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51.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命题规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是新教材新增内容,是以往高考的空白,在未来的高考中必有体现。
并与当今世界形势结合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突破方法】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要突出三个重点:近代以来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三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灵活的政策。
【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断发易服和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的变迁(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也开始穿着西装,还剪掉头上的辫子,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3)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人,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担来.2. 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 近代废止缠足的发展。
a.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许多地方成立了剪辫团,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
b.但在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广大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
(2) 婚姻自由的习俗的发展:a.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那时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现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
”该告示的写作者认为()A.留辫已成风俗,应尽量保留B.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C.满汉民族必须平等相待D.应与清政府作必要妥协解析:“剪否听民便宜”“并非必仿泰西”等字眼意在强调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而不能整齐划一,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可以保留也可以不保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理性地看待而非作必要妥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2.(2018·佛山高三评估)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叶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20世纪初叶,B项正确。
19世纪中期,妇女没有得到解放,排除A。
图示信息无法确定是20世纪20年代,故排除C。
20世纪50年代迟于20世纪初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3.(2018·榆林高三诊断)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8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答案 D2.(2013·苏北四市模拟)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
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
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
答案 B3.(原创题)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即动员群众剪辫。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这从根本上说明()。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解析辫子是专制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不好剪反映的是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故C项正确。
答案 C4.(2013·盐城摸底)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 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选B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选D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4.(2017·乌鲁木齐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选A“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力检测一、选择题1.1906年,在海外求学的钟零收到家中一封来信,告知他家乡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城市有轨电车交通系统的消息,这封信寄自()A.北京B.天津C.上海D.广州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2012年10月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12题)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当下最流行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4.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C.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5.(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7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6.(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12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二模19题)从旧式婚礼(图6)与新式文明婚礼(图7)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8.以下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9.(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5题)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迫于压力,清政府将其解职。
课时作业(二十五)一、单项选择题1.(2013·盐城市模拟题)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及特点。
材料反映上海出现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说明①正确;“莫不以洋为尚”说明②正确。
③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虽然受到西方影响,但仍保留传统东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体现的是土洋并存,故④不正确。
2.(2013·金考卷模拟题)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
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说正确的是()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尝西餐的情景,这不能说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了,而只能说明饮食习惯有所变化,故排除③项。
结合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各项说法均正确,故①②④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
3.(201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答案 B解析A项发生于1915年;C项发生于1912年;D项发生于1918年;B项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故B的情景有可能出现。
4.(2013·梅州市五华县模拟题)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课后限时集训((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 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 [A 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不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 项错误。
]2. (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 [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 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课时练习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答案:A2.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菏泽市模拟)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占主导地位说法也欠妥,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
专题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Ⅰ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某某装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和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流行服装。
答案:C2.(2017·某某学考模拟)下列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A.不缠足运动B.西餐C.雪茄烟 D.追悼会解析:带有政治色彩的是“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答案:A3.泰某某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棉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某某某某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据材料关键词“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棉鞋为娘娘祝寿”可知答案选D项。
答案:D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这说明当时(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女子亦可提请离婚,并以诉讼法庭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与古代中国男子一纸休书就可休妻相比,明显体现出女子地位的提高。
题干未提及家庭观念丧失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中有“社会所不乐为者也”,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上。
答案:B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倾销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事”是无法生成“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的写照。
答案:C6.(2017·某某学考模拟)某某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某某( )A.经济发达 B.交通便利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 D.人才集中解析:某某是近代以来最早开放的地区,也是各种经济成分、思想潮流和政治势力集中的地区,因此生活习俗变化最大。
2-4-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高密质检)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答案] A[解析]B项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军是在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故排除;D项《歌女红牡丹》上演时间是在1931年3月15日,故也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A项。
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 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3.(2011·山东烟台一模)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下列对材料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女子“不缠足”说明当时封建制度已被推翻B.提出夫妇“可离婚”说明妇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C.强调女性“须识字”说明当时掀起扫盲运动D.提出“女可再嫁”说明新文化运动已经爆发[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20世纪初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张。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服饰变化源于(1)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A.②③BC.①③④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D.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答案 A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 B. C.“师 D.解析 本题为图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是时间,1878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处于“器物”阶段,故官方发行的邮票不会出现“兴民权”的思想,可直接选出D 项。
图上英文及阿拉伯数字对应B 项,邮政局对应C 项,大清与龙对应A 项,用排除法也可选出D 项。
答案 D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C.1912~1927年D.1928~1937解析 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新”、“旧”可定位到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把答案锁定在B 、C 两项之间。
再根据“新内阁成”联系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这一重点概念,从而排除B 项。
9.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
本题选C项,③④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能作为原因。
答案:C2.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
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
所以选C。
答案:C3.《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清廷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清朝末年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民间婚礼风俗出现了新变化(有所谓陪宾者),同时穿着打扮也是五花八门,有西服,有便服,还有清廷礼服,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民国初年。
课时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一中检测)《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社会思想的解放C.政治运动的影响D.近代西方的影响解析: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等变化非常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是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政治运动的影响等都属于内部因素,故A、B、C三项错误。
2.(2018·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C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
3.(2019·江苏名校一模)《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落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选A材料大意为:女鞋制造非常精致,但奈何大多数女子的脚都是弓形。
庚子年过了之后依旧是这样,什么时候强迫改变颓败的风气?这反映了妇女缠足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实中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故选A项。
4.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解析)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茂名模拟)“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选A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恒源纱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C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2.(xx·大连模拟)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选A 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说明A正确;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两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 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不正确。
D项表格未体现,且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不可能主导内地。
3.(xx·宝鸡模拟)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C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
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
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
A答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带来的附带影响,这对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影响,但与题干的问题“辫发之争”这个主要意思不符合。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选B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选D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4.(2017·乌鲁木齐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选A“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
5.(2016·湖南四校联考)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解析:选C曾纪泽提出公使女眷“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他知道西方有握手、同宴的礼节,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礼仪而非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中方基于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礼仪,法方表示接受,这是在中外外交礼仪冲突下的“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中方女眷不与法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中国女性不独立,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6.(2016·宝鸡质检)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
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解析:选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妇女参加到了工业生产中来,说明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给妇女带来的变化,故B项正确。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解析:选B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需求,故B项正确。
8.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这可以反映出()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解析:选D题干所反映的是国人对电视机外观的喜好的转变,从原来“厚重”的到现在喜欢“瘦身”的,因为“瘦身”的电视机外观更为时尚大方,故D项正确。
9.《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0.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
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
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
这说明()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解析:选B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之后四年,中国就以引进使用,可知发明传播速度快,故B项正确。
1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产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选B《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
12.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
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是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出现了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提倡言论自由,因此出现了办报的高潮,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银川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
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
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
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
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
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
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
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
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
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
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
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17分)解析:第(1)问,从城市空间变化、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变化以及政府行为等方面去归纳概括。
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西方文明的传入,国内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其影响要结合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2)原因: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影响: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
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图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如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人的能力等等。
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
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