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3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教师示范解读《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学生自主阅读与研究《赤壁赋》原文,并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4. 学生小组合作解读《赤壁赋》中的重要段落,并展示给全班;5.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或小组写作活动,根据《赤壁赋》的启示,写一篇短文或小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文学名篇,引导学生联想《赤壁赋》这篇名篇作品。
2. 了解作者和背景:通过PPT展示《赤壁赋》的作者——东晋末年文学家曹操和赤壁之战的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3. 分析赋文: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原文,并进行文本理解,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赤壁赋》的结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
4.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赤壁赋》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解读。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解读成果,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全班。
展示结束后,全班进行互动和讨论。
5. 个人或小组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赤壁赋》的启示,展开思考,并写一篇独立的短文或小说。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角度的引导,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解读展示的深度和准确性、写作的完整性和创造性等;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内容的连贯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度。
七、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文化人士到校,给学生进行赤壁文化讲解,加深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文化素养;2. 推荐学生拓展阅读《赤壁赋》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化底蕴。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赤壁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理解赤壁赋的作者、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3.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内容:1. 赤壁赋的背景介绍;2. 赤壁赋的作者简介;3. 赤壁赋的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4. 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Step 1:背景介绍(约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诸葛亮与周瑜在赤壁对峙的情景;2.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战役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影响。
Step 2:作者简介(约15分钟)1. 展示赤壁赋的作者——文学家苏轼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Step 3: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约20分钟)1. 分析苏轼创作《赤壁赋》的动机和情感表达;2. 解读赤壁赋的艺术风格,如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等。
Step 4: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约30分钟)1.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和结构,如开头引入、主体描写和结尾总结;2. 解读赤壁赋运用的表达技巧,如景物描写、对比运用等。
Step 5:文学鉴赏(约20分钟)1.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赤壁赋》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以讲解、分析等方式传授相关知识;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3. 阅读鉴赏:通过阅读赤壁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于赤壁赋的背景、作者和创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于赤壁赋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七、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赤壁赋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2. 组织赤壁赋的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兴趣。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这是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肖像1肖像2肖像3时间丧夫、从婆家出逃再度丧夫并失子沦为乞丐脸色青黄青黄黄中带黑两颊红消失了血色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眼睛顺着眼顺着,有泪痕眼珠间或一轮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必修教案0327 09:56::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感情,领悟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二、诵读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三、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四、赏析“乐”1、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五、赏析“悲”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忽然悲从心来那么,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4、方其??而今安在哉!: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六、感悟“喜”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七、自我救赎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喜入世儒筛选信息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道知人论世悲出世佛【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智者乐山水,山水愈人心-赤壁赋文化探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法学法诵读体悟法,问题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分类整理法【解题入文】1.诗说赤壁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说起赤壁,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总结,赤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更是古代英雄用武之地,是历史与传说的交汇之地,无论地点存在如何争议,它都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寄予了心中怀抱的文化圣地。
2.赋是什么?赋有什么特点?(1)赋是一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直接叙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叙述事件展开描写,常用排比。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2)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赤壁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字词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题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艺术特色的领悟。
教学重点:字词解释,文章主题的把握,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 字词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5.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题。
7. 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8.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字词解释:略句式分析:略主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词语:赋、对仗、排比、夸张、比喻。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映衬手法。
体会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述。
2. 答案:解释词语:略分析对比映衬:文章通过对比赤壁战场的今昔景象,映衬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体会情感: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设计寄情山水突出重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梳理文章,了解“赋",积累文言知识点。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赋文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体会其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学习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儒释道各家思想各有所长,从中汲取营养,助力我们生命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赤壁赋》中的文言词汇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2.鉴赏赋文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体会其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难点:1.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2. 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赤壁赋》是一篇赋文,结合课文注释,高一学生完全能读懂文章字面大意。
关于本文的文史知识、文言知识以及文章基本内容的梳理,在教师引导组织下能很好地完成。
(2)对于古文的鉴赏,通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但是对于“骈散结合"特点的文章鉴赏应该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播和引导。
(3)而关于作者作者复杂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一些,所以要有足够的知识材料补充,个人经历背景的介绍,精当的点播和引导。
2.教材分析:(1)《赤壁赋》是一篇文言文,所以首先要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
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己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2)《赤壁赋》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对于这一任务群,高中新课标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有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之美, 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2、品读探究, 把握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为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他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书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丽诗篇,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
今天我们走进1082年的那个秋天,与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主客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悲-喜三、品水月之景,析作者之情“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设",是什么样的景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前人说《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水月是本文最主要的意象,我们探究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活动一:赏美景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特点。
(第1段)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特点:空灵而朦胧,开阔而苍茫的赤壁水月图学生诵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教师指导诵读)明确自然水月和乐情的关系活动二叹悲情作者由江水明月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比较明显的句子。
但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些句子,学生分析有困难。
教师及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重点是“乌台诗案”。
学生找出句子并进行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