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50 KB
- 文档页数:2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一、教学内容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夜书所见》《秋思》《秋风引》《乡愁》二、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初步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式。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说“乡”议“乡”。
【设计意图:从“家乡”“故乡”二词引入,在对家乡的介绍中激发热情,为后文的学习做情感的铺垫。
】(二)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介绍背景,猜诗人。
(诗人背景:15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两年过去仍一事无成。
9月9日重阳节的这一天,他看到别人都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自己却形单影只。
)2.诵读古诗。
齐读、指名读。
相机点评。
3.体会“佳节”衬托下的寂寞。
师引导:王维的心情怎样?为什么?相机点拨并读出心情。
4.配乐读【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完成诗作背景的介绍,学生接受度高,又能够自然地引领学生体会诗背后的情感。
】(三)品读《静夜思》1.介绍背景,猜诗人,背古诗。
(诗人背景:20岁起仗剑走遍大唐王国,却从没回去过故乡,只把自己的号取做了故乡的名——“青莲”。
)2.品读“明月”蕴含的深情。
师引导: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呢?(预设:明月)他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就是李白,会想对明月说些什么吗?3.配乐读【设计意图:引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领学生通过代入情感去思考“明月”的意象,初步建立诗人们会用用物象寄托情感的认识。
】(四)比较阅读《夜书所见》《秋思》《秋风引》1.找相同,口头完成学习单并小组讨论(预设:都提到了“秋风”,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感受吧。
找一找,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是什么事物触动了这些诗人的思乡情怀?为什么?2.汇报:读最喜爱的一首诗,说感受。
3.品读“秋风”蕴含的情感。
【导语】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来的中华传统节⽇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化内容。
中华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重要的组成。
三年级下册语⽂第九课的三⾸古诗,都与节⽇有关,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语⽂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教案:元⽇教学⽬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背诵课⽂。
3.理解“屠苏”“曈曈⽇”等⼀些⽣僻字词的意思,明⽩本⾸诗的⼤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近⽣活,谈话导⼊ 1.(课件出⽰:⼀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天吗?(指名并板书:正⽉初⼀)这⼀天在古时候⼜叫做“元⽇”(板书:元⽇)“元”是开始的意思,“元⽇”就是⼀年的第⼀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古诗的题⽬就叫作“元⽇”,请⼤家⼀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
宋临川⼈,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家、改⾰家,唐宋古⽂⼋⼤家之⼀。
在北宋⽂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典,风格遒劲有⼒,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集》,谥号“⽂”。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世纪最伟⼤的改⾰家”。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初读课⽂,感知诗意。
1.同学们,⾸先请你们⾃由朗读这⾸古诗,⽤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
2.⽣⾃由朗读,⼩组交流。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文化;2.了解古诗的基本韵律及诗歌篇章结构;3.学习《咏鹅》、《静夜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领悟其内涵;4.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能朗读并熟记这三首古诗。
教学内容课文导读本课是第九课,共分为五个板块,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咏鹅》、《静夜思》、《登鹳雀楼》。
先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诗句来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再结合作者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演示1.《咏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诗以“咏”形式。
写了一个孩子养鹅的故事,诗中含有“升级”的寓意,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就像登高望远一样,需要一步步地去完成。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中的“静夜”表现了一种寂静的、思考的氛围。
诗人思乡,思故人,情感深沉,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3.《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为了参观游览而登上的鹳雀楼,除了是一种登高望远的情结,还表现出作者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哲思之情。
学生练习在学生完成学习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一个个朗读诗歌,学生可以对诗歌进行背诵、理解和思考。
可以留些“梦想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梦想,写一篇短文,引用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教学评估1.课堂演示会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会被评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可以进行课后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掌握情况。
总结本课的三首古诗非常优美,它们的内在意义也十分丰富。
让学生学习古诗歌文化,是凝聚汉文化精华的一种方法。
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中传递的情感
2.学习诵读古诗,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乡情、亲情的体验和感悟
4.了解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准备
1.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课本上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录音或视频播放设备
4.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过重阳节的经历和感受。
2.观察引入
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诗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标题和插图,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猜猜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学习课文
1.音频导入
播放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读诗歌。
2.理解诗歌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并依次回答问题:诗歌是谁写的?诗歌的题材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3.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阅读诗歌,共同回答以下问题:诗歌中提到的。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清明节是哪一天吗?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呢?让我们走进杜牧的《清明》看一看。
学习任务一:读古诗,整体感知1.朗读古诗。
先听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2.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解读诗题。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祭祖、扫墓等习俗。
按阳历来说,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或者4月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还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4.学习字词。
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重点指导:欲,左右结构,共11画。
书写时注意:“谷”字上边撇和点分开,右下撇伸到“口”的下方。
魂,左右结构,共13画。
书写时注意: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松。
“厶” 不能丢。
酒,左右结构,共10画。
书写时注意:三点水为弧形,右部不要忘记写里面的短横。
学习任务二:明诗意,体会作者情感1.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节日气氛?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意。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形容雨特别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大意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2)为什么行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呢?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句诗大意是: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4)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因为作者独身在外,触景伤怀至极,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中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导案:元日教学目的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画的欢欣鼓舞、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妙愿望。
【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月朔)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标题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习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格调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诵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诵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诵,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1)指名朗诵,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老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月朔。
爆仗: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这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些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这首诗写的就是古代的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通、读熟,读出一定的节奏美。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2.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符、屠、苏),指导“符”字的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字的基本架构。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重点。
(3)学生临写三遍,教师巡视检查,并及时辅正。
(4)同桌合作,一人用会写字组词,一人听写。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质疑引入。
解读诗题,明确节日读两首诗的题目,猜猜诗中写的是哪个节日?(三)朗读古诗,想象情景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1)师范读古诗。
(2)生自由读古诗。
自读要求:①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随文读准“魂、酒”等要求会认的字。
②标出诗歌朗读节奏,按节奏练读。
(3)同桌互读,纠错互评。
(4)指生朗读,教师指导。
要点:在七言绝句中,停顿一般遵循“二、二、三”的停顿规律,提示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意声断气连,读出停与连。
(5)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6)小组赛读,师生共评。
2.再读古诗,感受节日习俗。
①自读两首诗,圈画出这两首诗中表示传统节日特有的事或物的词语。
②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预设交流:②教师相机板书:雨纷纷、欲断魂、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顺势指导“欲、魂、符”。
引导学生观察字的宽窄、高低和穿插。
③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④师生评议,改进书写。
3.自由读诗,理解主要内容。
(1)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节日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求:想象节日的画面,说一说,诗中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和清明的?预设:过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早起换新符,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清明节人们扫墓,想念已故亲人的悲伤。
(3)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吟诵诗歌。
(4)小组赛读古诗。
(四)熟读成诵,深化情感【设计意图】拓展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古诗,感受诗人笔下不同的节日氛围。
激发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兴趣,为本单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四、心灵对话,同悟共升(预设时间:2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预设:知道了两首诗写得都是哪个传统节日,还学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了解其它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你们为祖国传统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成长为有文化底蕴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检测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带领学生回归“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一人文主题。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
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
1。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元日》是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九课,是一篇优秀的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通过这篇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元旦。
通过描写元旦的瑰丽景象和寓意深长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含义和起源。
2.学习掌握此篇诗歌的作者、背景与历史背景。
3.能够熟读背诵《古诗三首元日》。
2.能力目标1.能够借助各种语言工具,理解诗歌的意境,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2.能够从咬字发声、语调抑扬等方面,实现对古诗的朗诵表达。
3.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与探究精神。
2.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古诗三首元日》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感情。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此古诗描写瑰丽的元旦景象,需要理解较多的文化背景知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内容1.课前活动听音乐,看结果播放《古诗三首元日》的朗诵或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捕捉音乐中的情感,并猜测此音乐所表达的意思。
2.导出主题通过放映与元旦庆祝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领略到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传统庆祝方式,理解元旦的基本含义和由来。
3.课堂活动第一篇:《元日》向学生介绍《元日》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这篇古诗的基本信息,进行反复朗读,并引导学生合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第二篇:《破幽梦》请学生自己预读读第二篇,通过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篇诗歌,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启发其积极探讨与猜想。
第三篇:《早发》向学生介绍此篇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结构,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不易理解的语句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理解。
4.总结课回顾学生在本段时间内学习到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和巩固。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
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义务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羁旅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
重阳节那天,作者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想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他四年家乡亲人的情感。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给人无尽的想象。
【设计理念】
国家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
统编教材增添了很多传统文化篇目,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扮演好重要的角色。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炮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
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清明【教学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魂酒牧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
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