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0.04 KB
- 文档页数:11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理要素: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理要素的概念;3. 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地理坐标系统;4.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与季节变化。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在教案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地理要素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2.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通过简要讲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2.2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理要素的概念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解释地理要素的概念,如大陆、海洋、岛屿、湖泊等。
2.3 地球的形状与地理坐标系统讲解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并介绍地理坐标系统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如经度、纬度等。
2.4 地球的运动规律与季节变化简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并解释由此引起的季节变化,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3.1 利用地理坐标系统确定地点给学生提供几个地理坐标,让他们通过查阅地图或使用地理坐标系统确定地点,并解释地点的特征。
3.2 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观察季节变化的规律。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地理要素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让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习效果:通过小组讨论和拓展练习的结果,评估学生对地理要素和地球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3. 反馈意见: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初中地理教案必修一湘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2.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经纬网的绘制和运用。
2. 地球运动的计算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示。
3. 各种类型的地图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经纬线,提问学生对经纬线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对经纬网图示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3.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经纬网图示,确定地球上任意两个点的位置。
2. 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各种类型的地图,了解地图的制作方法。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经纬网、地球形状和运动、地图种类和制作方法等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经纬网图,标出地球上任意两个点的位置。
2. 收集各种类型的地图,了解地图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经纬网图示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掌握了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分组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地球运动的计算和理解部分,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1[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生:记得。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教师精讲](板书)褶皱山(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
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
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形态,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2.理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
3.掌握重要的地学概念和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原理,认识地学科学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形成有关地理学常识和国土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3.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4.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5.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6.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2 教学难点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演示法3.讨论法4.实验法五、教学评价1.白板笔记2.作业与考试3.课堂讨论4.实验报告六、教学进度1.第一周,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2.第二周,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第三周,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第四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第五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七、教学资源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2.计算机3.白板和白板笔4.实验室设备八、教学总结本教案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讲述、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将形成对地球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2022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
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
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
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宏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时机、贵重的安康。
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协作支持。
一起看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欢送查阅!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
3.培育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生疏。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怀同学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教学设计】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组成(提问)宇宙的含义和特点?——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转变的物质世界。
(提问)什么是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提问)就你所知,宇宙中有哪些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例如,的太空垃圾:1965年在美国首次太空行走过程中宇航员爱德华•华特遗失的一只手套,该手套正在以每小时2.8万公里的速度飞行。
)宇宙中天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天体概念其他恒星由酷热气体组成、自己能放射可见光的球状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温度高,自己能发光,距离地球特殊远。
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的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与恒星相比,具有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的特点[ 彗星在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的大彗星,其公转周期是76年流星体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并描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地图的绘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地图相关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学习新知:(1)进一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近似于球体的,以及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等。
(2)介绍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例如传统的经纬仪、定经纬仪以及现代的卫星测绘技术等,并进行简单的示范操作。
(3)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平面投影和绘制比例尺等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进行简单的地图绘制。
3.拓展延伸:(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素材,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地理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和分享地图绘制的经验和技巧。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以及地图绘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课堂作业:1.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更多知识,并写一篇简短的小结。
2.练习绘制简单的地图,如校园地图、家庭住址地图等。
六、板书设计: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的控制,合理安排课堂的内容和教学进度。
此外,在展示地球和地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活动预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前言走进地理学三维目标1.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
以后就叫我#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
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
二、师生互动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
我数数看,1、2、3。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
(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使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
就知道要你们背诵。
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
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我再提一个问题: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1【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认识地理科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并认识到地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难点: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思考。
2.教学展示引导学生打开课本,浏览第一章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
3.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案例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实际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该问题。
5.小结提问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6.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7.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8.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展示、知识讲解、学生合作、小结提问、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课堂练习和总结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系统的组成;
3.掌握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地理学的研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
2.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地球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简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讲解
依次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简要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球系统的组成。
3.教学示范
利用视频、图片和实物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或实验示范,让学生亲自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练习与巩固
针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地球系统的组成,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与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进行小组或个人的研究项目。
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图表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和展示。
6.总结与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提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湘教版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学问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猎取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
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局部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
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把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
最终,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消失,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比照,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具体章节为《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气团、锋面、低压和高压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变化,以及不同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天气图。
学具:笔记本、地图、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1)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2)讲解气团、锋面、低压和高压系统的形成、特点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
(2)分组讨论,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天气系统分析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
5. 随堂练习:(1)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
2. 气团、锋面、低压和高压系统的形成、特点。
3. 天气图的分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附件中的天气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根据天气图分析,得出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预报,了解更多的天气系统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学内容的综合教案。
该书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面向高中地理教育,全面覆盖了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合地理实际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地理概念,增加地理知识面;2.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学会地理学科分析;3.培养地理思维,提升综合运用能力;4.增强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3.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测量方法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测量地球的方法。
教学重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教学难点:测量地球大小的方法3.1.2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地球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教学难点:地球运动的影响机理3.2 第二章科学调查与地图3.2.1 科学调查教学目标:了解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2.科学调查的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调查的方法教学难点:科学调查的技巧3.2.2 地图及其使用教学目标: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地图的基本知识;2.地图的投影方式;3.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地图的投影方式四、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应通过学生测试、课堂表现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
前言走进地理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b5E2RGbCA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案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案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
以后就叫我#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
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
p1EanqFDPw二、师生互动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
我数数看,1、2、3。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DXDiTa9E3d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
<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RTCrpUDGiT…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标导航】课程要求要点提示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自主探究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思考:在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岩层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分布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幻灯片展示〗:二幅“实际中野外的褶皱岩层”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学生思考:水平的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自主探究二〗二、褶皱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1、什么是褶皱?其基本形态有哪些?2、判断褶皱基本形态的依据有哪些?3、褶皱的基本形态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种地形?受外力作用下形成何种地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师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教师总结: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动画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 厚的竹片,让竹片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教师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小结:褶皱的基本形态 〖幻灯片展示〗:歌诀岩层平,受挤压,背向斜,细分明;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地,中间新,两翼老。
受外力,地形倒,析原因,要记牢;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过渡〗: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幻灯片展示〗:世界地形图片在图上标出“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让学生明确这些山脉的位置并解释其成因。
地质构造褶 皱 背斜向斜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中心新,两翼老图示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山岭谷地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自主探究三〗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4自然段内容及图4、10,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1、全球的岩石圈共划分为哪六大板块?2、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有哪几种类型?3、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会出现什么地貌?〖幻灯片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回扣课堂导入:让学生解释鱼龙是怎样上山的?〖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形成山脉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链张裂:形成裂谷、海洋(生长边界)学生探究结果:板块与板块相碰撞,在陆地上形成褶皱山系。
在海洋中形成海沟、岛弧链。
回扣前面提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岸海沟--岛弧链、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让学生看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略【合作探究一】:课本74页活动题: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为什么?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原因是什么?3.在这里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略【合作探究二】地质构造与石油〖幻灯片展示〗背斜储油构造〖学生思考〗: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略〖练一练〗略〖自主探究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1、断层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的位移方向分为哪两类?3、断层的位移上升或者下沉会形成哪种地貌?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区分易错点: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发生位移〖幻灯片展示〗:断层教师总结: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小结一下〗断层的基本形态〖幻灯片展示〗:歌诀岩层平,或挤压,或张力,先断裂,后位移,成断层;上升块,为地垒,典型貌,庐华泰;下降块,为地堑,典型貌,汾河谷,渭河平;断层处,莫忘记,易侵蚀,或沟谷,或河流。
〖合作探究三〗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 为什么?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略〖练一练〗略〖比较一下〗: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自主探究五〗火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1.岩浆喷发形成的地形2.火山的构造、概念及其形成的地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点拨〗: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练一练〗略课堂小结:〖当堂检测〗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层山──岩层错位(注意与褶皱比较)3、火山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①有利影响②不利影响【教学反思】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第1课时)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这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山地的形成”的地壳运动,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但还有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很好地把握时间;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较乱,从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