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33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角度)(1)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上升)(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①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小。
(需求弹性小)②价格的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大。
(需求弹性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需求变化:互补商品—同向,替代商品—反向)2.价值变动对生产经营(供给)的影响(企业角度)(1)调节产量。
(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增加产量。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减少产量。
)⑵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
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3.其他因素:①物价影响消费。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反之,购买力上升。
②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还会受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三、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新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的知识点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以下是对新高考政治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政治生活基础理论: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参与等基本概念,以及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组织与政治活动等基础理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 法治国家建设:掌握法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
4.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经济政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以及政治如何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5. 国际政治与外交: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掌握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等概念,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外交策略。
6. 政治思想与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7. 公民道德与法治意识:强调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学习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8. 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分析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培养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9. 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掌握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理论
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批判性思维等。
结束语:
新高考政治知识点的归纳不仅要求学生对政治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还
要求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为未来的
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A.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D.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A.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B.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答案)C.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D.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新发展理念是指:A.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正确答案)B.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创新C. 全面、协调、可持续、开放、共赢D. 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高创新、高开放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答案)B.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D. 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确答案)D.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要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聚焦于:A. 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B. 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C. 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正确答案)D. 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群众路线教育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香港和澳门B.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正确答案)C.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唯一方式D. “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
新高考政治背诵知识点归纳新高考政治课程强调了对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下是对新高考政治背诵知识点的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矛盾的普遍性。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经济与社会制度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政治制度与法治建设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特色。
3.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 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六、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1. 和平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七、党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浙江省政治高考知识点提纲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政治生活》必背要点一、以政府为主体1、原因、根据类-----政府为何要这样做?(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旳主人;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旳政府;(2)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旳宗旨,对人民负责旳原则;(3)政府要转变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旳能力和水平;(4)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5)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6)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旳笼子。
2、措施类(1)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旳宗旨,对人民负责旳原则;(2)政府要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旳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旳能力和水平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5)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旳笼子。
二、以党为主体旳(关键词: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1.原因根据类-----党为何要做某事?或做某事旳根据?1)党旳地位决定旳。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旳领导关键,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停夺取新胜利旳关键力量。
2)党旳性质和宗旨决定旳。
党旳性质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旳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旳先锋队;党旳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是完善党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旳需要,有助于提高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旳水平。
4)有助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旳执政理念。
5)是党加强自身建设和巩固党旳执政地位旳需要。
要加强党旳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6)是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旳必然规定。
7)是坚持共产党领导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旳规定。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知识点汇总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考点1:国家与国家性质(A)(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3)国家的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考点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B)(1)区别:定义不同。
①民主的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
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②专政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2)联系: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B)(1)区别:定义不同。
国体(略);政体即国家的管理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
(2)联系: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考点4: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和影响政体的因素(A)共同特征: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考点5: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划分标准: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公式:纸币发行规律: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限度①若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紧缩性财政政策:减支增收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②若货币的实际供应量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物价下跌,纸币升值,购买力上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支减收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用卡: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外汇:用外币表示用于国际间结算支付手段人民币币值变化①升值对外投资,出国旅游,商品进口,偿债外债②贬值——商品出口外商投资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变动的影响:A对生活消费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反之...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替代品&互补品)B对生产经营①调节产量。
政治新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政治新高考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它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政治新高考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政治学基础1. 国家与政府:国家的定义、功能和政府的组成形式。
2. 政治制度: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共和制等。
3.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用。
4. 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意义。
政治思想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2.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比较。
3. 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国际政治1.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
2. 国际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3. 外交政策: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
3.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政治改革与发展1.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施策略。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义和实践。
3. 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政治伦理1. 政治道德:政治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问题。
2. 权力监督:权力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 反腐败斗争:反腐败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
政治法律1. 宪法: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内容。
2. 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特点。
3. 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维护。
总结政治新高考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理解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政治素养,为将来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一、政治思想理论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核心价值观。
2.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和基本路线。
3.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
二、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 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领导核心和党的全面领导。
2. 党的建设: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
3. 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大的背景、主题、报告和党章修正案。
三、中国政府和国家机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组成及职权范围。
2. 国家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政协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
四、中国法律和法治建设1. 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平等性、互相制约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2. 法治建设:法制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和廉政建设。
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和财产权。
五、当前国际形势1. 新时代的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
2. 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我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
六、公民权益和社会生活1. 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和财产权。
2. 公民的义务:公民的宪法义务、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
3. 社会生活:社会治安、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
七、科学发展观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科教兴国和公民道德建设等。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
以上是高考政治必背的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对于高考政治的备考会有很大的帮助。
2023年高考政治必考的30个知识点汇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中国的领导地位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制度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1. 到现在的奋斗历程
12. 报告的主要内容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象
14. 中国的组织原则和作风建设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16. 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17.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8. 工程
1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0. 主题教育
21.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2. 中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3. 我国法律的特点和作用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作用
25.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26. 我国的宪政建设和法治建设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28.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29.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
以上是2023年高考政治必考的30个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和备考,祝你取得好成绩!。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知识点汇总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考点1:国家与国家性质(A)(1)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3)国家的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考点2:与专政的关系(B)(1)区别:定义不同。
①的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是指一定阶级围,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
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
②专政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2)联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的保障。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B)(1)区别:定义不同。
国体(略);政体即国家的管理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
(2)联系:国体与政体是容与形式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考点4:现代政体的共同特征和影响政体的因素(A)共同特征: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考点5:制和君主立宪制(B)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划分标准: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围。
1.制(1)含义: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政体。
浙江省政治高考知识点提纲大全浙江省政治高考知识点提纲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浙江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浙江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对于政治高考的复习,浙江地区的小伙伴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高考政治大题必背知识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关键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命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与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与追求3.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与特色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与制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途径与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意义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推动6.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立足点- 中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轨迹- 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目标7. 国家安全的内涵与保障- 国家安全的内涵与范围- 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与保障路径- 国家安全法的制定与实施8. 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任务-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义与措施9.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内涵- 中华文化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青年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10. 反腐败斗争的历程与成效-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反腐败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打击腐败的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的建立- 反腐败斗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与作用。
浙江省政治学考重点内容(根据考纲整理)《浙江省政治学考必背内容》(修订版)【经济⽣活部分】1、货币的含义?答: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两个?答:价值尺度(⽐如:标价、价格)和流通⼿段(⽐如:购买了什么)4、信⽤卡的功能和优点:信⽤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信⽤贷款等功能,减少现⾦的使⽤,简化收款⼿续,⽅便购物消费。
5、外汇和汇率:外汇是⽤外币表⽰的⽤于国际间结算的⽀付⼿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外币增值,反之,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提⽰:外汇的范围⼤于外币,还包括外国股票债券等。
)6、⼈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民⽣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量越⼤,价格越⾼,价值量越⼩,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于求,价格下跌。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与社会劳动⽣产率成(反)⽐。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基础实⾏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影响消费⽔平的因素:①(当前收⼊)收⼊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们当前可⽀配收⼊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收⼊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
所以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
②(未来收⼊)居民消费⽔平受未来收⼊预期的影响,如果有⾮常乐观的预期,预⽀未来收⼊的可能性就会加⼤。
所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
③(收⼊差距)⼈们的收⼊差距过⼤,总体消费⽔平会降低。
11 价格变动对⽣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活必需品的影响⼩,对⾼档耐⽤品的影响⼤;(2)①互为替代品(⽺⾁和猪⾁):⼀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对其消费量,转⽽消费另⼀种商品,导致对另⼀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xxxxxxxx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必修部分背诵要点1.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供求关系,另一个是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两个影响,一个是调节产量,另一个是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包括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
3. 理智消费的原则包括量入为出、避免盲从、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
做理智的消费者需要遵循这些原则。
4.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能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职业观,包括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7. 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包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尊重和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8. 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调节经济发展、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应当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等政治性义务。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14.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文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和贡献,需要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
浙江新高考政治必背考点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角度)(1)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价格下降,需求上升)(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①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小。
(需求弹性小)②价格的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大。
(需求弹性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需求变化:互补商品—同向,替代商品—反向)2.价值变动对生产经营(供给)的影响(企业角度)(1)调节产量。
(当商品价格上涨时,增加产量。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减少产量。
)⑵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
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3.其他因素:①物价影响消费。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反之,购买力上升。
②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还会受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三、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1)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五、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六、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平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起主导作用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等3.混合所有制经济:⑴地位: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⑵作用: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怎么做?)六、如何成功的经营一个企业?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⑤实行适当的企业联合与兼并七、就业1.就业的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①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规模。
[国家]②党和政府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
[党和国家]③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转变就业观念。
[劳动者]④努力学习,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劳动者]⑤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3.劳动者维权(1)劳动者的权益: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②取得劳动报酬③休息休假④接受社会保险和福利(2)为什么要关注维权?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劳动者各项权利和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满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3)劳动者如何维权?①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前提、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重要依据) ③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④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诉讼、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三单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八、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1)根本举措:(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居民收入。
(2)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提高两个比重:①提高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①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②要规范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九、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3.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基础设施、三农、国防、文教卫生等公共领域)4.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市场配置资源(一)市场调节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2.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具体机制来配置资源。
3.市场调节⑴优点: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会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资源的合理。
⑵市场调节的失灵: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二)市场秩序⑴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⑵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②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③反对地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④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⑤形成以道德的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⑥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优势的内在要求。
4.科学的宏观调控⑴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
②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③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⑵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⑶手段:①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如十三五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和经济政策(如财政和货币政策)②法律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法规③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直接处理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重中之重)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⑴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⑵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成效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⑷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2、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思路:一个立足点,两个更多依靠:市场结构与资源结构)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思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思路:区域结构)(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思路:一条道路、三个方针、一个新型关系)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三、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层次、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思路:落实主题、主线)(3)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心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②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