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的思维陷阱
- 格式:docx
- 大小:12.97 KB
- 文档页数:2
1.作为意识的“本体”的人脑,必然是现实的人脑;现实的人脑总是长在现实的人身上的;而现实的人又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所以( )。
A.人脑是意识的真正本体B.人本身是意识的真正本体C.社会关系是意识的真正本体D.意识没有真正的本体2.西欧在建立文明社会时打破了原有的氏族关系,建立了以区域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中国与西欧不同,它在建立文明社会时没有打破原有的氏族关系,相反却以氏族关系为依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国家制度,这样的国家是以家族的宗法关系为主干的,所以( )。
A.西欧的文明比中国的文明先进B.在中国文明里,国便是家,家就是国,家为国的本位,国是家的放大C.西欧文明不重视血缘亲情关系D.中国的文明比西欧的文明先进3.香港“廉政公署”自1974年成立以来,强力肃贪,共调查2200多件贪污、行贿案件,检控涉案不法政府官员1355人,以香港弹丸之地,调查案件如此之多,涉及人员如此之众,但并未阻碍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可见( )。
A.反腐败斗争会影响经济建设B.反腐败斗争本身是不会影响经济建设的C.香港的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D.香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有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4.作家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没有像其早期那样严格遵守小说结构的成规。
由于最近发现的一部他的小说的结构像他早期的作品一样严格地遵守了那些成规,因此该作品一定创作于他的早期。
上面论述所依据的假设是( )。
A.作家在其创作晚期比早期更不愿意打破某种成规B.随着创作的发展,作家日益意识不到其小说结构的成规C.在其职业生涯晚期,该作家是其时代惟一有意打破小说结构成规的作家D.作家在其创作生涯的晚期没有写过任何模仿其早期作品风格的小说5.在政府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政府的权利很大,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较小,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小。
因此( )。
A.政府在这个权利义务关系中吃亏了B.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这个权利义务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C.从某一单一主体来看,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不存在谁吃亏的问题D.两个方面都吃亏了【参考答案及解析】1.C。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应试三
技巧
一、学习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解题
逻辑判断考查的内容涉及分析、综合、理解、概括、判断、推理、论证、类比等思维能力,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基本概念,熟悉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熟悉掌握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才能快速有效的解题。
这部分内容是大多数考生普遍反映的难点所在,所谓难的原因有二:一是知识点较多;二是有些知识与我们日常理解有偏差。
那么,针对难点原因进行复习:一是结合给出的例子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在学习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时可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帮助记忆。
二是对于与日常理解有偏差的知识点,要重点记忆。
二、熟悉解题方法——寻找最优技巧
做好逻辑判断类题型,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因此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解题方法,即找突破口法、假设法、代入排除法、图表法。
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型时都能得出答案,但是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在时间紧张的考试情况下,更容易放弃。
为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优的、更容易运用的解题方法。
三、分析论证关系——掌握解题思维
可能性推理题型是政法干警考试的重点题型,同学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确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然后分析各个选项,需要比较的则依据教材所给原则进行比较,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更多公务员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公务员频道”。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如何“蒙”对逻辑判断题众所周知,在公务员行测科目中,逻辑判断属于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可能性推理以题量大、难度系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难中之难。
考场形势严峻,120分钟要答135道题,同时还要预留6-7分钟涂答题卡。
这样也就意味着平均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不足50秒。
根据近年来逻辑判断可能性推理的考察形式来看,难度体现在题干越来越长,题意越来越隐晦。
想在短时间内选出正确答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时间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下,考生们很容易在情急之下产生一个“蒙”的想法:以猜为主,以蒙为辅;蒙猜结合,一定及格!如果小伙伴们还停留在这样的初级阶段,那我只能说你out了!公务员考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良,尤其是行测科目,无论是从出题严谨度还是选项的设置技巧,几乎无懈可击。
那么考生们要如何啃下这根硬骨头呢?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下,可能性推理如何进行有技术含量的“蒙”。
1.类比选项不选所谓类比选项是指题干中只提到了A这个主体,选项当中却出现了另一个主体B,想拿A和B两件事作比较来进行削弱或加强,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主体,没有可比性,起不到加强或削弱的作用,这样的选项往往不选。
2.主观选项不选所谓主观选项是指带有主观色彩的选项尽量不选。
如某某人支持什么;某某人反对什么;绝大多数人认为什么,大部分人认为什么......这样的观点基本也起不到削弱和加强的作用,原因很简单,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办法确定选项中的人的观点到底正不正确。
3.偷换概念不选偷换概念属于常见错误,几乎是必考考点。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的概念和题干中的概念看起来相似(大部分情况下,两者会有相同的字),但意思却是独立的,这样的选项也起不到削弱和加强的作用。
【例题1】为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甲地劳动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了务工维权卡,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纠纷解决的步骤,咨询电话等内容编印在卡上,利用春节期间发放到外出务工人员手中。
国家公务员逻辑判断专题:惯性思维中的逻辑陷阱惯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定势,即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而我们在做逻辑判断题时,也会很自然的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和习惯来选择选项。
但我们知道逻辑判断题跟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此,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存在一些逻辑陷阱。
在做逻辑判断题时,特别是做形式逻辑题型时,应尽量避免日常感觉,而应该根据逻辑的知识和规则选择答案。
(例一)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班长想从老师那里打听成绩。
班长说:老师,这次考试不太难,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 7过了脑发育关键期后,补充Cdk5酶不起作用
解析:这道题答案是C项,但很多同学却认为C项是可以质疑的,他们的理由:论点是Cdk5酶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C 项说Cdk5酶含量高的人学习能力并不突出,是可以削弱呀。
为此,很多同学非常困惑。
其实这是陷入惯性思维的困境。
从题干中,我们知道,Cdk5酶少时,人的学习能力有问题,通过弥补Cdk5酶,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
这涉及到变化的趋向。
若从惯性思维考虑,即Cdk5酶越多,人的学习能力越强,那C项就可削弱。
但从逻辑规则的知识,变化的趋向不能简单的反推。
就如,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变化:当温度低时,酶的活性低,随着温度的增加,酶的活性也会增加,但温度曾加到一定程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
可见温度高时,酶的活性低,并不能削弱温度低时,酶的活性低。
这要求我们注意区间变化的跳跃性。
通过上述两道题,我们应该明白,形式推理题的推理规则跟我们的惯性思维区别很大。
因此,在做形式推理题时,我们应根据逻辑知识点和规则选择答案。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解题有技巧国考更多试题资料:/guojia/逻辑判断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题目,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题后的四个备选项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通过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合理运用归纳、演绎、判断等推理方法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根据逻辑判断的题目要求,解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假设正确,即题目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和实际相符,都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②不需附加任何说明即可推出,这就提醒考生在解题时不要主观臆断,附加自己的想法,而应以题干内容为准。
从历年考试真题以及大纲中所给的例题可以看出,2012年逻辑判断部分的考查内容将仍然以可能性推理为主,一般会出现六大题型(即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结论型、评价型和解释型)中的3-4种,但重点依然会是削弱型题目,这类题目是批判性思维在考试中的典型应用。
此外,也会适当考查必然性推理题目,主要涉及复言命题推理和分析推理类题目,这类题目可以更好地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针对逻辑判断部分的考试特点,考生在备考时要重点把握可能性推理的六大题型(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结论型、评价型和解释型)及各自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削弱型题目。
首先要对题干论证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其中的关键词来分清论点、论据以及题干的论证方式,还要准确辨别选项间的削弱或加强程度。
而必然性推理部分虽然所占比重较小,却是解题的基础,考生要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取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方法有三:(1)熟记规则。
答题时应考者应熟记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果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
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出的陈述相符。
(2)查找中心句,简化题干,找出题干内部联系。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十道“陷阱题”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会有一些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的题,我们称之为“陷阱题”,今年的行测仍然不例外,也存在这样的题目,那么下面就给大家列举10道这样的题目(题目依据参考考生回忆还原,与华图教育无关):一、言语理解与表达例:过去,城市规模基本上是由政策决定的。
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的系统,它的吞吐、消耗以及内部运转,所有的生态流是安全能够定量计算的。
我们的城市设计,必须跟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与其生太态承载力相,根据周围生态承载力确立城市规模,才是科学态度。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循环支持B.封闭匹配C.机械符合D.动态平衡【解析】答案为B。
此题如果第一空不能全面排除,第二空就很容易选错。
第一空,根据语境提示“能够定量计算”可知,“机械”和“动态”无法与之对应,排除C、D。
第二空,“支持”与“匹配”相比,后者与“相”更为搭配,所以选B。
例:作为全国最高的货币管管机构,央行独具优势,拥用“惯看秋月春风”的,由此而一展“任凭风流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一旦说到“精准发力”,映行究竟是为了稳定预期,还是零点的自信是“精确打击”,倒时值得一番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气度琢磨B.气概捉摸C.气质期待D.气派商榷广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答案为A。
本题干扰项是D,很容易从“值得商榷”这一搭配中锁定答案。
第一空,“惯看秋月春风”和“定力”属于个人魅力,即气度或气质。
B、D两项词义过宽过重,排除。
第二空这两种观点应该是值得考虑一番的,与之最接近的是A。
例: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
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方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
公考笔试中的常见陷阱公务员考试是许多求职者梦寐以求的机会,因此竞争异常激烈。
在笔试环节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导致失分甚至淘汰。
为了帮助大家避免这些陷阱,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公考笔试中的常见陷阱,以便读者们能够更好地应对。
一、记述型题目中的误区在记述型题目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琐碎细节困扰,从而误以为这些细节是题目的重点。
这种思维的误区会让我们陷入记忆与复述之中,而忽视了理解与归纳的关键能力。
因此,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答题要求上,即题目所要求的核心内容,而不是过分纠结于附带信息。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误区,我们可以在备考阶段时多做一些理解与分析的习题。
这些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题干的敏感度,从而更快地找到答题的关键点。
二、数量型题目的陷阱数量型题目常常会让考生陷入迷茫和困惑。
这类题目往往设计复杂,需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准确计算。
在应对这类题目时,我们经常忽略了细节的重要性,从而出现计算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我们可以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数量型题目。
三、逻辑推理题目的挑战逻辑推理题目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也是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地方。
这类题目涉及到逻辑推理、条件判断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题干并进行正确的推理。
为了应对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通过多阅读与思考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备考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习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四、文章阅读理解题目的难题阅读理解题目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类题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然而,考生在应对这类题目时常常陷入信息过载和时间压力,往往无法准确地理解文章。
为了应对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多读一些相关文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常识判断1( 单选题 )201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是首先要坚持( )。
A. 四项基本原则B. 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C. 民民主专政D. 党的群众路线正确答案是 B【考点】时政【解析】在1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
故选择B选项。
2( 单选题 )2015年,陕西省确定的政府工作总基调是( )。
A. 依法行政B. 稳中求进C. 深化改革D. 多快好省正确答案是 B【考点】时政【解析】2015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统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
"故选择B选项。
3( 单选题 )下列关于陕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B. 陆游诗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大散关"位于陕西境内C. 陕西的气候类型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D.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陕西最大的河流正确答案是 D【考点】时政【解析】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地指秦岭以北的陕西南部区域。
包括了秦岭和陕西与湖北、重庆、四川等地交界的大巴山,以及在两座山脉之间的汉江谷地,A选项正确;"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故B选项正确;陕西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从北到南划分属于3个温度带, 分为7个气候区,故C选项正确;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但是汉江才是陕西境内第一大河流,故D选项表述错误。
行测答题技巧:逻辑判断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题型语义推理型语义推理型的特点是:题干给出一些前提和条件,要求考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推知可以得出的结论。
语义推理与逻辑推理不同,它不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而是主要通过揭示前提和条件之间的语义关联。
这是逻辑判断题的最常见命题思路。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言的歧义或者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一句话、一段话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受语义关联和逻辑关系的制约,一句话、一段话的含义却必须是确定的,其前后语句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必然存在着确定的语义关系。
要求考生通过一定的语义分析,确定题干陈述的真实含义,包括揭示其隐含的语义。
在这种试题中,揭示隐含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语义关联往往不明显,所以必须借助于关键词或者逻辑连接词,揭示出其中的隐含语义和隐含关联。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是要寻找“可以推出”的项,还是“不能推出”的项;第二,借助于关键词或逻辑连接词,明确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第三,明确备选项的语义(特别是隐含语义);第四,建立或排除备选项与题干陈述之间的语义关联。
逻辑推理型逻辑推理型的特点是: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考生根据演绎推理的规则,从前提推出结论。
涉及的演绎推理包括:关系推理、对当推理、三段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负命题推理等。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第二,用题干所给的前提(许多时候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第三,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如果对有关的推理及其规则不熟悉,建议适当补习演绎推理知识。
支持型支持型逻辑判断题的特点是:由于题干所给的前提条件不够,不足以得出结论,所以需要为它补充一个前提,从而使推理或论证的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题干所支持的结论是什么?现有已经有哪些前提;第二,把与题干结论正相关的备选项(排除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干扰选项)放在现有前提和结论之间;第三,如果添加的前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注意: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就行,可以是充分条件,也可以是必要条件或者其他条件),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的支持选项。
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2015公务员行测指导:逻辑判断必知做题方法判断推理的比重是最大的,因此想要得到高分,这一部分必须保证高的正确率,在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是相对较难的一个模块,也是考生失分率最高的地方。
对于逻辑判断,不少考生在做题时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疑惑,觉得这部分题目难度很大,无论是解题效率还是解题的正确率都很难有所突破。
其实逻辑判断题有很强的规律性,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升的。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做逻辑判断题目中常用到的一些做题方法。
第一就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做题逻辑判断中有明确要求: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
就是说不管题目说的跟你平时生活中,所学的知识是不是相符,我们都要把他当作正确的,不能按以前学过的去判断。
【例题】“闪婚”是指男女双方恋爱不到半年就结婚。
某研究机构对某市法院审理的所有离婚案件作了调查。
结果显示,闪婚夫妻3年内起诉离婚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闪婚夫妻。
由此,该研究机构认为闪婚是目前夫妻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以上论证?A.调查发现,离婚最快的夫妻常常不是闪婚夫妻B.到该市民政部门办理的协议离婚案件占该市离婚案件总量的70%C.调查显示,闪婚夫妻婚后感情更加融洽D.调查显示,恋爱时间过长的夫妻离婚率高于闪婚夫妻【解析】B。
拿到题目首先看问题,本题问的是最能削弱以上论证。
接下来就要去找结论,一般逻辑判断的最后一句就是结论,阅读题目发现了由此,后面就是结论“该研究机构认为闪婚是目前夫妻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题目主要说科信教育公考研究院了某研究机构对某市法院审理的所有离婚案件作了调查显示“闪婚夫妻3年内起诉离婚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闪婚夫妻”得出了“闪婚是目前夫妻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A选项离婚最快与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偷换概念,故排除。
B选项说的是在所有的离婚案件中有70%到该市民政部门办理的协议离婚案,而不是去法院,说明对法院审理案件的调查基数小,不能代表大部分人,所以削弱了论证。
行测备考:判断推理常见陷阱
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备考:判断推理常见陷阱”,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备考:判断推理常见陷阱
论证是国考判断推理必考题型,占比可达30%—40%,是备考逻辑判断的重中之重。
然而很多考生这一板块的得分率却不高,这一节我们将对论证常见的陷阱——偷换概念进行梳理,下面,我们通过对比论点与易错选项来掌握方法以保证准确率。
【示例 1】
论点:避免让2 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因为过早看电视可能有碍幼儿智力发展。
易错选项:幼儿过多看电视会减少他们对真实环境的观察和触摸。
偷换概念:智力发展与环境的观察和触摸。
【示例 2】
论点:因而可以说明,试管婴儿技术导致试管婴儿比自然受孕婴儿出生缺陷率高。
易错选项:选择试管婴儿技术的父母大都有生殖系统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会令此技术失败率增加。
偷换概念:缺陷率与失败率。
【示例 3】
论点:有些人认为,这种服药方式是不可取的。
易错选项:有些药物,由于代谢产物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道中析出,引起其他症状,因此病人在服药期间每天至少要饮水1500毫升。
偷换概念:服药方式与服药期间。
众所周知,在论证中论题一致原则非常重要,然后出题者常常设置偷换概念这样的选项,给广大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造成很大的迷惑性,因此,广大考生不仅要掌握做题方法,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常见陷阱,举一反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中易犯的逻辑错误广大考生在备考国考时,必须熟悉国家考试的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备考计划。
下面是YJBYS店铺为考生整理了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中易犯的逻辑错误,供大家参考学习,预祝考生备考成功。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题生很容易陷入一些“陷阱”,只要这些错误能绕过去,就一定能拿下这部分分数,一起来看看具体的例子吧。
1、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概念不当并列对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致会导致概念不当并列的逻辑错误。
例如:【例1】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上述陈述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A.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的按国别的,后者的按时代的。
B.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
C.没有说最喜好什么。
D.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解析】正确答案:A。
A指出了题干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中犯的逻辑错误是标准不一致。
B指出的是如何分类好,不是题干的逻辑错误;C和D明显不合适。
3、循环定义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
例如: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4、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中如果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例2】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A.偷换概念。
B.自相矛盾。
C.以偏概全。
D.倒置因果。
【解析】正确答案:A。
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著作”,前一个指鲁迅著作的总体,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著作《狂人日记》,前后概念不一致,为偷换概念。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题要警惕七个“陷阱”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题中有一种根据细节判断正误的题型,我们称之为细节理解型题目,它考察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做细节理解型题目,关键是要细心。
除了细心之外,还需知道命题人喜欢从哪些方面、或用哪些词语来设置错误选项。
在细节理解型题目中,命题人常设的陷阱有以下七种:1、错误推论所谓错误推论就是选项和原材料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原材料某一点的基础上过度引申得出,而这种过度的引申往往是错误的。
2、错误定性所谓定性就是给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强加上某种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有些材料并不能看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如果强加上某种态度观点,便是错误定性。
3、无偏反混无:即无中生有,是指把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
在题目中主要体现为原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这层意思,但是在选项中体现出来了。
偏: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从而误导考生。
反:即相反或相悖。
是指选项的设置和原材料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
混:混淆概念。
是指若干概念混杂在一起,界限不分明,使人无法分辨。
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关系:是指在选项中通过关联词语的变化把原材料中的充分条件说成是必要条件,或者把必要条件说成是充分条件。
4、绝对化做题过程中,有一些选项表述比较绝对,这样的选项正确的几率很小,但也不是一定错,要以材料为准。
而表述相对委婉的选项,正确的几率相对更高。
绝对化选项:出现一些绝对化的词语或者运用绝对化的表达方式。
绝对化的词:全部、所有、都、一定、必须、最、一样、相等、相同等。
绝对化的表述:除了 A 不能 B ;只有……才……;只要……就……等。
弱化选项:表述相对委婉的一些选项,包含一些比较弱化的词语,如:有些、一些、大概、可能、部分、差不多、相近、相似等。
5、时态错误已然与未然:是指材料的时态和选项表达的时态不同,可能材料表述的是未来时态,而选项变成了过去时态,考生疏忽大意,导致选错。
公考行测推理题常见陷阱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推理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对细心和耐心有较高要求。
然而,在推理题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如果考生稍不留意,就可能掉入其中,导致丢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公考行测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
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出题者会巧妙地在题干中使用相似但含义不同的概念,使考生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混淆。
例如,题干中说的是“某种水果的产量增加”,而选项中说的却是“这种水果的销量增加”,产量和销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考生没有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就容易选错答案。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也是经常出现的陷阱。
可能题干中只是列举了某个现象的部分情况或者个别例子,而选项中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的、全面的结论。
比如,题干中提到“部分地区的房价有所下降”,选项却得出“全国的房价都在下降”的结论,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不合理推广,很容易误导考生。
三、强加因果有些推理题会故意将两个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强行联系起来,造成强加因果的陷阱。
比如,“今天下雨了,所以路上的行人变少了”,但实际上,行人变少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当天不是工作日等,而并非仅仅因为下雨。
四、自相矛盾在一些推理题中,选项本身会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一个选项先说“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效率”,接着又说“这种方法会导致效率降低”,这样前后矛盾的表述,显然是不正确的。
五、过度推断过度推断是指从题干给出的信息中得出超出合理范围的结论。
比如,题干只是说“某公司的业绩有所增长”,选项却得出“该公司即将成为行业龙头”,这种过度的推断是没有依据的。
六、否定不当否定不当的陷阱常常出现在否定词的使用上。
比如“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运动”,意思是“有的人不喜欢运动”,而如果理解成“所有人都不喜欢运动”,就陷入了否定不当的陷阱。
七、范围不清范围不清的陷阱表现为对事物所涉及的范围界定模糊或错误。
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题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然而,在这些题目中,常常隐藏着各种陷阱,如果考生不小心,就容易掉入其中,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
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判断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出题者会在题干中巧妙地将某个关键概念进行替换或曲解,使得选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发生偏差。
例如,题干中说的是“智能手机”,而选项中却变成了“手机”;或者题干说的是“某种疾病的发病率”,选项却变成了“某种疾病的患病率”。
这种细微的概念变化,如果考生不仔细辨别,很容易就会选错。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也是一个容易让人中招的陷阱。
题干可能只是列举了部分情况或者个别的例子,而选项却据此得出了普遍的、绝对的结论。
比如,题干中提到在某个城市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某种现象较为普遍,而选项却直接说整个城市都存在这种现象,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三、过度推断过度推断是指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选项进行了超出合理范围的推理和猜测。
考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想象或者思维惯性,而选择了这种过度推断的选项。
比如,题干只是说某件事情有可能发生,选项却直接断言一定会发生;或者题干只是提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简单关联,选项却强行得出了复杂而深刻的因果关系。
四、自相矛盾有些判断推理题的选项会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对比各个选项,看其是否在逻辑上相互冲突。
比如,一个选项说某个政策会导致经济增长,而另一个选项却说这个政策会使经济衰退,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五、混淆条件在一些逻辑推理题中,会存在混淆条件的陷阱。
例如,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或者将某个条件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弄混。
这就会导致考生在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选错答案。
六、强加因果强加因果是指题干中两个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选项却硬要将它们联系起来,说成是因果关系。
公考行测推理题常见陷阱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推理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这类题目常常布满了各种陷阱,让考生在不经意间犯错,从而影响最终的成绩。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公考行测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
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推理题中常见的陷阱之一。
出题者会巧妙地在题干中变换关键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让考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题干中说的是“某种水果的产量增加”,而选项中却说成是“某种水果的销量增加”,产量和销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考生没有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就很容易选错。
再比如,题干讨论的是“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选项却变成了“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规模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二、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掉坑的陷阱。
出题者会给出一些个别的、局部的例子或情况,然后诱导考生得出普遍的、全局的结论。
比如,仅仅根据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就得出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处于良好状态,忽略了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差异。
或者是根据对一小部分人群的调查结果,就推广到整个人群,而没有考虑到样本的局限性和不代表性。
三、强加因果在推理题中,强加因果的陷阱也不少见。
出题者会把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或现象,强行建立起因果联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例如,“今天下雨了,所以路上的交通事故增多了”,但实际上,下雨并不一定直接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可能还有其他诸如驾驶员违规驾驶、道路状况不佳等因素。
还有,“他穿了红色的衣服,所以他今天运气好”,衣服的颜色和运气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四、过度推断过度推断是指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有限信息,进行了超出合理范围的推测和判断。
比如,题干只是说“某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有所增长”,选项却得出“该公司明年一定会成为行业龙头”,这种从当前的增长就过度推断未来的绝对成功是不合理的。
或者是题干提到“某个政策在某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选项就说“这个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取得显著成效”,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复杂性,属于过度推断。
公务员如何应对判断推理题中的逻辑陷阱公务员面试中的判断推理题是考察应聘者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因为题目的设计可能存在逻辑陷阱,使得应聘者容易陷入误区。
本文将为公务员提供一些应对判断推理题中逻辑陷阱的方法和技巧。
一、理解问题在回答判断推理题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问题。
阅读题目时,应仔细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词,包括条件、前提和结论等。
只有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清楚思考和解答。
二、辨析陈述在判断推理题中,面对一系列陈述,应聘者需要准确判别其真实性。
逻辑陷阱常常通过歧义性和模糊性来迷惑应聘者。
因此,要仔细辨析陈述中的词语、词义以及语义关系,尤其是引发歧义的词语,如“所有”、“部分”、“可能”、“必然”等。
保持警觉,避免在看似合理的陈述中被逻辑陷阱所牵制。
三、排除干扰项逻辑陷阱常常通过设置干扰项来困惑应聘者。
在解答问题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排除干扰项上。
一些常见的干扰项包括情感因素、偏见、偏离主题等。
通过审题和分析选项,找出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逻辑的选项,将它们排除在外,进一步缩小答案的范围。
四、利用逻辑规则了解一些常用的逻辑规则对于应对判断推理题中的逻辑陷阱非常有帮助。
常见的逻辑规则包括:排中律、归纳法、假言推理等。
掌握这些规则,应聘者能够在解答中更好地把握逻辑关系,辨别出正确的答案。
五、多练习判断推理题是需要经验积累和实践的。
应聘者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可以加深对逻辑推理的理解,熟悉题目类型和解题思路。
在解答过程中,可尝试推理图表、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有助于整理思路和发现逻辑关系。
六、审题仔细在公务员面试中,大多数判断推理题都会涉及实际情境。
应聘者要仔细审题,理解题目中所描述的情景和背景,以更好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忽略题目中的重要细节或背景知识可能导致错误的推理和判断。
七、保持冷静面对复杂的判断推理题,应聘者需要保持冷静。
过度焦虑和紧张可能导致思维僵化,进而影响解题能力。
在应对问题时,应杜绝盲目猜测和随意假设,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推理过程。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找好突破口行测逻辑判断是行测每年必考的题型,好多考生总会被出题人迷惑,想做好逻辑推理题首先要找好突破口,所为突破口,就是能解题的切入点。
如果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将会大大的简化解题步骤,从而节约时间。
那要如何找突破口呢?突破口一般是在所给题干的条件中。
在题干给出的若干条件或各选项中,如果题干中有一个条件被反复提及,且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或者通过某些条件能够直接肯定或否定某些选项,则这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下面北洋燕园的专家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例题1】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
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
”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
”小任说:“小钟第一,小闽第四。
”小闽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
”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
”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那么,具体名次应该是( )。
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宫第五B.小闽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D.小任第一、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北洋燕园解析】C。
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寻找突破口,由题干信息“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且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知道第二名仅出现了一次,最后结合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例题2】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北洋燕园解析】C。
根据题干信息丁说的实话且“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可知,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而且说实话的的人的车是红色的,则结合题干的已知条件乙的话中提到了红色作为本题的突破口。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可能性推理题常见陷阱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可能性推理题常见陷阱(一):选项设错陷阱之主体不一致可能性推理题干在进行论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论据得出论点,而这些论据或论点所针对的话题大多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主体而言的,所以当某一选项没有涉及这一主体的时候,往往要提高警惕性,这个选项非常可能对题干不能进行削弱或加强。
例1: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亲自设计建造了大雁塔,用以供奉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
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考古专家认为,就像法门寺古塔下面存在千年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并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珍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推测?A. 玄奘所画的大雁塔图纸上没有地宫B. 已发掘的其他几座古塔下的地宫里并没有发现宝物C. 考古学家已经在其他地点发现了玄奘带回的佛经D. 根据史籍记载,玄奘带回的宝物已全部进献到皇宫【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重点关注一下B项。
题干是通过法门寺来推测大雁塔霞有地宫且有珍宝,并未涉及其他古塔,而B项却顾左右而言他,在讲其他几座古塔下的地宫里没有发现宝物,这和题干讨论的主体不一致,对题干不能进行削弱,根据题干要求,应该选择B项。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可能性推理题常见陷阱(二):选项设错陷阱之话题不一致话题不一致是可能性推理在选项设错是非常常用的一种设错方式。
根据可能性题目的出题特点(题干一定会有论点),题目在设置错误选项的时候也往往会从论点入手,通过转移讨论角度来进行论点便宜,比如:题干说的是经常抽烟对身体不好,所有要禁烟。
选项却希望通过说“中国从来没有举行过大型的禁烟运动”来对题干论点进行削弱,把题干的是否禁烟转换为了禁烟运动,以偷换概念的方式来偷换话题,这种选项显然是对题干没有削弱或加强力度的,是典型的选项陷阱。
例2:生理学家发现,人类掌管记忆和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大脑皮质在正常情况下有6层,如果胎儿缺乏一种名为“Cdk5”的酶,大脑皮质的发育就会变得极为缓慢,无法最终形成正常大脑皮质的6层结构,从而严重影响儿童认知发展。
惯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定势,即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而我们在做逻辑判断题时,也会很自然的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和习惯来选择选项。
但我们知道逻辑判断题跟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此,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存在一些逻辑陷阱。
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做逻辑判断题时,特别是做形式逻辑题型时,应尽量避免日常感觉,而应该根据逻辑的知识和规则选择答案。
(例一)、在毕业考试结束后,班长想从老师那里打听成绩。
班长说:“老师,这次考试不太难,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 70 分以上吧。
”老师说:“你的前半句话不错,后半句不对。
”根据老师的意思,下列哪项必为事实?
A.少数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上,多数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下
B.多数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上,少数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下
C.有的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上,有的同学的成绩在 70 分以下
D.如果以 70 分为及格,肯定有的同学的成绩不及格
解析:这道题,大部分同学会选择C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老师讲班长的后半句不对,即“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 70 分以上”这句话不对,那根据我们的惯性思维,全班同学的成绩并非都在70分以上,即意味着有的同学在70分以上,有的同学不在70分以上。
但根据我们形式逻辑的知识,老师讲班长的后半句不对,即意味“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 70 分以上”这句话为假,那它的否命题就是真的,而“所有都是”的否命题是“有的不是”。
因此,我们仅仅能推出“有的同学成绩不在70分以上”,而“有的”在逻辑中仅仅表明存在,即可以说只有一个同学不在70分以上,也可以说所有同学都不在70分以上。
因此,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 D项,即可以肯定有人没达到70分以上。
(例二)生理学家发现,人类掌管记忆和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大脑皮质在正常情况下有6层,如果胎儿缺乏一种名为“Cdk5”的酶,大脑皮质的发育就会变得极为缓慢,无法最终形成正常大脑皮质的6层结构,从而严重影响儿童认知发展。
一些医药界人士推测,利用这一发现,将有望研发出药物,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哪项不能质疑上述推测?( )
A.人体不能吸收外部补充的“Cdk5”酶
B.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C.一些脑部“Cdk5”酶含量高的人学习能力并不突出
D.青少年过了脑发育关键期后,补充“Cdk5”酶不起作用
解析:这道题答案是C项,但很多同学却认为C项是可以质疑的,他们的理由:论点是“Cdk5”酶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C 项说Cdk5”酶含量高的人学习能力并不突出,是可以削弱呀。
为此,很多同学非常困惑。
其实这是陷入惯性思维的困境。
从题干中,我们知道,“Cdk5”酶少时,人的学习能力有问题,通过弥补Cdk5”酶,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
这涉及到变化的趋向。
若从惯性思维考虑,即“Cdk5”酶越多,人的学习能力越强,那C
项就可削弱。
但从逻辑规则的知识,变化的趋向不能简单的反推。
就如,酶的活性与温度的
变化:当温度低时,酶的活性低,随着温度的增加,酶的活性也会增加,但温度曾加到一定程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
可见温度高时,酶的活性低,并不能削弱温度低时,酶的活性低。
这要求我们注意区间变化的跳跃性。
通过上述两道题,我们应该明白,形式推理题的推理规则跟我们的惯性思维区别很大。
因此,在做形式推理题时,我们应根据逻辑知识点和规则选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