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二、过程与方法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2.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教师演示]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水分子的变化[课件展示]水的分解(一)水的分解[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水−−通电氢气+氧气−→(二)水的合成[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1、猜想与假设:氢气燃烧生成水。
2、实验步骤:视频展示为主。
3、结论:氢气燃烧生成了水。
[生]观察氢气燃烧的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放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生]根据现象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与刚才的水分解的表达式[师]用分子模型将氢分子和氧分子进行分拆和重组成水分子。
[讲解]用分子模型将氢分子和氧分子进行分拆和重组成水分子,强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分子改变成新分子的过程。
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二、新课讲授(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水分子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2、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了解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对学过的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4、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学过的化学反应。
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水的分解与合成。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学法指导:1、以实验探究法为主,以讲授法为辅。
2、小组合作学习。
预习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氢气和氧气的有关性质及检验方法(1)氢气的有关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氧气的有关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氢气的检验方法: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
(4)氧气的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探究案实验探究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溶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接通电源后两个电极上有何现象?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根据经验猜想,两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怎样检验?总结两个电极产生(),负极产生()气,能();正极产生()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文字表达是()实验探究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问题思考点燃可燃烧气体前,应先()如何检验氢气?总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色,干燥冷却的烧杯内壁有()出现,说明有()生成,用手触摸烧杯感到(),说明反应放出()。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对标自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达标测评:1、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二氧化硫B、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C、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氧气D、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硫2、电解水的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大小不同B、是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质量不同D、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4、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5.下列现象或操作与分子对应的性质不一致的选项()选项现象与操作分子的性质A 铁轨中间留有空隙分子间有间隔B 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具有一定质量C 打开酒瓶会闻到特殊气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 给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6.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B. 水→氢气+氧气C.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D. 镁+氧气→氧化镁7、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未来理想的燃料是()A、煤B、氢气C、天然气D、汽油8、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水原子B、水分子C、氢、氧原子D、氢、氧分子9、氧化汞→汞 + 氧气,可以用下图来表示:由该图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有:氧化汞受热分解,这个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金属汞是由________________直接构成的。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2.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身健康的情感以及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2.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响原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分液漏斗、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止水夹、火柴、澄清石灰水、大理石、稀盐酸、碳酸钠、试管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防止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那么,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还能保持平衡吗?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二氧化碳的循环【过渡】全面分析P131冒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
观察P132活动天地中的图片,分析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1.二氧化碳的循环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一方面: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江河湖海的水体也会溶解二氧化碳,最终转变成碳酸盐。
另一方面: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体被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燃烧、火山喷发等过程,又能将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情景引入】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们称它“死狗洞〞。
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等〔4〕步骤:查、装、定、收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装入药品;③固定装置;③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3.认识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三、教学过程(教师手拿一杯水)教师: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教师:很好!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学生沉思教师: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实验2-2水的电解实验(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教师: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大家观察的真细致!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强化问题: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教师: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演示生成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水通电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了解分解反应(3)微观表示模型化、游戏化,更直观地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1)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课前准备】水电解分解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因为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
但是,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本节我们首先来学习水的分解。
二、新课学习一、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视频:电解水[现象:两管内均产生气泡,正极产生气泡的速度慢,负极产生气泡的速度快]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氢气的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我们由此气体可燃,可知此气体是氢气。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们由此气体支持燃烧,可知此气体是氧气。
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对比一下实验现象正极负极现象产生气泡(慢)产生气泡(快)体积比 1 2性质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能燃烧结论氧气氢气文字表达式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现象这样记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我们对现象进行实质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化合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分解和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体会研究实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媒体: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木条、烧杯、火柴等。
课时:1节课重难点突破:通过实验探究,由浅入深突破化学变化中对分子和原子理解。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新课活动二:电解水的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介绍电解器的基本组成,并演示电解水的过程。
学生观察电解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2,学生对现象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猜想假设电解水得到的气体成分。
3,学生假设的结论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教师演示验证过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学生的结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结论进行反思。
提出问题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发生怎样的变化?活动二,通过分子原子模型组装探究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
1,学生分小组用原子模型先组装出水分子模型(每人组装一个水分子模型)。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活动。
2,让学生拆除水分子模型得到单个的原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本组的原子模型组装出氧分子和氢分子。
并记录本组水分子和氧分子,氢分子个数。
4,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化区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言)活动三,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区别请6位同学上台(其中4名女同学,2名男同学)让女同学扮演氢原子,男同学扮演氧原子。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寄语: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
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3.知道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学习过程:
[引入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水水分子的本身并没有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一、自主学习提纲:
★知识点一:水通直流电分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1、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作用。
2.实验现象:(1)通电后,电极上。
猜测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说明这是;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说明这是。
3.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大约是。
★知识点二:分解反应
4.小组讨论:你认为分解反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以上四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是
,象这样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6.有人说食盐水蒸发得到食盐和水是分解反应,你同意吗?
知识点三.微观解释电解水实验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32并完成下列问题:
7.通过电解水试验,结合教材中的反应图解完成下列问题:在电解水实验中没变的微粒有哪些?
变化的微粒有哪些?
你从中受到那些教育?
《考验自我》:(1)水加热变成水蒸汽是什么变化?
(2)变化时,水分子本身,而是水分子的
、和发生了变化。
知识点四: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学生阅读教材:
(1)识记分子.原子的定义
教师写过程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2)知道常见物质(水.氧气.氢气.金刚石.金.等物质的微粒组成)
通过本节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得到的方法什么?
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____
反思:
1、能正确理解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继空气之后的大家很熟悉的水,在生物和日常生活中对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但从化学角度了解水的组成很陌生。
所以电解水的试验对得出水的组成非常重要。
2、能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学生已有进行科学试验探究的经验与成功体验,已知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但无有关元素、原子、分子的具体了解,对水的组成知识充满渴望,这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