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0
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本单元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个单元,是以生命科学领域知识为主的单元。
本单元所承担的科学知识目标是:7.2-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7.2-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7.2-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1.1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2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本单元延续一年级的《认识小动物》和二年级的《动物的生活》相关知识,继续深入探究动物的特征等相关内容。
探究目标重点对“提出问题”要素进行训练,是三年级探究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
围绕上述目标,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动物的繁殖》《鸟类的特征》《动物的分类》《动物的一生》《珍稀动物》五个主题活动。
第一课设计了《动物的繁殖》,以学生喜欢的放飞和平鸽为场景引入,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鸽子是怎样出生的?”寻找事实证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找出证据。
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处理信息的教学过程,让他们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宝宝,它们是怎样出生的?然后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类后得出结论:像猫、狗这样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动物叫胎生动物;像鸡和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为让孩子既能学以致用,又能继续探究,课下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孵化小鸡。
第二课设计了《鸟类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鸽子为例,进行观察,观察它们在饲养鸽子的过程中,鸽子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并做好记录,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鸽子身体表面长有羽毛、一对翅膀、靠喙取食等。
其他的鸟是否也有这些特征?寻找事实证据,通过观看大量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动物是鸟类。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类,选择一些特殊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区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但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
学生根据飘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可能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或者无法判断。
上节课探讨了空气与水的异同,很多学生会提到两者的质量不一样,或者说空气没有质量。
并且学生还用小圆圈表征空气颗粒,那么质量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
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
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
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
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内容包括了对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探讨。
本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认识动物的特征,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动物并不陌生,但可能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并能正确识别它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特征,并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动物,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类: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总结与展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
5.练习与反思: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成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1. 教材内容概述科学第二单元的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中的物体-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颜色- 物体的材质- 物体的用途2. 教材亮点2.1 生活化的案例该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通过介绍生活中不同形状的水果和蔬菜,帮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对其用途的影响。
2.2 鲜明的插图教材中使用了大量鲜明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2.3 综合性的训练题每个知识点后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教材改进建议3.1 增加实践活动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活动,例如观察不同物体的材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他们对材质的理解。
3.2 扩大知识延伸教材可以适当扩展一些与物体相关的知识,例如用途更广的物体分类方法,或不同物体的特殊用途等内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
4. 总结综合以上分析,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鲜明的插图和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和用途。
然而,在教材改进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实践活动和扩大知识延伸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研究体验和知识深度。
(Note: The above document analysis is purely fictional and does not incorporate any actual content from the specified textbook)。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直观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
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
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
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100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
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是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小节,分别是《力与运动》、《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下面将对这五个小节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小节是《力与运动》。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示例来解释什么是力,比如推动书包、拉动小车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力是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使用不同力大小的推力使小车前进的距离变化等。
第二个小节是《力的大小》。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描述力的大小。
学生需要了解力是可以用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的,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力的单位“牛顿”来度量力的大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一个弹簧秤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算出其所受的力的大小。
第三个小节是《力的方向》。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需要明白力有方向,可以使物体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等不同方向运动。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有效方向,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比如让学生用力将一张纸片吹向不同的方向,观察力对纸片运动的影响。
第四个小节是《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合成和分解。
学生需要理解多个力合成时会产生一个合力,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成力有关。
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比如使用两个弹簧秤来测量合力和分力。
第五个小节是《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运动中的物体可以通过施加推力或拉力使其改变速度或方向,静止的物体可以通过施加力使其产生运动。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让学生用力将一滑板推上斜坡,观察力对滑板运动状态的影响。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较高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
此外,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气球、针筒、水槽、鱼缸等。
2.实验材料:彩纸、蜡烛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气球、针筒等实验器材展示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膨胀、针筒抽取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用彩纸、蜡烛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空气的性质。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5.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和生活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了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图片,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概述1.1 单元目标第二单元以"我的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脑》。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1 《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 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2.3 《我们的大脑》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基本情况,如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大脑的能力。
重点难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3.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2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帮助。
- 激励教学: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
- 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以上就是对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七课《风的起因》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旨在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说学情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3、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3、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入:猜谜语师:同学们,大家来猜一猜这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课标、说教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的是青岛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材内容,为了能更好的解读教材,下面是我研说教材的流程: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建议一、说课标1、首先来说说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再来说课程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和发展对自然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体验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总目标包括四个分目标:①科学知识:对身边事物有关知识的学习。
②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③科学态度: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并实际到生活中感受身边的事物。
热爱我们的生活、珍爱生命,具有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
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二、说教材1、首先说教材编写意图①三年级主要是培养“观察”能力,在之后会逐渐扩大,逐渐提高。
②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了解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形式和基本方法,学会用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表达交流。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幻灯片9)单元综述对于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这份兴趣延伸,把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幻灯片10)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又分别以植物和动物为探究对象,生物所具有的特征。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本单元选取的认识对象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常见的,所以在教学中提倡“通俗科学概念”的教学。
所谓“通俗科学概念”,就是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把一些科学概念简单化,学生在今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去不断完善这些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度”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不求知识的系统、完整,不涉及过多过深的内容,只求简单概括、学生能够理解即可。
因此,本单元对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等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降低了要求。
如对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上,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在比较中观察等方法,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得到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发展。
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幻灯片11)本单元是依据课标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物体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孩子们刚刚进入科学课的学习,首先一个问题是放眼看看周围的环境,看自然界,万事万物无非分俩大块,一类是有生命的物体,也就是生物,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是生物,哪些没有生命是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