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剂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1 用薄层色谱发分离两极性组分,其Rf 的值分别为和,可采取哪种措施改善分离效果A换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 B换用活性更强的吸附剂 C换用极性较强的展开剂 D换用活性较差的吸附剂我选的是C,答案是A。
为什么B ,D 两个选项怎么考虑解答:由题意知,Rf1=,Rf2=,这两个组分的Rf值非常接近,即ΔRf=Rf1-Rf2=值很小。
故要改善分离效果,需要增加ΔRf值。
从理论上讲,改变固定相或展开剂(流动相)的种类都可以改变ΔRf值的大小,但由于薄层色谱的固定相种类有限,而可以用作展开剂的有机溶剂的种类却很多且方便易得,因此通常情况下优先考虑改变展开剂的种类来调整展开剂的极性,以改善分离效果。
对于极性组分,换用极性相对较弱的展开剂,此时的展开剂的洗脱能力会下降,则展开的时间也会增加,这样能够增加ΔRf值,从而改善分离效果。
换用活性相对较强的吸附剂同样也能使展开剂的洗脱能力下降,但如果吸附剂的活性过强会导致吸附太牢固而无法洗脱。
因此,此题的最佳答案应为A。
一)平面色谱的基本术语和公式参数公式目的和作用备注定性参数比移值Rf平面色谱定性分析相对比移值Rr面效理论塔n=16(L/W)2平面色谱参数板数n分离效率塔板高度HH=L/n分离参数分离度R平面色谱分离度分离参数SN色谱类型分离原理载体固定相流动相Rf顺序吸附薄层色谱吸附硅胶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f值大正相薄层色谱分配硅胶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f值大反相薄层色谱分配硅胶硅胶键合相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f值小纸色谱分配滤纸水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f值大(三)吸附薄层色谱条件的选择根据被测组分的极性大,选择吸附剂的活度要小,流动相极性要大;被测组分的极性小,选择吸附剂的活度要大,流动相极性要小。
1.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的关系(1)基本母核相同,基团极性愈大,分子极性愈强;极性基团数目增加,分子极性增强。
常见的取代基极性大小顺序:烷烃<烯烃<醚类<硝基化合物<二甲胺<脂类<酮类<醛类<硫醇<胺类<酰胺<醇类<酚类<羧酸类。
展开剂的选择: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展开剂的选择最近刚进实验室,用TLC对反应进行检测,但是关于展开剂的资料不多,我们实验室大多就是两个体系: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其他的就很少了,所以我下决心把这个实验室比较常用的技术搞清楚。
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
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petroleume ther/Acetone,Petroleum ether/Ether,Petroleum ether/CH2Cl2, ethyl acetate/MeOH,CHCl3/ethyl 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
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底剂:溶解物质和基本分离。
强度因子与化合物基本结构的强度因子应相近。
调节剂:有较强的洗脱能力,帮助化合物在薄层上移动,可增大Rf值。
强度因子与化合物中极性最大官能团应相近。
拖尾抑制剂(乙酸,甲酸,三乙胺,氨水)酸类加酸,碱类加碱。
盐酸小檗碱的展开剂为:乙酸乙酯- 三氯甲烷- 甲醇- 二乙胺(8: 2: 2: 1);
茶碱的展开剂为:正丁醇- 丙酮- 三氯甲烷- 浓氨溶液(4: 3: 3: 1)。
张敬宝[5]对常见的色谱溶剂进行分类,分成六类:
第Ⅰ类为电子授受体溶剂:甲苯、苯、氯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丙酮、乙腈。
第Ⅱ类为质子给予体溶剂:异丙醇、正丁醇、无水乙醇及甲醇。
第Ⅲ类为强质子给予体溶剂:氯仿、冰醋酸、甲酸及水。
第Ⅳ类为质子受体溶剂:三乙胺、乙醚。
第Ⅴ类为偶极作用力溶剂: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
第Ⅵ类为惰性溶剂(即非极性溶剂):环己烷、正己烷及四氯化碳。
②展开剂组分的确定:通过溶剂分类表查询原展开剂的物质位于第几分类区,然后从与原展开剂物质相近的分类区查找物质,根据粘度、沸点、挥发性、毒性、成本等综合因素进行筛选,筛选出几种合适物质。
③展开剂的组分的确定:从相关文献中可以查的多元展开剂的计算公式:多元展开剂的计算公式P1=φAPA+ΦBPB。
PA 和PB 分别代表溶剂的溶剂A 和B 的极性参数,φ A 和ΦB分别代表它们在混合溶剂中的体积分数。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之间,定量测定在~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展开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化学试剂,它可以使样品变得更容易处理和分析。
在选择展开剂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物化性质:应选择化学性质稳定、挥发性低、易于操作的展
开剂。
一般来说,具有较低沸点和良好挥发性的展开剂更易于使用。
2. 溶解性:展开剂应该能够溶解在样品中,且不应该影响样品
的溶解性。
此外,在选择展开剂时需要注意它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3. 选择性:展开剂应该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它应该只提取我
们感兴趣的目标化合物而不干扰其他化合物的分析。
4. 中毒性:展开剂应该是无毒的或者至少是低毒的。
如果展开
剂中含有有毒物质,那么在使用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成本:展开剂的选择还要考虑成本因素。
应该选择价格合理、易于获得的展开剂,并在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
以上就是选择展开剂的一些原则,但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 1 -。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展开剂是指在某些粘合剂的配制中,加入的一种能够使粘合剂扩散的物质。
它可以增加粘合剂的流动性和延展性,提高粘合剂的覆盖面积和穿透性,加快纤维的润湿和渗透,从而提高粘合剂的效果。
展开剂在粘合剂的配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展开剂选择的原则:
1. 与原料兼容性强:展开剂与粘合剂原料的兼容性需要很高,以保证不会出现相互反应或者不配合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良的效果。
因此,在选择展开剂的时候,需要考虑其成分与原料的兼容性,尽量选择相容性强的展开剂。
2. 溶解度大:展开剂的溶解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因素。
展开剂的溶解速度越快,可以降低制备工序的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溶解度大的展开剂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原材料相混合,保证粘合剂的均匀性及稳定性。
3. 粘度适宜:展开剂加入后会影响粘合剂的粘度,从而影响制备工艺和效果。
选择展开剂的时候,需要根据粘合剂原料的粘度和产品要求的涂布、滴落及渗透等能力,选择适当的展开剂。
4. 可降解性好:展开剂的降解产品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从环保角度考虑,应选择降解性良好的展开剂。
5. 安全环保:展开剂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应考虑它的物理安全性和环保性。
特别是对于室内粘合剂,应该特别注重展开剂对健康的影响。
以上便是展开剂选择的原则。
粘合剂在制备过程中对展开剂的选择要求很高,需要尽可能的根据产品特性和环保要求做出明智选择,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性。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 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转自相关资料: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 (5.5:3.5:0.1)混合溶剂。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
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
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
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首先谈柱层析装柱子(填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
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
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得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得很结实。
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
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如乙醚,二氯甲烷)时更为明显。
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展开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中的化学品,主要用于改善产品的流动性和稀释性,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和生产。
然而,在选择展开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展开剂的溶解度应该与溶媒相似。
因为如果溶解度不匹配,
会导致展开剂在溶液中析出,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2. 展开剂应该对所处理的物质没有影响。
因为一些展开剂可能
会与某些成分反应,从而影响产品的性质和质量。
3. 展开剂应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为一些展开剂可
能会在存储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分解或变质,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4. 展开剂的选择应考虑成本和效益。
因为展开剂的成本可能会
对产品的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总之,展开剂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 1 -。
流动相-展开剂的选择根据样品的极性选择流动相与固定相。
分离极性较强的组分时,宜选用活性低的薄层板,以极性强的洗脱剂展开,否则组分的R值太小,分离不好;分离弱极性的组分时,宜选用活性高的薄层板,以极性较弱的展开剂展开,否则R值太大,也不利于分离;中等极性组分采用中间条件进行分离。
总之,通过选择薄层板和展开剂,调整待测组分的R值在0.3~0.7范围内为宜。
化合物的极性、吸附剂活度和展开剂极性间的关系有助于流动相与固定相的选择。
从该图可见,圆周的三部分分别代表上述三因素。
若将三角形中表示被分离物质极性的A角指向某一部位,则B、C就能粗略地指出所需的色谱系统。
例如,若将A 角指向极性物质,则B角就指向活性弱的吸附剂,而C角就指向极性展开剂。
对于难分离的组分往往需要采用二元、三元甚至多元溶剂作为展开剂。
在多元展开剂中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溶剂起溶解样品和基本分离的作用,占比例较小的溶剂起调整R值、改善分离度和对某些组分的选择性作用。
一般主要溶剂选用不易形成氢键或极性比待分离物质弱的溶剂,否则将使组分的R值太大,甚至使组分集中在溶剂前沿。
多元展开剂中极性较强的溶剂使组分在薄层上迁移,极性较弱的溶剂降低展开剂的洗脱能力,中等极性的溶剂往往使极性相差较大的溶剂混合均匀。
有时需要加入某种溶剂以降低展开剂的粘度,少量酸、碱的加入还可使某些极性物质的斑点集中,提高分离度。
实例谈薄层色谱展开剂选择根据本人的几年薄层层析经验,参考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和有关文献,将2000版药典一部里部分有代表性的对照品的薄层层实例按展开剂极性排序,并对其规律做一些分析。
以下的分析和介绍是总体描述性的,目的是快速、简便地选择展开剂。
如果想了解展开剂选择的各种理论,请参考其他专著。
选择展开剂,要依据溶剂极性和他们的混溶性,溶剂对被分析物的溶解性,以及被分析物的结构。
这里只讨论药典里通常使用的以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薄层,也不考虑板的活性。
E( 5LQ3Y列出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 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薄层色谱中的展开剂
在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薄层色谱中,展开剂的选择对于分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展开剂:
1.氯仿-甲醇混合物:这种展开剂常用于硅胶薄层色谱,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尤其适用于中性物质的分离。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2.苯-甲醇混合物:这种展开剂适用于分离酸性物质,如酚类、羧酸类等。
同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3.乙酸乙酯-正己烷混合物:这种展开剂适用于分离中等极性的物质,如脂肪酸、醇类等。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4.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物:这种展开剂适用于分离脂溶性物质,如油脂、蜡等。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5.环己烷-乙酸乙酯混合物:这种展开剂适用于分离芳香族化合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展开剂的选择应该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和薄层色谱的吸附剂类型来综合考虑。
不同的吸附剂和被分离物质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展开剂,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行试验和调整,以确定最适合的展开剂和比例。
展开剂的选择以及常用溶剂极性表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
根据本人的几年薄层层析经验,参考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和有关文献,将2000版药典一部里部分有代表性的对照品的薄层层实例按展开剂极性排序,并对其规律做一些分析。
以下的分析和介绍是总体描述性的,目的是快速、简便地选择展开剂。
如果想了解展开剂选择的各种理论,请参考其他专著。
选择展开剂,要依据溶剂极性和他们的混溶性,溶剂对被分析物的溶解性,以及被分析物的结构。
这里只讨论药典里通常使用的以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薄层,也不考虑板的活性。
列出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
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 、关于溶剂混溶性,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比如正己烷与甲醇。
多元展开剂,主体的两种溶剂不能混溶,就需要通过第三种溶剂来调和。
比如:石油醚、正庚烷、正已烷、戊烷、环已烷和甲醇、水之类的。
一般正相色谱,固定相为极性,被分析物质的极性越大,需要极性更大的展开剂。
了解被分析物的极性可以通过分析其结构获得,很难获得它的极性指数。
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
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
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 2.5:2.5)。
(由于薄层板、比移值不同的原因,展开剂极性比较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后者大于前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同化合物,怎么定它的极性,又用什么标准来定它对应的展开
剂呢?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首先是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比如: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这类化合物,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
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比如: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 0.2)或者苯—乙醇(8:1)、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
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
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
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
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
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
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皂苷类。
人参皂苷:氯仿-甲醇-水
(65:35: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或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或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芍药苷: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黄芩苷:醋酸乙酯-丁酮-醋酸-水(10:7:5:3)、橙皮苷:
苯—醋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层溶液、葛根素:氯仿-甲醇-水(14:5:0.5)、芦丁:醋酸乙酯-甲酸-水(8:1:1)。
这类物质,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
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
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
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
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
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
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 (氨蒸气饱和)
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
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进行薄层分析基本可以根据母核、基团,选择相似的化合物对号入座。
当然,具体的条件优化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
遇到较困难的分离,需要使用到设计优化方法的,已经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