所提的问题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
第二,让幼儿边操作边探索。
探索活动往往是在幼儿对具体物体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同时,操作要起到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作用,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启发。
第三,教师要善于等待。
由于能力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由探索到发现到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于等待。
教师的任务是向幼儿提供材料和引导其探索的方向,而不能代替幼儿去发现。
第四,教师既要鼓励幼儿独立地探索问题,也要创造条件开展小朋友之间的共同探索活动。
让每个幼儿尽量做出智力上的最大努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能起到互相启迪智慧的作用。
第五,教师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
幼儿对问题的探索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应让每个幼儿都有积极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对有困难的幼儿可多给予启发,但不要暗示答案。
教师应多给幼儿以鼓励,除了表扬能独立探索并正确回答问题的幼儿外,更应表扬那些虽未得到正确答案但积极进行探索的幼儿,因为正处于挫折中的他们更需要得到鼓励。
程序三:交流探讨。
幼儿在探索发现后,经常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交流自己初探的成果,这些成果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
哪些是对?哪些是错?要引导幼儿讨论验证。
在这个基础上,把探索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程序四:小结评价。
小结评价的要求和其他教学模式的要求一样,教师要对幼儿的探索过程、结果和探索态度做出全面评价,特别要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3.教学范例与评析
量布做衣(中班)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
2.学习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具兔子玩具一个。
学具量具:衣服、裤子、围巾的模型各12份,每份6个。
被测物:红、黄、蓝彩纸若干。
数字印章每组2套,印泥每组2盒。
1.明确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的方法。
“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教师出示兔子玩具。
“看看小兔子给大家带来了哪些礼物?”(衣服、裤子、围巾)“这只小兔子是个能干的小裁缝,它给大家带来了衣服、裤子、围巾,还有许多彩色的布。
红色的布是做衣服的,黄色的布是做围巾的,蓝色的布是做裤子的。
那么每块布可以做几件衣服、几条围巾、几条裤子呢?今天要请小朋友来帮忙量一量,看看每块布最多能做几件衣服。
量完后,请你用数字记录下来。
”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观测幼儿测量时所使用的方法,并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怎样量搞的衣服最多。
2.引导幼儿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1)展现两位幼儿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探讨:“他们量的对吗?为什么?”并使幼儿明晰测量的方法:在测量时量具必须一一对魏,并且量具不容远远超过被量的物体。
(2)展示两位幼儿量的裤子,讨论:“同样大的一块布,为什么有人做5条裤子,有人做6条裤子?谁的方法好?”师生共同找出最佳的测量方法。
1.教师在设计“布”的大小时必须考虑到规格的多样性。
例如绿色的“布”可以大小不一,大的最少就可以搞3件衣服,小的最少可以搞5件、6件左右,这样可以并使测量的内容更加多样。
2.这样的活动形式既可测量面积,也可改为测量长度,如让幼儿沿纸的长边量量这块“布”有几条裤子长。
1.在活动目标里特别强调培育幼儿的积极探索技能、积极探索方法,这就是积极探索—辨认出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目标。
目标第二点明确提出“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的建议,
把“自然测量”教育和“重新认识数”的教育融合出来,协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概念。
但是“自然测量”就是大班的数学教育目标,这个活动对于中班存有一定的难度。
2.在活动开始时,教师用小朋友熟悉的兔子玩具,以“客人带来礼物”的情节创设活动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幼儿明确测量要求。
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索最佳答案。
操作结束后,教师注重幼儿的讨论、交流,让幼儿明白测量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找出最好的方法。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很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