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中的法律风险
- 格式:docx
- 大小:12.84 KB
- 文档页数:6
招聘风险及规避招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招聘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规避措施,以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招聘风险。
一、招聘风险1.虚假简历风险:求职者可能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和工作经历,以获得更好的职位机会。
2.不合适的候选人风险:招聘人员可能选择不适合岗位的候选人,导致招聘失败和人员流失。
3.内部推荐风险:内部推荐的候选人可能不符合招聘要求,因个人关系而被录用,导致岗位不匹配。
4.招聘渠道风险:选择不合适或不可靠的招聘渠道可能导致招聘效果不佳。
5.法律合规风险:招聘过程中可能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导致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二、规避措施1.建立完善的招聘流程:制定明确的招聘流程,包括岗位需求分析、职位描述、候选人筛选、面试评估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操作。
2.加强背景调查:对候选人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包括学历、工作经历、技能等,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核实。
3.多渠道招聘:结合线上和线下渠道,如招聘网站、社交媒体、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扩大招聘范围,增加选才的机会。
4.面试评估标准化:制定明确的面试评估标准,包括技能测试、行为面试、案例分析等,以客观的标准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5.培训招聘人员:提供招聘培训,使招聘人员了解招聘法律法规、招聘技巧和面试技巧,提高招聘的专业水平。
6.建立合规意识: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确保招聘过程合规,避免法律风险。
7.建立员工反馈机制:在员工入职后,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员工对招聘流程和岗位匹配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招聘策略。
8.定期审查和改进:定期审查招聘流程和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不断提高招聘质量和效率。
三、案例分析某企业在招聘销售经理的过程中,面临了虚假简历的风险。
为了规避这一风险,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1.背景调查:对候选人提供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进行核实,通过电话和邮件与候选人的学校和前雇主联系,核实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案例分享招聘的同仁们,往往在招聘过程中感叹“招聘真难啊怎么就是招不到人呢”如果你在招聘新员工入职时不懂法律风险防范,即使你把人招到,你将会更难为了避免大家范相关的错误,给自己及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招聘新员工入职时将有哪些法律风险及防范技巧盲点1:发布虚假招聘信息1、法律规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2、法律责任:对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对此,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可见,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构成欺诈,劳动者可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除此之外,根据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第十四条第一、五、六项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用人单位还可能因此被行政处罚,劳动者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经济损失;盲点2:发布就业歧视招聘信息1、法律规定:劳动法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就业促进法27条规定,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就业促进法29条、30条、31条增加了对“残疾人”、“传染病原携带者”和“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权利的保护;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也规定,用人单位发布的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实践中,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包含有不少的歧视条款,如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疾病歧视、相貌歧视、属相歧视等;此类的招聘广告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甚者招惹上官司;2、法律责任对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对此,就业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六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盲点3:未制定录用条件或岗位说明书并让员工签收1、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此,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2、法律责任:在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则构成了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盲点4:未主动履行告知义务1、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即用人单位应当主动将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等情况如实告之劳动者;现实操作中,很多企业HR为了吸引往应聘的人员,只挑好的讲,企业内不好的情况经常隐瞒;2、法律责任:对此不但对招聘工作没有帮助,还可能因为劳动者入职后发现企业的实际情况与HR先前描述的相差太远,反而造成离职率的上升;还因此造成合同的无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另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相关规定,还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对此,企业可以事先制定岗位安全告知书,告知劳动者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措施等并要求签名确认;盲点5:未审查应聘者的身份、背景、是否还有劳动关系未解除;1、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法律责任: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六条规定,上述连带赔偿责任,其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其向原用人单位赔偿的损失包括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和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最好不要招用兼职劳动者,所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必须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该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该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查验的方法就是要求劳动者提供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报到证,已经办理失业证的还可以提供失业证等;如果拟招聘的为公司核心岗位的工作人员,公司非常需要该应聘者的,在其无法提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情况下,可以如此操作:在公司的监督下,由该应聘者出示一份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过邮政快递方式邮寄给单位C,并保留相关的快递详情单和回执原件;自该通知书送达原单位之日起30天期满后,才和该应聘者B签订劳动合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相信应聘者出具的承诺担保书之类的文件;因为该承诺担保书仅仅是该劳动者和新单位之间的内部协议,不能对抗原单位,因此,并不能因此免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更况且,承诺担保书由劳动者自己出示,不排除其隐瞒实情的可能;盲点6:轻率发放Offer1、法律规定:录用通知书是用人单位的要约,对此,合同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第十四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第十六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可见,当用人单位向决定录用的候选人发出录用通知也即要约而候选人表示接受该录用通知也即承诺后,则在用人单位与该员工之间劳动合同成立;2、法律责任:按照合同法上述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在发放录取通知书后又反悔的,至少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因此给劳动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差旅费、住宿费,如果劳动者在接到录用通知书之后向原单位辞职的,还可以要求赔偿工资损失;盲点7:先入职,后体检根据前面第5点分析,企业发放录用通知,应聘者同意的,则劳动合同成立;因此,如果发录用通知书的时间和体检的时间颠倒,届时,体检显示他有精神病史或有心脏病史,能说这叫‘体检不合格’而拒绝录用告诉你,不可能如果你硬是要反悔,那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会构成就业歧视;所以,发Offer后再要求员工去体检,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把体检放到发Offer之前来做,把体检作为面试考核整个流程的一个部分,对面试、体检等都符合公司要求的求职者,才能发给Offer;对于相对不符合公司要求的求职者,可以以‘择优录取’的理由而不是‘体检不合格’的理由在招聘环节淘汰掉;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法律风险;盲点8:违法约定试用期1、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企业与劳动签定的一定要按照上述法律要求执行;2、法律责任:现实中,还是有部份企业,不论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很喜欢与劳动者一律约定3个月的试用期或超标约定试用期,以为对自已有好处;殊不知,如果劳动者知道下面这条规定,一定会在梦中笑醒;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盲点9:未收集员工的信息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二十六条规定,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因此,如果劳动者提供了虚假信息,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但是,与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不同的是,劳动者的告知义务是被动的,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主动要求劳动者提供,则劳动者可以不提供;如此,在劳动者提供虚假入职信息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则可能无法因此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白白地浪费了大伙的时机;盲点10:没让员工确认法律文书送达地址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没有让员工书面确认法律文书送达地址,这看似小事,实则风险巨大,如果因此导致,法律文书不能送达,则可能发生如下不良影响:第一、法律文书例如违纪处罚单、续签意向书、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等对员工不发生法律效力,以此作出的扣减工资将视为克扣工资、以此作出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将视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第二、增加用工成本——不辞而别期间的社保费、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第三、增加离职成本——在有些地方例如广东,双方无法证明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视为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须支付经济补偿;建议:在劳动合同中注明员工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并注明如邮递地址和联系方式变动应当及时通知企业;员工邮递地址和联系方式变动未履行通知义务的,企业按照原地址邮递送达,无论是否退回均视为送达;因此造成的法律后果由员工负担;。
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妥善处理,这些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
一、招聘与录用环节的法律风险1、就业歧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如果基于种族、性别、宗教、年龄、国籍、残疾等因素对求职者进行不合理的区别对待,就可能构成就业歧视。
例如,明确规定只招聘男性或只招聘特定年龄段的人员,而没有合理的业务需求作为依据。
2、虚假招聘信息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如果存在虚假内容,如夸大职位待遇、隐瞒工作条件等,可能导致求职者产生误解并在入职后引发纠纷。
3、背景调查不当对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时,如果未获得求职者的合法授权,或者调查的内容超出了必要的范围,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权,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4、录用条件不明确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录用条件,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
因为法律规定,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
二、劳动合同签订与管理的法律风险1、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劳动合同条款违法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如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约定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过长的试用期、限制劳动者的法定权利等,该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3、劳动合同变更不规范企业在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如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等时,如果没有与员工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4、劳动合同保管不善企业如果未能妥善保管劳动合同,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三、薪酬福利管理的法律风险1、拖欠或克扣工资企业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支付员工工资,或者无故克扣员工工资,可能会面临劳动者的投诉和法律制裁。
公司在聘用中应注意的法律风险一、引言公司在招聘和聘用员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本文将就公司在聘用中应注意的法律风险展开论述。
二、平等就业机会在招聘过程中,公司需遵守平等就业的原则,不能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民族等因素进行歧视。
公司应在招聘广告、面试以及录用决策过程中确保符合法律的要求,避免对特定群体的不公平待遇,并使用公正的招聘标准和程序。
三、劳动合同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前,公司务必详细阅读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符合法律和劳动法规的要求。
合同中应清晰列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工作内容、薪酬体系、工作时间、福利待遇等。
同时,公司还需警惕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具有的失效或违法的风险。
四、薪酬与福利公司在规定薪酬和福利标准时,务必遵循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公司应充分了解劳动法规,确保在涉及小时工、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做出正确决策,以避免违法的风险。
五、保护劳动者权益公司应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需要建立并执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六、保密义务公司在雇佣员工时应重视保密义务的约定。
对于接触到公司机密或涉及商业机密的员工,应明确约定保密义务,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公司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此外,在解雇员工时,也需注意对员工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
七、竞业限制为防止员工离职后对公司形成竞争,公司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竞业限制条款。
这些条款应符合法律规范并履行合理性的要求,避免过度限制员工的就业权利。
八、劳动争议解决在公司与员工之间存在劳动争议时,双方应尽量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公司应了解相关的法律程序和流程,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以便在解决劳动争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1篇一、背景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近期进行了一次招聘活动,旨在招聘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
在招聘过程中,该公司通过线上投递简历、初步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名候选人进入下一轮面试。
然而,在面试环节,该公司发现其中7名女性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与另外3名男性候选人相当,甚至某些方面更为突出。
然而,在最终决定录用时,该公司却以“团队性别比例不均”为由,拒绝了7名女性候选人,仅录用3名男性候选人。
二、法律风险分析1. 性别歧视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
”本案中,该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以“团队性别比例不均”为由拒绝录用女性候选人,涉嫌违反了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存在性别歧视的法律风险。
2.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在招聘过程中,该公司使用了部分候选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学历、工作经历等。
如果该公司在未经候选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或用于其他非法用途,可能涉嫌侵犯候选人的知识产权,引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3. 劳动合同纠纷如果该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与候选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性别歧视等原因导致候选人未能入职,候选人可能以违反劳动合同为由,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三、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意识培训针对公司内部招聘人员进行法律意识培训,使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
2. 完善招聘流程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确保招聘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对于候选人的个人信息,要严格保密,防止泄露。
3. 优化招聘策略针对性别歧视问题,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性别平等政策,鼓励男女平等就业;(2)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表示公司对性别无歧视;(3)在招聘过程中,对男女候选人进行同等对待,确保招聘过程的公平性。
4. 加强内部监督设立专门的招聘监督部门,对招聘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招聘活动的合规性。
招聘廉洁风险点防范措施
招聘廉洁风险点:
1. 水平影响:招聘人员可能会因个人关系或私人利益而偏袒某些候选人,而忽视其他具备更优秀条件的应聘者。
2. 财务欺诈:招聘过程可能泄露公司内部财务和经营信息,为候选人提供非法获取内部信息的机会。
3. 合规问题:招聘过程中可能出现违反劳动法、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导致公司面临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4. 身份验证不准确:招聘人员可能没有正确核实应聘者的身份、学历、工作经历等信息,可能导致录用不合格或不真实的员工进入组织。
5. 内部腐败:招聘人员可能会接受贿赂,为候选人提供不公正的优惠条件,或者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以获取个人利益。
防范措施:
1. 制定明确的招聘政策和程序,确保招聘过程公平、透明,减少人为干预的机会。
并定期进行内部培训,提高招聘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2. 管理招聘信息的安全性,采取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如限制招聘人员的权限、加密敏感信息、加强网络安全等。
3. 严格遵守就业歧视和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招聘过程不涉及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的歧视。
并建立相应的举报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强化身份验证机制,核实应聘者的身份证明、学历和工作经历,可以借助第三方验证机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5. 定期审计和监督招聘过程,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公
司内部的监管和反腐败机制。
并建立举报渠道,鼓励员工对涉嫌贪污、贿赂等行为进行举报。
招聘中的法律风险在招聘中,企业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法律纠纷、经济损失以及声誉受损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平等就业机会法律风险根据平等就业机会法规定,雇主不能因为候选人的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原因拒绝或歧视某些候选人。
如果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将可能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面试和录用过程中应该公正对待所有候选人,遵守法律要求,确保选择最合适的人员。
二、虚假招聘广告法律风险如果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量候选人并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将面临法律风险。
虚假广告可能包括虚假职位描述、错误的薪资待遇和错误的福利待遇等。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企业在发布招聘广告时应该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确保与候选人的沟通和预期保持一致。
三、违反隐私法律风险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能会收集和处理候选人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码、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等。
如果企业未经候选人授权或违反隐私法律要求擅自使用这些信息,将面临法律风险。
为了避免违反隐私法律的风险,企业应该在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候选人的隐私权益。
四、雇佣合同法律风险签订雇佣合同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法律约束关系,如果合同条款不合法或不完善,将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企业应该咨询专业人士,确保雇佣合同合法合规,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降低法律纠纷的风险。
五、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能会接触到候选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在录用人员时,企业应该与候选人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和保密义务,以防止未来出现利益纷争和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风险。
在招聘中,法律风险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企业应该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公正招聘,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遵守隐私法律,签订合法合规的雇佣合同,并与员工明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效地管理法律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招聘的法律风险招聘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招聘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歧视性招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歧视性招聘是严重违法行为。
歧视性招聘包括根据性别、种族、年龄、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应聘者进行不公平对待。
例如,招聘广告中使用歧视性语言,或者在面试过程中对某些群体提出不合理要求。
雇主应确保使用歧视的行为与政策相悖,并遵循平等机会原则。
应对策略:制定明确的招聘政策,排除任何形式的歧视。
培训招聘人员,提高其对平等就业法律和规定的认识。
审查招聘广告,确保其内容不包含任何歧视性或偏见性语言。
在面试过程中,侧重于应聘者的能力和资质而非个人特征。
二、劳动合同违规劳动合同作为雇佣双方权益的保障,招聘过程中的合同签订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常见违规行为包括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合同条款含糊不清或不合法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雇佣关系的不稳定、劳动纠纷的产生,并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签订的合规性。
合同应包含明确的职位说明、工作时间、薪酬福利等内容,减少后续争议的发生。
与员工进行透明的沟通,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一致。
三、个人信息保护在招聘中,雇主需要收集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雇主有义务保护这些个人信息的安全。
如果未能妥善管理个人信息,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泄露商业机密等法律问题。
应对策略:确保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明确应聘者同意使用个人信息的范围和目的。
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及时销毁不再需要的个人信息,避免数据滞留。
四、虚假宣传与欺诈行为在招聘广告和招聘过程中,雇主应当避免使用虚假宣传语言、夸大薪资福利等手段欺骗应聘者。
如果雇主在招聘过程中使用虚假信息或采取欺诈行为,可能对企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应对策略:确保招聘广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大宣传。
招聘员⼯有何法律风险呢
招聘员⼯本为企业⼯作,扩⼤企业的⼈数,本应该是⼀件⾮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少企业的⼈事部⼯作⼈员都听说招聘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感觉到⾮常的纳闷,那么,招聘员⼯有何法律风险呢?下⾯店铺⼩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招聘员⼯有何法律风险呢
1、在招聘员⼯时⽤⼈单位未履⾏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
由于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在找⽤劳动者时就涉及劳动者切⾝利益事项的如实告知义务,如果⽤⼈单位在招⽤劳动者时,没有告知或不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作内容、⼯作条件、⼯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的,就有可能构成欺诈。
从上述法律规定来看,如果⽤⼈单位未如实履⾏告知义务,被招聘的员⼯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以⽤⼈单位未履⾏如实告知义务构成欺诈⽽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就会⾯临⽀付经济补偿⾦或者赔偿⾦的法律后果。
2、未严格审查应聘者的健康状况的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限内的,⽤⼈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3、扣押劳动者的居民⾝份证和其他证件、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法律风险
⽤⼈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4、⽤⼈单位招⽤与其他⽤⼈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91条规定,⽤⼈单位招⽤与其他单位尚未尚未解除或终⽌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未严格审查应聘者是否与原⽤⼈单位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法律⽂件的法律风险。
企业招聘员⼯风险其实有很多内容,想要详细了解的你可以在线与店铺律师⼀对⼀沟通。
浅谈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一、企业招聘时要注意的法律风险1、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法律风险企业的招聘信息一般都会发布于电视、报纸、求职网站等公众传媒场所。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常都会详细的在招聘信息中阐明,学历,性别,年龄,工龄等。
因此企业发布的招聘要求可能隐含某些歧视性的招聘条款,最常见的就是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以及对有乙肝求职者的歧视,这些歧视极其容易与求职者发生法律纠纷。
2、员工入职的法律风险企业对于求职者面试后有意向签订劳动合同的,在签订劳动合同前要注意求职者可能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或者求职者与原单位有竞业禁止协议或者保密协议。
如果与有协议或者未与原单位解除关系的求职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话,一旦求职者的原单位因为一些商业秘密上的泄露使得求职者原单位的利益受到侵犯,这时企业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3、企业应尽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招聘时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求职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明确了企业与求职者双方都应当有相应的知情权,如果双方有一方隐瞒或者欺诈而令对方做出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
在实务中,一些中小企业在劳动合同中未写明或者未告知求职者具体的劳动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情况,存在一定的欺诈风险,容易被求职者在应聘成功入职后,以未尽告知义务而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要支付一定的劳动赔偿金,更大的损失在于企业的形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防范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尤为重要。
4、企业发布录用通知书的法律风险劳动合同的建立一般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效,但目前越来越过的企业采用录用通知书的形式。
录用通知书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外资企业聘用员工,现在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也开始适用,录用通知书的本质是一个合同,具有合同的效力。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录用通知书看成一个企业给求职者发出的要约,要约里明确各种岗位职责、工作地点,薪酬福利等并愿意与求职者达成劳动关系。
一旦录用通知书发出,只要求职者承诺了企业发出的要约,该劳动合同就此生效,而且录用通知书发出后内容不可以更改,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法律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法律风险及防范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关乎员工的发展和满意度,更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风险。
如果企业未能妥善处理这些风险,可能会面临法律纠纷、经济损失甚至声誉损害。
以下将详细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十大法律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招聘与录用环节的法律风险在招聘过程中,如果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存在歧视性内容,如性别、年龄、种族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
此外,如果对应聘者的背景调查不充分,导致录用了有不良记录或资质不符的人员,也会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防范措施:制定规范的招聘流程和标准,确保招聘信息合法、公平、客观。
对应聘者进行全面、准确的背景调查,包括学历、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
二、劳动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未及时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中的条款不规范、不完整,如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约定模糊,都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防范措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试用期管理的法律风险试用期的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如过长或重复约定试用期;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等。
防范措施:严格遵守法律对试用期的规定,明确录用条件,并在试用期内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估,保留相关证据。
四、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律风险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合法,未经过民主程序和公示告知程序;规章制度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对员工的处罚规定过于苛刻等。
防范措施:制定规章制度时,遵循民主程序,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并向员工公示告知。
确保规章制度的内容合法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五、加班与工时管理的法律风险安排员工超时加班,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对员工的工时记录不准确,导致劳动纠纷。
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工时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加班时间,依法支付加班费。
准确记录员工的工作时间,保存相关证据。
六、薪酬福利管理的法律风险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等;薪酬计算方法不明确,导致员工误解。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如何防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招聘与录用环节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的环节之一。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如果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歧视性招聘条件或在招聘流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首先,企业应确保招聘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招聘信息中不得包含虚假或夸大的内容,如虚假的职位描述、薪酬待遇等。
同时,招聘信息中也不能包含任何歧视性条款,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
其次,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不得询问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问题,如婚姻状况、生育计划等。
最后,企业在确定录用人员后,应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包含必备条款,如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
二、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
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包括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条款不合法、劳动合同变更不规范等。
为防范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企业应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否则,企业可能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企业应确保合同条款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例如,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法定上限,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
劳动合同变更也是容易引发法律风险的环节。
企业在变更劳动合同时,应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
如果企业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薪酬福利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薪酬福利是劳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的领域。
企业在招录员工时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不就招录个员工员吗,这能有什么法律风险!实则不然,在招工简章撰写时至劳动合同签订前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法律风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企业在招录员工过程的法律风险。
一、招工简章风险;有的管理者认为,招工简章只起宣传作用,根本不会产生法律效力。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风险总在不经意间产生,如果招工简章对录用条件写得不明确,不合法,就有可能给企业种下“不良的种子”,一旦纠纷发后,企业会自食苦果。
因为在试用期内,企业与劳动者都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法律为了保护劳动者,对企业在试用期内解除权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时企业才能行使随时解除权。
而举证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责任则由企业承担。
如果企业在招工简章上的录用条件不明确,企业则要承担举证不能而败诉的结果。
所以在招工简章中,单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招聘条件,并注意将此简章存档备查,同时让应聘者在招工简章上签字。
这样,一旦在试用期解雇员工而产生纠纷时,就可使单位处于主动地位,防止出现举证不能而败诉的风险。
二、对“准员工”审查时的风险企业对面试合格的“准员工”一定要进行仔细审查,如果审查不周则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增大招聘成本,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招聘工作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如果招工审查不慎,还有可能惹官司上身,赔偿别人损失。
因此,在员工招录过程中,一定要把好对“准员工”的审查关。
1、对身份、学历、资格、工作经历等信息的审查。
企业应要求“准员工”将自己的身份证、学历证、相关的资质证书的原件、复印件一一提交,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从相关部门对以上证件进行印证。
另企业还应与“准员工”签订一协议:让“准员工”保证其所提供的证件的真实性,否则要担心违约责任。
这样就会将企业在招录过程的成本降低。
2、对潜在疾病、残疾的审查。
《劳动法》第29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限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第26条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招聘面试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提示前言在招聘过程中,面试是选拔合适候选人的重要环节。
然而,面试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雇主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招聘面试中的法律风险,并提供一些防范提示。
平等就业机会法律风险在招聘过程中,平等就业机会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
雇主不能以种族、性别、民族、宗教、年龄、婚姻状况、残疾等因素做出雇佣决策,这些因素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以下是一些防范提示:•避免眼中有色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或资质,应该以客观的标准来评估候选人。
•不要询问与工作能力无关的问题,例如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
•在面试评估过程中,确保评分标准公正透明,并记录面试过程和评估结果。
隐私保护法律风险在招聘面试过程中,候选人提供了大量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教育经历等。
雇主需要合法地处理这些个人信息,以保护候选人的隐私权。
以下是一些防范提示:•搜集候选人的个人信息时应事先告知其目的和用途,并获得其同意。
•妥善保存候选人的个人信息,确保不泄露或滥用。
•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遵守相关的隐私保护法规。
欺诈与虚假陈述法律风险面试过程中,雇主和候选人之间可能存在欺诈与虚假陈述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防范提示:•在面试中避免提供虚假信息或误导候选人。
•验证候选人提供的证明文件或其他支持材料的真实性。
•确保面试过程中的问题准确、真实并与工作职责相关。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在面试过程中,候选人可能透露出或演示他们在其他公司工作时获得的技术、商业机密等知识产权内容。
雇主需要遵守知识产权法律,以保护候选人的权益。
以下是一些防范提示:•在面试中不主动要求候选人透露其他公司的商业机密或专有技术。
•如果候选人主动透露了其他公司的机密信息,应明确告知其不应披露他人的机密信息。
•在面试结束后,妥善处理候选人提供的机密信息,确保不泄露或滥用。
总结通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雇主可以在面试过程中避免法律风险,并确保选择合适的候选人来满足公司的需求。
企业招聘员工录用条件设定的法律风险一、相关法律规定1.《就业促进法》第3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27条: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第29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第30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第62条: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68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劳动保障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20条:用人单位发布的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
3.《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4.《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法律风险1.就业歧视和用工限制的界限很难把握,企业如果设定的用工条件逾越防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底线,如限制未婚女士或乙肝携带者应聘,很有可能视为用工歧视,即使不会受到相关部分的行政处罚,求职者或劳动者可以依法对公司提起法律诉讼,从而影响企业形象;2.录用条件不明确或者表述模糊,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用工作热情”等抽象的表述,就不具有可操作性,用工单位如果依据这些抽象性的条件对应聘员工进行考核,即使员工不符合应聘职位的要求也很难将其作为解除的法定依据,只能吃哑巴亏;3.即使企业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录用条件,如果未经应聘员工签收,企业需要举证证明规定的录用条件对该员工适用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举证不能,将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4.法律规定用工单位以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试用期员工应解释理由的,因此用工单位还应对试用期的员工进行考核,但是考核必须经该员工签收确认,否则企业不能在法庭上通过证据还原事实也将败诉。
企业招聘录用过程中法律风险与控制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关口,它一般包括人员的招募、甄选与录用等企业如果在这一环节存在疏忽或效率低下,不仅不能给企业招到合适的人员,还可能使企业承担更大的人力成本,甚至可能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埋下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进而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因此,企业若想在今后的用工过程中减少风险,首先必须把好招聘这一关。
一、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告知义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的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九条【用工担保】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第八十四条【违法担保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的标准予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九十一条【连带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九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或者参加招聘洽谈会时,应当提供招用人员简章,并出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相关部门批准其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和受用人单位委托的证明。
招用人员简章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用人数、工作内容、招录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1、招聘广告撰写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招聘信息的发布离不开招聘广告的撰写,在招聘的宣传广告材料上,一定要注意不要虚拔单位的地位,颜色和版式要符合公司的性质和文化内涵,同时在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上,不能出现如性别、年龄、民族等歧视性要求,以免影响企业的对外形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受歧视。
此外,《就业促进法》第三章专门规定了公平就业的内容,明确了反对就业歧视的具体内容,如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疾病歧视等。
关于疾病歧视,《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在撰写招聘广告时,应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就业的机会,避免包含有意或无意的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以及疾病歧视等内容。
2、员工背景调查时的法律风险防范当前由于求职人员在市场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也越来越高,求职者面临极大的压力,求职者被迫对自己进行包装,在简历的制作当中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难免会有弄虚作假的成分。
这就需要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调查。
而且《劳动合同法》也明确赋予了用人单位背景调查的权利,即《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从法律的角度,对员工背景的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年龄是否达到16周岁:根据《劳动法》第15条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中的法律风险
通过对招聘和录用实践中可能产生法律风险点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完善招聘录用制度、规范实施过程的解决对策,从而防范招聘、录用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都试图通过较少的资本获取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招聘和录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用人单位或者应聘者任何一方的不真诚,都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一定的损失。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需要规范招聘录用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规避法律风险,尽量减少损失,因此加强招聘录用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十分必要。
一、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招聘歧视的法律风险
招聘歧视主要体现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个别用人单位也存在对年龄、民族、学历、工作经验、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宗教信仰、外貌、身材、乃至血型、属相、星座等的歧视。
性别歧视是招聘过程中常见的焦点问题。
用人单位明知歧视性条件违法,仍然设置歧视性招聘条件,排除部分人员的录用机会,客观上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
2.缺乏对应聘者基础信息核实和背景调查的体系
在招聘过程中,通常通过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设定的考评环节以及相关负责人的面试,应聘者就能成为合法的劳动者。
对于个别应聘者
可能的个人信息不实、工作经历虚假、乃至学历造假都无法核实,存在后续发生法律和劳动纠纷的潜在风险,易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
3.用人单位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必须将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项告知劳动者。
在招聘工作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尤其对于特定事项,采取隐瞒甚至欺骗行为,先把劳动者“骗进来”再说,继而埋下劳动纠纷的隐患。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未能如实履行告知义务,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定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录用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录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法律风险
有些应聘者在应聘时是在职的,或者虽已离开原工作单位,但并未解除劳动合同,参加其他公司的面试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应聘成功、与新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并未及时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劳动合同签订期限的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录用后,应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正常情况下,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如员工同意第三次续签劳动合同,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有些用人单位管理不规范,或者存在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故意,借故推迟签劳动合同,因此造成的
损失,应由用人单位负责。
3.试用期管理的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认为在短暂的招聘面试环节对应聘者把握不准,为了多一点时间“看准人”,录用后对试用期的约定存在人为的随意性;或者续签劳动合同时,再约定一个试用期,这些都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
4.培训协议期间离职的法律风险
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达到上岗所具备的条件。
但有的用人单位并未与劳动者书面明确培训条款,如果员工在协议期内离职,将造成企业无法按照法定程序对培训费用的追偿,引起法律纠纷。
5.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风险
部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商业秘密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及时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一旦发生泄密事件,用人单位无法得到相应补偿。
三、招聘和录用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
1.加强招聘流程管理
(1)建立招聘制度。
用人单位应在招聘实施前就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合法规范的招聘制度,避免招聘歧视,尊重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2)规范招聘行为。
用人单位应系统培训招聘面试人员,统一招聘口径;完善招聘文书文件,避免口头承诺;规范招聘广告,避免过度
宣传造成的法律纠纷。
(3)明确告知事项。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2.建立信息核实和背景调查机制
(1)核实应聘者个人信息。
用人单位认为有必要时,应对应聘者提供的个人信息,通过网络、电话等向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进行核实,做适当的背景调查。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各地方人才服务机构的学历验证平台,对应聘者提供的学历、学位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2)确认应聘者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录用时,劳动者必须提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否则不予录用。
3.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1)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完善劳动合同条款。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地点、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以及职业危害防护都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此外用人单位还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4.规范试用期管理
(1)依法确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同的劳动
合同期限,有不同的试用期规定,并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2)做好试用期考核工作。
试用期期间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书和考核标准。
如果试用期不合格,用人单位应提出明确的理由并收集相关证据,并在试用期结束前书面通知劳动者。
5.明确培训协议条款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在培训协议的条款中,应当包括明确的培训内容、学时和单价等,否则如果员工在协议期内主动离职,将无法计算需要赔偿给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造成劳动纠纷。
6.及时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综上所述,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问题,这也是劳动纠纷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用人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规范招聘录用工作,从招聘广告发布到劳动合同签订的具体环节,都要进
行法律风险的防范,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避免双方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