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学术团体,很多人都是教师和知识分子,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启蒙民众的作用,不辞辛劳地从一个城邦转到另一个城邦,向民众传授辩论术、修辞学、市政学和人性知识等,从而使这些公民适合于雅典的民主制。
这一学派的智者大都()
A. 反对追求实利
B. 坚持法律之上
C. 推崇专家治国
D. 忽视道德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学术团体,另外,他们的诡辩理论恶性膨胀,导致不讲是非,颠倒黑白,正缘于此,人们把他们的辩术视为诡辩,两千多年来我国也曾把智者学派称为诡辩派。
在诡辩过程中大都忽视了道德作用,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普罗泰格拉
2. 伏尔泰在他的名著《哲学通信》中这样谈到:“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样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若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束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
”他所说的政府应该是()
A. 美国政府
B. 法国政府
C. 德国政府
D. 英国政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推崇英国的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中也体现了君主的权权力受到限制,美国没有君主,故A项错误;法国也没有,故B项错误;德国虽有,但德国建立代议制比较晚,在伏尔泰之后,故C项错误;只有英国符合题目中的条件,故D项正确。
难度:较难
3.《西方哲学十五讲》中讲到:“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而是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
”加尔文的“先定论”从本质上看
A. 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 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命题
C.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 反映了资产阶级早期的利益诉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要求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加尔文强调的是宗教改革,不是坚定对上帝的信仰;B项说法错误,加尔文的观点是有完整的理论观念的,不是自相矛盾的;C项说法错在“彻底否定了”,可以排除。
4.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土地上奴隶受到分封外,青铜器等工艺品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故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故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故B错误;材料说明的分封制影响,故C错误。
5.据海关统计,1915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增加了
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海关两。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出口上升,进口下降
B. 这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 这大大改善了严重的入超现象
D. 1915年中国出口增幅超过了进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15年我国出现出口上升、进口下降的现象,入超的白银减少,说明大大改善了严重的入超现象,出口相对增加,1915年的出口增幅超过了进口,故ACD符合材料,但不符合要求,排除。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没有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故B说法错
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
6.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这段话
A. 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 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 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 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这里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对待不同的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致。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社会契约论
点评:卢梭的思想主张:
①宣扬“天赋人权”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的。
②提出“社会契约论”,重视公共意志。
他认为社会有一个公共意志,为了维护这个公共意志,任何人都应遵守一定的社会契约,人人都可以追求自由平等。
③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反对君权神授。
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7.“龙昂首、英旗撤。
存两制,棋超绝。
让山河更美,国强民悦。
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
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
”下列标题最符合这首词的是
A. 《沁园春·香港回归十周年吟》
B. 《瑞龙吟·澳门回归倒计时有感》
C. 《满江红·迎香港回归》
D. 《清平乐·澳门回归周年纪》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英旗撤”“澳岛归来时亦迫”可知是迎接香港回归,故C正确;“澳岛归来时亦迫”说明澳门即将回归,不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故A错误;澳门被葡萄牙占领,不符合“英旗撤”,故BD错误。
8.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暴跌;资本主义国家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同时带来的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剧增。
9.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封建帝国”的”封建“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帝国“是西周。
父系家长制贯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与”封建帝国“不直接相关,故A项错误。
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C错误。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王幾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与”封建帝国“直接相关,故D正确。
10.“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 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的影响。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应为中共十三大,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南方谈话”不符,故排除;D项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早于南方谈话的发表“1992年”,故排除。
11.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
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
这说明
A. 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B. 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C. 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 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铸币量的多少体现了商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宋代最高铸币量是唐代的20倍,可以得知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故A正确。
唐代商业发展并不落后,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
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冶炼水平,故C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存在,故D错误。
12.电视剧《走向共和》片尾曲唱道:“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江河。
”其中,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求索成果主要是
A. 迈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 掀起中国第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C.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 在中国实现共和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迈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的是林则徐和魏源;掀起中国第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是维新变法;在中国实现共和制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因此ABD均错。
孙中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13.胡适曾说:“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以下描述与这一制度吻合的是
A. 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 人才由地方长官考察推荐给上级,经考核后任命官职
C. 发掘人才亦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物
D. 强调武功却极可能造成杀良冒功、军纪败坏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正的制度”“贫贱家庭”“正常的竞争程序”“最有权力”可以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
A项为九品中正制,B项为察举制,D项为军功爵制,均排除。
科举制发掘了在考试之一标准下的优秀人才,但是有可能因为只有考试一个标准而导致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故选C。
14.宋代,词成为最流行的文学体裁,绘画艺术流派众多,宫廷画和风俗画兴盛,理学逐步取得思想界的主导地位,理学家中出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对此理解完整确切的是
A. 宋代思想解放潮流方兴未艾
B. 宋代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C. 宋代社会陷于迷乱困惑状态
D. 宋代是典型的社会转型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宋代文化现象,主旨不是宋代思想解放潮流方兴未艾,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迅速扩大,社会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必然随之变化,社会各个阶层的观念意识和情感不可避免地表达出来,因此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宋代社会陷于迷乱困惑状态,排除C;我国宋代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排除D。
15.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16.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 《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 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
《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收录了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族矛盾缓和,故B项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删除了许多对清政府不利的史料,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即可。
1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冶铁
C. 纺织
D. 制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水排用于制造农具,属于冶铁工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是指水排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故排除A,B正确。
纺织业和制瓷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
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而中国迄今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后来率先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
A.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等资料
B. 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C. 郑观应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培养翻译人才。
林则徐设立译馆是将西方资料翻译成汉语,排除A;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迈出培养翻译人才的第一步,故选B;CD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晚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排除。
19.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重视分权制衡
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 建立了责任内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得知,“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就是要求有关权力各方形成相五制约与平衡的机制,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实际上是强调了联邦中央政府正对地方的控制,而忽视了地方的权力,故A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确立的,故D项错误。
设计分权制衡机制,形成权力的相五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20.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A. 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 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 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排除B项;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民党积极抗战,先后组织四次大会战,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21.19世纪中期的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 民主政治完成,女权意识增强
C.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使大量长期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性成为工厂中的工人,曳地长裙不便于生产劳动。
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促使其裙子由长变短,故答案选A;主要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BC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历史事实。
22.《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官吏
B. 征收赋税
C. 行政管理
D. 笔录政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御史台主要职能是监察官吏,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征收赋税,故B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管理,故C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笔录政事,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御史台
23.“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
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是非来自公论”的意思是: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
A项的大意是: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没有体现材料中的观念,
故A项错误。
B项的大意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体现的是亲民的思想,没有体现材料中的观念,故B项错误。
C项的大意是:客观世界(宇宙)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思想(心)是同一的,没有体现材料中的观念,故C项错误。
D项的大意是:天子所赞成的未必都是正确的,天子所反对的也未必就是错误的,与材料观念中“是非来自公论”,而不是权威相符,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与是非来自公论不是同一个概念。
24.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
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
A. 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 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辛亥革命在梁启超的眼里是多种阶层的人凑在一起机缘巧合的开展了一场运动,因此组织的松散性和人员的混乱性都是其失败的最终原因。
A选项说法错误,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B选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选项与题意相符;D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特点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失败的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组织的混乱。
很多参与革命的人都是在听说革命这件事之后参与到其中来,各自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尤其是其中一些立宪派以及地方官僚投机革命,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随风倒,叛变革命。
这就是辛亥革命在组织上失败的原因。
25.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这种现象
A. 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 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不外传的,技术是不交流的,这种现象必然会阻碍手工业的发展,其他的几个选项和材料的主旨是无关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技艺均系世代相传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
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
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
……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二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李靖堃《英国的反腐败机制》材料三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秦朝是如何对官员进行监察的?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答案】(1)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地方各郡设监御史,掌监察职责。
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