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复备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存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二)能力目标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教学方式一、朗诵法二、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进程一、导入桃源请同窗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现有关战争的图片)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生平活的向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
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期躲进了一个与世隔间的地址,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觉。
那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址确实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路走进那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闻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阡陌遂迷骥郡诣邑人距离语云便要还家垂髫俨然四、初识桃源一、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二、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拍、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嘹亮、节拍要准。
五、表达桃源一、学生自由朗诵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一、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
二、找出课文中描述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诵课文,找出描述桃源人一辈子活的句子。
七、探讨桃源梦探讨:“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以为桃花源的人什么缘故叹惋?提示:A、能够用文中的话语回答B、陶渊明所处的时期如何的时期?(魏?时期,战乱年代。
因此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骚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楚而叹惋。
)C、从那个地址咱们可知:作者虚构的那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内容预览: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期中复习)2、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最能概括凄惨情景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说明当时兵役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二)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长歌行》汉乐府P217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3、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是“朝露待日。
”4、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5、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6、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
“——杜旬鹤的《题弟侄书堂》《野望》P218王绩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是“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6、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P219孟浩然(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的《观沧海》(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1、桃花源记的朗读节奏划分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朗读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诸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爱莲说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朗读节奏划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第2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咱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咱们一路分析文章的内容。
课文分析。
一、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
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快速了解本文大致内容,预备复述,要求学生尽可能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那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
(注意:复述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时刻、地址、人物、情形的起因、通过、结果。
)(先让一个学生讲,其他同窗进行细部补充)明确:(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恍如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美(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美由以上分析咱们能够明白,桃花源不仅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硕,人情更是美,民风淳朴,村人热情好客,一片祥和之景。
课文给咱们刻画的这一幅桃源名胜,咱们找取得它吗?什么缘故?明确:“找不到,因为它是虚构的,从这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从这些句子咱们能够明白,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朦胧飘忽的世界。
那么作者什么缘故要虚构如此一个所在呢?3、合作探讨。
作者什么缘故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如何的社会理想?明确: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塑造,反衬黑暗现实。
它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欢乐的理想社会。
四、拓展延伸。
讨论:那个理想在那时的条件下可否成为现实?今天咱们应当如何看待如此的理想?明确:那个理想在那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个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必然的踊跃意义;但它又带有必然程度的复古偏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文言文桃花源记文言文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文言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转载附本人评论)陶渊明,不恋红尘,独爱山水,隐居山野。
这个千古赞颂的才子,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传世名篇魅力永恒——《桃花源记》艺术风格赏析钟胜天(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
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今天,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追求浪漫的杰作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
同时,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
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5篇Teaching plan for lesson 21 of Grade 8 Chinese volume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3、篇章3:桃花源记文档标准版4、篇章4:桃花源记例文通用版5、篇章5:桃花源记样本(通用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课程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请学生背诵他们所知道的陶渊明的诗,引出作者陶渊明的介绍,在介绍作者时走进《桃花源记》学习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如谢灵运及唐代诗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57岁的时候。
同学们一定听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它是桃花源的简称,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好地方(与世隔绝的,民风淳朴、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后世以次比喻幻想中的仙境或不收外界影响的美好境地。
二、听读课文,揣度文义。
注意朗读停顿,读准字音。
根据所听的,猜猜看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豁然俨然黄发垂髫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阡陌2、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锦集8篇)篇1: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桃花源记晋·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第21课《桃花源记》1、本文的作者陶渊明是时期的、,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文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黄发垂髫.()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缘.溪行芳.草鲜美才.通人阡陌交通..便扶.向路诣.太守4、《桃花源记》以为线索,以渔人发现绮丽的桃花林——进入宁静和平的桃花源——再度寻找神秘的桃花源未果为顺序。
5、《桃花源记》详写,略写。
6、文中体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写出桃花源美好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7、桃花源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是8、桃花源中人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9、文章开头描写桃花林美景的作用是什么?10、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后为什么“皆叹惋”?11、渔人“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包含了哪些内容?12、文章在再寻桃花源时写道“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二阶试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余人复延.至其家欣然规.往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文中有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请你写出四个4、根据文章内容,恰当使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看到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度来寻时还是“”。
5、陶渊明生活在整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他描写之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三阶试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便要.还家便舍.船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语句中高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咸来/问讯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4、从文中2、3两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