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赫梯腓尼基以色列
- 格式:pptx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5
第⼀章史前⼈类 第⼀节、⼈类的进化 ⼀、从猿到⼈的漫长演进 1、⼈与动物的区别 2、⼈类关于⾃⾝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3、⼈类起源的三个阶段(恩格斯的分法) 4、早期⼈类的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猿⼈、晚期猿⼈、早期智⼈、晚期智⼈ ⼆、劳动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 1、旧⽯器时代 2、⽒族制度的形成 特征 ⾎缘家族:从⾎族群婚到族外婚 第⼆节、农业⾰命与新⽯器时代 ⼀、新⽯器时代(距今约⼀万年) ⼆、农业⾰命的含义与开始 三、母系⽒族公社 1、特征 2、婚姻形式:从族外群婚到对偶婚 三、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1、⾦⽯并⽤时代和社会⼤分⼯ ⾦⽯并⽤时代 第⼀次社会⼤分⼯ 第⼆次社会⼤分⼯ 第三次社会⼤分⼯ 2、从母权制到⽗权制的转变 婚姻形式的转变:从对偶婚到⼀夫⼀妻制 ⽗系⽒族公社 3、私有制的出现和奴⾪制的萌芽 4、⽒族制度的解体 个体劳动和个家庭 农村公社的出现 5、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
第三节、史前⽂化 ⼀、⽂字的产⽣ 1、⼿势语⾔或个⼈记号语⾔ 2、图画⽂字或表意符号 3、象形⽂字或符号 4、表⾳性质的象形⽂字或按⼀定公式来表达的符号(表意⽂字) 5、⾳符字母(拼⾳⽂字) ⼆、原始艺术与科学知识的萌芽 1、艺术:绘画、雕刻、装饰、⾳乐、舞蹈 2、科学知识:天⽂知识;计算;医学 三、原始宗教观念与神灵崇拜 1、来源于对⾃然现象的不理解 2、图腾崇拜 3、⾃然神灵的崇拜 4、⽣殖器崇拜 5、祖先崇拜 6、灵物崇拜 7、巫术 习题: 思考题: 1、⼈类关于⾃⾝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 2、如何理解⼈类区别于动物界的⾃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 4、⼈种是如何划分的? 5、何谓⾎缘群婚?族外婚和对偶婚? 9、⾎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名词解释:1、新⽯器时代2、⽒族3、旧⽯器时代4、农村公社5、三次社会⼤分⼯ 第⼆章古代西亚诸⽂明 第⼀节苏美尔-阿卡德⽂明 ⼀、苏美尔⼈城市国家(约公元前3000年--前2371年) 1、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 2、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与特征 城邦政治制度 苏美尔城邦争霸 ⼆、两河流域南部的统⼀ 1、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 2、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 《乌尔纳⽊法典》 社会经济状况 第⼆节古巴⽐伦王国 ⼀、古巴⽐伦王国的兴衰(约公元前1894年—前689年) 1、古巴⽐伦王国的建⽴ 2、古巴⽐伦第⼆、第三、第四王朝 ⼆、《汉莫拉⽐法典》 1、汉谟拉⽐的专制统治 2、《汉谟拉⽐法典》 等级制度 奴⾪制度 ⼟地制度 租赁和雇⽤制度 第三节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的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 亚述历史的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前605年) 1、亚述帝国的建⽴ 2、奴⾪制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新巴⽐伦王国 ⼀、新巴⽐伦王国的建⽴(公元前1000年) ⼆、新巴⽐伦王国的强盛——尼布甲尼撒⼆世时代 三、奴⾪制社会及新巴⽐伦王国的灭亡(公元前538年) 奴⾪制的特点: 社会⽭盾: 第五节赫梯、腓尼基和以⾊列历史 ⼀、赫梯 1、赫梯国家的产⽣ 赫梯的地理位置 赫梯城邦的形成(约公元前18世纪) 2、赫梯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公元前15世纪—前8世纪) 扩张: 《赫梯法典》: ⼆、腓尼基 1、腓尼基的含义:“紫红之国” 2、腓尼基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主要城市国家:西顿、推罗、毕布勒、乌加⾥特等 腓尼基奴⾪制国家的特点:经商、航海与殖民 三、以⾊列 1、巴勒斯坦 ⼟著居民迦南⼈(公元前3000年代) 犹太部落与以⾊列部落(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 2、以⾊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产⽣(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 与腓⼒斯丁⼈的⽃争 以⾊列—犹太国(公元前10世纪) 3、以⾊列和犹太王国的灭亡 以⾊列亡国(公元前721年) 犹太亡国(公元前586年) 犹太教 第六节波斯帝国 ⼀、波斯国家的兴起与对外扩张 1、古波斯的地理位置及波斯国家前的状况 埃兰王国和⽶底 2、波斯国家的建⽴(公元前550年) 居鲁⼠ 冈⽐西斯 ⾼⿊塔运动(公元前522年) ⼆、⼤流⼠⼀世的改⾰ 1、贝希斯顿铭⽂ 2、波斯帝国(公元前513年) 3、⼤流⼠⼀世的改⾰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琐罗亚斯德教 三、波斯帝国的灭亡(公元前330年) 1、帝国经济 2、社会⽭盾的激化 习题: 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大纲内容: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概论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这里是人类文明地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地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地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地大部分地区.两河指地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英里左右地哈扎古鲁小湖,全长英里.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英里.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地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地大麦和椰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地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地洞穴遗址.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地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公元前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地真正创造者.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地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地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地亚述地区.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地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地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地埃兰人等.公元前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地一部分.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两河流域地古文明就是在这些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继承、共同创造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史料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史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和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历史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上地.对这里地考古发掘始于世纪中叶,它所提供地实物资料证据大致包括以下几类:.古代城市遗址.亚述首都尼尼微和尼姆鲁德在世纪中叶首先被发现,随后在世纪后半叶苏美尔古城拉伽什和古代两河流域最大地城市巴比伦城地遗址被发掘.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乌尔、埃什努那和玛里三大城市.世纪中期,又发掘了被认为是两河流域最早城市地埃利都.这些城市向人们展示了复杂地布局、高超地建筑水平、城区地防御系统、居民地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等..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例如,在尼姆鲁德发现了公元前~世纪地五座王亚述宫;在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了许多神庙和殿塔;在巴比伦发现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地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地政治、宗教和教育生活..雕刻、壁画等艺术品.例如,尼姆鲁德巨大地带翼人首牡牛雕像;其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俘虏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地浮雕;在马里宫殿里有马里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等.这些雕刻和绘画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地线索..陶器、圆筒印章和其他各种小器具..墓葬.墓葬在考古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人地宗教思想和民风民俗等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从随葬品中也可看出当时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地发达程度..碑铭和泥板文书.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许多文献史料,主要是楔形文字泥板文书和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宗教、文学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最主要史料.首先要提及地是《苏美尔王表》和《吐马尔铭文》.《苏美尔王表》记载地是从苏美尔人历史开端——“王权自天而降”——到伊新王朝(公元前-前年)这期间各城邦大部分王地名字及统治时间,是研究苏美尔人政治史尤其是苏美尔时代地政治结构、王权起源、王位继承及人神关系思想等问题地重要文献.《吐马尔铭文》是向神奉献和敬修神庙等活动地铭文.吐马尔是尼普尔城守护神、苏美尔主神恩利尔之妻宁利尔女神地神龛所在地,是尼普尔地一个区.《吐马尔铭文》可以补《苏美尔王表》在年代学上地局限,使《苏美尔王表》所载地年代得到科学地校订.一些统治者地改革铭文,如拉伽什王乌鲁卡基那改革地铭文和波斯王大流士地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国王们颁布地各种诏令、修建神庙、运河时刻下地铭文等.如巴比伦王发布地减免债务地所谓“巴比伦解负令”.在拉伽什、马里、卡帕多西亚、努西和埃勃拉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地经济文书.这些材料对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等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法律相当发达,这包括法典和法庭审判判决文件.如《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所谓地苏美尔亲属法、埃什努那王俾拉拉玛地法典、伊新王李必特·伊丝达地法典、中期亚述法典、赫梯法典和《摩西律法》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战争不断,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与媾和地铭文.比如著名地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年代记,拉伽什国王安那吐姆所立著名地鹫碑,马里文书库地许多外交文件等.书信材料构成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料地一大特色.例如古巴比伦著名国王汉谟拉比与他地地方行政官员沙马什·哈西尔和卢·尼努尔塔地大量书信提供了古巴比伦时期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土地所有制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地信息.古巴比伦时期大量地私人书信更直接地反映出私有经济地发展水平.古文字及其语法结构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地研究手段,其他如文学、宗教一魔法和科学方面地材料也都具有借鉴价值.除了考古学资料和楔形文字古文献外,史料地另一重要来源是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地《历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后半期地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地御医克尼多斯地克泰西乌斯地《亚述史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地戴奥多拉地《历史集成》,生活在公元前后地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地《地理学》、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同时代地巴比伦人贝罗苏斯,用希腊语撰写地一部《巴比伦史》,可惜贝罗苏斯地著作只有残片保存下来,其他散见于别人地著作中等.史学史亚述学②产生于世纪上半叶,是随着西亚楔形文字地释读成功而兴起地.欧洲学者最早见到地楔形文字是世纪地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佩德罗·戴拉·瓦莱()从波斯古都帕赛波利斯大流士王宫地墙壁上临摹来地.最早对楔形文字进行释读地是世纪末地英国旅行家赫伯特(),他根据波斯王宫保存完好地铭文,正确地推断出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读地,并确认其为波斯人地语言.但在释读楔形文字方面,第一位取得突破性成就地是德国哥廷根地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年月日,他在哥廷根学院宣读了他地论文.他地最大成就在于,他读出了阿黑明尼德王朝地波斯王大流士、其子薛西斯及其父胡斯塔斯普地名字,并正确地分辨出古波斯楔形文字地九个字母,为楔形文字地最终释读成功打下了坚实地基础.随后,德国东方学家拉森()和巴黎著名地波斯学家鲍尔诺夫(è)又确定了若干其他古波斯字母.最终打开巴比伦楔形文字之谜地是以英国东方学家.罗林森()为首地一些学者.年,罗林森在波斯摹写了许多楔形文字地铭文,其中包括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他在对格罗特芬德地研究一无所知地情况下,正确地断定了十八个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年,他已能读懂贝希斯吞铭文中地多行波斯文.波斯楔形文字地破译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地不断丰富,使释读其他各种楔形文字成为可能.年,罗林森、兴克斯()、欧佩尔特()和塔尔博斯()等共同合作,释读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了基础.在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后,西方地考古学家在西亚广阔地地区里进行了大量地、系统地考古发掘,获得了丰富地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西亚历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西方学者还对古代西亚地历史和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语言文字方面,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组织了众多专家学者编纂地《芝加哥亚述词典》对推动亚述学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词典按字母分卷,基本上一个字母一卷,词汇量大地字母则分上下两卷,目前已出版至字母,共多卷,该词典地编纂工作现在仍在继续.该词典不仅是亚述学者必备地工具书,而且也具有较高地史料价值,因为它地所有例句均选自各不同历史时期地铭文、契约和书信.在文献地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出版了《汉谟拉比书信铭文集》、《亚述王家铭文集》、《古巴比伦法》、……等.在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地研究中,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出版了诸如《剑桥古代史》、《剑桥伊朗史》等大量专著,发表地论文更是不可胜计.另外,还出版了如《近东研究杂志》等专门发表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史地论文地刊物.尤其,在这一百多年中,培养了一批批地亚述学家.苏联在古代西亚史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年代出版地苏联科学院编写地《世界通史》第一、二卷中,不同版本地《古代东方史》中,以及在《古史通报》等杂志中,反映了他们地研究成果.尤其,他们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分析古代西亚地各种事件、人物、阶级、阶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地许多成果也为西方学者所承认.前苏联也培养了一大批亚述学家,工作在亚述学地各个领域中.。
阿卡得、苏尔美、亚述、巴比伦、赫梯、迦太基、迦南、腓尼基和菲力士人都哪去了?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古代世界的居民并没有消失。
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某一个族群的整体肉体消灭应该说很少发生。
真正消失的是人的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习俗,最终使得原族群彻底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被完全同化。
对于曾经建立过自己的政权的族群来说,这些往往始于丧失政治独立。
我们来一一简述一下这几个族群文化后来的走向。
重复一下题目:阿卡得(阿卡德)、苏尔美(苏美尔)、亚述、巴比伦、赫梯、迦太基、迦南、腓尼基和菲力士人都哪去了?(题主的笔误已修改)我们按照语言和时代给这些族群分组,并分别简述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去向。
1. 苏美尔两河流域最早建立城邦国家并创立文字体系的文明。
早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末期以乌鲁克等城邦为中心,形成了城邦系统。
在阿卡德人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并分裂后,苏美尔人建立了他们历史上唯一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乌尔第三王朝。
在进入公元前第二千纪后,苏美尔人在亚摩利人进入两河流域的大潮中逐步丧失了政治和族群上的独立,逐渐融入其他人群当中。
一个苏美尔国王,Lagash的国王Gudea。
推上刻着楔形文字铭文,Gudea Statue铭文,是现在苏美尔语课的入门阅读材料之一。
苏美尔在政治上、族群上消亡后,其文化在两河流域流传了一千多年。
应该说苏美尔文明给楔形文字文明打下了基础,在宗教、文字、文学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 阿卡德、亚述、巴比伦三者本质上是同一种语言。
阿卡德语后来分成两种方言,巴比伦语和亚述语。
所以,当我们提到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说操同一种语言不同方言的人。
这些人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血统上的联系,也很难说是否有族群上的归属感。
实际上,巴比伦和亚述两边的文化基本上平行发展,即便是政治上一方取得支配地位的时期,也并没有完全在文化和族群上统一过。
使用阿卡德语最早成形的政治实体是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后期的阿卡德帝国。
大纲内容: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概论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
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100英里左右的哈扎古鲁小湖,全长1150英里。
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1780英里。
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20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
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的大麦和椰枣。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的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
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的洞穴遗址。
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的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5000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的真正创造者。
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的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的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的亚述地区。
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的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的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的埃兰人等。
公元前3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的一部分。
第一节古代西亚诸文明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代西亚地区首先是苏美尔人的文明,苏美尔城邦在约公元前3000年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从而结束了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前2110年,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这是苏美尔复兴时期,但这不是苏美尔城邦的复兴,乌尔第三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专制国家。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苏美尔人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1758年,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仑王朝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到公元前1595年为源于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所灭。
赫梯经过一次内乱后重新强大,公元前13世纪末,赫梯王国被“海上民族”肢解,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
美索不达米亚北方的亚述逐渐强大,并形成了亚述帝国,亚述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持久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为新巴比仑王国和源于伊朗的米底帝国联军所灭,西亚进入新巴比仑时期。
公元前550年,波斯贵族居鲁士夺得米底王位,建立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最后时期。
大流士王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统治了从印度河、中亚细亚至利比亚和希腊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大帝国。
波斯对希腊的希波战争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帝国开始衰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
西亚进入了希腊化时期。
第二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了解)名词解释:《吉尔伽美什史诗》萨尔贡一世楔形文字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法典》乌鲁卡基纳改革一、古巴比伦王国(一)主要知识点1、大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王国大约于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
2、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二)名词解释1、汉谟拉比2、《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颁布的法典。
法典吸取前人的立法成果,并结合了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
大纲内容: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概论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
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100英里左右的哈扎古鲁小湖,全长1150英里。
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1780英里。
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20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
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的大麦和椰枣。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的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
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的洞穴遗址。
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的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5000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的真正创造者。
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的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的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的亚述地区。
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的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的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的埃兰人等。
公元前3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的一部分。
紫红色的人腓尼基是古代一个城邦国家,位于叙利亚沿岸,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
由于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地区,所以航海和商业特别发达。
在古埃及的文献里,腓尼基称为“腓尼赫”。
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思是“紫红之国”。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当时的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退去。
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似乎他们的衣服总也不会退色,即使衣服穿破了,颜色也跟新的时候一样。
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能生产这种绛红颜料源于一件偶然的事情。
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天从海边拿回一大堆的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他的猎狗,猎狗衔了一个使劲地一咬,顿时嘴里和鼻子上都溅满了鲜红的汁水。
牧人开始以为狗嘴巴被螺壳扎破了,急忙用清水给它洗伤。
可是洗完之后,狗脸上仍然是一片鲜红。
“这是怎么回事”?牧人自言自语地拿起贝壳仔细观察,发现贝壳里面有两块鲜红的颜色。
他想,如果用贝壳里的颜色染布,一定会不掉颜色。
他又捡回一大堆这种海螺,将贝壳砸碎,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
从此,那里的人争着到海里去捕捞这种海螺,用它的贝壳做成鲜红色的颜料。
然后用来染布。
这种紫红色的布受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人民的欢迎,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他们也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业。
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腓尼基人,还以善于航海闻名于世。
他们曾经进行过人类第一次环绕非洲航行。
说起腓尼基人环绕非洲航行,那还是2600多年前的事情。
有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把几位腓尼基最优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宫里来,下令让这几位腓尼基人去开辟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航线。
尼科法老对这几位腓尼基航海家说:“听说你们经常自吹腓尼基人最善于航海,我让你们从埃及出发,一次也不向后转,而且海岸始终要在右边航行,最后回到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