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91.02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1.1.3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2、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
教学难点:
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
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
[新课引入]
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碱金属原子光谱为什么会在光谱里呈现双线?为什么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银原子在外加电场里加速飞行通过一个不对称磁场时会分成两束?归根结底,为什么一个原子轨道里能容纳两个电子?
[过渡]原子光谱、构造原理都无法解释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可的学习。
[讲解]量子力学告诉我们:ns能级各有一个轨道,np能级各有3个轨道,nd能级各有5个轨道,nf能级各有7个轨道。每个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ns、np、nd、nf……分别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2x1、2x3、2x5、2x7……,由此可知,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这2个电子容纳在同一原子轨道,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空间运动状态相同。为什么一个轨道允许容纳两个电子?
[板书]
1、泡利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
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
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
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
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
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
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一段,体会原子的体积
之小。表1
【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1936年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过渡】什么是能层?什么是能级?构造原理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现史,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培养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讲授新课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知识回顾】
1.原子的结构
①数量关系: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关系: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对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相加的数值,即近似原子量。
2.原子核外电子层的表达方式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体积很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亿分之一。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由内向外。基础知识
回顾
回顾前面
学习过的
知识,为能
层能级构
造原理的
做的学习
铺垫。
(2)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5)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一、能层与能级
1. 能层
(1)含义: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即电子层。
(2)符号及能量关系:
小结: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离原子核越远。
2. 能级
(1)含义:同一能层的电子,还被分成不同能级。
(2)能级符号与所能容纳电子数如下表:
【思考与讨论】
(1)一个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揭秘131I和127I——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
一、背景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内容。高中教材对元素的“位”“构”“性”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探讨,通过科学史话、方法导引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方法,提升化学核心素养。第四章是整个高中阶段全面、详细地学习和研究原子结构和元素规律的一章,为后期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作了铺垫。而本节知识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对原子结构的演变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做了详细介绍,是下一节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需要。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课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驱动型课堂,将情境线、活动线、知识线和素养线四线合一,以揭秘131I和127I为课堂主线,设置原子结构演变史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核心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131I和127I在性质和用途上的差异,以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部分知识,但缺乏对整个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的了解,且未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规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探究兴趣浓厚,但欠缺深层理性认识,所以接受难度适中。若将揭秘131I和127I的问题驱动型教学融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提升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层次存在不可预测性,所以对课堂教学能否顺利的实施有所担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应用视频、图片、类比和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进一步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层状排列。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了解电子排布式,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简单元素(1~18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
视频和图片观察、讲解、归纳、练习。
四、教学用具
录播教室、本节课ppt。
五、教学过程:
导入:原子是怎样诞生的呢?
视频:地球的起源宇宙大爆炸_标清
讲解:(展示三张宇宙大爆炸图片)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
讲解: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约为氢的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总数加起来不足1%。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1.1.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
教学重点: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
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同一能层有不同的能级,同时研究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这节课研究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构造原理。
[板书]三、构造原理
[投影]构造原理:
[讲]构造原理是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板书]1.构造原理:
(1)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构造原理规律: ns (n-2)f (n-1)d np。
[过渡]按照构造原理,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核外电子,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电子填满一个能级,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由此构建了元素周期系中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情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3.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核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组成、核式结构及化学性质,结合演示文稿和原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3. 实验: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组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5.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