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 |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6
《确定起跑线》教案以下是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确定起跑线》的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能够确定跑道的起跑线位置。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体育比赛中的起跑线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跑道的组成及每圈的距离差。
2.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难点:每圈的距离差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物演示法:利用跑道模型进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跑道的组成和每圈的距离差。
2.讲解法:教师讲解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步骤。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跑道的组成和每圈的距离差,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体育比赛中的起跑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起跑线的位置,引入本课的主题《确定起跑线》。
2.新课学习:(1)介绍跑道的组成,包括直线段、弯道和终点线等。
(2)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每圈的距离差,并理解其意义。
(3)讲解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步骤,并举例说明。
3.巩固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体育比赛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提问和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2.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 | 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在环形跑道上确定起跑线的数学原理。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将掌握如何利用圆的周长来计算不同跑道的长度差异,并应用这一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圆的周长知识来解决环形跑道上起跑线位置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环形跑道模型、测量工具、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奥运会赛跑比赛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起跑线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周长公式,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理解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环形跑道上不同跑道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起跑线。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解决起跑线问题的方法。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教具模型上实际操作,验证讨论结果。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圆的周长公式,并通过图示展示环形跑道上起跑线的确定方法。
同时,将标注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在自家小区或公园的环形跑道上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来确定起跑线。
2. 设计一道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知识来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确定起跑线》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确定起跑线》。
课程围绕田径运动中的起跑线设定问题,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求解。
内容涉及圆的周长、角度计算以及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角度计算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 角度计算在起跑线设定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田径场模型、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2. 学具:田径场图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表、角度计算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田径运动视频引入起跑线设定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运用角度计算确定起跑线。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田径场起跑线设定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1. 《确定起跑线》2. 内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角度计算在起跑线设定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并确定起跑线位置。
2. 提高题: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起跑线设定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角度计算在起跑线设定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起跑线的确定方法,使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起跑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起跑线的概念,明确起跑线在比赛中的作用。
2. 起跑线的确定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根据跑道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各个跑道的起跑线位置。
3. 起跑线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起跑线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起跑线的定义,学会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起跑线位置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计算起跑线的位置可能是一个难点。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比赛中,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尺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跑步比赛视频,引出起跑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起跑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起跑线的作用。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的跑道,教授学生如何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比赛中。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起跑线的定义:起跑线是比赛开始的标志线,用于确定比赛的起始位置。
2. 起跑线的确定方法:根据跑道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各个跑道的起跑线位置。
3. 起跑线的应用:起跑线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如田径比赛、赛车比赛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与起跑线相关的练习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次实际比赛中的起跑线设置,分析其是否符合数学原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起跑线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起跑线的确定方法,并通过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确定起跑线。
起跑线的确定是田径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比赛的公平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几何知识的应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起跑线的定义:介绍起跑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起跑线在比赛中的作用。
2. 起跑线的确定方法:通过学习圆的周长和弧长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如何在不同形状的跑道上确定起跑线。
3.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比赛中应用所学知识来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起跑线的确定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弧长的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起跑线的确定,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弧长的计算:弧长的计算是起跑线确定的关键,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2. 实际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比赛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草稿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田径比赛中起跑线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起跑线的定义和确定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弧长,让学生跟随计算。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的跑道上确定起跑线,然后进行实际操作。
板书设计1. 起跑线的定义:介绍起跑线的概念和作用。
2. 起跑线的确定方法:讲解如何通过计算弧长来确定起跑线。
3. 实际应用:展示如何在实际比赛中应用所学知识来确定起跑线。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计算给定跑道的弧长,确定起跑线。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或学校的操场上,实际操作确定起跑线。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起跑线的确定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弧长的计算和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新课标 (3)教案:确定起跑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确定起跑线》。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体育赛事情景,引入“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给定圆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境确定起跑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绳子。
学具:练习本、圆规、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学校运动会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和描述400米赛跑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绳子和直尺在教室里模拟确定起跑线的过程。
每个小组尝试找出一种方法,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
引导学生发现,确定起跑线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圆的周长等于400米的圆,然后根据圆的半径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4.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圆的周长公式,即C=2πr,其中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π表示圆周率,约等于3.14。
5.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一道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
例题:如果一个圆的周长是400米,那么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七、作业设计1. 请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并解释计算过程。
答案:C=2πr=2×3.14×5=31.4厘米2. 请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一个周长为25.12厘米的圆的半径,并解释计算过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第【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田径跑步比赛的录像,看看选手们在比赛中是如何起跑的。
2.发现问题: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了问题呢?比如选手们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起跑线应该放在哪里等等。
3.提出问题:根据观看录像的发现,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起跑线应该放在哪里?如何计算起跑线的位置?等等。
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介绍体育场及环形跑道的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体育场及环形跑道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2.讲解确定起跑线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图形测量的相关知识计算并确定400米跑道的起跑线。
3.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三、模型建立,初步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1.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数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数学活动,建立确定起跑线方法的模型。
2.初步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中部操场跑道上摆放起跑位置等等。
四、课堂小结,体会探索的乐趣;1.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
2.体会探索的乐趣: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和模型建立,让同学们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课后实践,确定中部操场跑道起跑线;通过课后实践,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确定中部操场跑道的起跑线。
比赛录像中展示了今年第32届巴西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和男子400米决赛,这些比赛都非常精彩。
在观看100米比赛的起跑照片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这些比赛都是赛跑,但是400米比赛的起跑线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第【1】篇〗《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的设置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校运会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场面。
教师:看了两个比赛,在起跑线上你发现了什么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预设1: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预设2: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前面,里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后面,这样公平吗?预设3: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教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起跑场景,比较不同点,从而引入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一)明确探究的方向(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教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呢?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二)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1个圆的周长(两个弯道合成一个圆);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内圆和外圆的周长不一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确定起跑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确定起跑线》的核心思想。
2.掌握《确定起跑线》文章中提到的数学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确定起跑线》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
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学生课桌椅。
4.教学投影仪(若需要展示相关图片或文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打开课堂氛围。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确定起跑线》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掌握文章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3. 数学知识辅导1.向学生解释文章中提到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
2.给学生讲解相关数学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引导他们掌握解题的技巧。
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和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前,老师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确定起跑线》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或思考题,让学生继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在下次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上次课的作业进行批改,并适时进行反馈。
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确定起跑线》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确定起跑线”。
该部分内容涉及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确定起跑线的基本方法,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确定起跑线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数学原理确定起跑线。
2.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A4纸、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赛跑的故事,引出起跑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确定起跑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意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亲身体验确定起跑线的全过程。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确定起跑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2.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确定起跑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亲自实践确定起跑线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测量不准确、计算错误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后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掌握了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优秀8篇)确定起跑线教学反思篇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以《确定起跑线》一课为例数学课是以数学体系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增强数学意识和运用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是“确定起跑线”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对跑道的认识、测量、记录、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拓展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和掌握数学抽象、推理等思想,从而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玩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应用”领域的总体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由此可见,“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思考问题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半圆式田径跑道的基本结构,学会利用圆的周长等知识来确定起跑线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发现和提出问题。
田径场是学生很熟悉的地方,让学生联想曾经历的体育活动经验,意识到内圈跑道与外圈跑道有差别,400 米比赛起跑线不同才能公平,并自发的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第【1】篇〗《确定起跑线》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课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2、让学生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的距离,知道“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会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能根据跑道的长度差确定起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激趣: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你们在体育课上进行过什么体育活动?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设计意图: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欣赏运动场上运动员百米赛跑和四百米赛跑起跑时的。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师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起点是相同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第【1】篇〗确定起跑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起跑线教材第80、第81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圆的周长的知识。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你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二教学实施1.出示跑道图,提出问题。
老师:当你走进田径运动场时,你一定会被塑胶跑道所吸引。
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吗学生:因为终点相同,如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圈的运动员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前移。
提问: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呢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动手进行计算。
(1)探究方法。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跑道由两条直段跑道和两个半圆形跑道组成。
直道长85.96 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 m,每条跑道宽1.25 m,如教材第80页上面的图所示。
如果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可以先求出一个圆的周长,再加上两段直道的长度,这样就能求出每条跑道的长度。
(2)学生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π取3.14159。
最后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 2 3 4 5 6 7 8直径/m 72.6 75.1圆周长/m 228.08 235.93跑道全长/m 400 407.85d1=72.6d2=75.1d3=77.6d4=80.1d5=82.6d6=85.1 d7=87.6 d8=90.1第1道:3.14159×72.6+2×85.96≈400(m)第2道:3.14159×75.1+2×85.96≈407.85(m)第3道:3.14159×77.6+2×85.96≈415.71(m)第4道:3.14159×80.1+2×85.96≈423.56(m)第5道:3.14159×82.6+2×85.96≈431.42(m)……(3)计算相邻两道之差。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围绕“确定起跑线”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方法,理解和掌握在圆形跑道中确定起跑线的数学原理。
学生将学习圆的周长、弧长及其应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圆的周长和弧长,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弧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在确定起跑线的具体情境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跑道模型、计算器、尺子、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体育比赛中起跑线的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周长和弧长的概念,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计算方法。
3. 活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尝试在圆形跑道模型上确定起跑线,并记录过程和结果。
5. 知识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例如设计一个运动会的起跑线设置方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圆的周长和弧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展开,通过图示和公式,直观地展示这些概念,并强调其在确定起跑线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弧长的理解,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活动课《确定起跑线》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起跑线。
2.能够准确画出起跑线。
3.能够应用起跑线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起跑线的含义。
2.准确画出起跑线。
三、教学难点1.应用起跑线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材PPT。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教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活动,提出问题:“什么是起跑线?如果你要确定一个起跑线,你会怎么做?”2.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对起跑线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步:新知讲解1.通过教材内容,简要介绍起跑线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准确画出起跑线。
第三步:引导实践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尝试画出起跑线。
2.辅导学生检查和纠正自己的画法,确保画出准确的起跑线。
第四步:活动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加深对起跑线的理解。
六、课堂延伸1.给学生类似的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一起探讨如何确定起跑线。
2.定期对学生进行起跑线绘制的练习,巩固知识。
七、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关于起跑线的练习题。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起跑线的实际应用场景。
八、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课教学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学生是否都掌握了起跑线的概念?2.学生反思:他们对起跑线还有哪些疑问?还需要继续加强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以上就是本节课《确定起跑线》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起跑线的概念和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活动课《确定起跑线》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直径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直径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绳子、直尺、粉笔、黑板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的模型、绳子、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运动会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起跑线。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起跑线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比赛场景,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起跑线和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用绳子测量的圆的周长,并计算出直径。
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出起跑线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探讨如何确定起跑线,我们将通过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我们将学习使用圆的周长和直径来计算起跑线的位置,并了解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起跑线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圆的周长和直径来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3. 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起跑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 应用公式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1. 黑板和粉笔。
2. 图表和模型。
3. 计算器和纸张。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起跑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起跑线在运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来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3. 示例:通过示例来展示如何计算起跑线的位置,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计算。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场景下的起跑线位置。
5. 讨论:讨论起跑线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验。
板书设计1. 起跑线的概念及其在运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3. 计算起跑线的位置的公式。
4. 示例和练习。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场景下的起跑线位置。
2. 探索起跑线计算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起跑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知识来计算起跑线的位置,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经验,展示了对起跑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起跑线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C)与直径(D)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C = πD 来表示,其中π(pi)是一个无理数,大约等于3.1415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探讨六年级上册数学中关于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比例和单位转换来计算不同赛道的起跑线位置。
学生将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起跑线的概念和其在赛道上的应用。
2. 学会使用比例和单位转换来计算不同赛道的起跑线位置。
3.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其在起跑线计算中的应用。
2. 掌握单位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3.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赛道模型或图片。
2. 计算器。
3. 尺子或直尺。
4.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赛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起跑线的概念和其在赛道上的应用。
2. 讲解比例和单位转换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如何使用比例来计算起跑线位置。
同时,介绍单位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计算起跑线位置: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确定不同赛道的起跑线位置。
可以使用计算器或手算。
4. 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2. 重点内容:起跑线的概念、比例和单位转换的应用、计算起跑线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起跑线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这些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赛道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概念和其在赛道上的应用。
通过讲解比例和单位转换的概念,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比例和单位转换来计算不同赛道的起跑线位置。
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板书设计中,突出显示了起跑线的概念、比例和单位转换的应用、计算起跑线位置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提供了练习题和实际问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确定起跑线》人教新课标(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起跑线的概念及其作用。
–能够运用确定起跑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难点:运用确定起跑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习题册等。
3.学生:已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六年级学生。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单介绍起跑线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确定起跑线。
第二步: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应用。
2.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确定起跑线,并让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练习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对讨论解答。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步:拓展1.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他们尝试更复杂的情况来确定起跑线。
2.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五步: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1.确定起跑线2.方法:…3.应用:…六、课堂检测:设计几道与确定起跑线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卷,检测他们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结合本节课的实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下节课改进教学方法做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确定起跑线》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