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7
邢台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3)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6)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7)在《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在《约客》中,作者用对句写景,极富时令和地方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当凌绝顶(2)烟笼寒水月笼沙(3)不畏浮云遮望眼(4)独怆然而涕下(5)深林人不知(6)凭君传语报平安(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
【详解】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绝、笼、畏、怆、凭”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不只要有才华,更要有悲天悯人
....的胸怀,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B.雷锋,一个家喻户晓
....的名字,一个永存的英雄,一个人民永远要学习的榜样。
C.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
D.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兀兀穷年
....混日子,长此以往你将不会有任何进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使用正确;
B.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使用正确;
C.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使用正确;
D.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
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
比喻做事不辞劳苦。
兀兀:劳苦的样子。
穷:尽。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亘.古(ɡènɡ)憩.息(qì)引吭.(háng)络绎.不绝(yì)
B.恫吓.(hè)怒不可遏.(è)怡.然自得(yí)忏.悔(chàn)
C.亵.玩(xì)鲜.有人知(xiǎn)案牍.(dú)蛰.伏(zhé)
D.贻.误战机(yí)譬.如(bì)高瞻远瞩.(zhú)愧怍.(zuò)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亘”应读gèn。
C项“亵”应读xiè。
D项“譬”应读pì,“瞩”应读zhǔ,“怍”应读zuò。
4.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春铁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主持编纂者为司马光,他与阳修均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B.“我和张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积认的,她在大学教德语,我现在和她学德语。
”句中的两个“和”均为连词。
C.《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黑龙江呼三(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D.“谈谈理想、归纳方法、查找原因,新闻记者”均为动宾短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
B.第一个“和”为连词,第二个为介词,指“跟着”。
D.“谈谈理想、归纳方法、查找原因”均为动宾短语。
而“新闻记者”为偏正短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课外可以找来阅读,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
B.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C.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D.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去掉书名号中间的顿号;
C.将三个顿号改为逗号;
D.将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B。
6.下列词语中括号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晌午(shǎng) 矜持(jīn )头颅(lú )鲜(xīān)为人知
B.累赘(zhuì)挑逗(tiǎo)迭(dié)起气冲斗(dòu)牛
C.拖沓(tà)校(xiào)对调羹(ɡānɡ) 忍俊不禁(jīn)
D.契约(qì )猥琐(wěi )澎湃(pài) 迥(jiǒnɡ)乎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D 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鲜”应读xiǎn。
B项中“斗”应读dǒu。
C项中“校”应读jiào,“羹”应读gēng。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妙的童年时光
①在记忆中,我拥有着美妙的童年时光,而那些时光里,始终贯穿着知了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②我家住在小镇上,一到暑假,爸妈忙着工作,就把我送到十里外的外婆家,爸爸总会骑自行车送我,从车轮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便轻快地飞了起来。
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树冠巨大的梧桐为马路覆上一层浓浓的绿荫,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斑,藏在树叶里的知了一声声地鸣叫着。
知了的叫声告诉我,疯狂的夏天来临了。
③夏天的夜晚总是姗姗来迟,等不到天黑,我和阿舅他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阿舅塞给我一个最小的铁皮桶,挑衅地问我“怎么样,你能装满吗?我爽快地说“看我的!”于是我们浩浩荡荡地向着知了幼虫最多的地方出发。
到晚上,俗称“知了猴”的知了幼虫就会破土而出,沿着树干悄无声息地往上爬。
④那时的乡村,没有路灯,我们常常是摸黑干活。
如果有月光照着,能一逮一个准,晚上出来捉知了猴的人可不止我们几个,所以一定要眼疾手快。
我人虽小,却跑得比谁都快,手也快,不一会儿,就捉了小半桶。
被俘虏的知了猴挤在铁皮桶里,它们全然不知过了今夜,就会变成我们餐上的美味。
带着战利品
回到家,阿舅把知了猴倒进大盆里用水清洗几遍,然后撒上大把盐巴,满足地说:“好喽,睡觉。
”
⑤第二天我起来,脸都顾不上洗,就看见外婆踮着小脚往大铁锅里倒点儿油,刺啦一声,盐腌渍过的知了猴被一股脑儿地倒进了油锅里。
外婆用大铁铲翻炒几下,便有香味钻进鼻孔,我猛吸一口,口水要流下来了。
等到阿舅他们下早工回来,那张矮木桌上已摆上了最简单的稀饭、青菜、馒头,唯一特别的就是炸得黄灿灿的知了猴。
记得第一次吃时,我搞刨了,把一只丢进嘴巴里,囫囵吞下肚。
结果没尝到味道,还被烫了嘴,被阿舅笑话了半天。
外婆一边笑着说:“慢慢吃,慢慢吃”,又一边往我的碗里夹了好多黄灿灿的知了猴。
一家人就这样笑着闹着度过了无数个美妙的夏天。
⑥有时候,我会跟着阿舅他们下地,他们干活,我就在一边玩,田边的杨树上,总有知了在拼命地鸣叫,抱着树干摇一下,会惊走几只,可是过不了一分钟,它们便又在枝叶间歌唱,此起彼伏。
听着听着,人就醉了,醉在那美妙的夏日光阴里。
此时迷迷糊糊中还看见外婆在为我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炎热便散去了,长大后,为了圆大学梦,我就像鞭子下的陀螺,不停旋转,每个依然有知了鸣叫的暑假,我都贡献给了书本。
⑦再后来,我有了孩子,我曾万般欣喜地跟孩子讲“你想不想捉一只知了?孩子不解地说“没意思,我半个小时后还要上钢琴课,”也曾费尽心思从农户手里买回一些腌渍好的知了猴,满心期盼得到他的肯定,他却推开盘子,说“这是什么?怪吓人的,我要吃牛排,” 悻悻而归,我心里失落得要命。
⑧我的孩子很忙,小小年纪背着山一样重的书包奔走于学校与家之间,还要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练钢琴,学奥数、英语……他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当他伏案疾书的时候,窗外偶然会有一只知了躲藏在树叶间不停地歌唱,而在我曾经听来最为美妙的声音,竟被他视作聒噪,“妈,关上窗子吧,吵死了,”我走过去将窗子关上,知了的鸣叫被我关在外面。
⑨我想起那些遥远得像烟一样的日子,那些日子很美,傍晚的天幽蓝而深远,大朵大朵的白云纯洁无瑕,风在轻轻地吹,季节也在悄悄变换,知了拼命地歌唱,歌唱夏天,我在心里叹息,那样美好的夏天竟一去不复返了。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7年6期选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在记忆中,我拥有着美妙的童年时光”,请说说我的童年时光美妙在哪些方面?2.阅读第②段划线句子,结合语境,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从车轮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便轻快地飞了起来。
3.联系语境揣摩词句,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记得第一次吃时,我搞刨了,把一只丢进嘴巴里,囫囵吞下肚。
(“搞刨了”是方言用语,请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
(2)而在我曾经听来最为美妙的声音,竟被他视作聒噪。
(为什么我认为美妙的叫声,儿子会觉得聒噪?)
4.批注,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请参照示例,从不同角度
....对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自行车行驶在马路上,树冠巨大的梧桐为马路覆上一层浓浓的绿荫,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斑,藏在树叶里的知了一声声地鸣叫着。
批注一:作者对树冠巨大的梧桐树,斑驳的阳光等景物进行描写,烘托出了当时去外婆家心情的愉悦。
批注二:作者运用“浓浓的”大大小小的”“水一声声地”这些修饰语来描写树荫、阳光、知了的鸣叫,充满了夏日气息,表达了我对夏天的期待。
语句:我想起那些遥远得像烟一样的日子,那些日子很美,傍晚的天幽蓝而深远,大朵大朵的白云纯洁无瑕,风在轻轻地吹,季节也在悄悄变换。
【答案】1.(1)在爸爸送我去外婆家的路上听知了猴的叫声。
(2)夏夜与阿舅捉知了猴。
(3)外婆为我炸知了猴吃。
(4)跟着阿舅们下地时听着知了猴的叫声入睡。
2.用第一人称,表达对去外婆家过暑假的期待、兴奋。
示例:我太开心了!早就盼着能去外婆家里玩了。
我要和阿舅一起捉知了猴,吃香喷喷的知了猴,知了的叫声可真好听,我美好的暑假生活就此开始啦!3.(1)动作迅速、着急。
(2)儿子学业负担重,认为知了的叫声干扰了他专心学习。
4.示例:作者对“傍晚的天”“白云”“风”等景物进行描写,渲染了童年时光的美妙;比喻,用“烟”来比喻童年时光,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时光的遥远、美丽、易逝;作者运用“像烟一样的”“幽蓝而深
远”“纯洁无暇”“悄悄变换”这些修饰语来描写日子、天、云、季节,写出了夏日的幽远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我美妙的童年,童年的快乐动跟知了猴有关。
第2段去外婆家路上听到知了猴的鸣叫,知道夏天来了;第3段阿舅带我去抓知了猴;第4段外婆把我们抓回来的知了猴腌好,炸给我们吃;第6段我跟着阿舅们下地,听着知了猴就睡着了。
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
句中的“心便轻快地飞了起来”,表达了我即将去外婆家度暑假的快乐、对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
据此用第一人称表达我高兴的心情即可。
如:哦!又可以去外婆家里玩了!太开心了!到了外婆家,我就可以和阿舅一起捉知了猴,吃外婆炸的香喷喷的知了猴,知了的叫声可真好听,我美好的暑假生活就此开始啦!
3.(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结合句中的“囫囵吞下肚”可知,“搞创”的意思是心情急切,过于心急了。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联系上文“我的孩子很忙”“他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和下文“妈,关上窗子吧,吵死了”可知,儿子奋笔疾书,忙于做功课,而知了的叫声对他来说是一种干扰,所以觉得聒噪。
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
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
细读句子可知,该句把童年的时光比成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了童年时光的美好;句中的“幽蓝而深远”“大朵大朵”“轻轻”“悄悄”等词语,细腻生动的表现了景物的美好,侧面烘托了童年时光的美妙,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和追忆。
据此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高明的人体设计
⑴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蛆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六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
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⑵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钟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⑶近视,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贅,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晴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十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
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国醇,结杲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⑷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⑸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逸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⑹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⑺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
所有能够改进的地方都改进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爽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A.让至少四分之一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B.自然选择还将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答案】1.C
2.D
3.B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A、B、C三项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未能抓住本质属性。
且由原文中“如此完美的设计……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也可推知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所述为大脑性能,与题干要求不相符合。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B项中“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说法不妥,文中推断的结论是“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二)李大柱去哪儿了
①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②路口有家牛肉面馆,雪白的墙壁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李大柱去哪儿了?”
③偶然,顾客中正好有人叫李大柱的,就会半开玩笑地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呀?”服务员会反问:“你真的叫李大柱?”顾客就较了真,掏出身份证,往桌子上一拍:“绝无假冒!”
④服务员见状,就会毫不含糊地说:“好,今天您在我们店里吃饭,免单!”正当顾客不知所以时,牛肉馆的老板,胖胖的王师傅,就会笑眯眯地迎上来:“欢迎您光临!今年不是最流行‘去哪儿了’吗?时间去哪儿了,爱情去哪儿了,我们小店也跟着时尚一把。
不过,凡是名字叫李大柱的人来吃饭一律免费,这可是我这里的老规矩了。
”
⑤说话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已经上桌,还搭配着精美的小菜,名字叫李大柱的顾客继续追问:“这规矩真奇怪,为什么呀?”老王一笑:“说来话长呀!三年前的一个傍晚,我骑着三轮车去买菜,走到路口,忽然有辆摩托车冲过来,我摔倒在地上,头上顿时血流如注,骑摩托车的人却一下子跑远了。
”
⑥“我疼痛难忍,连连呼救,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行人很多,可他们谁也不肯停。
就在我快要昏过去时,有位开着货车的小伙子,快速跑过来,他扶起我,还拨打了急救电话。
很快,我被送到了医院,等我清醒过来时,小伙子却没了踪影。
我问遍了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只记得,有一个人和小伙子一起来的,他们只听到同伴叫他‘李大柱’……”
⑦出院之后,我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找到好心人李大柱,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无法报答这份恩情,让我十分过意不去。
一次偶然,我想到这个主意,就是凡是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只要名字叫李大柱,我就不收费。
我想,也许总有一天,我会遇到真正的恩人,向他当面说一声谢谢……”
⑧老王的故事讲完了,顾客在恍然大悟之余,往往也会竖起拇指称赞他的创意。
慢慢地,很多老顾客都熟悉了这个故事,他们时常问老王:“找到李大柱了吗?”
⑨一天晚上,面馆打烊了,服务员在收拾餐桌时,发现了一个装着钱的纸袋,还有一封信,上面这样写着:“老王你好,一年多以来,我时常到你的面馆吃饭,每次看到墙上面的字,内心都很煎熬。
本来,我在老家当快递员。
一天上班时,忽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父亲突发心脏病。
我在赶往医院的途中,撞倒了一位刚刚走出菜市场的老大妈,由于恐慌,我没有停留。
等到父亲痊愈出院,我脑海里始终忘不了撞人的那一幕。
最终,我逃离家乡来这里打工,偶然在你的面馆里听到了李大柱的故事。
我又来过很多次,却始终没有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也叫李大柱。
现在,我决心回老家去弥补欠下的良心债,在离开之前,我想留下这些钱,就算为今后在这里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吧!”
老王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粉笔,郑重地将墙上的字又描写了一遍。
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1.文章以“李大柱去哪儿了”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主要写了关于“李大柱”们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事件一:顾客李大柱凭借其名字免费享用牛肉面。
事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段画线句。
老王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粉笔,郑重地将墙上的字又描写了一遍。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
.......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的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
解。
【答案】1.“李大柱去哪儿了”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标题重点写了老王寻找他的救命恩人“李大柱”的故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文中逃离家乡的李大柱决定回家还良心债,也是受到了老王的影响,题目也暗示了爱的传递。
题目化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2.事件二:小伙子李大柱救助了被摩托车撞倒的老王事件三:顾客李大柱回老家弥补良心债,并留下钱给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
3.从句中“郑重地描写”可知,这是对老王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老王看完信后内心坚定的态度,肯定了
自己的行为,表达一份喜悦之情。
4.示例一:插叙,文章第④⑤段,插入了老王被车撞倒后,小伙子“李大柱”上前救助的事情,解释了上文中“李大柱”到店吃饭免单的原因,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示例二: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
”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现了一个生活的场景。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李大柱去哪儿了”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题目化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生动形象,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2.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需要补充的事件:小伙子李大柱救助了被摩托车撞倒的老王。
顾客李大柱回老家弥补良心债,并留下钱给吃饭的李大柱们买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老王看完信后内心坚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的行为,表达一份喜悦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以结合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的特色进行理解分析。
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解释了上文中“李大柱”到店吃饭免单的原因,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老十街路口,人来人往”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里于地,以钱覆其口,除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炭翁》)
材料二
章衡(1057年状元)使辽①,宴射②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③。
(节选自《宋史·章衡》)
何灌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④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