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1.3积的近似数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利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严谨态度,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计算器、课件。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 讲解“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的原理。
-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这两种方法求积的近似数。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加深理解。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巩固: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进步。
在以上的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实例,例如购物时找零、测量房间面积等,来说明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2. 新授在新授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解释“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的原理,并通过具体的数学例子来演示这两种方法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为“积的近似数”。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在乘法运算中,如何对乘积进行合理的估算,并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何时使用近似数,并能够解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4. 培养学生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近似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在乘法运算中的应用。
2. 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3. 在实际问题中,判断何时使用近似数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乘法估算的步骤和例题。
2. 乘法口诀表,用于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乘法中的近似值。
3. 实际问题情景卡片,用于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乘法题目,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并引入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快速估算乘法的结果。
3. 讲解:介绍近似数的概念,并讲解不同的估算方法,如四舍五入法、乘法口诀法等。
4. 例题: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使用近似数进行乘法估算。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尝试使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 积的近似数的定义。
2. 乘法估算的步骤和不同的估算方法。
3. 具体的例题及其解答过程。
4. 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1. 基础练习题,巩固乘法估算的方法。
2. 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使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鼓励学生探索估算的其他方法或技巧。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包括:1. 学生对积的近似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他们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将近似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近似数的概念和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5米,我们可以用1.5米来近似表示他的身高,这就是近似数。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情况下我们会用到近似数?2.呈现(15分钟)呈现近似数的定义和方法。
近似数是一个数的接近值,通常用于简化计算或表示一个不精确的数值。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通过实例讲解这些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近似数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近似数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近似数。
例如:一瓶饮料约有500毫升,求这瓶饮料的近似数。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介绍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求出给定问题的积的近似数。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2. 板书内容: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出给定问题的积的近似数。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拓展题:研究积的近似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作业设计既有基础题,又有提高题和拓展题,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还需加强,以便让每位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数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1. 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部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的生活情境和例子。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展示和解释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购物时估算总价,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并结合例子进行解释。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购物总价、计算物品数量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3《积的近似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四舍五入法来取一个数的近似值,为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对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近似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积的近似数PPT。
2.教学素材:积的近似数实例。
3.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假设你要买3.2元的铅笔,但是你只有3元,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积的近似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似数的概念。
接着,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如:将3.2近似为3,将3.6近似为4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如:将2.7近似为整数,将4.5近似为整数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然后,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积的近似数》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对积进行近似计算。
首先,介绍积的近似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对积进行近似。
接着,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观察、估算和计算来得到积的近似值。
最后,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近似数的技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和计算积的近似值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近似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理解。
2. 观察和估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3.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近似数的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实例演练题。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对积进行近似。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实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观察、估算和计算来得到积的近似值。
4. 实例演练:教师布置一些实例演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指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例演练题,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6.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讲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7.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2. 观察和估算积的近似值的方法3. 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近似数的技巧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题: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方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案例分析、实例演练、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编写这个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是第1.3节《积的近似数》。
在这一节中,学生们将学习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学具有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假设我们要购买32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5元,那么我们需要支付多少钱呢?”3. 应用练习:在学生们掌握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来求解。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将重要的知识点和例题展示给学生。
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将会包括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作业题目和答案如下:题目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36平方厘米题目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50平方厘米题目3:购买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那么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15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积的近似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积的意义
2.能够用近似数表示积
3.能够利用近似数计算积
二、教学重点
1.积的概念理解
2.近似数表示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近似数计算积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道题目:“23 * 47 =”,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积。
2. 引入新知识
•介绍积的概念:积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
3. 讲解近似数表示积
•老师给出一个近似数的定义:近似数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用一些较为容易计算的数值来代替准确的数值。
•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用近似数表示积。
4. 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计算给定的积,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
5. 拓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近似数计算更复杂的积。
6. 总结
•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强调积的概念和近似数的应用。
•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业,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课后反思
针对今天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工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对求近似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不够熟练,对近似数的求法有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求近似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积的近似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积的近似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包括: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求两个数的积的近似数。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利用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购物金额、计算测量身高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3《积的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乘法,什么是积。
2.能够用直接计算方法求乘法。
3.能够掌握求近似数积的方法。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积的近似数。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乘法的概念。
2.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3.计算近似数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计算得到的近似数依据实际情境进行判断和修正。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近似数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习题、图片、实例等。
2.教具:小黑板、粽子模型等。
3.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入“积”的概念,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乘法和积的概念。
2.讲解近似数积的方法,如何简便快速地计算积。
3.同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探讨乘法和积的含义,让他们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1.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乘法计算和积的近似数计算。
2.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4. 拓展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2.鼓励学生在课后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近似数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积和近似数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最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积的近似数》教案一、课题:积的近似数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我们班有37名同学(2)我校约有500人(3)我们班黄亚鹏同学的身高150cm,体重约50kg2、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数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千分位1教师引导填写第一个数的近似数,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数的近似数,集体订正。
全班总结“四舍五入法”。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题1、趣编故事,激发兴趣看课本例六插图,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发挥想象为插图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各组派代表讲故事。
2、问题质疑,引出例题同学们的故事真精彩,你们编的故事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情节是什么呀?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呢?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3、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4、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5、生列式,教师板书:×456、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师生互动设计)7、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小结】因为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这时候四舍五入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是0,小于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8、指名学生总结概括积的近似数的求法:先算出乘积,再按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在求的过程中,看题目要求精确到哪一位,我们就看它的下一位,下一位大于或者等于5将尾数舍去然后向前进一,下一位小于或者等于4就直接舍去尾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对积的近似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2.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3. 应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计算器、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求积的近似数的意义。
2. 新课:介绍积的近似数的概念,讲解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并进行讲解和纠正。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3.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避免机械记忆。
2. 在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及时纠正错误。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如截断法、连续逼近法等。
2. 结合数学史,介绍积的近似数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和意义。
3. 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积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四舍五入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数的求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对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教学设备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例如:小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商店搞促销活动,打8折出售,小华想知道促销后的价格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呈现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积的近似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批改答案,及时反馈和讲解错误的题目。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索积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每组选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3《积的近似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1.3《积的近似数》一课,主要讲述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四则运算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但是,学生在求积的近似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近似数的理解不够深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教学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讲解新课- 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 讲解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案例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重要性。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
-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数学知识的近似数。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案遵循人教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求积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个重点细节。
一、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1.四舍五入法:将各数保留几位小数,然后进行四舍五入,最后将四舍五入后的数相乘。
例:求 3.456 × 2.7 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
步骤一:将 3.456 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两位,得到 3.46;将 2.7 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两位,得到 2.70。
教案:《积的近似数》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近似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意义。
2. 准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实例。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用于计算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测量物体长度等,引导学生发现积的近似数的存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积的近似数的例子。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强调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区别。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步骤。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四舍五入法的练习。
三、实例演示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并互相交流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一些题目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问。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些与积的近似数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2. 学生在课后进行作业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了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四舍五入法的运用四舍五入法是求积的近似数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四舍五入法的步骤和规则是学习积的近似数的关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积的近似数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2. 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求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数,如123,要求学生估算这个数的平方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15000、12000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准确地估算出这个数的平方。
2. 探究新知(1)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计算方法,如12×34=408。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估算12×34的积的近似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将12和34分别四舍五入到10和30,然后计算10×30=300。
教师总结,这就是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教师出示一个数,如27,要求学生估算这个数的平方。
学生可能会将27四舍五入到30,然后计算30×30=900。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估算?学生回答,因为27比30小,所以27的平方比900小,但不会小太多。
教师总结,这就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的方法。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如:① 估算13×23的积的近似数。
② 估算3.5×4.8的积的近似数。
③ 估算0.25×0.4的积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5米,宽是8.3米,估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将12.5四舍五入到12,将8.3四舍五入到8,然后计算12×8=9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积的近似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整数乘法算式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根据情景选择“四舍”或“五入”进行计算,并能够解释其合理性。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求整数乘法算式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根据情景选择“四舍”或“五入”进行计算,并解释其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求整数乘法算式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四舍”或“五入”进行计算。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反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与求积的近似数相关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2. 板书内容:(1)求整数乘法算式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根据情景选择“四舍”或“五入”进行计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思考空间。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巩固练习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1.3《积的近似数》课程名称:数学适用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积的近似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意义。
2. 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钱,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近似数,你们能举例说明吗?二、新课1. 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
3. 讲解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4. 利用课件展示四舍五入法的步骤,并举例说明。
5. 学生跟随课件一起进行四舍五入法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近似数的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近似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在巩固练习环节,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重点关注的细节: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因此,对这个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处理方法,它可以将一个数值按照一定的精度要求进行近似处理。
在数学中,四舍五入法通常用于求小数的近似值。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019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1.3积的近似数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
下面我们先复习一下以前学的旧知识。
(一)复习旧知(出示投影,并回答)
口答后,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取的近似值。
教学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复习利用“四舍五入”法将小数按要求取近似值,为后面教学新知识作准备。
(二)探索尝试
教师谈话:我们学校食堂要到菜场买菜,想请我们班同学当小采购员,你们愿意吗?我们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将买菜的钱计算得非常清楚。
出示例5:
食堂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2元。
应付菜款多少元?
先指名一名学生大声读题,然后全班学生再默读审题。
审好题后,全班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两种可能:
(1)0.92×49.2=45.264(元)
(2)0.92×49.2≈45.26(元)
教师指名,让学生把不同做法板书。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当“小采购员”与独立尝试,计算菜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三)质疑总结
1.全班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种答案,讨论: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讨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
(1)请学生将45.264元化成复名数。
(45元2角6分4厘)
(2)钱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我们能按计算出的精确值付款吗?为什么?(钱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精确值的最小单位比分小,是厘,4厘不够一分,所以没法按精确值付款。
)(3)我们要想付款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用“四舍五入法”将精确值取近似值。
)
(4)为什么取近似值要精确到百分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十分位对应的是角,百分位对应的是分,在实际付款时只算到分,所以精确到百分位。
)
2.教师小结。
今后遇到付款的问题时,如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要自觉地进行四舍五入,一般精确到分。
书写时注意,先求出积的精确值,再写出它的近似值,近似值前要用“≈”符号。
教学意图:本环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开阔思路,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整理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教师小结点出所学新知识的要点。
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全体参与。
(四)反馈调节
1.计算下面各题。
(1)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出示投影,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每题得数应保留几位小数。
订正:(1)0.8×0.9≈0.7
(2)1.7×0.45≈0.77
2.一种面粉每千克的售价是2.14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订正答案:
2.14×14=29.96(元)
提问:这道题的结果为什么不用取近似值?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组题,反馈学生掌握取积的近似值的情况,并及时调节课堂教学。
通过第二组题也使学生明确,是否将乘积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五)巩固发展
1.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1.2×1.4 (2)0.37×8.4 (3)3.14×3.9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1)0.85×1.12 (2)0.86×5.4
(3)0.15×2.34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
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
将以上三题分别在投影上出示,全体学生动笔完成。
订正:
1.(1)1.7 (2)3.1 (3)12.2
2.(1)0.95 (2)4.64 (3)0.35
3.59.5×42.5≈2529(平方米)1
4.认识发票。
(1)认识大写数字。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让学生读两遍,再写一写。
(2)认识发票。
教师谈话:在我们买东西时经常要接触发票,你们都见过发票吗?知道发票都包括哪些内容吗?现在老师这儿有一张发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观察:
发票中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以第一横栏白粉笔那项为例,说说是什么意思?最后一项“金额”是什么意思?应怎样计算?发票最下面一项“总计金额人民币”是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空项填好,然后教师订正。
5.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个数?
3.509 3.578 3.574 3.583 3.585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就省略了百分位后面的尾数,题目中的几个数分别保留两位小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51、3.58、3.57、3.58、3.59,所以与3.58对应的数可能就是准确值,即3.578和3.583。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
在认识发票时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发票的格式、金额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大写数字,以及金额总计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