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病情介绍:重要概念和技术-英文
- 格式:ppt
- 大小:13.17 MB
- 文档页数:49
慢性完全闭塞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目前PCI领域公认最难处理的病变,即刻成功率平均仅约65%~ 75%。
导致CTO-PCI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近年国内外研发了一系列特殊器械和技术,以克服这一难题,其中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wire)是发展最快、运用最广的CTO-PCI手术高级技术之一。
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目前PCI领域公认最难处理的病变,即刻成功率平均仅约6 5%~75%。
导致CTO-PCI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近年国内外研发了一系列特殊器械和技术,以克服这一难题,其中逆向导丝技术(Retrograde wire)是发展最快、运用最广的CTO-PCI手术高级技术之一。
一、概念和技术特点:逆向导丝技术最早起源于外周动脉CTO的介入治疗,医生在操作中发现从远端开通CTO 病变更为容易。
近年来逆向导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CTO病变的PCI,其作用也从最初的单纯逆向通过病变发展到如今的逆向血管再通。
逆向导丝技术通常用于正向导丝通过病变困难且逆向侧支良好的病例。
从对侧送入逆向导丝经侧支循环到达CTO闭塞段远端。
此时可将逆向导丝作为路标,操控正向导丝调整其方向从病变近端进入远端真腔,亦可采用逆向导丝穿过病变远端纤维帽到达病变近端,与正向导丝交会。
特定条件下应用“逆向导丝技术”可提高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如某些CTO病变近端存在不利于CTO 介入治疗成功的形态学特点,或近端纤维帽较硬使导丝难以通过,而远端斑块可能较松软,则利于导丝通过。
“逆向导丝技术”的另一优势是,即使逆向导丝进入假腔(内膜下),因正向血流方向与逆向导丝行进的方向相反,故病变开通后血管壁受正向血流压力的影响,假腔容易自然闭合。
而正向导丝一旦造成假腔,因冠状动脉血流与导丝行进方向一致,可使假腔不断扩大而致血管真腔闭塞。
二、方法及用途:1、路标导丝:当CTO病变弥漫、远端血管走行不清、正向导丝进入分支血管或假腔时,如有条件可考虑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将逆向导丝置于病变远端以指示远端真腔位置和血管走行。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学习目的1.握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适应证;2.了解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技术要点;3.掌握如何选择正确的CTO介入治疗策略;4.熟练掌握CTO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5.了解目前CTO介入治疗的新器械。
学习要点l.CTO的定义及其特点;2.CTO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CTO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和技术要点;4.CTO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5.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率的主要因素;6.CTO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7.目前对CTO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一、概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多指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
闭塞时间可由冠脉造影证实,如缺乏既往造影资料则常根据临床事件惟断,如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或加重的心绞痛症状等。
闭塞程度包括前向血流TIMI 0级的绝对性闭塞和TTMT血流1级的功能性闭塞,因后者尽管有微量造影剂的前间性充盈,但管腔闭塞的微量灌注血流实际上缺乏供血功能。
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PCT者少于8%,约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疔(PCI)病例的15%~30%。
CTO病变行PCT的意义在于成功的PCI可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需要。
但是CTO病变PCI的成功率远低于其他病变,文献报道多在50%-80%,且其术后再狭窄和再闭塞的发生率高,因此被认为是目前PCI领域最大的障碍和挑战。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药物难治性的心绞痛;无创性检查提示有大面积的缺血心肌;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和病变的形态适于介入治疗。
闭塞血管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侧支仅能提供闭塞血管供血区10%的血液供应,在行运动试验及负荷试验检查时会发现心肌缺血。
单支、远段及供血范围较小的血管闭塞的患者,多数心绞痛症状较轻,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心绞痛症状。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病变治疗策略进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被定义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前向血流完全阻断,病程超过3个月(常根据病史、临床或既往造影结果判断);而根据冠脉血流TIMI分级又可分为“真性完全性闭塞”和“功能性闭塞”(TIMI血流0级和1级)。
尽管介入治疗器械、技术和术者的不断更新进步,CTO病变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
1.CTO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与非CTO冠心病相比,CTO患者往往年龄更大,更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疾病及心梗病史。
未诊断或治疗的急性血栓事件常是CTO病变发展的起始,大约?患者心电图相应供血区域存在病理性Q波。
然而大多数(60%)CTO患者,闭塞为管腔狭窄病变慢性进展所致,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侧支循环,为闭塞血管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流供应,减少了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此外,PCI/CABG术后,支架内及桥血管病变,也可表现为CTO。
近1/4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的CTO 患者,对中重度缺血耐受性良好,症状亦往往发生较晚,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心悸等,而非典型的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16%-52%存在CTO病变;STEMI 患者中约10%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IRA)的CTO;既往有CABG手术史的患者,CTO的比例更是高达54%-89%。
然而,美国国家心血管病PCI注册中心(NCDR CathPCI registry)2015年的报告显示,CTO人群中仅有12.4%患者行PCI,CTO PCI仅占稳定型冠心病PCI总量的3.8%。
加拿大单中心注册数据显示:CTO患者中仅9%接受了PCI,而34%和57%的患者分别接受了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
2.CTO患者预后不良。
大量研究证明合并CTO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CTO是ACS包括STEMI、NSTEMI患者及稳定性冠心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Pilot 200在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张彦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简称CTO)是指冠脉闭塞血管段前向血流TIMI 0级,且闭塞时间至少3个月。
在选择实施治疗的CTO患者中,少数中心CTO开通率可达到90%以上,但是一些复杂高危有介入适应症的患者(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of Complex Higher risk Indicated Patients ,CHIP)多数不在选择之列。
Pilot200(雅培公司头端直径0.014英寸,硬度4.1g)是CTO 术中常用导丝之一,其高强度不锈钢核心材质以及Core-to-tip头端设计提供优异的扭控性和头端塑形保持能力;长段聚合物护套及全程亲水涂层设计使其具有超滑性。
与Pilot50相同,Pilot200(150)具有采用独特的Responsease流线型核心锥体,使得导丝弯曲强度变化更线性,可兼顾支撑力与出色跟踪性。
可用于“穿刺”和“钻行”,具备“自主寻径”及“真腔优先行走”能力。
与Pilot50/150(头端硬度 1.5g/2.7g)及Fielder系列导丝(Fielder-xt 头端直径0.009英寸硬度0.8g、Fielder-xt-R 头端直径0.010英寸硬度0.6g、Fielder-xt-A头端直径0.010英寸硬度1.0g)相比,其进入假腔的几率并无明显增加。
一般来说超滑导丝大多在斑块破裂或已有夹层的起始进入假腔,包括Fielder-XT-R在内的超滑导丝均可进入,只是较低硬度的超滑导丝(如Pilot50/150、Fielder系列)进入假腔后容易被更早识别,而不是进入假腔的机会低。
Pilot 200进入假腔的可能并非明显增大,而是进入假腔后不易更早识别,致使导丝在假腔行程较远才被发现。
如果仔细观察影像及缓慢谨慎操作导丝,及早发现导丝进入假腔,必要时调整方向,重新穿刺前行进入真腔并不太困难。
谈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前向技术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
是当前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CTO的技术取得了飞快地进步,那么手术时应用前向技术(导丝进入或正向夹层再进入),还是应用逆向技术(导丝进入或逆向CART)呢?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使很多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预后得到改善。
开通CTO是冠脉介入治疗较为复杂的技术,使很多术者获得征服后的快感,目前已经形成了“CTO热”。
开通CTO是为了患者受益,应避免以“开通CTO”为目的。
逆向开通CTO,无疑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它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能成为一种“时髦”。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慎用逆向开通技术:①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级/IV级或术前血压偏低者;②右冠、前降支或回旋支有两支闭塞或类似两支闭塞(有一支细小),另一支血管不能作为逆向途径使用;③左主干闭塞;④严重狭窄的左主干与严重狭窄的前降支或回旋支连续,回旋支或前降支起始闭塞。
以上情况,逆向指引导管的放置或逆向造影即可导致血压下降或(和)心功能恶化。
侧枝供血血管或侧枝的痉挛或损伤可导致灾难性后果。
另外导管室不能及时行ACT监测时、手术团队或术后管理者快速有效处理并发症(血管穿孔、心包填塞)能力不足者逆向操作尽量不用。
前向技术仍是常用的、重要的、安全的手段。
我们一般选用7F指引导管,右冠闭塞常用AL0.75/AL1.0,如果低位开口向上走行的右冠可选用EBU3.0/3.5或JL4.0;左冠闭塞一般选EBU3.75,少数选用EBU3.5。
导丝包括:Fielder系列导丝(Fielder-xt 0.009英寸0.8g、Fielder-xt-R 0.010英寸0.6g、Fielder-xt-A 0.010英寸1.0g),是完全闭塞及次全闭塞病变首选导丝,可用于探寻微通道,其跟踪性较好;UB3(Asahi,尖端亲水, 0.014英寸, 3g),其与Miracle3相比,顺滑度提高,增强了血管跟踪能力,减少与微导管的摩擦力;Pilot200/150(0.014英寸,硬度4.1g/2.7g),具有优异的扭控性、头端塑形保持能力和超滑性,兼顾支撑力与出色跟踪性,可用于“穿刺”和“钻行”,具备“自主寻径”及“真腔优先行走”能力;Miracle12(0.014英寸,12g),全程疏水涂层,通常适用于闭塞段内的“钻行”,不易进入内膜下和导致血管穿孔;Gaia1/2/3(Asahi 0.010英寸/0.011英寸/0.012英寸,1.7g/ 3.5g/ 4.5g),1:1的扭控性和指向性能非常优越,锥形头端设计,使其更易进入闭塞病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名词翻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是一类以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非特异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以及尘肺等疾病。
COPD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病,它是指一类气道阻塞性疾病,由于无法被完全治愈而持续存在。
它的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慢性支气管炎和非特异性支
气管炎,虽然这些疾病有共同的症状,但是它们具有不同
的发病机制,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外界因素有关,如空气污染、生活环境、职业暴露及吸烟等。
它是一
种代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上升、患者数量增加、治疗费
用增加以及社会经济成本增加等特点。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
主要症状包括气促、胸闷、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等,
并且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药,抗炎药,抗
生素,抗变态反应药物等,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
情。
手术治疗是用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有效的手段,
它可以通过剥夺部分病变组织,以及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
和气流,达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轻病情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翻译是“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
COPD 主要指一类气道阻塞性疾病,它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非特异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尘肺等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外界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包括气促、胸闷、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中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推荐路径》要点1 概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指正向TIMI血流0级且闭塞时间≥3个月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如果存在同侧桥侧支或同侧侧支血管,尽管闭塞远端血管TIMI血流>0级,仍视为完全闭塞病变。
既往研究发现有高达20%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至少一处CTO病变,因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被称为冠状动脉介入领域“最后的堡垒”。
临床证据表明,成功的CTO病变血运重建可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和缓解心绞痛,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要,并可改善临床预后。
根据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建议当患者出现与闭塞血管相关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等症状时,应考虑再血管化治疗。
如患者无相应症状,建议进行无创伤性检查(如心电图运动试验、静息/负荷超声心动图、静息/负荷心脏核素检查等)。
对于无存活心肌证据或支配心肌范围较小的CTO病变,可进行药物治疗。
2 CTO-PCI 技术、策略概述及推荐路径2.1 详细的CTO病变影像学评估仔细反复阅读冠状动脉造影是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基石。
绝大部分CTO病变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均需要多角度双侧冠状动脉造影。
CTO病变的影像学评估需重点关注CTO病变近端(残端形态、闭塞端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CTO病变体部(钙化、迂曲、闭塞段长度)及CTO 病变远端(远端纤维帽形态、闭塞远端是否存在较大分支血管或闭塞远端是否终止于分叉病变处、闭塞段以远血管是否存在弥漫性病变)的解剖结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认真评估是否存在可利用的侧支血管。
需重点关注侧支血管的来源、管腔直径、迂曲程度、侧支血管与供/受体血管角度、侧支血管汇入受体血管后与闭塞远端的距离等。
2.2 CTO-PCI介入治疗的策略规划2.2.1 CTO-PCI初始策略制定(1)对于有锥形残端的CTO病变,初始策略推荐正向介入治疗。
(2)直接正向夹层再进入技术(ADR)策略:(3)对于不适合正向介入治疗的CTO病变,如果存在可利用的侧支血管,可采用直接逆向介入治疗策略。
综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1. 急性和慢性完全病变的区别表1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临床和病理特点2.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结果如何和非完全闭塞病变PTCA治疗相比,CTO病变的再血管化治疗成功率很低。
以前的系列研究观察了超过4400例CTO病变的介入治疗,显示总的成功率是69%(47%-81%),操作失败的常见原因包括导丝不能通过病变(80%),球囊不能通过闭塞病变(15%),狭窄病变不能扩张(5%)。
最近由于各种亲水性导丝的尚永改善了通过完全闭塞病变的能力,在硬的闭塞病变中使用旋磨装置也提高了操作成功率。
3. 如何预测操作成功率病例选择是PTCA成功率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不同的临床和造影因素,再血管化的成功率在18-87%之间。
表2 PTCA结果的预测因素椎形残端阻塞处呈突然截断样闭塞处没有边支血管有边支血管没有桥状侧支有较多的桥状侧支图1 有利于和不利于通过CTO病变的因素(说明同表2)有利因素不利因素4.CTO病变何时采用再血管化治疗表3 再血管化治疗的适应证和益处适应证药物治疗基础上复发心绞痛无创检查发现有大面积心肌缺血造影资料支持再血管化已经证实的益处缓解劳力性心绞痛改善左室整体和局部功能和患者的运动耐量能降低50%的CABG的需要可能的益处可能对其它血管产生侧支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善无事件生存率5.最近临床试验结果SICCO试验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研究(SICCO)研究中,患者在CTO病变球囊扩张后随机分为支架置入组(n=58)和非支架置入组(n=59),在充分抗凝的基础上使用Palmaz-Schatz 支架。
主要研究终点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脏性死亡,靶病变相关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再血管化或造影显示再闭塞)。
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后随访临床资料,支架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有14例(24.1%),单纯PTCA组有35例(59.3%)相对危险度=0.22,95%CI=0.10-0.49,P=0.0002。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介入治疗基本概念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CTO介入治疗飞速发展,各项技术及方法日新月异,极大地提高了目前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为了大家方便学习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本人总结了目前CTO介入治疗技术及方法的基本概念,大家在学习或是观看大咖手术演示时能够做到心跟着大咖一起走!由于本人技术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错误及遗漏之处,望指出,共同学习。
(限于篇幅及目的为基本概念,各项技术不作评价及具体操作过程陈述)内容1.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2007年欧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俱乐部将CTO病变定义为闭塞血管段前向血流TⅠMⅠ0级,且闭塞时间至少3个月。
2.Knuckle技术:Knuckle在英文中意为关节,泰拳中常见到使用肘、膝盖等关节进行攻击,即关节技术。
在CTO介入治疗中,也常根据闭塞病变的情况,选择性地将导丝塑成Knuckle样(伞柄样),依靠导丝体部反折弯接触病变,形成钝性分离,沿血管结构内前行通过闭塞段。
3.3. 内膜下寻径重回真腔技术(SubintimalTracking and reentry,STAR)即将Knuckle导丝内膜下强行向前推送,人为造成钝性分离,直至导丝在远端自行进入真腔。
,mini-STAR:即微导管辅助下的Knucle,利用微导管控制导丝前塑性弯尽可能的小。
4.Carlino技术:微导管置于近端纤维帽内,用2cm³的锁扣注射器高压手推<1ml的造影剂,造影剂延闭塞段内最疏松处前行,造成微小夹层或管道,便于后续导丝行走。
5.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dissection reentry,ADR):正向导丝通过CTO节段到达远端血管真腔,理想的路径是全程经过内膜斑块。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丝可能进入内膜下,然后从出口处内膜下重新进入真腔,这种情况不论是在导丝升级技术还是平行导丝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再如star技术通过Knucle导丝刻意的内膜下前行凭“运气”再入真腔操作。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
CTO目前仍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 ntion,PCI)最富挑战性的病变。
尽管近年来在CTO病理生理基础、专用器械和PCI手术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成功率低并不尽如人意,传统的PCI方法成功率在50-70%左右[1]。
既往如激光导丝、射频导丝、超声振动系统、钝性小撕裂等方法可提高未成功病变的50%成功率。
总成功率可提高至60-80%。
但这些装置虽然带来成功率,但也可以增加例如穿孔等并发症等。
临床很难如此高的并发症,故没有广泛应用。
2005年日本医生开创的逆向介入治疗CTO技术,明显提高了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从以往的70%左右上升为2006年的90%以上。
逆向介入治疗技术成为目前最有希望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的技术之一。
概念逆向PCI是指通过对侧或同侧侧支循环血管所形成的交通血管,或经过外科搭桥术后的桥血管,进入闭塞病变远端,进行犯罪病变的介入治疗。
按照日本医生Saito[2]的总结,包括以下6种技术:1 对吻导丝技术:如果CTO病变相对较软,逆行导丝相对容易进入病变的近端。
如果逆行导丝进入CTO纤维帽近端附近,前向导丝可以以此为目标,最后双向导丝相互汇合。
2 仅作为标志技术:即使前向导丝可以汇合,前向导丝将逆向导丝可作为标志,继续沿该标志进入血管远端。
这样可以减少造影剂的用量。
3 控制性前向和逆向内膜下寻路技术(CART)或反向CART技术:前向和逆向导丝均进入内膜下的情况下,反向送入球囊,在病变的内膜下扩张,制造一个空间,使顺向的导丝通过制造的空间进入血管远端,日本医生Katoh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先驱,他命名这种方法为C ART技术(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评分系统范佳莉; 鞠怡娇; 赵欣; 王明晗【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9(024)005【总页数】4页(P462-465)【关键词】冠状动脉闭塞;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评分【作者】范佳莉; 鞠怡娇; 赵欣; 王明晗【作者单位】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原冠状动脉闭塞,造影提示前向血流TIMI 0级,且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1]。
研究表明,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改善缺血负荷、生活质量[2]和左室功能[3]。
对CTO病变的复杂程度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建立一套可靠的预测CTO-PCI成功率的评分系统,对CTO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药物、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及决定CTO-PCI治疗策略[前向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及杂交技术等]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CTO-PCI的技术和器械不断进步,各种关于CTO-PCI的评分也涌现而出,本文就其中影响较大的J-CTO、CL、PROGRESS、ORA、CT-RECTOR和KCCT等评分作一介绍和评价。
1 J-CTO 评分系统J-CTO评分[4]是一项较早应用于临床的经典评分,来源于日本的多中心CTO注册研究。
该研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征建立难度分层模型,来预测30 min内导丝通过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
Morino等通过分析12个日本医疗中心的494例CTO病例,首先从329个病例中找出与成功率相关的病变特征,发现与结局终点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手术失败史、钙化、弯曲、闭塞病变的形态及闭塞长度>20 mm,各变量赋值均为1分,根据积分将其分为4个难度:简单(J-CTO 积分0分)、中等(1分)、困难(2分)和非常困难(≥3分),该队列难度分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7%、67.1%、42.4%和10.0%;再通过165个病例进行验证,各难度分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2.3%、58.3%、34.8%和22.2%。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解剖结构及pilot200指引导丝在knuckle技术中的运用体会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正向TIMI 血流0级,且冠状动脉闭塞≥3个月的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仍未被攻破的最后“阵地”。
CTO病理解剖结构包括近端纤维帽、远端纤维帽、微通道、坚硬的粥样斑块及钙化区域、坏死区域,深入了解CTO病理解剖是介入成功的基础。
knuckle导丝技术既经济又可快速、高效的开通CTO病变已是当前常用技术,尤其是pilot200导丝行knuckle技术成功率较高,本文结合CTO组织病理结构探讨pilot200导丝运用于knuckle导丝技术如何快速高效开通CTO病变。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pilot;knuckle技术【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104-02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正向TIMI血流0级且闭塞时间≥ 3 个月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如果存在同侧桥侧支或同侧侧支血管,尽管闭塞远端血管TIMI血流> 0级,仍视为完全闭塞病变[1]。
CTO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仍未被攻破的最后“阵地”。
国内外研究显示: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有25%~30%的患者可以看到CTO病变。
开通CTO病变血管具有恢复存活冬眠心肌的血供和功能、减少心肌细胞慢性丢失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力、减少缺血总负荷及血管事件,同时可减少CABG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2]。
对心血管介入专业影响力而言,CTO-PCI是衡量医院和术者冠脉介入技术水平、术者的技术与耐力的指标。
但CTO病变行PCI对技术、术者介入水平及器械要求之高,开通CTO病变仍是冠脉介入治疗的热点和难点。
全球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前瞻性注册研究(PROGRESS-CTO)数据显示,?PCI开通CTO的成功率近90%,个别大型医学中心的成功率已达到90%以上[3-5],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目前成功率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