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9
第10卷 第2期2019年3月Vol. 10 No. 2Mar.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树突状细胞(DC )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
研究表明DC 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 )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 亚群。
DCreg 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DC 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含量少,生理情况下半衰期短,建立成熟的DC 培养技术,特别是如何获取足量的DCreg ,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就DC 的分类和DCreg 体外获取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剂;凋亡;基因工程技术【中图分类号】R392,R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2-0014-04·综述·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最主要的功能是抗原提呈,它也被认为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几十年来,在学者的不断探索中,不同的DC 亚群及其免疫功能被认识。
DC 不但能提呈抗原、激活免疫反应,更重要的是其还能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正因如此,DC 开始作为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领域崭露头角。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的DC 往往具备不同的细胞表型,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发挥不同的免疫作用,成为不同的DC 亚群。
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C ,DCreg )则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亚群,它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自身免疫耐受,成为免疫学界关注的对象。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引发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DC分为两类:专职的树突状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后者又被称为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
DC的分选方法DC的分选主要有FACS和MACS两种,其中FACS是一种流式细胞术,是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分析而获得的信息来实现分选的。
而MACS则是一种磁性负选技术,通过对细胞进行表面标记,然后利用磁力将要孔洞筛选的细胞排除,从而达到分选效果。
DC的分选应用DC分选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疫苗开发、细胞治疗、抗肿瘤免疫疗法等领域。
以疫苗开发为例,目前世界上许多疫苗都是利用DC分选技术进行制备的,自体DC疫苗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DC的前体细胞的分选DC的前体细胞是指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也是其诱导免疫反应的先导因素。
因此,研究DC前体细胞和分选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表明,DC前体细胞可以通过将白细胞留置法与FACS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选。
在这种分选方式下,首先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随后使用FITC标记抗体对前体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再使用CD14和CD15标记前体细胞,最后使用FACS将细胞进行流式分选。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分选的前体细胞对于获得免疫治疗的成功非常关键。
总之, DC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细胞类型之一,DC的分选技术是研究DC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免疫治疗、疫苗开发和细胞治疗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DC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机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第一章测试1.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答案是()A:IgAB:IgDC:IgGD:IgM答案:C2.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的抗体是()A:IgDB:IgMC:IgAD:IgG答案:B3.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A:恒定区B:轻链C:骨架区D:高变区答案:D4.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不高B:不易大量制备C: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D:易发生交叉反应答案:C5.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聚乙二醇的作用是()。
A:纯化抗体B:产生抗体C:促进细胞融合D:筛选杂交瘤细胞株答案:C第二章测试1.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
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B:抗原略多于抗体C: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抗体略多于抗原答案:C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范德华引力B:氢键C:疏水作用力D:静电引力答案:C3.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解离后的抗体生物学活性改变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他抗原结合C: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解离后抗原的生物学活性不变答案:D4.以下因素中,不影响免疫凝集反应发生的是()。
A:温度B:湿度C:酸碱度D:离子强度答案:B5.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
A:反向间接凝集试验B:直接凝集试验C:间接凝集试验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答案:B第三章测试1.患者,62岁。
近一年来经常感冒,自觉乏力,活动后加剧,消瘦明显,常有口腔溃疡、白斑。
拟作HIV抗原检测,可选择()A:细胞毒试验B:ELISAC:溶血空斑试验D:MTT比色法答案:B2.2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A: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B:ELISAC:直接凝集反应D:免疫组化技术答案:B3.测定淋巴细胞功能可采用()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免疫酶技术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答案:D4.T淋巴细胞能形成E花环是因为细胞膜表面有()A:CD3B:CD4C:CD2D:CD8答案:C5.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A:间接凝集抑制试验B:直接凝集试验C:间接凝集试验D: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答案:B第四章测试1.定居于神经组织巨噬细胞称为()A:小胶质细胞B:破骨细胞C:肺泡巨噬细胞D:库普弗细胞答案:A2.以下不是选择鸡红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原因()A:清晰可见的细胞核B:无细胞核C:梭形D:个体大答案:B3.M1型巨噬细胞作用为()A:抗感染B:促进组织修复C:抗炎D:促肿瘤答案:A4.树突状细胞起源于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V1正文:树突状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和周围组织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树突状细胞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发现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技术树突状细胞的分选技术有多种,包括磁珠分选法、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流式细胞术等。
其中,磁珠分选法和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低细胞产率、样本污染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树突状细胞分选技术。
该技术利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特异性结合,选择性地分选出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使得分选效率和细胞纯度大幅提高。
二、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意义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选出纯度高、细胞活性好的树突状细胞,可为检测、诊断、治疗和预防某些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依据。
其次,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类极具潜力的细胞,可通过分选技术得到,进一步培养为树突状细胞,作为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
最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技术对进一步探究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1、疫苗研制树突状细胞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在病原体感染后,树突状细胞可识别病原体并进一步激活人类免疫系统,诱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2、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通过将病人的树突状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分选出来,进一步培养并激活,再注射到病人体内,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助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3、临床检测树突状细胞可用于临床检测。
通过检测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状态等指标,可以了解免疫系统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四、结语总之,分选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是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树突状细胞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关键步骤。
1.下述关于NK 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IL-3 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C.可通过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2.发育早期的NK 细胞的特有标志是A.CD3 分子B. IKAROS 基因C.CD16 分子D. CD56 分子E.CD15 分子3.促进NK 细胞杀伤活性的是A.KIRB.KARC.CSFD.TCRE.CDR4.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A.树突状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造血干细胞E.NK 细胞5.吞噬细胞主要包括A.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NK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和APC6.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A.内皮细胞B.NK 细胞C.Kupffer 细胞D.APCE.肥大细胞7.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A.分泌特异性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8.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含有嗜天青颗粒C.主要功能为巡视、清除病原微生物D.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E.可与IgE结合9.关于巨噬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具有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C.静止时表达高水平MHC-Ⅱ类分子D.具有ADCC效应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0.NK细胞的受体包括A.KAR和KIRB.TCR和CRC.KAR和BCRD.KIR和CRE.CDR和KIR11.关于NK细胞正确的叙述是A.与T、B细胞来源于共同前体细胞B.个体发育上更接近B细胞C.CD3为早期发育的特有标志D.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E.由髓样前体细胞分化而来12.NK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特异性杀伤作用B.ADCC作用C.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D.吞噬靶细胞E.诱导急性变态反应的发生13.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Th细胞B.CTL细胞C.TCRαβT细胞D.NK细胞E.T s细胞14.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需要A.补体B.抗体C.细胞因子D.MHC分子E.TCR15.既具有吞噬杀菌作用又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C.树突状细胞D.B细胞E.NK细胞16.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 肿瘤B. 超敏反应C. 移植排斥反应D. 反复感染E. 免疫增生病17.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 中国B. 美国C. 日本D. 俄罗斯E. 英国18. 脾脏和淋巴结生发中心主要由哪类细胞聚积形成?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 粒细胞D. 巨噬细胞E. NK细胞19.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B.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黏膜免疫系统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D.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E. 胸腺和骨髓20.淋巴结的功能不包括:A. 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B. 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C. 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D. 清除异物E.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参考答案1C2D3B4E5B6C7B8C9D10A11B12B13D14B15B16A17C18D19B20A。
吞噬细胞知识点总结一、吞噬细胞的类型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的前体细胞。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吞噬细胞,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专门用于抗原处理和呈递的专业抗原提呈细胞,广泛存在于淋巴器官和黏膜皮肤等处。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作用。
单核细胞系前体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们是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异物的能力。
二、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吞噬、溶解、消化和呈递。
当异物或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吞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作用将其摄入细胞内,并在溶酶体内进行消化,形成溶酶体内吞途径。
在消化的过程中,吞噬细胞可以将抗原片段呈递给T细胞和B细胞,激活和调节免疫应答。
此外,吞噬细胞还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和再生修复过程。
三、吞噬细胞的诱导吞噬细胞的诱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调节因子、信号通路、免疫球蛋白受体和炎症因子等。
在寻找能刺激吞噬细胞的途径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细胞因子、生物材料和毒素等方法,以及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途径。
四、吞噬细胞的信号转导吞噬细胞的信号转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吞噬突触形成、胞吞体形成、内吞作用、溶酶体内过程和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等。
在研究吞噬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吞噬细胞的活化和抑制机制,探讨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和影响因素。
五、吞噬细胞的异常吞噬细胞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免疫调节失衡等。
在了解吞噬细胞的异常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吞噬细胞的功能和调节机制,从而找到相关的干预方法和治疗策略。
六、吞噬细胞的临床应用吞噬细胞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抗感染疾病、免疫调节、肿瘤治疗和再生修复等。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药物干预和细胞治疗等方式,利用吞噬细胞的功能作用,提高免疫应答和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1)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类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负责识别和捕获病原体,并引导其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这些细胞的前体细胞可以从骨髓中分选出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
下面,本文将介绍关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的相关内容。
一、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能够捕获病原体的抗原,并将其通过MHC分子展示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这种过程被称为抗原递呈。
通过这种方式,树突状细胞帮助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打击感染。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和化学信使,调节其他细胞的行为。
二、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
这些前体细胞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逐步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在骨髓中,前体细胞会经历数轮分裂和分化,形成多个分化阶段。
其中,CD34阳性的前体细胞被认为是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前体。
三、树突状细胞的分选方法分选是从组合细胞群中精选出所需细胞的一种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利用细胞表面不同的标记物质将细胞精确地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常用的标记物质有CD11c、CD123、CD1c等。
流式细胞术具有高精度、高通量等优点,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2.磁珠分选磁珠分选是利用特定抗体包裹在磁颗粒上,与目标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并将其分离出来的方法。
对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常用的抗体有CD11c、CD14等。
磁珠分选具有操作简便、纯度高等优点,但会受到样品数量、鉴别细胞表面标记物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是研究免疫系统中该细胞类型功能的关键步骤。
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掌握这些技术方法对于研究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核细胞亚群分类单核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们起着调节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和维持组织稳态的重要作用。
单核细胞亚群是指在单核细胞中具有不同功能和表型特征的亚群。
本文将对单核细胞的常见亚群进行分类和介绍。
一、巨噬细胞(Macrophages)巨噬细胞是单核细胞中最重要的亚群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吞噬和杀伤能力,能够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巨噬细胞在炎症和组织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节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树突状细胞是单核细胞中另一个重要的亚群,它们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和淋巴组织中。
树突状细胞具有高度的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能力,是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
树突状细胞通过捕获和处理抗原,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关键细胞。
三、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巨核细胞是单核细胞中的一类特殊亚群,其主要功能是产生血小板。
巨核细胞具有大而多核的形态特征,通过分裂产生大量的血小板释放到血液中。
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巨核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倾向。
四、浆细胞(Plasma Cells)浆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免疫刺激时,浆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大量合成和分泌抗体,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浆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对于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五、骨髓前体细胞(Bone Marrow Precursor Cells)骨髓前体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细胞,它们是单核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成熟的单核细胞。
骨髓前体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单核细胞,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是单核细胞亚群中的一类粒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清除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作者单位"!###3!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陆爱珍!王立波!!!摘!要"!树突状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体内有各种树突状细胞亚群发挥不尽相同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在肺内呈网络状分布(在诱导肺部I F ",I F !免疫反应中以及诱导肺部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树突状细胞-I F ",I F !免疫反应-调节性I 细胞-免疫耐受L ,+5’&4&00,22)+5&47’.2,&+4>,&+12)33)4&.+.1’,7=&’)4.’*4’)04!!#+*(E %-’’8+3<!*(U 6>H -D/A B :-’B 6.4-=D *A /B 6A G F -C *5*’-’$%*)C A -’d =16=D *B /)6.@&C /’#’*O -A =*B G ’M %/’0%/*!###3!’$%*’/!%974’)04"!K :6Q >=7=H H :B B ;’R =7F 7F :E >:?7F :7:>A E :6:=7T ’<B ?T ?<=S A 7?B >A B :=67F :=G G O 6:>:;<A 6;:;@K =N N :>:67;O U 7T <:;A N Q :6Q >=7=H H :B B ;<B ?T 6A 7:P ?H 7B T 7F :;?G :>A B :=67F :=G G O 6:>:;<A 6;:;@K :6Q >=7=H H :B B ;?>:>:7=H O B ?7:B T Q =;7>=U O 7:Q =67F :B O 6E ’?6Q <B ?T 7F :=G <A >7?67>A B :;=6=6Q O H =6E I F ",I F !=G G O 6:>:;<A 6;:?6Q =G G O 6:7A B :>?6H :@!C ,*(.’57"!K :6Q >=7=H H :B B ;-I F ",I F !=G G O 6:>:;<A 6;:-9:E O B ?7A >T IH :B B ;-’G G O 6:7A B :>?6H :!!本世纪5#年代初’07:=6G ?6和4A F 6正式报道了树突状细胞%K 4&(这类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比较特殊’此后的研究发现K 4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即抗原递呈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对K 4的分布)亚群)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本文就K 4及其在呼吸道炎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L ;的概述!D !!K 4的亚群及功能!K 4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有很高的异质性(按照来源’K 4一般可分成髓系K 4和淋巴系K 4(!D !D !!髓系K 4!又称K 4"’和单核C 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该前体细胞是4K 3/[4K ""H [’又分为两种不同的亚类’4K 3/[4K ""H [4K "?[4D )[4K "/c 和4K 3/[4K ""H [4K "?[4D )c 4K "/[’这两种亚类前体细胞在有&_C 40+和I (+C 0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为两类中间体细胞’这两类中间体细胞可进而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成为不同的K 4(4K 3/[4D )[4K "/c可发育成为郎格汉斯细胞%B ?6E:>F ?6;H :B B ’D 4&’4D )为一种皮肤归巢受体’D 4表达,C H ?Q F :>=6’D ?E 抗原和1=>1:H V 颗粒’D 4的产生依赖于I &+C %(4K 3/[4D )c 4K "/[的前体细胞发育成为间质K 4和单核C巨噬细胞/"’!0(未成熟K 4"表达高水平的ID 9")I D 9!)I D 9/)I D 92)I D 9*’在肽聚糖%.&(&)磷脂壁酸%D I )&和D .0的刺激下被活化’发育成熟’分泌’D C "!’诱导I F "反应(未成熟的K 4"可诱导4K /[的I 细胞分化为调节性I 细胞%I >&’分泌’D C "#或I &+C %’诱导免疫耐受/30(!D !D "!淋巴系K 4!又称K 4!或浆细胞样K 4%<B ?;G ?H T7A =Q H :B B ’.K 4&’因其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类似于浆细胞而得名’其表面标志4K /[4K ""Hc 4K 3c 4K 3"[4K %*[4K /29)4K "!3[’4K "!3是’D C 39的0链’.K 4的存在和发育需要’D C 3(K 4!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0"!K 4!和其前体细胞几乎不表达髓系K 4的抗原’如4K ""H )4K "3)4K 33等/20-"K 4!前体在&_C 40+和_C 40+培养条件下不分化为巨噬细胞-#K 4!前体和K 4!在发育成熟阶段几乎不出现吞噬和巨胞饮作用-$与假定的鼠淋巴系K 4一样’人K 4!前体的存活及成熟依赖于’D C 3’而不是&_C 40+/20-&K 4!前体细胞有高水平的<I 0表达/%0(健康个体内’.K 4并不存在外周组织中’而存在于淋巴器官内如胸腺)骨髓)脾)扁桃体)淋巴结等/5C $0(在炎症组织中’.K 4增加’有研究表明’在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内’经抗原刺激的黏膜或肿瘤内均可发现.K 4/"#’""0(未成熟的K 4!表达I D 95)I D 9$(病毒与I D 9结合后’活化K 4!前体’分泌’(+C 0,%’具有抗病毒作用(在’D C 3存在的条件下’K 4!发育成熟’分泌’D C *(成熟K 4!可活化6?=S :4K /[I 细胞’诱导I F !反应(也可以活化4K *[I 细胞形成4K *[I >细胞’4K *[I >细胞分泌’D C "#’诱导免疫耐受/30(成熟的K 4"和K 4!都不分泌’D C /和’D C "3/"!0(!D !D #!其它!0H ?V :B 等/"30报道’在人类可能存在第三类亚型的K 4’这类K 4可被单克隆抗体_C!$/!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 @!5@(A @"K4*识别’高表达4K"%’而其它两类K4不表达4K"%(另外’我国学者&:U:>7等/"/0发现’在小鼠脾内存在一种Q=N N K4%Q=N N:>:67=?7=A6?BK4&’由成熟K4发育分化而来’其表型与未成熟K4相似( Q=N N K4能活化I细胞’但不能引起I细胞增殖’并且’Q=N N K4可以抑制成熟K4对I细胞的增殖作用(!D"!K4在体内的迁移!未成熟K4位于周围组织’高表达4492’局部炎症组织释放9)(I,0) _’.)_4.等趋化因子’与4492结合后’趋化未成熟K4迁移到炎症局部’摄取抗原’在迁移的过程中’4492表达下调’4495和4h49/表达上调’4h49/为0K+C0的受体’引流淋巴结内释放0K+C 0’趋化K4进入引流淋巴结’4h49/可作为判断K4成熟的标志(除了趋化因子受体外’4K*5),C钙黏素)基质金属蛋白酶也参与了K4在体内的迁移( "!L;在肺部炎症中的作用"D!!静息状态下K4在肺部的分布与功能!K4存在于人或鼠整个肺组织’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在整个支气管内皮构成一个完整的4K"?[K4的网络(在人肺中’K4主要位于支气管上皮和上皮下组织以及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中’在上皮中约3#L的K4是4K"?[’上皮下组织中K4与I细胞形成特征性小簇/"20(K:G:Q7;等/"%0研究发现人肺中存在3种K4亚型’髓样K4"/1K4)[ %U B A A Q Q:6Q>=7=H H:B B?67=E:6&,X D)C K9[0)髓样K4!%1K4)3[,X D)C K9[&和.K4%1K4)![, 4K"!3[&(X A B7等/"50在研究哮喘动物模型中发现肺内表达_X4-类分子的细胞主要为气道K4和间质K4’这两种K4呈现明显的异质性(间质K4位于肺泡壁和小静脉周围’无明显的迁移能力’并且体外实验证明’间质K4捕获)加工)递呈抗原的能力往往被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某些介质所抑制(相反’气道K4在气道黏膜上皮细胞间构成巨大的防御网络’能有效捕获沉积在肺气道内的抗原(静息状态下’气道内K4的密度是2##)"###,G G!/"*0’气道内K4的密度与抗原的暴露程度相关(当气道受到一些非特异性炎症刺激如D.0)细菌)病毒感染等后’血液中K4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进入气道’从而使气道内K4明显增多’密度升高(分离出的新鲜肺K4的抗原递呈作用很弱’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也很低(但是’在没有外源性抗原刺激的情况下’这种K4在体外培养一段很短的时间后’能自发地活化(这提示肺组织本身含有一些抑制性信号’抑制K4的活化(目前已知肺泡巨噬细胞能分泌(J和I&+C%’从而保持肺K4处于未成熟状态( "D"!K4在肺部I F",I F!反应的作用!哮喘是一种以I F!免疫反应为主的疾病’K4作为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诱导I F!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静息状态下’气道上皮细胞分泌.&,!和’D C"#(.&,!在生理浓度"#c$)"#c%G A B,D即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D C"!的产生’促进K4!的发育’启动I F!反应/"$0(’D C"!<5#是异源二聚体’由</#和<32以二硫键连接而形成(.&,!抑制K4产生’D C"!<5#有两种机制"!上调K4的表达-"增加’D C"!</#的表达’形成’D C"!</#同源二聚体’这种同源二聚体是’D C"!<5#的拮抗物和’D C"!的受体相结合’阻断了’D C"!<5#和’D C"!的受体相结合(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反应’释放的炎症介质如.&,!进一步促进K4!的发育(’D C"#作用于K4’减少_X4C-分子及几种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另外’’D C"#处理过的K4减少了’D C"%)I(+C 0)’D C%)’D C"!的合成(1O>E:>等/!#0在给予J-)和4<&经皮给小鼠注射后’诱导了I F"反应’再给予J-)致敏和激发’小鼠发生了类似哮喘的I F!反应的炎症’此时I F"和I F!微环境同时存在(K?F B等/!"0用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诱导了I F"反应’再给予无害性抗原致敏和激发’小鼠出现了哮喘性炎症’可见I F"反应未能拮抗I F!反应’反而加重了I F!反应( K?F B等/!"0又将这种K4过继给6?=S:的小鼠’再给予无害性抗原致敏和激发’6?=S:的小鼠发生了类似的哮喘性炎症’这提示K4在I F"反应存在的情况下’加重I F!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K4在肺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在非炎症状态下’机体对吸入的无害性抗原表现为免疫耐受( 07:=6G?6等/!!0认为外周免疫耐受是由未成熟K4诱导的(他们将未成熟K4滴入小鼠气道内’在’D C "#存在的条件下’诱导了免疫耐受(而滴入成熟的K4’则诱导了强烈的I F!反应(但是’)V U?>=等/!30和I;=7A O>?等/!/0认为’肺部K4诱导的耐受是由成熟K4诱导的’因为耐受依耐于K4的表面分子4K*%和’4J0D’K4与I细胞表面的4K!*和’4J0结合’诱导I细胞分化成I>’I>分泌’D C"#或I&+C%’抑制效应性I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引起免疫耐受(Q:X::>等/!20的研究表明’肺内存在.K4’其表型为4K""H=67&>C"[1!!#[4K/291[’低表达_X4C-分子’高表达.K C D"(用特异性抗体清除.K4后’小鼠肺内I F!型细胞因子增加’而.K4本身对I细胞的增殖无影响’这间接提示!#2!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5@(A@".K4可能是通过影响G K4的功能影响I F!型细胞因子的生成(将荷有抗原的这部分K4过继给6?=S:的小鼠’再给小鼠J-)和氢氧化铝致敏和激发’小鼠并未发生哮喘性炎症’而是引起了免疫耐受(此研究亦表明.K4引起I>的生成’引起免疫耐受(I>细胞/!%0对K4也有反馈作用’通过与K4表面的J h/#D结合’抑制K4的活化(体内也存在静息状态下表达4K/[4K!2[的自然I>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可抑制K4的活化(#!结语生理条件下’呼吸道的免疫微环境是以I F!倾向为主’这种倾向与机体对吸入无害性抗原发生免疫耐受有关(哮喘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对吸入的无害性抗原产生了过强的I F!免疫病理反应’而正常人发生的却是免疫耐受(K4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诱导I F",I F!反应’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前认为’提高I F"反应可拮抗I F!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哮喘的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哮喘炎症中’I F"环境和I F!环境可以共存’甚至已存在的I F"环境可加重后来的I F!炎症’提示I F"环境并不能拮抗I F!反应(近年来’关于K4与I>细胞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实验提示哮喘的发生可能与耐受不足有关(未来如果能将K4与I>在免疫耐受中的具体机制阐明’通过对K4与I>作用诱导耐受’将为哮喘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X:6>=0’->:G:H K’M?G?7F)’:7?B@I F:Q:6Q>=7=H H:B B <A<O B?7=A6;A NG A O;:B T G<F6A Q:;@8’G G O6A B’!##"’"%5"5/"C 5/*!!吴励@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上海免疫学杂志’!##!’!!""/2C"/*@3!张临友’杨英男’杨宝峰@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功能@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5"!%#C!%/@/!王明军@树突状细胞和I F细胞分化的关系@上海免疫学杂志’!##"’"!""3!#C3!"@2!&:U:>7)’+?;;U:6Q:>0’a:>6:>M’:7?B@I F:Q:S:B A<G:67A N_ H:B B;=6<:T:>d;<A7H F:;=;>:;7>=H7:Q7A;<:H=?B=N:Q Q A G:C ?;;A H=?7:Q B>T<7;@)G8.;7F A B’"$$$’"2/""253C"2*!@%!1>O6A B D’9:;.’K,;;=6E_’:7?B@’Q:67=N=H?7=A6A N?H A G G=77:Q IH:B B<>:H O>;A><A<O B?7=A6=6?Q O B7F O G?6<:>=<F:>?BU B A A Q@8 ,P<_:Q’"$$5’"*2"*52C**/@5!+A6E D’_:6E A Y Y=_’)U U:T(a’:7?B@.>A Q O H7=S:=6N:H7=A6A N <B?;G?H T7A=QQ:6Q>=7=HH:B B;R=7FF O G?6=G G O6A Q:N=:6H T S=>O;7T<:"=;7>=E E:>:QU T4K/#B=E?7=A6@8-=>A B’!##!’5%"""#33C ""#/"@*!1:6Q>=;;C-:>G?>:(’1?>7F:B:G T4’K O>?6Q’’:7?B@X O G?6 7F T G O;H A67?=6;’+(C?B<F?C<>A Q O H=6E4K""H%C&G T B A=Q4K""H %[&’?6Q G?7O>:=67:>Q=E=7?7=6E Q:6Q>=7=HH:B B;@84B=6’6S:;7’!##"’"#5"*32C*//@$!-?6Q:6?B U::B:0’X A H F>:=6X’_?S?Q Q?7(’:7?B@X O G?6 7F T G O;H A67?=6;!Q=;7=6H7Q:6Q>=7=HH:B B<A<O B?7=A6;@1B A A Q’!##"’$5""533C"5/"@"#!+?>V?;D’1:=;V:M’D O6Q C8=F?6;:6+’:7?B@.B?;G?H T7A=Q Q:6Q>7=HH:B B;%6?7O>?B=67:>N:>A6C?B<F?,U:7?C<>A Q O H=6E H:B B;& ?H H O G O B?7:=6H O7?6:A O;B O<O;:>T7F:G?7A;O;B:;=A6;@)G8 .?7F A B’!##"’"2$"!35C!/3@""!8?F6;:6+D’D O6Q C8A F?6;:6+’K O66:8+’:7?B@,P<:>=G:67?B B T =6Q O H:Q>:H>O=7G:67A N<B?;G?H T7A=Q%4K"!3F=E F&Q:6Q>=7=H H:B B;=6F O G?66?;?B?B B:>E T@8’G G O6A B’!###’"%2"/#%!C/#%*@"!!9=;;A?6_4’0A O G:B=;-’M?Q A R?V=(’:7?B@9:H=<>A H?B H A67>A BA NIF:B<:>H:B B?6QQ:6Q>=7=H H:B B Q=N N:>:67=?7=A6@0H=:6H:’"$$$’!*3"""*3C""*%@"3!0H?V:BM’_?T:>,’+:Q:>B:4’:7?B@)6A S?BQ:6Q>=7=HH:B B <A<O B?7=A6=6F O G?6U B A A Q"J6:C;7:<=G G O6A G?E6:7=H=;A B?7=A6 U T?;<:H=N=HG)U%_C K4*&?6Q=6S=7>A<>=G=6E A N H T7A7A P=HIB T G<F A H T7:;@,O>8’G G O6A B’"$$*’!*"/#*/C/#$3@"/!4?Ah I’a?6E D8’4F:6I‘’:7?B@0<B:6=H;7>A G?Q>=S:;G?7O>: Q:6Q>=7=HH:B B;7A Q=N N:>:67=?7:=67A>:E O B?7A>T Q:6Q>=7=H H:B B;6?7O>:=G G O6A B A E T@(?7’G G O6A B’!##/’2"""!/C""33@"2!周智敏@树突状细胞与肺部疾病关系研究现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3$2C3$*@"%!K:G:Q7;’M’1>O;;:B B:&&’-:>G?:B:6M‘’:7?B@’Q:67=N=H?7=A6 ?6Q H F?>?H7:>=Y?7=A6A NF O G?6<O B G A6?>T Q:6Q>=7=HH:B B;@)G8 9:;<=>4:B B_A B1=A B’!##2’3!""55C"*/@"5!X A B7.&’_H a=B B=?G)0@9?7G A Q:B A N>:;<=>?7A>T =6N B?G G?7=A6@_:7F A Q;_A B1=A B’!###’"3*"3#3C3#$@"*!X A B7.&’0H F A6C X:E>?Q_)’.F=B B=<;_8’:7?B@’?C<A;=7=S: Q:6Q>=7=H H:B B;N A>G?7=E F7B T G:;F:Q6:7R A>VR=7F=67F:F O G?6 ?=>R?T:<=7F:B=O G@4B=6,P<)B B:>E T’"$$*’"$"2$5C%#"@"$!孙立锋@树突状细胞与支气管哮喘@临床儿科杂志’!##/’!!"""$C"!"@!#!1O>E:>_0’e O B:E:>4D@)6?67=E:6C=6Q:<:6Q:67U O76A7 ?67=E:6C;<:H=N=HI X">:;<A6;:<>A S=Q:;<>A7:H7=A6=67F:G O>=6: ?=>R?T=6N B?G G?7=A6G A Q:B@8)B B:>E T4B=6’G G O6A B’!##/’""/""3#"C"3#*@!"!K?F B_,’K?U U?E F M’D=E E=77K’:7?B@-=>?B C=6Q O H:Q I F:B<:> 7T<:">:;<A6;:;:6F?6H:?B B:>E=HQ=;:?;:U T:N N:H7;A6B O6E Q:6Q>=7=H H:B B;@(?7’G G O6A B’!##/’2"335C3/3@!!!07:=6G?69_’X?R=E:>K’(O;;:6Y R:=E_4@I A B:>A E:6=H Q:6Q>=7=H H:B B;@)66O9:S’G G O6A B’!##3’!""%*2C5""@!3!)V U?>=J’+>::G?6&8’b G:7;O K I’:7?B@)67=E:6C;<:H=N=H >:E O B?7A>T I H:B B;Q:S:B A<S=?7F:’4J0C’4J0C B=E?6Q<?7F R?T ?6Q=6F=U=7?B B:>E:6C=6Q O H:Q?=>R?T F T<:>>:?H7=S=7T@(?7_:Q’!##!’*""#!/C"#3!@!/!I;=7A O>?K4’K:V>O T N N9X’b G:7;O K I’:7?B@’67>?6?;?B :P<A;O>:7A<>A7:=6?67=E:6=6Q O H:;=G G O6A B A E=H?B7A B:>?6H: G:Q=?7:QU T N O6H7=A6?B B T Q=;?U B:Q4K/[I H:B B;@8’G G O6A B’"$$$’"%3"!2$!C!%##@!2!Q:X::>X8’X?G G?QX’D?G U>:H F71(’:7?B@,;;:67=?B>A B:A NB O6E<B?;G?H T7A=Q Q:6Q>=7=H H:B B;=6<>:S:67=6E?;7F G?7=H>:?H7=A6;7AF?>G B:;;=6F?B:Q?67=E:6@8,P<_:Q’!##/’!##"*$C $*@!%!_A77:74’b F B=E XX’.A R>=:+@4O77=6E:Q E:"H O>:A N H A B=7=;U T 4K/[4K!2[>:E O B?7A>T I H:B B;@8’G G O6A B’!##3’"5#"3$3$C 3$/3@%收稿日期"!##2C""C#/&!"2!国际呼吸杂志!!##5年!第!5卷!第"期!’6789:;<=>’8?6@!##5’-A B@!5@(A@"。
BATF3基因介绍BATF3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种关键基因,它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ATF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转录因子家族,它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对于免疫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ATF3基因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BATF3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结构与功能BATF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基因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树突状细胞中。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特殊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在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BATF3蛋白质的存在对于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发挥起到了调控作用。
BATF3蛋白质通过结合DNA,并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影响了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BATF3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发育树突状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它们具有高度的抗原呈递能力,是身体主动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BATF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有密切关系。
研究发现,禁止BATF3基因的表达将导致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免疫应答调控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ATF3基因在调控树突状细胞抗原处理和呈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禁止BATF3基因表达的小鼠在抗原处理和呈递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免疫应答的减弱和免疫功能的异常。
因此,BATF3基因对于免疫应答的调控至关重要。
免疫相关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ATF3基因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某些免疫肿瘤中,BATF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BATF3基因的异常表达也有关联。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ATF3基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BATF3基因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