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庆油田分析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导入案例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庆油田的建设时,有关大庆的一切信息几乎都是保密的。
除了少数一些有关方面人员以外,一般外界连大庆油田的具体地址都不知道,但是日本人却不仅知道,而且还掌握得非常准确。
他们对我国大庆油田有关的信息收集,既没有派间谍、特务,也没有收买有关领导和一般群众,完全依靠对我国有关大庆油田公开资料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1966年7月,《中国画报》封面上登出了一张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照片,画面上,工人们身穿大棉袄,正冒着鹅毛大雪奋力拼搏。
日本人根据这一张照片分析出,大庆油田可能是在东三省北部的某个地点。
接着,在《人民日报》上日本人又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于是,日本人找来伪满时期的旧地图,发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兆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以东的10余公里处。
接着,日文版的《中国人民》杂志里又有报道说,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大庆石油设备不用马拉车推,完全靠肩扛人抬运到工地。
日本人据此分析出,大庆的石油钻井离马家窑远不了,远了人工是扛不动的。
当1964年王进喜光荣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消息见报时,日本人肯定地得出结论:大庆油田出油了,不出油王进喜当不了人民代表。
他们进一步根据《人民日报》上一幅大庆油田钻塔的照片,从钻台上手柄的架式等方面推算出油井的直径,再根据油井直径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估算出平时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很快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操作的石油设备。
这样,当我国大庆油田突然宣布,向世界各国征求石油设备的设计方案时,其他各国都没有准备,而唯独日本人胸有成竹,早已准备好了与大庆油田现有情况完全吻合的方案与设备,在与大庆油田代表的谈判中一举中标。
分析:日本人在大庆油田石油设备的谈判中一举中标的原因及收集信息的方法。
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第一篇: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2001-08-31 12:36:40 从报道中得知“大庆”诞生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商人就对我国的石油生产情况十分关心,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
他们尤其关注中国的新油田———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但一时得不到大庆油田的确切情报。
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商从中获悉我国又有一个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庆,他们立即把这一情报输入计算机,并判断既然中国的国家报纸都报道此事,说明“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点,这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
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人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
日商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等人穿的大棉袄和戴的棉帽断定,大庆油田不会在南方,是在冬季气温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
分析照片判断油田地点这篇通讯另有一张照片,画面为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
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
”为了进一步调查证实,日本商人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
他们当然到不了大庆,因为当时的大庆尚未向外国人开放。
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
后来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车时发现,那张照片中的原油罐车上有一层很厚的尘土。
在北京火车站,日商从停着的一辆辆满载石油的油罐车上取下一层尘土,作为样品拿回国去化验。
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来看,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1966年7月的某画报上,刊登了一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只见他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背景是冰天雪地。
日商根据他这身服装,再次证实了大庆油田肯定在东北北部。
分析“铁人”言行推算产量1966年10月某杂志的第76页上,有一篇歌颂大庆人的通讯,其中在介绍王进喜的事迹时,有这么一段:王进喜一进马家窑,望着一片荒原,兴奋地说:“好大的油海!这一下可以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这段报道和这句豪言壮语给日商提供了两份情报:一、大庆油田在马家窑;二、这是一个产量非常高的油田,产油量高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日本的商业情报分析
原本世界上普遍以为中国没有石油,然而50年代中国政府向外透露中国有望发现大油田。
得到这个消息,日本方面立即意识到,鉴于当时中国设备落后,一旦发现油田必然向外引进设备。
为了一举中标,日本方面开始着手研究。
首先,日本从海外版的《人民画报》上刊登的一幅王进喜在鹅毛大雪里的照片推断出,这种气候在中国东北部。
随后,他们从《人民画报》上获悉,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扛着设备去马家窑考察。
日方立即察看了当年的“满洲国”的军用地图,进一步确定大油田必定在马家窑附近。
过了不久,日方又从新华社得知,王进喜将出席人大。
日方由此推断,大油田马上将要出油,证明中国政府所言非虚。
由此一步步深入,日方逐渐掌握了大油田的资料、气候、地形等重要情报,并据此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设备,果然在中国后来向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商业情报的重要性,也可以看见国外商业情报的手段、水平
已经非常成熟。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很弱。
参加谈判往往不了解对方、不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情报,造成屡屡受挫情况!。
日本分析大庆油田位置
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十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在此之前,《人民日报》登载了《大庆精神大庆助》的文章,肯定了中国有大油田。
而当时的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并将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
《人民日报》的报道出来后,日本人把这一信息储存到电脑里去,但是大庆油田在哪里呢——大庆油田的位置在当时属于机密?于是,日本人开始“找油”。
不久,《中国画报》又刊登了大庆油田“王铁人(王进喜)”的照片。
日本人从王铁人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地处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东北地区,大概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日本人又利用到中国的机会,测量了运送原油火车上灰土的厚度,大体上证实了这个油田和北京之间的距离。
此后,《人民中国》杂志有一篇关于王铁人的文章,提到了马家窑这个地方,并且还提到钻机是人推、肩扛弄到现场的。
日本人推断此油田靠车站不远,并进一步推断就在安达车站附近。
日本人对中国东北的地图非常清楚,从地图上,他们找到了马家窑是中国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
后来,日本人又从一篇报道王铁人1959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铁人还在甘肃省玉门油田,以后便消失了,这就证明大庆油田的开发时间自1 959年9月开始。
日本人又对《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炼油厂的照片进行研究,那张照片上没有人,也没有尺寸,但有一个扶手栏杆。
依照常规,栏杆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断了油罐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五米,判定大庆油田的年产量约为360万吨……日本人就这样弄到了大庆油田的情报。
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典型正反案例——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典型正反案例——日本寻找大庆油田的过程和“巴西环大西洋号”的沉没(王雁穹)(王雁穹)下面通过两个正反案例,说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极为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于是把摸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大庆油田在什么地方?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所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情报。
后来在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
于是日本人断定“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
他们根据这张照片上人的服装断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从东北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看,证实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论断是对的。
但具体位置仍然需要研究。
在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的第76页上看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
分析中得知,最早的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并且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英雄事迹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人从伪满洲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就这样,日本人基本上搞清楚了大庆油田的位置所在。
第二,大庆油田的规模是多大?日本人对王进喜事迹的报道做出了如下分析: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
大庆油田肯定是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铁路的安达附近,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油田。
第三,中国的炼油能力有多大?到1966年7月,日本人把注意焦点转到炼油设备上。
日本在我国东北钻探石油始末(上)作者:宫柯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3期宫柯富饶辽阔的东北,最先遭受日本的侵略,沦陷时间最长,被奴役了整整14年。
在那段暗无天日、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所有的生态资源和业已发现的矿藏都被残酷掠夺,唯独石油躲过一劫得以幸免。
日本当时为什么没有在东北钻探出石油?答案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玄妙刺激,只不过是沃土千里的松辽盆地没有被日本人纳入搜寻石油的视野。
没有根据的传说很久以来,关于日本侵占东北期间曾在松辽盆地的中心萨尔图(现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区钻探石油的传言沸沸扬扬,说得有鼻子有眼。
大庆油田石油科技馆的讲解员曾经绘声绘色地向观众介绍:日本人曾在萨尔图一带打过六七百米深的探井,差一点就钻到了油层,还言之凿凿地点出了日本人打探井的位置在大架子屯附近。
相似的说法林林总总,至少有三四个版本。
当年的大架子屯早已灰飞烟灭,经历过日伪时期的居民踪迹难觅,日本人是否在这个屯子附近钻探过石油,成为一个口头流传的噱头。
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民众巴不得小鬼子不走时运,宁可信其有决不信其无。
所以故事越传越离奇,地质专家们也不得不检索日伪时期遗存的地质资料进行核实。
1955年夏天,地质部指示东北地质局派出地质调查小分队,沿松花江展开首次以寻找石油为目的地表地质踏查。
当时担任队长的韩景行是最早进入松辽盆地内部找油的地质师,后来出任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的大队长兼总地质师,堪称是了解松辽盆地地质情况的权威。
他写了一篇回顾《突破松辽油区》的文章,收录到大庆文史资料第一辑《大庆油田的发现》一书,其中谈到:我在1949年曾经看到一份日伪资料,其中就谈到东北和松辽平原的石油远景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世界石油多产自“海槽”,松辽平原为“陆槽”,所以不可能有石油。
可见“贫油论”在国外是有影响的。
也许正因为“贫油论”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处掠夺石油,却没有在松辽盆地搞石油勘探,而使那里的石油被保存下来。
二战中日:大庆油田,深度1350米,亚欧大陆只有巴库油田50米左右,钢铁、橡胶、有色金属、石油问:堂主,如果当初日本人发现了大庆油田,抗日战争难度会不会上升一个档次?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是松基三号,油层深度是1357到1328.5米深,这个深度在30年代比较难实现。
而我们是在1959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把这口井打出来的。
图:大庆松基三井纪念碑。
日本1928年开始在东北找石油,直到1940年彻底放弃。
他们打的井最深是800米,离大庆最浅的油层还有200米。
美国英国技术上还行,其他国家恐怕就很难实现了。
尤其是生产井基本都要这个深度,那更难组织生产。
意大利在利比亚长期没找到可以工业生产的井,也是因为深度不足。
图:1930年代,旧大陆最重要的油田是苏联巴库油田,它的钻井深度只需要60-500米就够用。
如果全世界都搞1000多米的井,日本也会不惜代价去打很多这么深的井,但它没这个认识,也就没大规模深钻。
而且日本也没有石油大规模开发的经验,就算凑合打出了井,要开出足够产量也需要很长时间。
等到大庆产量出来的时候,日本也因为禁运和硬通货不足扛不下去了。
41年日本缺的也不止是石油,废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都依赖进口,所以都面临着禁运。
而且当时日本外汇和黄金已经严重不足,不打已经撑不下去了。
图:日本当时的钢铁工业依靠进口美国废钢维持产能,重新冶炼废钢比从铁矿石提炼省事得多。
美国对日本禁运废钢铁,使日本工业失去了粮食,要么接受美国的条件要么与美国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
图:在东北发现油田只能解决燃料供应,解决不了军火匮乏的问题,毕竟这还需要钢铁、化工、机械加工工业的配合,所以日本坦克和炮兵部队仍然无法扩张。
不能大量编入重武器,日军的战斗力也就没法倍增,仍然会被游击战拖垮。
做生意主要在于洞察:日本通过王进喜照片,立马研发大庆油田设备商业的本质在于交换,而交换的前提在于需求。
一个人无论处在哪个行业,想让交易更顺利,就不得不研究对方的问题,去洞察对方的需求。
只有洞察到位,方能匹配到位,准备到位,行动到位,那么才能合作到位。
1964年,有一家日本公司的情报专家,通过《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发掘出了商机。
他们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以及背后油田间的距离,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判断我国在当地有储量巨大的石油资源。
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建设能力不足,应该会很快向国外招标。
于是,这家日本石油公司立即组织研发部门,开始研制生产适用于大庆油田的开发设备。
果不其然,两个月后我们就向国外公开采购设备,而这家公司因为提前有过这方面的洞察和准备,他们的设备最符合需求,并且已经有了样品,立刻就中了标,从而让他们从中大赚了一笔。
而这就是有名的“照片泄密案”。
通过一张照片,就能推测出大庆油田的问题和需求,从而大赚一笔。
这样行为,就是超强洞察力的表现。
什么是洞察?洞察,就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通过洞察,销售员能够找到引导购买的突破口,否则就是对牛弹琴还惹人烦;通过洞察,你能够找到心仪女神的喜好和习惯,比如她爱看电影,你非要拉着她去蹦迪K歌,能答应嫁给你就怪了;通过洞察,企业能够找到潜在的商机,广告词不对,一切都白费!那如何提高自己洞察的水准呢?第一,就是多问。
我们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可以在对方比较有安全感的方向上,多问一些轻松的话题。
比如说家庭、事业、爱好、理想等等。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让对方多给我们分享一些信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找到对方的问题所在,并且在对方回答你的时候,你就有了多看的机会,从而洞察对方的外在表现和内心变化,并推断出对方真正在意的领域。
第二,多听。
听别人阐述的过程中,你要有所察觉,对方总是重复唠叨的一些事,一定是对方比较在意的,包含对方语调变化的地方,吞吞吐吐的地方言不由衷,都是关键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是严格保密的。
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知道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
为此,日本情报机构从中国公开的刊物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的信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严格的定性及定量处理后得出了有关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准确情报。
1.大庆油田的位置。
首先,日本情报机构从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从而判断出: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以此为线索,日本情报机构开始全面搜集中国报刊、杂志上有关大庆的报道。
在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王进喜站在钻机旁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
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日本情报机构得出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结论。
1966年10月,日本情报机构又对《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王进喜的事迹介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知道了‚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着手的‛,并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运输情况中判明: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情报机构从伪满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经过对大量有关信息严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日本情报机构终于得到了大庆油田位置的准确情报。
2.大庆油田的规模。
为了弄清楚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对王进喜的事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报道说:‚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
‛日本情报机构由此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作者: 廖子良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界
主题词: 大庆精神;铁人王进喜;情报分析;大庆人;人民画报;绝对保密;保密范围;我国石油工业;国防战略;年产油量
摘要:<正> 最近,日本报纸透露了当年日本情报分析人员探知当时被我国列为机密的大庆油田所在的经过。
我国当年对大庆油田是作为国防战略工业来建设的,所以一开始就实行高度保密,不仅规模、技术等绝对保密,连地点及时间也列入保密范围。
早在六十年代初,日本就一直留意我国有没有大油田了。
1964年4月20日,我《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公开肯定我国有了大油田。
日本人马上把这一信息储存入电子计算机里。
1966年7月,《人民画报》刊登了一辑赞扬“大庆精神”的照片,包括“铁人王进喜”及炼油厂的照片。
日本人根据王进喜的衣着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我国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
日本的商业情报分析
原本世界上普遍以为中国没有石油,然而50年代中国政府向外透露中国有望发现大油田。
得到这个消息,日本方面立即意识到,鉴于当时中国设备落后,一旦发现油田必然向外引进设备。
为了一举中标,日本方面开始着手研究。
首先,日本从海外版的《人民画报》上刊登的一幅王进喜在鹅毛大雪里的照片推断出,这种气候在中国东北部。
随后,他们从《人民画报》上获悉,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扛着设备去马家窑考察。
日方立即察看了当年的“满洲国”的军用地图,进一步确定大油田必定在马家窑附近。
过了不久,日方又从新华社得知,王进喜将出席人大。
日方由此推断,大油田马上将要出油,证明中国政府所言非虚。
由此一步步深入,日方逐渐掌握了大油田的资料、气候、地形等重要情报,并据此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设备,果然在中国后来向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商业情报的重要性,也可以看见国外商业情报的手段、水平
已经非常成熟。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很弱。
参加谈判往往不了解对方、不掌握可靠的第一手情报,造成屡屡受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