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0
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本单元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个单元,是以生命科学领域知识为主的单元。
本单元所承担的科学知识目标是:7.2-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7.2-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7.2-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1.1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2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本单元延续一年级的《认识小动物》和二年级的《动物的生活》相关知识,继续深入探究动物的特征等相关内容。
探究目标重点对“提出问题”要素进行训练,是三年级探究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
围绕上述目标,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动物的繁殖》《鸟类的特征》《动物的分类》《动物的一生》《珍稀动物》五个主题活动。
第一课设计了《动物的繁殖》,以学生喜欢的放飞和平鸽为场景引入,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鸽子是怎样出生的?”寻找事实证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找出证据。
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处理信息的教学过程,让他们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宝宝,它们是怎样出生的?然后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类后得出结论:像猫、狗这样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动物叫胎生动物;像鸡和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为让孩子既能学以致用,又能继续探究,课下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孵化小鸡。
第二课设计了《鸟类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鸽子为例,进行观察,观察它们在饲养鸽子的过程中,鸽子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并做好记录,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鸽子身体表面长有羽毛、一对翅膀、靠喙取食等。
其他的鸟是否也有这些特征?寻找事实证据,通过观看大量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动物是鸟类。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类,选择一些特殊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区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但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
学生根据飘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可能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或者无法判断。
上节课探讨了空气与水的异同,很多学生会提到两者的质量不一样,或者说空气没有质量。
并且学生还用小圆圈表征空气颗粒,那么质量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
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
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
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
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内容包括了对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探讨。
本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认识动物的特征,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动物并不陌生,但可能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并能正确识别它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特征,并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动物,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类: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总结与展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
5.练习与反思: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成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1. 教材内容概述科学第二单元的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中的物体-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颜色- 物体的材质- 物体的用途2. 教材亮点2.1 生活化的案例该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通过介绍生活中不同形状的水果和蔬菜,帮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对其用途的影响。
2.2 鲜明的插图教材中使用了大量鲜明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2.3 综合性的训练题每个知识点后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教材改进建议3.1 增加实践活动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活动,例如观察不同物体的材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他们对材质的理解。
3.2 扩大知识延伸教材可以适当扩展一些与物体相关的知识,例如用途更广的物体分类方法,或不同物体的特殊用途等内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
4. 总结综合以上分析,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鲜明的插图和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和用途。
然而,在教材改进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实践活动和扩大知识延伸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研究体验和知识深度。
(Note: The above document analysis is purely fictional and does not incorporate any actual content from the specified textbook)。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直观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
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
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
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100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
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